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淮左名都)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
资源ID:96269352
资源大小:159.47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扬州慢》(淮左名都)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新教材 统编版 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第4课 教学设计第4课扬州慢(淮左名都)目录一、素养目标二、教学素养三、作者背景常识四、鉴赏活动五、文本研读六、文本联读 1 / 1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第4课扬州慢(淮左名都)一、素养目标1鉴赏词人笔下的景物形象,体悟诗歌流露出的情感。2细细品味词人的炼字艺术,感受语言的魅力。3体会词人描绘景物的巧妙艺术手法点染、虚实结合、对比等。二、教学素养 唐代诗人韦庄曾说:“人人尽说江南好。”江南自古繁华,然而在柳永和姜夔的笔下,也许会带给你别样的感受。八月钱塘,西湖秀色。柳永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脱俗的美,什么叫真正的美。一支笔,绘就西湖美景;几句词,尽显钱塘繁华。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只有桥边的红药,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像是在讲述着这河水中流淌着的那神秘而残破的梦。三、作者背景常识姜夔(11551221),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早年孤贫,屡试不第,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之间,与名公巨卿、骚人墨客交游。逝于杭州。著作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姜夔有深厚的艺术修养,精通音律,注重词法。他的词音调谐婉,辞句精美,结构严谨,风格清幽峭拔,善于描绘空灵活脱、恍惚迷离的艺术境界。他是南宋格律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白石道人诗说虽侧重研究诗法,但其中不乏深刻独到的见解,是一部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名家评说白石道人,中兴诗家名流,词极精妙,不减清真乐府,其间高处,有美成所不能及。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当时作者21岁。这时距完颜亮南下进犯(1161)已有15年,距符离之败(1163)亦有13年,但扬州城依然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景象。作为一个身世孤寒、流落江湖的旅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当他征途小驻,这座想象之中昔年歌吹极盛的名城,却以残破凄凉的姿态出现在他的眼前,他目及心伤,就在沉重的叹息声中抒发对战后荒城的伤悼之情,以及由此而生的无限哀时伤乱之感。情境活动扬州,自古繁华,物阜民丰,商贾云集,楼台歌馆遍布其间,文人骚客多会于此。千百年来,无数文学大家写下了极多歌颂扬州的光辉诗篇。请写一写你所知道的关于歌咏扬州的古诗词名句。_答案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日午画舫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清·王士祯冶春绝句人生只爱扬州住,夹岸垂杨春气薰。清·黄慎维扬竹枝词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徐凝忆扬州四、鉴赏活动(一)文意理解淳熙丙申至日(这里指冬至),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充满视野,满眼)。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指驻防部队的号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谱写,作曲)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指故国残破的悲思)也。请概括层意:交代创作此词的原因。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废池: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清越的号角)吹寒,都在空城。请概括层意:上片主要写景,描绘扬州受战争洗劫后的凄凉景象。杜郎俊赏(快意游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指吴家砖桥,因古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此,故名。一说,扬州在唐时极为富盛,著名的桥有二十四座,故名)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芍药花),年年知为谁生?请概括层意:下片以抒情为主,通过扬州景物今昔盛衰的对比,进一步抒发“黍离之悲”。(二)基础梳理请解释下列加点(红色)的实词的含义。1望荠麦弥望名词,视野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鸿门宴动词,远看,观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动词,盼望,希望七月既望赤壁赋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2过予过维扬动词,经过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动词,过去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促织动词,胜过,超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晋灵公不君动词,犯有过错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动词,责备,责罚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名词,过失,过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形容词,过分,过于3兵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名词,战争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荀子·议兵名词,兵器,武器悉使羸兵负草填之赤壁之战名词,士兵,士卒将军起兵江东赤壁之战名词,军队三、诵读指导诵读扬州慢,体会其声韵美。姜夔深谙音律,扬州慢的词牌为其首创。请划分词的节奏,标出韵脚,并诵读体会。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答案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诵读提示:领字,也称“一字逗”,是位于句子最前面,用来带领句子的字。如沁园春·长沙上片中“看”字领起后面七句。领字要单独成拍,稍作停顿。扬州慢中的“过”“尽”“自”“渐”“算”“纵”“念”皆是领字,诵读时需格外注意。(四)文白对译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淳熙三年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 夜雪初晴,放眼荠麦弥望。望去,满眼全是野生麦子。至日:这里指冬至。维扬:扬州的别称。初霁:指雪方止,天刚晴。荠麦:野生麦子。一说,荠菜与麦子。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自碧。碧绿清冷。寒水:清冷的河水。暮色渐 起,戍 角 悲 吟。 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声。予 怀 怆 然, 感 慨 今 昔,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戍角:指驻防部队的号角。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之悲也。的悲凉意蕴。度:谱写,作曲。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的自号。姜夔娶其侄女为妻,并跟他学诗。黍离之悲:指故国残破的悲思。黍离,诗经·王风中的一首诗。毛诗序称,周大夫见故都的宗庙宫室倾覆,遗址上长满了茂盛的黍子,于是写了黍离一诗表达自己的忧伤。淮 左 名 都, 竹 西 佳 处,扬州自古是著名的都会,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解 鞍 少 驻 初 程。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稍作停留。淮左:今淮河以东地区,当时设置淮南东路。竹西:竹西亭,在扬州北门外。解鞍少驻:解下马鞍短暂停留。过 春 风 十昔日繁华热闹的扬 里,尽 荠 麦 青 青。自 胡 马 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金兵进犯长江窥 江 去 后,流域,洗劫扬州后,春风十里:指原本十分繁华的扬州长街。杜牧诗赠别其一有“春风十里扬州路”之语。胡马窥江:指金兵进犯长江北岸。宋高宗在位时,金兵两次南下攻宋,扬州均遭劫难。废池乔木, 犹厌 只留下废毁的池台和残存的古树,都不愿再谈论那残言兵。渐黄昏, 清角吹寒,酷的战争。临近黄昏,清越的号角声响起,清角:清越的号角。都在空城。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杜 郎 俊 赏, 算 而 今, 重 到 须杜牧曾快意游赏扬州,料想他现在再来的话也会惊。 纵豆 蔻 词 工, 感到震惊。纵使杜牧能极为工巧地描绘扬州的妙龄 青 楼 梦 好,难 赋深 情。少女和青楼之梦,也难以表达对扬州遭劫的悲痛之情。杜郎: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快意游赏。二十四二十四桥仍在,波 心 荡,桥依然还在,桥下江水水波荡漾,二十四桥:指吴家砖桥,因古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一说,扬州在唐时极为富盛,著名的桥有二十四座,故名。冷 月 月色凄冷,无 声。 念 桥 边 红 药, 四周寂静无声。 想那桥边红色的芍药花年年花叶繁荣,年年 知 为 谁 生?可它们是为谁开放呢?红药:芍药花。五、文本研读(一)整体感知1依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补充空缺部分。本词写词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以寄托对扬州 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表现出作者为 而极其沉痛的心情。_答案昔日繁华祖国山河残破、人民不幸2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_答案实景想象昔日繁闹(二)任务活动任务一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学习情境刘熙载说:“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扬州是自古以来的繁盛之地,淳熙三年,姜夔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学习时要注意这首词中对景物特点的描绘。1扬州慢一词中描写的扬州景象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景象?_答案词的上片,写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破败景象。走在漫长的扬州道上,词人所见到的全部是长得旺盛的野生麦子。而昔日那个晚唐诗人杜牧笔下的扬州城美景一去不复返。自金人进犯后,烧杀掳掠,扬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废池乔木”了。日落黄昏,清越的号角声又四处响起,回荡在扬州城孤寂的上空,也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词的下片,写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凄冷的月光下,四周寂静无声,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作者描写扬州破败的景象,营造出凄凉悲怆的意境,从而抒发自己的“黍离之悲”。任务二赏析词句的语言和技巧学习情境张炎评价:“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姜夔是深谙音律的词人,词作极富声韵之美,特别是在词句的锤炼上,手法的运用上,更是值得细加体会。扬州慢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服务。品读诗歌,明确词意,结合词中相关信息,分析表达技巧在形象、意境、结构、情感等方面的作用。2请赏析扬州慢上片中的“寒”和下片中的“冷”。_答案“清角吹寒”四字,“寒”字用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冷月无声”让触觉感受“冷”与听觉感受“无声”,互相挪移沟通,这就强化了读者对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这里的“冷月”“无声”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这就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3赏析“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表达作用。_答案“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作为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它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4“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三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_答案内容上:由上片尾句的“空”引出“惊”,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富有才情的杜牧也“难赋深情”,反衬现实的扬州是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结构上:连缀全词,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5扬州慢是如何运用对比、反衬的?_答案主要是通过对比、反衬的手法描写扬州昔盛今衰的境况。上片用昔日“名都”反衬今日“空城”,以昔日“过春风十里”来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反衬今日风流云散和深情难赋;以昔日“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以“波心荡”的动,反衬“冷月无声”的静等。总之,写昔日之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6巧于用典、活于用典是本词的一大特色,请举出几例,结合词句进行赏析。_答案此词作于冬至,“春风十里”是以虚拟之笔,巧用杜牧诗句,尽写往日扬州的无限风光,和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冷落相对比。“杜郎俊赏”句,是借杜牧歌颂扬州生活留下的优秀诗章,从侧面说明扬州的兴衰变化,假设杜牧重游旧地,也会目瞪口呆,惊讶不已。这是作者从虚处着笔,以虚衬实,用杜牧的惊讶来衬托自己的悲哀情怀。“纵豆蔻词工”句,两用杜牧诗的典故,却不用原诗意旨,而是化用杜牧的横溢诗才;再转进一层,说纵有杜牧这样锦心绣口的才华,也无法表达此时蕴藏在内心深处的“黍离之悲”,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悲愤怨恨。“二十四桥”句,化用杜牧对美好的古扬州的深切怀念之情,从“水”“桥”“月”三个方面说明今昔的不同,能更好地表现“黍离之悲”。六、文本联读这两首宋词都以城市为表现对象,结构上也有相似之处,但在意象、意境、手法等层面又有诸多不同。对比探究其具体的不同之处,完成下表。作品意象意境手法望海潮专取美丽富庶之景物在铺叙写法中运用渲染、烘托等手法营造意境扬州慢描绘了扬州的残破荒凉,营造出感伤哀婉的意境答案描绘了杭州的富足繁盛,营造出国泰民安的盛世气象兼采昔日繁华与今日萧条,既有自然景物,也有历史典故综合采用今昔对比、用典和反衬手法营造意境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2022·浙江卷第20题)提示情感不同: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奢淫乐,言外自见;杜诗借眼前紫苔,表达昔盛今衰的悲叹。写法不同: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的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意滋蔓,寓情于景,营造悲凉氛围。 12 / 1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