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
资源ID:96286929
资源大小:14.99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核心素养】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核心素养】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散文小品,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 80 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2.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训练。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情感。 二、核心素养 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文章的深入解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和语言之美,提高审美能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 难点:体会文章清冷皎洁的意境,理解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四、教学方法 1. 朗读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2. 品味法: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和意境,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3. 想象法: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文章的情境和画面。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5.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图片、音频等资料,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播放一段古琴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夜的宁静和美好。 2.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在夜晚所经历的美好时光,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3. 教师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也是一篇描写夜晚的文章,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苏轼在夜晚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 1. 教师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以下是苏轼的一些生平和文学成就: - 出生于四川眉山,嘉祐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 诗文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 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 - 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苏轼的作品,如水调歌头江城子等,加深对作者的印象。 (三)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讲解课文内容。 以下是对记承天寺夜游的逐句翻译和讲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讲解】这句话交待了时间和地点,以及作者的行为。作者被月色所吸引,“欣然起行”,表现了他对月色的喜爱和闲适的心情。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讲解】这句话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和对友情的渴望。“念无与为乐者"表现了作者的孤独感,而“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则表现了他对友情的渴望。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讲解】这句话交待了张怀民的情况,以及作者和张怀民一起散步的情景。“亦未寝"表现了张怀民和作者有着相同的兴趣和心情,“相与步于中庭”则表现了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讲解】这句话是文章的重点,通过对月色的描绘,表现了作者的心境和对自然的感悟。“积水空明"写出了月色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则以藻荇之影来喻月色之清。最后一句点明了“盖竹柏影也",让人恍然大悟,也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讲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赞叹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他在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心情。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内容。 3. 教师提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的心情如何? 4.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心情。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文章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文章体现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他对美景的赞叹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他在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心情。 (四)细节品味 1.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写景句,并分析这些句子所表现的意境。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句子进行分析。 3. 教师点评学生的分析,并补充自己的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文章中的写景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种空灵、静谧的感觉。“藻荇交横”则以藻荇之影来喻月色之清,将月光下的竹柏影比作水中的藻荇,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月色下竹柏倒影的美丽。整个句子所表现的意境是:月光如水,竹柏倒影,宛如一幅空灵、静谧的水墨画,给人以宁静、清新之感。同时,也流露出作者赏月的欣喜之情。 4.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夜游时的感受,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5.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作者虽然被贬谪到黄州,生活清苦,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在文章中表达了对美景的赞叹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他在文章中写道:“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自己的朋友张怀民,两人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欣赏月色。作者在文章中写道:“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也体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 同时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态度。他在文章中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豁达态度,认为人生中总会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就能够从中寻找到乐趣。 (五)拓展延伸 1.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记承天寺夜游和水调歌头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3.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并补充自己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 写一篇关于夜晚的文章,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七)结束语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夜晚多观察、多感受,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六、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是苏轼的一篇散文小品,通过对月夜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朗读,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小组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文言文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需要学生用心去品味。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写景句,并分析这些句子所表现的意境。通过品味,学生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内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和人生态度,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拓展延伸。通过比较记承天寺夜游和水调歌头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了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境界。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背诵全文和写一篇关于夜晚的文章两个作业。通过作业,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在朗读、品味、拓展等环节中都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较为薄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