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讲稿.docx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讲稿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讲稿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关于青少年心理,有一个问题往往困扰着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年轻的病 人?他们怎么了?那些企图自杀的高中学生;胆怯笔尖的中学生;不敢看人的初 三学生;胆怯死亡的高中生;被拘留的高一男学生;自杀未遂的中专生;能力不足 的大学高材生;不会与人交往,无法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中学生,普通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一阶段总的可成为青春发育期, 或者青少年期。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期的中学生身心都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 和 成熟时期。如果这期间发展(特别是心理方面)浮现问题,这种不良影响很可 能伴 随他一辈子。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如何呢?有关专家学者们进行了调查研究。有 关调查表明,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 25%,这些枯燥的数字反映出我国教育工作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一一学生心 理健康欠佳。近几年,国内有关中学生心理卫生方面的许多调查都表明,在中学生中具有 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者,其比例在1020%摆布。应该说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是健 康的,有些只是偶尔存在心理问题,但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消失了,真正有心理疾病 的中学生是为数不多的。固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集中反应。根据已有 知识和实践经验,我认为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一)适应问题适应的本意是指人们对来自外界和内部的刺激在持续不断的 影响个体时,所产生的感受能力。适应不良即对刺激的持续作用感受能力差,它将 会降低人们对刺激的承受心理,是人与周围环境不能相对平衡。适应不良的问题 集中表现在初一和高一年级,特别是初一。因为,进入中学后,他们会发现中学的 学习生活与小学是彻底不同的:其一,由一个学校到另一个新学校,环境发生了变 化,许多地方都相对目生。其二,生活上,进入中学后大多数学生才开始住校生活, 脱离了父母的照应和保护,不少事都要自己亲历亲为,重新学习去做。对于那些在 溺爱下长大的孩子来说,独立生活也很艰难。其三,中学的学习内容明显大增,课 、也负担重,难度也加大了,而且学习方式肯定与前一阶段的不同,所以,刚上初中 或者高中的学生在这方面也可能不适应。其四,人际关系的变化,新的人际圈需要 自己去建立,对于不善交际的人来说,又会感到艰难。因此,适应不仅是指要适 应新学校的新环境,它还包括适应彻底不同于小学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更 包括人际关系的适应。新生往往会被这一问题困扰,而感到烦恼,要末是学习跟 不上,要么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但是,这样的问题大多在第一学期后会得以解决。而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有严重 的心理压力,导致情绪失调,重则会诱发为心理疾病。(二)情感问题。情感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高级而稳定的体验。 对于中学生而言,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亲子沟通和异性交往。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这个年龄段正是主观需求欲望比较多、比较强 烈的时期,而家庭、学校和社会又不能彻底满足他们的欲望和要求,于是必然产生 心理上的不平衡,抑郁、暴躁等。他们的这种不满往往直接指向父母。进入中学 后,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得以发展,自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了, 不想父母过多地管教,最易产生逆反心理,往往采取与积极向上相对独立的行为 方式,带着偏激、盲目的色采,或者以极端方式发泄,长此以往与父母在感情上浮 现裂痕,不愿与父母沟通等,这必然会给他们带来苦恼,带来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在情感上,中学生难以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异性交往。13、14岁的少年正是 情窦初开的时期,他们对情爱都充满夸姣的憧憬。因此,这个时期,特别是初中生, 容易浮现令老师和家长胆怯的“早恋”问题。其实异性吸引以致的异性间的单独 交往也属正常,只是交往双方,无论他们是不是真的在恋爱,都会遭到教师、家长 以及周围人的压力和反对。而他们自己也面临着以学业为重,还是以感情为重的 选择,于是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困惑矛盾和痛苦,他们幼稚的双肩怎能担负这些呢? 于是,浮现问题在所难免。高中生在这一问题上要比初中生好。因为他们的身心 发展相对成熟,由于知识的积累对性也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不会因为性好奇而 做出一些让自己懊悔的举动。(三)学习问题。这是作为一个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中都存在的问题。有的学 生学习刻苦,态度端正,智力发展正常,可学习效率低下,他们要末是学习技能障 碍,要末是方法欠缺,长期失败使学习自信心丧失。对中学生而言,也存在上述情 况。但初三、高三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心理问题尤其严重。据调查, 初三、高三学生中,相当部份会浮现不同程度的紧张、考试焦虑,甚者会失眠、患 神经衰弱症。这对他们考试时正常水平的发挥,乃至今后的成长都是不良的影 响。(四)行为和人格偏离1 .行为障碍,或者称不良行为。中学生中常见的不良行为有:多动症,攻击行为, 破坏行为,懒散,对抗行为等。这些多见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群体。值得注意的是, 近年来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下,追求虚荣,追星族心态和迷恋电脑游戏的不良行为 快速上扬。2 .人格偏离。人格也叫个性,是一个人具有的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综 合。人格偏离主要是个体人格发展不健全,性格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中 学生中常见的人格偏离有:(1)自我意识偏差,初中生独立意识增强,但自我认识 和评价不全面、不许确,于是抑郁、闭锁。(2)自我中心倾向,他们只考虑自己, 较少考虑他人的需要。(3)自卑心理。(4)妒忌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是心胸狭窄、好表现的。这些不良心理品 质不仅会让自己生活无乐趣,还会妨碍自己健康成长,面对不容乐观的中学生心 理健康现状,是分析原因,寻觅出路的时候了。二、简析当今中学生的几种心理矛盾第一,夸姣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几乎每一个中学生都有夸姣的愿望,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憧憬。他们幻想做 一个有学问、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师、医生、企业家、领导干部等等,而实 际上他们之中有一些学习不是很努力的,他们过一天算一天,虽然他们的愿望是 夸姣的,但他们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 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难的劳动,却想得不多,做得不够,形成为了夸姣的愿 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教育学生处理好理 想与现实的关系,使他们明白,夸姣的理想需要艰难奋斗才干实现。第二,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的矛盾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中学生越 来越讲究“实际”,加之一些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在孩子身上花钱大手大脚,使 得中学生的消费欲望与日俱增。据我们的抽样调查,绝大部份学生每天都买零食 吃,同学过生日,除礼尚往来外,还要摆酒宴。男生中“烟君子”、 “小酒民”大 有人在:女生中讲究穿着打扮的比比皆是,有的女生还随身带着高档化妆品,不断 更换时髦的服饰。但这些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劳动观念淡薄,他们轻蔑劳动,甚至 认为劳动是多余的,就连平时学校组织的大拂拭也讨厌,可以说对劳动采取销极 态度、厌恶劳动的思想在一些中学生中是相当普遍的。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懂 得爱劳动是人类的美德,通过劳动得来的享受是正当的、光荣的,不劳而获是一种 可耻的行为。第三,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的矛盾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从而 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其他许多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同时也由于其社会 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他们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 的差别。他们愿意对知心朋友倾吐自己内心的秘密,瞧不起那些用导师式口 吻对他们说话的人,不愿意同这种人进行感情交流,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也不愿同长辈透露内心,实行自我封闭。调 查中发现,有相当部份的中学生把心里话“对自己说或者“对日记本说”,向 同学和师长隐匿秘密。由于他们把内心的感受隐藏起来,以致往往产生孤傲感。 这类学生往往通过记日记、画画、写字等来表现内心的苦闷和孤傲感。他们很 需要求得别人的理解,而调查发现有相当部份的中学生认为老师“不理解自己”和 “不太理解自己”。解决这一矛盾要求教师和学生交朋友,对他们的行为表示理 解,并匡助他们排难解纷,把他们从苦闷与孤傲中解脱出来。第四,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心理日益成熟,他们越来越感到自己是“大人” 了,并开始从“听话道德向“平等道德”过渡,要求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 对婆婆妈妈式的说教及过分关心会产生反感,个别学生会发生顶撞老师现象,甚 至对学校、社会产生反抗情绪,可以说他们的独立意向、主体意识是十分强烈的, 但同时他们又缺乏必要的知识与能力。这一是因为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能 力方面重视不够,二是因为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的父母普通也不鼓励子女过早独 立。调查表明,有相当部份的家长要求子女“只要能上大学,什么事都可以不管”, 所以造成为了中学生的实际上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仅反映在经济上,还反映 在生活上,浮现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管学习,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现 象。因此,教师要和家长一起故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 己办,逐步消除其依赖心理。第五,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中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这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是分不开的。但由于他们思量问题不精密,往往带着浓厚的情感色 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于是有时片面地坚持己见,对教师或者集体的要求,合乎 己意的就去办,不合己意的就盲目地拒绝或者顶牛,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 事过之后又非常懊悔。这一切都说明了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 控制力还不强,形成为了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化解这一矛盾,老师一方 面要肯定学生的进取心,另一方面要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使他们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第六,乐于助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现在许多中学生能积极地为社会、学校、班级做好事,也能积极其同学做好 事:当同学遇到艰难的时候,他们能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当同学家有了不幸,他 们能自觉地捐款、捐物。但有一些同学的道德水准不够高,他们靠偷窃来捐款, 通过打架斗殴来为弱小同学鸣不平,利用考试做弊来匡助成绩差的同学提高分 数。这很自然形成为了助人行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对这一矛盾,老师要巧于引导,先肯定其好的方面,再指出其不足之 处,使其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助人。在大部份的青少年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1.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 力大。2.偏执、敌对。认为他人不可信,自以为是,偏于固执。3.人际关系紧张。 总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4.抑郁。表现出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翼,精神 苦闷、情绪低落。5.焦虑、心里烦躁不安。6.适应能力差。对新的环境和生活不 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7.情绪忽高忽低极不 稳定。8.心理不平衡。当他人比自己强或者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后,总感到不平。 其中,学习压力感,是当前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现代医学越来越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辈子有着十分重 要的意义,青少年时期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 于中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认知结构的不完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对 社会和家庭的高度依赖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会遭遇到更多的挫 折,于是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若暂时性的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 良的反应,很可能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拯救的心理疾 病。所以许多心理学者认为,中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三、学生心理健康维护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家庭不和而出逃、自杀或者伤人的案例不少,但却 很少有家长认为这是一种心理问题,更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每一个家长都重 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都懂得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努力培养引导,这个问题也就不是问题 To可见,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 伤。作为家长应赋予孩子足够的关注,给他们充分的自由空间和家庭民主权。做 父母的应该既注重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也注重培养孩子遵守纪律和规则,积极鼓 励孩子平等地交换意见。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准则强加给孩子。若必须行 使父母权利时,也应向孩子说明为什么必须这样做的理由。这一点对青少年非常 重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主、通过常规的教育训练来培养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基 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而言,包括智能训练,即匡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 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份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设计的训练活动等; 学习心理指导,即匡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 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以及学习习惯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情感教育, 即教学生学会体察和表达自己的和他人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疏泄消极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 训练、自表训练、放松训练等等;人际关系指导,即环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 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 技巧与原则,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等互动技巧以及尊重、支持 等交往原则;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及要求所应具备的 健康人格品质的培养,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各方面人格素质的培养; 自我心理修养的指导,即通过训练和教导匡助学生对自己建立科学的认识,并在 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能做到较好地悦纳自己,如悦纳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及自 信培养、良好自我形象建立等;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予 分析,匡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对性别认同,以及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掌 握异性交往的有关知识与技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早恋心理及调适等。今天的中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而且要有良好的社 会适应能力,他们应该具有勇于参预竞争的良好心态。可是他们中的不少人的社 会适应能力比较弱,也缺乏社会交往能力,而许多心理障碍与疾病都与适应能力 差及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的焦虑有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增强学生适应 社会交往的能力为主要目标。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将有助于中学生心理潜能的发挥和身心的全面发展,有 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其最终目标是提高 全民族的精神文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