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美丽的颜色》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
资源ID:96253402
资源大小:36.82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9课《美丽的颜色》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美丽的颜色教学设计美丽的颜色教学设计一、概述美丽的颜色是新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属自读课文。本课授课时间为一课时。课文节选自居里夫人传,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里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作者像一个摄影师,充满深情地将一个个镜头展示出来。学习这篇课文,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发现的艰辛,也领略到科学家的坚守与乐观。二、学习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和提取镭的过程,感受居里夫人的艰辛与快乐;2、分析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3、体会文中多处引用居里夫人的话的作用。【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教学重点】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三、 学习者特征分析本文在内容理解上难度不大,八年级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人物精神品德基本能读懂,甚至对“美丽的颜色”这一标题的内涵也能做出较为准确的理解,所以说,再把文本教学引向故事内容和科学家的科研精神,其实也就是在教学生自己已经懂得或能够掌握的东西。但如果把学生当作真正的“学习者”来对待,让学生自主质疑,解决问题,既能让学生重温文本内容,整体把握传主的主要事迹和品德精神,又能摸清学情,很巧妙地达到了一石二鸟之效。美丽的颜色这篇文章,写的是居里夫妇提炼镭、发现镭的美丽颜色的过程,展示的是伟大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即品德精神上的美丽颜色,所以,“美丽的颜色”勾连了人物故事和人物思想境界。这样,给出方法,做出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就可以认真思考文本的美丽,教学简洁又突出重点。四、 教学策略与选择通过了解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传记文学作品的时候,都是直奔内容,少有思考语言风格和传记写法的。自读课,也要从课程目标、文本特征、学生需要和教学需要等四个因素去确定教学内容,而不是做放任自流的阅读。因此,在引导学生读懂传记写法(尤其是引用资料)的过程中,我没有用贴标签的形式敷衍过场,而是采用了朗读、比较、删换等方法,鼓励学生品析、讨论,落实教学目标,切实让学生理解、把握这篇文章的“美丽的颜色”。五、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上网查找资料,制作相关课件,运用多媒体。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由美导入(多媒体出示图片)她是谁?她美吗?她不仅长得美,更重要的美是她发现了镭!我们对于一个人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些外部的信息,还要进一步走进这个人的内心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颜色,走进这位伟大女性的美丽世界。二、了解作者,把握背景艾芙·居里(1904-2007),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与玛丽·居里的小女儿,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曾撰写其母传记居里夫人传。她的姐姐伊雷娜·居里曾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 三、揣摩情感,感知美丽含义1.题目是“美丽的颜色”,这五个字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请用笔标出来。明确:三次(1)有一天,玛丽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心说:“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分角色读)(2)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镭有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吗?”(指名读)(3)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齐读)2.居里夫妇对这三处美丽颜色所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这三处美丽颜色的含义是什么?明确:温馨的期待、神秘的确信、情不自禁的惊喜略带蓝色荧光的镭的颜色四、 品词赏句,探究美丽含义1.“美丽的颜色”仅仅指镭的颜色吗?快速阅读文章前半部分,概括主要内容。明确:当然不是。居里夫妇探索镭艰苦而微妙的快乐的过程。2.“艰苦”体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圈点勾画,讨论批注。3.这样的“艰苦”的岁月,在居里夫人看来,却是怎么样的?你从文章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明确:“最美好而且最快乐”(第14段)感谢这种意外的发现,在这个时期里,我们完全被那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新领域吸引住了。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快乐。我们的时光就在实验室里度过。在我们十分可怜的棚屋里笼罩着极大的宁静:有时候我们来回踱着,一面密切注意着某种实验的进行,一面谈着目前和将来的工作。觉得冷的时候,我们在炉旁喝一杯热茶,就又舒服了。我们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中过日子,像是在梦里一样。五、对比分析,感受美丽文章1.文章中大段大段“抄袭”了居里夫人的生前笔记中的话,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提示:将第14段中的“我们”都改为“他们”再读读看)明确:这些都是居里夫人自己的话,展现了她的真实心理感受。将“我们”改成“他们”,会给人作者什么都知道的感觉,反而显得陌生,有隔阂感。2.文章后半部分却没有引用居里夫人的话了,这是为什么?明确:补充了历史细节,使文章的叙事节奏有所变化,行文更加生动。3.这篇课文的体裁是什么?传记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传记。真实生动。六、再创情境,升华美丽人格1.齐读“看哪看哪!”至结尾,体会居里夫人的幸福与快乐。2.镭不仅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想一想,自动发光的除了镭,还有什么? 明确:还有居里夫人热爱科学、不懈追求、淡泊名利的光辉人格。七、总结提升这篇文章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里提取镭的过程。作者像一个摄影师,充满深情地将一个个镜头展示出来。我们仿佛置身于残破的棚屋,看到居里夫人忙碌的身影,感受到科学发现的艰辛,也领略到居里夫人的光辉人格。然而,镭的射线在无情地摧毁着她的美丽与健康,她逐渐变得白发苍苍、羸弱多病。这样的居里夫人同学们你们还觉得美吗?(美!)我想打动我们的正是她那散发着熠熠光辉的人格魅力,这种美将是永恒的美!八、交流感受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学习本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呢?请试着写下来与同学们分享。九、拓展阅读棱角屠呦呦痴迷科学.执着不休,这固然是屠呦呦的性情之一,但她还有更多面:她不是海归,只是本土的.中国式的学者;不是完人,只是一个耿直的知识女性。屠呦呦的故乡在浙江宁波。她是一个殷实之家的掌上明珠。当父亲以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其取名时,便已注定了屠呦呦与青蒿的缘分。1945年,屠呦呦不幸染上肺结核,被迫暂停学业。那时得此病,能活下来实属不易,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她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也就在这时,屠呦呦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1年春,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选择了生物药学。大学期间,屠呦呦学习非常勤奋,在大课上表现优异,后来在实习期间跟从生药学家楼之岑学习,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医科学院)工作。当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研究人员戴个棉纱口罩,连如今的雾霾都防不了,更别提各种有毒物质了”。一开始,屠呦呦从事的是中药生药和炮制研究。在实验室工作之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制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在做青蒿素研究的时候,屠呦呦真可以称得上是坚韧不拔。”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姜廷良告诉记者,“没有待过实验室的人不会明白,成百上千次反复的尝试有多么枯燥、寂寞,没有非凡的毅力,不可能战胜那些失败的恐惧和迷茫,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果。”张大庆认为,屠呦呦是一位很有个性的科学家,这种耿直的性格也形成了她不啰嗦、做事果断的风格。姜廷良说,“她的耿直在工作上表现为极度的认真,有时候我问她一个数据,结果她第二天打电话给我,说她总算查到了原始出处,这才告诉我具体数据。”效实中学北京校友会的会长陶瑜瑾告诉记者,“只有在谈到科研工作的时候,她才会滔滔不绝,但说到其他话题,她就很少发表看法。”令陶瑜瑾印象深刻的是屠呦呦曾对他说过的一番话:“我是搞研究的,只想老老实实做学问,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课题做好,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想别的。我这把年纪了,身体又不太好,从来没有想过去国外,更没想到要得什么奖。”陶瑜瑾记得,那是在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的那天晚上,他给屠呦呦打电话道喜。屠呦呦很平静,诚恳地表达了谢意,并说了上述这一番话。1.阅读全文,试着说出屠呦呦的“棱角”表现在那几个方面。痴迷科学,执着不休;不啰嗦,做事果断;极度认真,对一些数据,要查到原始出处,才肯告诉别人具体数据;不追逐名利,一心一意地钻研工作,将一生都奉献给了青蒿素事业。2.文章多处引用别人对屠呦呦的评价,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文章多处引用别人对屠呦呦的评论原话,引得自然灵活,这些话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屠呦呦的工作作风和性格特点,让读者了解到一个更鲜活的屠呦呦。十、教学反思美丽的颜色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居里夫人的次女艾芙·居里的传记著作居里夫人传。文章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不做任何渲染、铺陈,只用娓娓道来的方式,深情、舒缓地展示一个个镜头,令读者仿佛见证了残破的棚屋下,居里夫妇工作的无比艰辛,对科学发现的热切期盼,以及最终成功的巨大幸福,油然而生敬仰之情。本文在内容理解上难度不大,八年级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人物精神品德基本能读懂,甚至对“美丽的颜色”这一标题的内涵也能做出较为准确的理解。猜问题式地导入,把学生当作真正的“学习者”来对待,既能让学生重温文本内容,整体把握传主的主要事迹和品德精神,又能摸清学情,明确学习内容,巧妙地达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美丽的颜色”勾连了人物故事和人物思想境界,故事与思想上统一,使“美丽的颜色”更富内涵,更见深刻。学生对文章第一段里的“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中的“艰苦”感受颇深,但“微妙的快乐”、居里夫妇二人的情感世界以及精神境界就不一定能洞察体会出来。我在完成整体感知的检测后,聚焦文章后半段,引领学生更深地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触摸科学家真实真诚的灵魂。我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情境朗读等,关注关键词甚至标点符号里的语气、语调、语速,让学生体会居里夫妇对镭如对孩子般的深切情感,并对传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有了切身体验,也为后面理解传记写法做好铺垫。传记具有真实性和生动性的特点,这是所有传记的特点,是共性。根据学生课前的问答,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传记文学作品的时候,都是直奔内容,少有思考语言风格和传记写法的。我在引导学生读懂传记写法(尤其是引用资料)的过程中,没有用贴标签的形式敷衍过场,而是采用朗读、比较、删换等方法,鼓励学生品析、讨论,落实教学目标,切实让学生理解、把握美丽的颜色这篇文章的“美丽的颜色”。 学习本文时我在拓展文本部分选择了一篇棱角屠呦呦,屠呦呦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女科学家,和居里夫人有很多共情的品质。另外在问题训练上,我要求学生提炼出屠呦呦的精神品质并说出文中引用屠呦呦原话的作用,这和本文的学习目标是一致的。我认为这篇拓展文本的选择是比较成功的。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能深入文本,理解文意,整节课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但是,我还要在课堂环节衔接中下功夫,争取让课堂更自然更流畅些。另外,由于时间关系,我对课文中的一些字词没有花太多时间去研究,以后要注意。除此而外,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或回答不全面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启发,不能一味牵着学生往既定的答案上靠拢。我从本节课中得到的启示有以下几点:第一,老师教学中一定要有主问题意识,用设计的主问题贯穿整个课堂;第二,教学中一定要有主体意识,力争利用拓展文本教出这一类型的特色,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第三,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体;第四,语文课堂要重视朗读,要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增强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