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11课《论语十二章》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96288380
资源大小:20.62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核心素养】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11课《论语十二章》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核心素养】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11课论语十二章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论语十二章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熟练背诵课文内容。 2.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文中出现的成语,积累名言。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结合自身,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教学设想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一些简短文言文,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对文言文学习的步骤与方法也有一定了解,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其中有不少章节已是熟读成诵,但论语十二章语录体的文言形式较为特别,需要掌握的文言字词较之前有所增加,十二章内容也需要学生进一步归纳整理方能理解掌握。学习过程中应重视对文言基础知识的讲解与积累,对文言诵读指导也要点拨,教学过程中要多与实际学习场景进行关联,适度拓展。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本课是中华经典文化,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从“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出发,让学生在学习中汲取营养,树立人生标杆,还要注意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加强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被后世尊称为“圣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 2.介绍作品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 3.语录体 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彩,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论语简明深刻、语约义丰,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合称为“四书”。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论语(lún) 不亦说乎(yuè) 三省吾身(xng) 曲肱而枕(gng) 笃志(d) 箪(dn) 愠(yùn) 罔(wng) 殆(dài) 2.词语释义 1.通假字 ()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 古义:指有才德的人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许可 ()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糙 今义:疏通,疏散 ()饭疏食,饮水 古义:冷水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泛指多次 今义:数词,三 ()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 3.一词多义 ()为 可以为师矣 动词,做,成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 介词,替 ()知 人不知而不愠 动词,了解 温故而知新 动词,得到,懂得 ()而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可译作“却"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 ()其 择其善者而从之 代词,他的 人不堪其忧 代词,这样的 4.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 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故,旧的知识 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传不习乎 动词用作名词,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 饭疏食,饮水 名词用作动词,吃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重点实词与虚词 ()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恼怒 ()吾日三省吾身 自我检查、反省 ()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 诚信 ()三十而立_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四十而惑 迷惑,疑惑 ()不逾矩 逾,越过 矩,法度 ()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 ()人不堪其忧 能忍受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喜爱,爱好 ()曲肱而枕之 胳膊 ()于我如浮云 介词,对,对于 ()逝者如斯夫 逝,往、离去 斯,代词,这,指河水 ()不舍昼夜 舍弃 ()三军可夺帅也 指军队 ()博学而笃志 坚定 ()切问而近思 恳切 (8)仁在其中矣 仁德 四、学习前6章 1.学习前6章。配乐朗读,注意语调、停顿等。 2.分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第1 6章的内容。教师逐章提问学生翻译的情况。重、难点的翻译,教师进行补充、强调或评价。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交流点拨】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交流点拨】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交流点拨】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四十岁时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了解并顺应上天的意旨,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能顺从意愿,又不越过法度。"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交流点拨】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个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交流点拨】孔子说:“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知道思考却不知道学习,就会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交流点拨】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对贫困的忧愁,颜回却也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3.课文前6章中的成语有哪些? 【交流点拨】不亦乐乎、三省吾身、三十而立、温故知新。 深层领悟 1.在前6章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的? 【交流点拨】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应该怎样看待曾子的话? 【交流点拨】曾参反省的这三个方面是从他的个人经历和认识提出的。能够经常地反省检查自己是人的一大美德,但有些人往往做不到这一点。我们都应该经常进行自我反省。 3.如何评价“温故而知新”这种学习方法? 【交流点拨】“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古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是一种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4.孔子是如何阐述“学”与“思"的关系的? 【交流点拨】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仍有其价值。 5.孔子对颜回的夸赞表现了孔子怎样的人生追求? 【交流点拨】孔子在文中连续两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会自得其乐。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中的前6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后6章中的内容。 二、研读文本,学习后6章: 1.听范读,注意字音、节奏。 2.全班一起朗读,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3.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后6章的翻译。把理解不了的字词圈点,在组内讨论或查阅相关工具书。 4.全班交流,学生逐章翻译,教师进行点评。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交流点拨】孔子说:“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交流点拨】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交流点拨】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好的方面来向他们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交流点拨】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交流点拨】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哪怕是)最普通人的志向也不可以改变。” (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交流点拨】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5.后6章中的成语有哪些? 【交流点拨】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疏饮水。 深层领悟 1.通过第8章可以看出孔子对待荣华富贵的态度如何? 【交流点拨】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甘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过这样清苦的生活也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道德的荣华富贵,他是坚决不接受的,这些东西对他而言如天上的浮云一般没有意义。 2.如何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两句话? 【交流点拨】孔子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意在告诉我们要善于向他人学习。 3.如何看待“博学”与“笃志"的关系? 【交流点拨】“博学”与“笃志"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非常关键的两大因素,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知识渊博,犹如一颗好的种子,意志的坚定好像肥料,培养出花和果来。如果没有一个坚定而正确的方向,知识越渊博,思想则越混乱,所以“博学”与“笃志"是相互作用的。 4.论语距今两千多载,今天读来同样获益匪浅。请结合文中选段,举例谈谈在当今社会学习论语的意义何在? 【交流点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告诉我们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以学习为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则告诉我们不能取不义之财,提倡“安贫乐道”,从人的道德修养方面向我们提出了要求。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晶,即使在当今社会仍然使我们受益无穷,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 三、问题导读 1.“学"与“习”是一个意思吗?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不是一个意思。对于知识来说,“学"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习”则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将“学"与“习”统一起来。 2.如何理解曾子所说的“忠"和“信”?讲求“忠"和“信”对现代人有什么特殊意义? 【答案】“忠"是办事尽心尽力,“信”是诚信。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要讲求“忠"和“信”,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3.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耳顺"与“从心所欲”? 【答案】“耳顺"一般而言,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人到了六十岁,不管听到什么样的话,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这是一种悲悯之心,是外在的天地之理与内心的融合。有了这种融合,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当所有的规矩已经变为你的生命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4.“温故"与“知新”是什么关系? 【答案】孔子强调,“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只有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孔子怎样的品格?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富贵比作浮云,表现了孔子淡泊富贵的高尚品格,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和旷达的精神,坚持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这句话对消除当今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为谋取利益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的弊端,具有重要的意义。 6.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何正确认识“学”与“思"的关系? 【答案】孔子非常重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和“思"相结合就是他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之一。孔子认为,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这样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只是一味地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地疑惑。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真知。 四、研读课文,思维提升 1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五、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 论语十二章主要谈的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修养等。文章言简意赅,富有哲理,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六、课文总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习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七、作业布置: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有人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从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找智慧。请你积累五则课本之外的论语名言,和大家分享。 【交流】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在教论语时,让学生能感觉到好像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 不足之处:在上这一课时,虽然课堂活跃起来了,一扫过去上文言文课堂死寂的毛病,但是在上课时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由于太过活跃,对时间控制不恰当,所以课时耗费过多,到第二课时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大不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