23 隆中对导学案(师)(配有23.《隆中对》(2023年秋期用)).docx
-
资源ID:96248497
资源大小:20.33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3 隆中对导学案(师)(配有23.《隆中对》(2023年秋期用)).docx
23* 隆中对【学习目标】1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2 .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3 .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4 .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教学重难点】1 .积累文中实词“为、图、禾I、信、将、国、遂、好”等文言实词,虚词“之、以、”等的用法。初步了解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倒装等语言现象。(重点、难点)2 .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重点)3 .赏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难点)【内容导航】本文记叙了刘备与诸葛亮在隆中的一番对话,既纵论天下错综困难形势,又分析各派势力的将来发展, 还制定出了建国立业的策略,从而表现了诸葛亮治国安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资料链接】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在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 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 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出名。“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二三国志是历史散文,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属纪传体的分国史。它擅长叙事,总是选取 最有代表性的事务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画,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文学价值很高。 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前四史)。时代背景: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 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 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自主学习】1 为加点字注音。好为梁父吟(h G o ) 因屏人(b i n g ) 猖蹶(j u 6) 屯新野(t il n ) 先主遂诣亮(y i ) 倾颓(t u 1)亮躬耕陇亩(1 6 n g) 不行胜数(sheng) 乐毅(y ue)欲信大义(s hon )北据汉沔(m i dn ) 帝室之胄(z h6u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大意。【合作探究】一、探究课文第一段(一)重点字词躬亲自。陇亩田地。好宠爱。每常常。时当时。莫之许就是“莫许之”。许,承认。友善友好。信然的确这样。(-)问题探究1、为何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沟通点拨】“躬耕陇亩。并不是简洁地写他亲自耕作,而是着重说明他隐居于田野。于此我们可以想 至I,一个负有卓越才识的人而隐居不仕,必有重重忧事在心。而“好为梁父吟”,就正含蓄地揭示了 这个问题。梁父吟,是古歌曲,是一首流传在齐鲁之间的感慨时事、哀痛战乱的歌曲。诸葛亮吟诵这 首歌曲,在于借古抒怀,以表达他感伤乱世的思想感情和对军阀混战的不满。作者用一“好”字,说明他 并非间或一吟,可见其感慨之深。2、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什么?这一句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沟通点拨】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此句乃本文的“文眼”。本文一起先简洁地 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 围绕此句,支配悬念,引人人胜。文章先将“躬耕陇亩”与自比管、乐的诸葛亮对比,设置悬念,而后以 徐庶举荐,刘备“遂诣亮,凡三往”强化悬念。再引出俩人对答,通过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显示诸葛亮的高 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完成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文章在起伏中推动,在冲突中绽开,刘备和诸葛亮的一 问一答是本文中心,对话中提示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更使文章生动严密。3、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沟通点拨】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特别友好的挚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探究其次段(-)重点字词:【屯】驻军防守。器器重、重视。【谓.日】对说。与俱来与(之)俱来。俱。一起。就见 到那里探望。就,接近,趋向。屈致委屈(他)召他来。致,招致,引来。枉委屈。驾车马, 借车马指刘备。顾探望。(二)问题探究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怎样理解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沟通点拨】徐庶用“卧龙”一语,对诸葛亮作了崇高而又形象的评价。在封建时代,“龙”是被神化了的 四灵之一(四灵:麟、凤、龟、龙),用“龙”来比方诸葛亮,在汉时可算是最高的评价了。然而又用一 个“卧”字,说明他虽有才能,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又与文章的首句“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作了呼应。2、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行屈致”?【沟通点拨】1)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傲物,假如不够敬重地请他,他确定不会来。2)亲自前往探望,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敬重。探究第三段(-)重点字词:由是因此。遂于是,就。诣去,至U。这里是探望的意思。凡总共。.乃见才见到。因 于是。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汉室指汉朝。倾颓崩溃、衰败。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专 权.窃命盗用皇帝的叮嘱。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 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气(能否胜人人信通“伸”,伸张。遂就。用因此。猖獗这里是失 败的意思。己停止,罢休。计计策。安疑问代词,怎么。(二)问题探究1、刘备三次探望诸葛亮,其语言表明白什么样的看法和心情?【沟通点拨】其语言表明平生志向,委婉有致,看法虚心恳切,流露出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2、刘备为何这样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 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沟通点拨】刘备首先从“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的天下政治形势说起,表露他对汉室江山倾颓,皇帝遭到挟持的深切哀痛,以及对奸臣(主要指曹操)窃取政权的猛烈不满。接着又以特别谦逊的口吻和 坚决的看法述说了自己“兴汉除奸”“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志向。最终真恳切切地提出询问,向诸葛亮求教, 从而引出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探究第四段(一)重点字词:已来已,通“以不行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非临,抑亦 不仅而且谋筹划(得当)挟挟持,限制。令号令。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争 锋争强,争胜。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援外援。囹牌取。利物资。尽全部取得此用 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殆或许。资资助,赐予。险塞地势险要。天府之 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因依靠。成成就,创建。暗弱昏庸懦弱。殷兴盛 富有。存恤爱抚、疼惜。胃后代。信义诚信仁义。著显明。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 致的意思。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夷越这里泛指我国南 部各族。修治理。政理政治。身亲自。箪食壶浆用箪(盛着)粮食,用壶(装着)酒水。“箪” 和“壶”是形容词作状语,表工具。箪,用箪。壶,用水壶。诚如是的确像这样。日一每天。(二)问题探究1、诸葛亮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什么结论?【沟通点拨】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 有力地确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不行与争锋的结论。2、在诸葛亮的对策中,他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沟通点拨】最终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3、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沟通点拨】跨有荆、益两州,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4、诸葛亮是依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沟通点拨】依据当时形势而提出的: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行与争锋。2)孙 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行图也。3)荆州是用武之国,而其主不 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4)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但刘潭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 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5)刘备是帝室之胃,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探究第五、六段(-)重点字词日:一每天。犹:好像 乃:才。(二)问题探究1、诸葛亮对策后写刘备的反响,只用一个“善”字【沟通点拨】把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和他此时此刻的心境写了出来。2、刘备信任和倚重诸葛亮的程度,他自己有个最好的比方是?有何好处?【沟通点拨】“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生动形象地道尽了他们之间不行分割的亲密关系。3、最终一段为何强调“关羽、张飞等不悦”?【沟通点拨】关张不悦、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4、文中对诸葛亮这个重要人物是如何塑造的?【沟通点拨】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从正面描写他的非凡志向;其次段写徐庶向刘备举荐诸葛亮,表 现了诸葛亮的“卧龙”才能则是侧面描写。刘备和诸葛的问答从正面,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充分表现诸葛亮的天才预见。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张不悦、刘徐相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二、理清文章结构。【沟通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着重表现诸葛亮的志向。其次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举荐诸葛亮。第三部分(第35段):写刘备三顾茅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任。三、探讨人物形象,体会写作特色。1、本文写诸葛亮隆中对策,表现了他什么才能?本文通过对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叙述,表现了诸葛亮能从客观实际动身,从错综困难的现象中分析各方面的 力气,估计将来形势的发展,并据此确定蜀汉建国的政策、策略,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 张二人又埋下伏笔。追问:文章是怎样从正面和侧面来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的?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志向;徐庶向刘备举荐,则是从侧面表现。刘备与诸葛亮问答 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 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是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全文正面 写与侧面描写相互照应,使诸葛亮人物形象亲切可感,这正是文章的成功之处。3、选材精当,详略分明。(教参p243)【课堂小结】本文自始至终围围着隆中对策这个中心,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事争辩,层次极为清晰,结 构特别谨严,语言概括精练,人物形象丰满,五百余字的篇幅,内蕴极丰,言简意赅,是史传中的精品。 让我们悉心品尝隆中对,吸取史学文学精华,用心解读诸葛亮,树远大志向,成有用之才。【当堂检测】1、一词多义:谓 谓为信然(说)谓先主日(对说)已 然志犹未己(停止)自董卓已来(通“以”)已历三世(已经)信 谓为信然(的确)信义著于四海(诚信)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然 谓为信然(这样)然志犹未已(但是)用 遂用猖獗(因此)贤能为之用(利用)此用武之国(运用)2、古今异义。将军宜枉驾顾之古:探望今:照看凡三往古:总共今:平凡孤不度德量力 古:我,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孤立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或许今:紧急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古:一每天 今:太阳此可以为援而不行图也古:可以把 今:可能,能够,许可利尽南海 古:南方近海的地方 今:指中国南海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用来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诸葛亮策划的最终目标霸业成,汉室兴。4、诸葛亮为达目标提出的战略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5、诸葛亮提出战略方针的依据先论占据荆州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再论可能性,“其主不能守'又论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 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最终论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6、把握下列重点句子意思,练习翻译。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一一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们谁都没有承认他这种比 法。此人可就见,不行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一一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探望,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您应当屈身去探望他。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一一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气能否胜人,就想 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一一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说我该实行怎样的方法?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行与争锋。一一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他挟持皇帝 向全国发号施令,这样的话我们是在不能和他争锋相对的。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一一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以弱胜强的缘由, 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应让学生驾驭推断句翻译形式)跨州连郡者不行胜数一一指限制几个州郡的地方军阀数也数不完。(驾驭“者”的固定用法) 信义著于四海一一威信和正义广布于天下。(驾驭倒装句翻译形式:信义“于四海”著)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一一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