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尚美中学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
资源ID:96288250
资源大小:28.98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尚美中学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尚美中学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武宁尚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 语文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根本上说,现实主义的本质与文艺创作的本质是一致的,那就是将创作的对象和接受的对象指向“人"。但这里的“人”绝非抽象之人,而是具有时代性、现实性的“人"。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任务就在于,艺术地再现现实生活中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呈现能够“直抵人心”的、具有鲜明现实或历史时代印记的生活。经典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曹雪芹、鲁迅、老舍、曹禺的作品以及中国当代的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尘埃落定等作品都是如此。 “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主义创作,其至高境界是创造史诗般的作品。古今中外彪炳千秋的现实主义文艺经典大多具有史诗气质。从广义上说,“史诗就是一个民族的传奇故事”。黑格尔说过,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这样绝对原始的书,来表现全民族的原始精神。这就表明,史诗的含义与宏大历史叙事、民族叙事或国家叙事紧密相连。史诗也可以被视为一种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文学风格和文学精神。 如果从现实来讲,处于伟大复兴征程之中的当下中国色彩斑斓、精彩纷呈,具有“史诗"气象的现实,有着文艺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从书写的对象到书写的情境与基础,中国文艺已经具备了“新史诗"创作的基本条件,书写“新史诗”的雄心和责任也正在传递给每一个有远见、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 恪守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是“新史诗"创作的基本内核,即尽可能地去还原历史原态和价值,去呈现将要变成历史的现实。在当下,以“不矫饰、不虚美、不隐恶”的现实主义精神观照描绘现实与历史,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它直接关系到“史诗般"的现实能否得到准确的书写,“新史诗”能否真正经受时间的检验。 如果从更为远阔的境界上讲,以现实主义精神创造当代中国文艺的“新史诗",重点关注的自然是具有当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中国现实,但也需要关注全球人类一般形态的现实生活,并给予其体验、审视和反思。这样,或许就会使这种书写既具中国视野与中国情感的专注性,又有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元性和广泛性,在最大广度、深度和力度上宣示中国文艺“新史诗”的民族风格和世界意义。 (摘编自王晖以现实主义精神创造中国新史诗) 材料二: 新时代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写出“新史诗",要融汇时代性与历史性。这要求新时代文艺创作在以下方面努力实现创新发展:第一,立足时代,扎根现实,展现中国故事的时代特征。新时代文艺应立于时代潮头,把握时代脉搏并倾听时代呼声,表现鲜活的时代精神,从而使中国故事打上不可磨灭的时代烙印,成为时代发展的号角。第二,洞悉历史,扎根传统,强化中国故事的历史底蕴。如果缺乏丰厚的历史积淀,文艺工作者就难以创作出杰出的作品。所以,新时代文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体现中华文化精神,从而使中国故事既具有时代的鲜活底蕴,又承续传统的文化血脉。第三,展望未来,放飞理想,彰显中国故事的前瞻性与理想性。对时代现实的审视、对历史传统的回顾,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未来的理想发展。因而,杰出的文艺作品总是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包含对未来愿景和理想前瞻的深沉思考。 新时代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写出“新史诗”,也应拓展中国故事的空间范围,兼顾本土性与世界性。新时代文艺创作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立足本土,强化中国故事的地域特色。中国故事是在中国特定地理环境及地域空间发生的,反映的是中国特定地域的人事物象与社会生活,所以,新时代文艺要自觉强化其地域特色。第二,放眼全国,表达中国经验。新时代文艺应自觉为中华民族代言、为全国人民代言,自觉关注复杂多样的中国现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第三,胸怀全球,彰显中国故事的人类情怀。这要求新时代文艺向全世界、全人类开放,自觉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自觉表现当今世界共通的人性人情、共同的发展困境与未来命运,促进世界人民的彼此理解与沟通。 (摘编自朱斌讲好中国故事: 新时代文艺的重要使命) 材料三: 一部文艺作品,倘若能够同时符合思想标准(倾向性、真实性、情感性)、审美标准(形象塑造评价)、质量标准(符合规格、受众需求),达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就必定是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但通常思想、艺术、制作质量这三者在一部作品中的体现是不平衡的,或者作品的思想性很强而艺术性、制作上偏薄弱一些,或者艺术性较高、制作质量较好但思想性稍显不足。同时,由于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等,对同一部文艺作品的评判往往会存在差异,因此,思想标准、审美标准、质量标准三者之间的偏向也会不同。但总体而言,思想标准、审美标准、质量标准三者之间是密切联系、密不可分的。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可以从理论上指出思想标准、审美标准、质量标准的具体内涵和细化原则,但“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在具体衡量文艺作品高下优劣的过程中,不能死板教条地照搬和硬套。 (摘编自李昕揆优秀文艺作品的评判标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今中外的现实主义文艺经典一定能和宏大历史叙事、民族叙事或国家叙事等紧密相连,具有民族史诗气质。 B以现实主义精神描绘现实与历史,有助于我们准确书写“史诗般"的现实,能使现实与历史经受时间的检验。 C材料二第二段中提出的三点要求,可以为材料一中的“如果从更为远阔的境界上讲”提供具体的方向和策略。 D材料三认为优秀的作品必须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三者相统一,平凡的世界就体现了这种统一。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实主义将创作的对象和接受的对象指向“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时代文艺也必须关注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人”。 B每一个有远见有抱负的中国当代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在自己的文艺创作中融汇时代性与历史性,兼顾本土性与世界性。 C写好“中国故事"必须恪守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这一基本条件,尽可能还原历史原态和价值,呈现将要变成历史的现实。 D以现实主义精神来记录处于伟大复兴征程之中的中华民族的传奇故事,并创造中国“新史诗”,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重要内容。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电影红海行动讲述中国海军突击队营救中国侨民的故事。 B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以人民为中心"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C新时代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自觉拓展深度和广度。 D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明确追求的文艺新浪潮正蓬勃兴起,涌现出一批颇有影响力的优秀文艺作品。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_ _ _ 5讲好当代中国故事的“新史诗”应该具有哪些具体的思想标准和审美标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 _ _ (二)现代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刈禾女之歌 辛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镰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风与云 在我的镰刀之下 奔骤而来 一九三七年四月三十日 在苏格兰高原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 B“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 C“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 D“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 8“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4分) 答:_ _ _ 9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答:_ _ 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材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B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C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D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科举考试到明清时期发展为四个级别,最低一级是乡试。 B“归沐",本意指回家沐浴,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数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汉代“五日一休沐”,唐代“旬休"。 C“三司”,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度支、户部、盐铁"三司,长官是三司使。 D“社稷”,古代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即祭社稷。后来“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迪才华出众,受人赏识。柳开对他写的文章很是赞赏,认为他能堪大任,后来李迪参加科举考试,果然高中,走上仕途,颇有建树。 B李迪富有谋略,亲力亲为。就任亳州知县后,他暗中打听察访,然后部署精锐士兵,最终擒获一群洗劫城邑的逃兵,斩首示众。 C李迪为人正直,敢于进谏。李迪屡次上疏劝谏,不同意册立章献为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贬官衡州。 D李迪胆量非凡,富有豪气。元昊攻打延州时,不少守将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却主动要求戍守边疆,仁宗皇帝没答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4分) 译文:_ _ _ (2)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4分) 译文:_ _ _ 14“社稷臣",谓关系国家安危之重臣。文末李迪为什么被称为“社稷臣”?请简要说明。(3分) 答:_ _ _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注未成 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注】偃湖:新筑之湖,时未竣工。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开篇即气势不凡。连续使用了“叠嶂"“万马”“众山"多个意象,动景与静景相结合,先声夺人。 B“老合投闲”三句,语言诙谐,略带自嘲:如今人老,当过闲散生活,老天却让我来检校“长松大军"。 C“新堤路”一句以问作结,表达词人期待偃湖早日落成的心理,希望在此山间,更添烟水蒙蒙的新景致。 D在上阕写山之“形"的基础上,下阕写山之“神”,以古代人事传山水之神的这种写意笔法,别具一格。 16词人认为灵山“雄深雅健",词中重点表现了灵山风景“雄”与“雅"的特点,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6分) 答:_ _ 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词人发出慨叹,表现词人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 _, _? (2)沁园春·长沙中,词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句子是: _, _。 (3)沁园春·长沙中,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句子是:_ _, _, 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 夏天的雨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有时一点儿预兆也没有,豆粒般的雨点随着雷声就打了下来。可这时雨也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经过几场夏雨的浇灌,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花朵怒放着,杂草争先恐后地疯长着,蝉与蛙叫得更响了。远处的蝉声,_,一起奏起了夏天的交响曲。 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秋天来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忽然,在一个夜晚,有谁敲响了窗玻璃,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终于,人们在劳累了一个秋季后,_!这沉静的秋雨与夏日的脾性完全不同,变得端庄而温柔,它绵绵密密,笼罩在田野上,飘洒在小路上,送来自然的馨香,抚平纷乱的心绪。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拟人、比喻、夸张 B排比、夸张、反复 C拟人、比喻、反复 D排比、拟人、对偶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忽然,在一个夜晚,秋雨打在了窗玻璃上,它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分) 答:_ _ _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答:_ _ _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文化宝库中的诗词、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有反映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大量作品。诗经是各民族民歌的总汇,楚辞中相当一部分是记录或整理的少数民族民歌,元曲的繁荣有着少数民族多方面的贡献。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为祖国文化宝库贡献了灿烂的瑰宝。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填补了中国文学史。在提升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少数民族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答:_ _ _ 22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围绕“友谊"的话题,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 示例:友谊如绿叶,我们互相依偎,创造出一棵棵庇荫的大树。 材料: 彩绸油彩水滴 剪裁调色凝结 汇聚缝制描绘 美妙的景色潺潺的溪流绚丽的衣衫 答:_ _ 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但每个人的青春色彩各异。当下,社会上流行着各种标记青年群体的“标签”:爱国青年、热血青年、丧系青年、佛系青年 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围绕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 解析:选C。A项,说法绝对,材料一说的是“大多具有史诗气质",并不意味着所有现实主义文艺经典就必然具有史诗气质。B项,“能使现实与历史经受时间的检验”错误,材料一说的是能使“新史诗"经受时间的检验。D项,“优秀的作品必须相统一”错误,材料三只是认为达到三者相统一的作品必定是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同时也认可有些作品在某些方面的倾向性和不平衡,原文中的“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也体现了这一点。 2解析:选C。材料一说的是“恪守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是新史诗创作的基本内核”,“基本内核"和“基本条件”概念不同。 3 解析:选A。材料二由两个分论点组成,分别是“要融汇时代性与历史性"“应拓展中国故事的空间范围,兼顾本土性与世界性”。A项,红海行动这部电影凸显了爱国情怀,具有鲜明的本土性。同时,它又具有突出的世界性,反映了世界问题。这个论据可以论证材料二中的第二个论点。B项阐释的是文艺要“以人民为中心",C项强调论证的深度和广度,D项只是阐述了一种现象。B、C、D三项不能用来证明材料二的两个论点。 4答案:以“以现实主义精神创造中国新史诗”为论证前提,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从“现实”和“更为远阔的境界"两个角度展开论证,条理清晰。材料整体论证结构为总分结构,前两段总体阐述,后面分别从“如果从现实来讲”和“如果从更为远阔的境界上讲"两个方面展开论证。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如第一段结尾列举许多作品,第二段中引用黑格尔的话等。 5答案:(1)思想标准: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倾向性。要真实记录当代中国发生的变化和历史。要敢于为民族和人民代言,表达对这个时代和人类命运的真情实感。 (2)审美标准:塑造出一系列反映这个时代的具有时代性、现实性的典型人物。 (二)现代文阅读(16分) 6解析:选D。“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错误。根据诗歌中的“我是原野上的主人”“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可知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不会有渺小感。 7解析:选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两句是写穗子在空间里的动态,并不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 8解析:以“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也"为线索,往上搜索到“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可以得知这里的“也"的含义是刈禾女的内心与水瓶和井的特点一样,是空而常满的。再结合“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和下文的“收获",可知“空”是由于看到原野的辽阔,刈禾女的内心也十分空阔;“常满"是因为劳动和丰收而感到满足。“空”与“常满"既矛盾又统一,所以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 答案:“水瓶”和“井"空而常满,刈禾女的内心也空而常满;“空而常满”指“我"内心空阔,却十分充盈,感到满足;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 9答案:可直陈内心,并将眼前所见与个人记忆结合起来,让刈禾女的形象更为丰满;通过刈禾女情绪的起伏变化,形成内在的韵律感;充分调动个人感官,多角度呈现人与原野的关系;从“我”的角度抒情,“我"既指刈禾女,部分地方也可指作者自己,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解析:选C。这句话的意思是: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策划杀人的事,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根据句意断句即可。 11解析:选A。A项,“最低一级是乡试"错误,应该是“院试”。 12解析:选C。C项,“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错误。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 13解析:(1)蝗旱,名词用作动词,发生蝗灾旱灾;济,渡过难关;何以,凭借什么;发,打开。(2)省略句,补足主语,(章献太后)对李迪说;向,先前;预,参与;殆,大概。 答案:(1)当时发生蝗灾旱灾,(皇上)问李迪如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资助国家的支出费用。 (2)(章献太后)对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大概是你错了。” 14解析: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找出李迪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根据原文“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可将李迪为国家做的贡献总结为:章献太后想要专制,李迪义正词严,使宦官亲近而又不敢有非分之想;根据原文“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可将李迪的贡献概括为:使章献太后最终保全了好的名声,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 答案:章献太后想要专制,李迪义正词严,使宦官亲近而又不敢有非分之想;使章献太后最终保全了好名声,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 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把家迁徙到濮。李迪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很惊奇,说:“先生有辅国之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州,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亳州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官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撤回所有派出的士兵,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寇,斩首后示众。曾经回家休假,(皇上)忽然传诏(李迪)去内东门,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报的一年支出收入财物使用数目给李迪看。当时发生蝗灾旱灾,(皇上)问李迪如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资助国家的支出费用。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了,应当拿出数百万金帛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起初,皇上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认为章献出身寒微,不可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策划杀人的事,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悟,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与他结党附会,将其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胁迫他,没有成功,李迪任河南知府。他到京师朝见,当时太后垂帘,(章献太后)对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护并培养天子到这地步,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到这种地步。”太后也很高兴。李迪任徐州知州,他想巡视境内各地通过祭祀名山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让他不要去做。"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的以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李迪是贤相。当初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依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的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亲近而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起,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15解析:选A。A“动景与静景相结合”错。 16答案:本词用太史公文章“雄深雅健"的风格总括灵山特点。上片重点写“雄”:千峰万壑,如骏马奔腾;飞瀑直泻,如明珠倒溅;长松茂林,如万军列阵。画面壮阔,气势雄伟。下片重点写“雅":用谢家子弟“衣冠磊落”、司马相如“车骑雍容",写出优雅意态和雍容气度。 17答案:(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解析:选A。“热烈而又粗犷”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豆粒般的雨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19解析:对比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和修改后的句子,寻找表达的不同点,然后分析二者在修辞、句式、用词上的不同,可分析出表达效果的不同。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且为感叹句,修改后没有了拟人的修辞,没有了感叹,句子变得平实普通,由此分析即可。 答案:原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秋雨拟人化,更加形象生动;原文的句式和表达感情更充沛,尤其是感叹句的运用,表达了对秋雨到来的强烈的欣喜之情,更能感染人。 20解析:解答此题,一定要认真分析横线前后的句子,根据语境来推断答案。处,根据横线前“蝉与蛙叫得更响了,远处的蝉声”以及横线后“一起奏起"可知,此处应填“近处的蛙声”之类的内容。处,横线后说“这沉静的秋雨",以及横线前的“终于”可知,此处应填“迎来了沉静的秋雨"之类的内容。 答案:近处的蛙声迎来了沉静的秋雨 21答案:(1)句,将“诗词”改为“诗经"或者删除;(2)句,将“大量”放在“反映"前;(3)句,在“文学史”后面加“的空白";(4)句,将“提升”改为“促进"。 22示例:友谊如绿叶,我们互相依偎,创造出一棵棵庇荫的大树。 答案:(示例)友谊如彩绸,我们共同剪裁,缝制成一件件绚丽的衣衫。友谊如油彩,我们共同调色,描绘出一片片美妙的景色。友谊如水滴,我们共同凝结,汇聚成一条条潺潺的溪流。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但每个人的青春色彩各异。当下,社会上流行着各种标记青年群体的“标签”:爱国青年、热血青年、丧系青年、佛系青年 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围绕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所给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引子,指出青春的宝贵和每个人的青春各不相同。第二句话列举了当今社会的青年类型,引发考生思考自己要做怎样的青年。 新时代青年,要做一个爱国青年、热血青年,不能做丧系青年、佛系青年等。当然,材料中的省略号也提示考生,在写文章时,除了肯定或否定给出的标签外,还可以延伸分析,从材料中没有写出的青年“标签"来论述。 参考立意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理想不可灭,勇气不可失;把青春奋斗融入时代主题;生逢其时,重任在肩等。 参考例文 做新时代的新青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和使命,无论哪个时代的青年,他们成长的轨迹都与时代紧密相连。“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林觉民,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青年,他生活的中国,积贫积弱、民生凋敝,于是他们那代热血青年奋起反抗,追求平等自由,为天下人谋福利,最终使“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名永世流传。“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赵一曼,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青年,她生活的中国,外寇横行、百姓遭难,于是他们那代热血青年直面日寇,抛头颅洒热血,誓死保卫祖国,上演了一出出让敌人闻风丧胆、让国人精神振奋的活报剧。“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雷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青年,他生活的中国,百废待兴,于是他把自己的青春无私地奉献给新中国的建设。 时代的发展,呼唤时代的青年砥砺前行。新时代的新青年,更要顺应时代,为所生活的时代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因为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催人奋进、鼓舞人心,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前途光明。 面对新时代,我们要不断学习,做一个博学青年。王夫之说:“学愈博则思愈远。”唯有博学,才能提高我们个人的能力,才能突破我们自己设置的禁锢,紧跟时代的步伐,用自己的双手谱写出时代的最强音。 面对新时代,我们要虚怀若谷,做一个谦虚青年。古人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在祖国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要有广阔的胸怀,不断撑起人生的“高度”、积累心灵的“厚度",让无数个青春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面对新时代,我们要有责任意识,做一个担当青年。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面对新时代,新青年要以最大的热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用积极向上、敢于担当的工作态度,用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工作标准,用潜心研究、求实求新的工作状态,干好自己的工作。 荀子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要以昂扬的姿态,时刻不忘时代的责任,时刻牢记时代的期望,与新时代的中国一起成长。 名师点评文章紧扣时代与青年的关系行文。开篇列举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个时代的青年代表,赞扬了他们在不同的时代以祖国的发展、建设为己任的精神。然后点明中心论点:青年要顺应时代,为时代奉献光和热。接着作者从三个角度论述面对新时代青年如何成长的问题,要求新时代的新青年要不断学习、虚怀若谷、有担当意识等。最后,对新时代的新青年发出号召,再次点题:不忘时代责任,与新时代的中国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