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
资源ID:96286924
资源大小:20.95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多样诗意人生背后的精神价值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设计 一、设计依据 1. 课标依据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 教材依据 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这一任务群在统编版必修上册教材中共有3个单元: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青春激扬";第三单元,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第七单元,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 本任务群的主要学习目标与内容是: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3. 单元依据 本单元目标中提到:要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尝试写作文学短评。 4.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接触,积累了一些基本的古诗词知识,也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进入高中阶段,诗歌篇目在量上多了,难度也变大了,对于景秀普通高中的学生,怎么进行双篇古诗文阅读教学,我思索良久。 我所教的班级,大部分学生对阅读学习较为热情,能够有自己的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基础普遍较为薄弱,部分同学也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要激活课堂氛围,扬起头脑风暴,也不容易。我努力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创设相关的情境,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 文本特点及设计思路 短歌行和归园田居这两首古体诗都是魏晋名篇,分别流露了曹操和陶渊明各自 的人生志趣和生命追求。必修上教师用书的“教学指导”部分明确指出:可以比较曹操与陶渊明的人生志趣与生命追求,探讨他们人生的不同选择,进而理解两位诗人各自的生命思考。 曹操在短歌行中围绕一个“忧"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贤才的渴求,以及建功立业的愿望;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围绕一个“归”字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回归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 本节课确定的议题是:多样诗意人生背后的精神价值。本节课确定的主问题是:你如何看待曹操和陶渊明各自的人生态度。 以曹操与陶渊明为代表探讨魏晋文人入世与出世人生姿态背后的精神价值,感受中国古代文人两种典型的文化心态,补充徘徊于出世与入世之间的那类文人,最后都归于多样诗意人生的精神价值,丰富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也共同表达了文人的赤子情怀,也都共同体现了生命的诗意与思考。此外,也告诉我们要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最后,总结和归纳基本的古诗词鉴赏方法,一课一得,争取让学生有所得,提高迁移运用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一)教学目标 1. 抓住诗眼,分析意象,理解曹操求贤若渴的心理,感受陶渊明对田园的热爱。 2. 探究文本,结合身世背景,领悟曹操和陶渊明各自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态度,体会诗人对生命的诗意思考。 3. 补充升华,把握中国古代文人两种典型的文化心态,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 探究文本,结合身世背景,领悟曹操和陶渊明各自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态度,体会诗人对生命的诗意思考。 (三)教学难点 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三、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第三单元第7课短歌行和归园田居。这两首古体诗都是魏晋时期的诗歌名篇,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容的人生态度。 (二)呈现主问题 1. 本节课的主问题是:你如何看待曹操和陶渊明各自的人生态度? 要解决这个主问题,我们先得来看两篇古诗各自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可以抓住诗歌的诗眼进行解读。 2. 短歌行和归园田居这两首古体诗,各自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1)齐读短歌行,看看本诗感情着眼点在哪一个字上? 预设:忧 (2)而归园田居的标题就直接告诉了我们诗的诗眼,哪个字? 预设:归 小结:一个忧,一个归,诗人的情感明显不同。 (三)基于“忧"的解读,感受曹操“入世”的人生态度 1. 曹操的忧,从全诗着眼,指向哪类人群? 预设:贤人 忧是短歌行中反复出现的字,诗人反复申述,可见忧之重、浓、深、广,作者忧贤才难得,这表现曹操求贤若渴的心理。 2. 作者主要借用哪几个意象来表现曹操的求贤若渴? 预设:酒、子衿、鹿鸣、明月、乌鸦 (1)酒: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古时知识分子往往借杯中物酒来消解心中块垒。曹操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能有多少个日子。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进而感慨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追问:忧愁时光易逝,怎么就能表现曹操的求贤若渴? 忧愁时光易逝,表现曹操内心建功立业的迫切性,同时这句话客观上也感染着贤才:岁月流逝太多,你们应拿定主意,施展抱负,快点过来。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顺势给出药方。何以解忧,唯有酒啊!当时光流水一般渐渐远去,当青春小鸟一样不再回来,你还犹豫什么?有些事一旦错过就不再啊。英雄莫问出处。来吧,让我们聚在一起,在这寒冷的人生旅程中,就用这杯薄酒来取取暖吧! (2)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此处用典,表明心志,思慕贤才。 补充原诗中省掉的两句: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 如何理解?第一层意思:渴慕贤才之真诚;第二层意思,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贤才不过来,贤才难求啊! (3)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此处用典,宾主欢宴情景,待贤以礼,礼遇贤人。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4)明月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此处比喻,以明月喻贤才,明月高挂空中,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及,让人生“忧"。渴盼贤人。 (5)乌鸦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此处比喻,以乌鸦难以择枝,比喻贤才无所依托。 为什么无所依托:第一层,贤才身份,往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处境尴尬,渴望被贤主重用,但时局动荡,诸雄鼎立,无所适从。第二层,犹豫不定,三心二意。 3. “乌鹊南飞,何枝可依”,诗人给出答案了吗?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诚邀贤人。 (1)这四句两个典故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结合注释,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求贤若渴,成其霸业的雄才略志。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当伯禽要到鲁地去的时候。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说从来不敢怠慢贤才,如果在洗头发的时候,有人来见他,他来不及把头发梳好,湿着就出来迎客人。正吃饭时,听到门外有士子求见,来不及咽下嘴里的食物,把食物一吐就赶紧去接见。就这样,他还唯恐疏漏了国中的贤人。 此处,曹操以周公自况。周公,何许人也?西周开国元勋,一心辅佐武王和成王,辅佐武王伐纣灭商,辅佐成王平定天下,制礼作乐,分封建制,天下一统,安顿万民。 曹操呢?他的求贤若渴,建功立业,是为了取代汉献帝,自立为王吗?其实不是,曹操也没有自立为帝,未有不逊之心。诗人56岁时,写了述志令表露了心迹: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述志令 不逊之志,也就是不臣之心。而齐桓公、晋文公之所以能名垂后世,就在于他们能辅佐周王朝。表明自己并没有称王称帝的心。 曹操自觉,与周公有高度的相似之处。首先向广大贤人表明态度,我像周公一样,礼贤下士,广纳人才。其次,以周公自喻打消贤人的顾虑,只做周公,匡扶社稷,不夺政权。最后,周公获得了巨大成功,我也必定能成周公,前景辉煌,未来可期,传递出了一种强大的自信心。 4. 从中你感受到的曹操的形象是怎样的? 预设: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虚怀若谷。 5. 但后人往往用一个词来形容曹操的形象,是什么?奸雄。我们来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曹操正笑谈间,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时操已醉,乃取槊立于船头上,以酒奠于江中,满饮三爵,横槊谓诸将曰:“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今对此景,甚有慷慨。吾当作歌,汝等和之。”歌 曰: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 “尔等"“破”“擒"“灭”等词可以看出礼贤下士的姿态不见了,求贤若渴的期盼不见了,周公吐哺的谦虚不见了,天下归心的风范不见了,剩下的几乎是一个小人得志的嘴脸,雄才大略变成了趾高气扬,雄心勃勃变成了目空一切。这里的曹操不可一世,骄傲蛮横。 这里是小说中的曹操形象。 6. 但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都体现了曹操怎样的人生态度? 预设: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等 小结:这是入世的人生态度。 (四)基于“归"的解读,感受陶渊明“出世”的人生态度 围绕这个“归"字,我们不禁会自问,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1. 从何而归?用原文语句回答。 尘网: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樊笼: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尘网、樊笼比喻什么?官场生活。 追问(1)这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厌恶官场。 追问(2)陶渊明一开始就排斥官场吗? 并非如此。 贵族后裔,理当继承先贤。 陶渊明曾祖陶侃,外祖父晋代名仕孟嘉,也算出身官宦之家,但八岁时父亲去世,家庭逐渐没落。尽管家境没落,也算是贵族后裔,理当继承先贤。 儒家学子,义当修齐治平 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儒家学子,义当修齐治平。 一家之主,情当求禄养家 家道没落后,20时家境尤为贫困。同时,陶渊明,一共有五个儿子啊,一家一共七口人。他需要求禄养家。 所以陶渊明一开始并非误入,而是主动舍自然,而得尘网与樊笼。 追问(3):并非“误入"却认为是“误入”,如何理解? 第一重,明明没有世俗的功利心,却混迹于世俗之中。“爱闲静,念善事,爱丘山,不同流俗"。 第二重,把这种自误的处境,比作一张网。暗示束缚无处不在,一旦落入,就难以挣脱。“三十年”是陶渊明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三十年。并非“误入”而今却认为是“误入",反映了他在经历了“出仕”与“退隐"的反复激烈的思想斗争后的悔恨与决绝。 2. 为何而归?诗中回答这个问题的具体诗句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俗:魏晋士大夫普遍价值追求立功业济苍生,对读书人而言,更可能指官场生活。与丘山相对,山林自然界,田园生活,热爱自然。 遵循自己本性,选择归隐。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在尘网中挣扎了三十年,时间之久!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用比喻和拟人,“羁鸟”比喻自己像被关在笼中的鸟一样向往田园,“池鱼"比喻自己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受到官场的束缚,重回田园后,十分热爱自然的感情。 3. 归向何处?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一个读书人,非要去做农夫。作者为什么提到“守拙”?是否另有所指? 明确:一个“拙"字,表达出诗人反对官场的尔虞我诈、八面玲珑,怕自己受到官场的不良影响而失其本心,所以宁可挨饿受冻也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这里面有诗人有几分悲哀,几分自嘲,还有几分自慰! 4. 归去如何呢?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追问(1):从这些诗句中,你觉得陶渊明真正归了吗? 预设:归了 追问(2):如何理解这个“归了”?先分析意象:诗人都描写了哪些田园景色?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狗吠、鸡鸣。 追问(3):这些意象组在一起,是否杂乱无章? 这些客观罗列,实质上都是主观的, 被统一在一种精神境界之中,作者营造了一种意境,写出了一种和谐之美。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 追问(4):狗吠、鸡鸣,是否打破了这个和谐?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 小结:整体来看,写景句运用视觉与听觉描写相结合、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衬静等手法,营造了简朴、空阔、优美、恬淡、朦胧、宁静、和谐的美好意境。这样的田园,美似仙境。 5. 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的陶渊明有着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预设:清高孤傲、与世不合;洁身自好、甘于清贫;向往田园、淡泊名利。 小结:追求真实自然的自我,标志着一种理想人格,追求个性、渴望个体精神的超越。这就是出世的人生态度 (五)探讨“入世"和“出世”的人生态度 曹操和陶渊明,这两种人生态度,你更欣赏哪一种? 预设:自由探讨 明确:无论是曹操的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入世的人生态度,还是陶渊明向往田园、淡泊名利的出世的人生态度,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财富,也都代表着中国古代文人两种典型的文化心态,丰富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 中国士大夫往往在这两种文化心态中不停切换,怀揣着儒家精神像曹操那样踌躇满志、积极入仕,但在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小结:无论是入世的人生态度,还是出世的价值追求,没有孰高孰低之分,共同表达了文人的赤子情怀,也都共同体现了生命的诗意与思考。我们要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六)小结 诗歌鉴赏是有路径可循的。要读懂诗歌,需要整体感悟,也需要细读文本,可以关注诗歌中的诗眼,关注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意象,也要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诗人形象的把握。依据诗歌内容,用心感受诗人形象,进而理解诗人的人生追求和人生态度。 (七)作业布置 1. 完成相关练习册上的内容。 2. 基于课堂内容,围绕一点,尝试撰写这两篇古诗的文学短评,不少于500字。 3. 背诵短歌行。 (八)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课后,我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如下: 首先,课堂内容有些单薄,向外拓展不够。在探讨“入世"和“出世”的人生态度环节,我可以向外延伸拓展,结合文学作品,补充相关文人,使得内容更加充实。在各类文人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比较中,对“出世"和“入世”这两种文化心态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体悟。 其次,详略轻重的处理上要更为优化。短歌行是精读课文,而归园田居(其一)不是。在课堂整体架构上而言,应以短歌行为主,辅之以归园田居(其一),这样就使得课堂详略得当,主次清晰,学生也易于接受。 再次,诗词鉴赏方法小结的提出过于仓促。课堂上我直接呈现了相关PPT,现在回想,其实我应该让学生起来根据本节课所学进行归纳,相信学生也能答个几点,比如抓诗眼、品读关键语句、知人论世等。我用了演绎法,而归纳法的教学效果,远比演绎法要好。 最后,在课堂整体推进上,表扬班级同学,积极动脑、气氛热烈,师生互动良好。每一次的课堂实践,或多或少都会带来进步。奉贤区教研员贾冬梅老师曾经对我说过:没有完美的课堂,课堂总是有缺陷的。我把这句话当做安慰自己的话语,继续努力,虽然这节课有各种各样的缺陷,但是我静心准备的,或多或少都会有进步,相信在慢慢的实践中,我总会点滴进步;同时,我也把这句话当做一种鼓励,即使课堂问题多多,只要我们不断尝试、不断努力,问题总会越来越少!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