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训练提升指津:掌握审题三板斧+例谈.docx
-
资源ID:96272482
资源大小:32.26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考作文写作训练提升指津:掌握审题三板斧+例谈.docx
高考作文写作训练提升指津:掌握审题三板斧 例谈考场作文偏题的可怕,恐怕是许多考生的恶梦。于是,很多考生就会把自己的思想牢牢地圈在命题之中。最后陷入了另一个“误区”:泛泛而谈,空洞无物。请看下面这道题:原题呈现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材料分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引语,即引用了古人或名人的哲理性语句。这些引语,到底在说什么呢?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材料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说的是学不离思,思不离学。角度是学思同步。材料二: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句话说的是终日空思,不如须臾之所学,表达的是思不如学。材料三: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这句话说学本于思,思方有得,观点是思胜于学。本次作文材料由三则名言组成。材料中的第一则名言出自孔子,从反面告诫人们,只有“学”“思”结合,才可能学有所成。第二则名言出自荀子。整天思考,不如片刻的学习,突出“学”胜于“思”。第三则名言出自晁说之。“学”本于“思”。因为“思”方“得”,不“思”则不“得”。可见,三则材料都是谈论“学”和“思”的关系,但侧重点不同:材料一认为学和思并重;材料二更侧重“学”;材料三更侧重“思”。两个提示概括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这里其实是三个观点学思不离,学胜于思,思胜于学。怎样的审题才不偏题?有的同学会问:是不是要在一篇文章中把这三个观点全部写出来?第一,你很难做到,在八百字的文章中,把这三个观点,各自阐述一遍。第二,即便是你做到了,相互之间也无法统一。因为本来他们就是各有侧重,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所以,你只要取其一,即可。因为你取其一,就是根植于命题材料展开论述,当然不会是偏题了!还有的同学,因为这里谈的是“学”和“思”的关系,于是,他们从哲学的思辨角度,进行了思考,形成了诸如:思考比学习更重要学习比思考更重要先思后学,边思边学,学然后思这样的审题,确实是抓住了命题的“论题”:思和学的关系,也确实构建了某种合理的关系。于是,引发了我们第二个思考:面对关系型论题的材料,我们的作文,一定要是关系型的观点吗?事实上,不仅是不一定要是关系型的论点,甚至,是不能是关系型的论点。因为,关系型的论点,那意味着我们的审题,还只是完成了“材料分析”这一步,因而,才是完成了“扣住材料”,这叫“一级审题”。一级审题,是已经抓住了材料,但还只是抓住了材料。不偏题,但平庸,浮泛,肤浅。怎么突破呢?试试我的三板斧要突破“一级审题”的浮泛肤浅,有三个方向,可以去进行深化。第一个方向,是“概念如何具体”。什么是“学”?什么是“思”?材料中,直接用了这两个术语,但并没有具体解说。于是,我们就可以对这两个关键词内涵进行细化,深化,具体化。这样,我们的观点,就有了我们自有的见解。譬如,“学”的主人,是不是可以是个人、国家和人类?“学”的范围,是不是可以有日常生活、求知探索、未来发展等层面?譬如,“思”的范围,是不是可以有“为什么要学”、“学习什么”“怎样学习”?“思”的阶段,是不是可以是“学前思”、“学中思”、“学后思”?我们具体化了“学”与“思”的内涵及关系,才能丰富材料的意旨,才能打开我们思考的角度,从而为写作中进一步联系历史、现实和未来,从对概念的探讨,转向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提升自身思想及行动等等,提供可能。第二个方向,是“主体如何明确”。很多文科生,会误把高考写作当成哲学小论文。政治考试中,确实有“某某材料,蕴含了某某哲学原理”这样的思考角度。于是,他们在拿到高考作文题时,常常也想去总结和论证某种哲学原理。问题在哪里呢?他们没有看到,高考语文的写作命题,一定还有一句话:“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这里的“我们”是谁?就是坐在考场上的考生,就是高考追梦人,就是时代青年。这里的“启示”、“感悟”、“思考”是什么意思?就是考生从材料中获得的,对自我学习与生活的“思想收获”。如果你从材料中只是发现了某种论题;如果你的观点只是停留在材料本身的观点;那你的“启示”在哪里呢?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帮助呢?所以,写作中,要大胆地,充分地,把“我”考生的生活实践,学习实际,勇敢地放进去,从而突出“我”的思考。这样,文章的“主体性”,才得到了明确。而不是泛泛而谈,谈一些似乎对所有人都有教育意义的观点。如果这则命题材料,连我们自己都没受到教育,我们又怎么去教育别人呢?第三个方向,是“时代如何鲜明”。从材料上看,三则材料,都是古文,是古人对思和学的关系的思考总结,当然看不出时代性。但我们面对这些材料的时候,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我们讨论这些问题,不能不联系这个时代。我们的时代,大的方面看,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时代,是以Chap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去讨论“思”和“学”,其内涵,其对象,其迫切性,作为一个时代青年,是不是会有全新的内容?罔顾这样的时代,无视自我的身份,像古人一样去讨论“思”和“学”的关系,是不是不仅仅浮泛肤浅,而透着浓浓的迂腐气?所以,要想把文章写出时代气息,写出自我特色,不妨在审题构思时就抡出三板斧,辟出一个新世界!下水例文ChatGPT时代,怎么看待“学”与“思”?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过程中不去思考,就会迷惘。思考的时候不去学习,就会危险。可见,“思”和“学”,是两个彼此依赖不可或缺的。那么,在信息化的今天,在ChatGPT时代,那我们又该怎么看待“学”和“思”的关系呢?在信息化的今天,学习是什么,你思考过吗?学习是知识的积累吗?当然是。我们学每一门学科,都要首先完成这门学科的知识积累。语文有语文的知识体系,数学有数学的知识框架,英语也有几千个单词,等我们去背诵。这些知识,都是我们要去攻克的难关。在古代,作为一个知识的拥有者,就能对身边的人,提供知识的帮助,就可能被身边的人誉为“生活的百科全书”。但是,如果今天的我们,只是完成了知识的积累,只是成长为一只“两脚书橱”,那我们记再多的知识,也无法打败一台能够上网的电脑啊!现在,只要有网络,还有什么知识查不到呢?学习是能力的提升吗?当然是。学以致用。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习,是学为真我,学做真人。在古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今天,是投身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去,是要去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这些,都是需要能力的。只是,当ChatGPT到来的时候,当只要我们把自己要完成的文字任务,要写作的文章,把问题明确地交给它,那它就能很快地完成这篇文章。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普通的文字组织能力,已经完全可以由智能替代的情况下,我们只是积累这些能力,是不是又可能被时代所淘汰呢?那学习是什么呢?我认为,第一,是学做真我。在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铭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更是将其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现在很多人也都发现,学习的最基本的任务,首先是了解“我是谁”,和“我要成为怎样的人”。第二,是学习创造。明确了“我是谁”,然后就是“我要怎样才能成为我”。在如今的这个时代,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固然重要,但这只是学习的初始任务,学习的核心任务,是完成创造。只有创造,才能让我成为我,成为ChatGPT 所无法取代的人,相反,是成为支配ChatGPT的人,而不是被它支配的人。“思”和“学”可以分开吗?我认为不可以。学习就是思考,思考就是学习。这是一个硬币的两个侧面,而不是可以切分的彼和此。于是,学思一体,因此,思学共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