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docx
-
资源ID:96289000
资源大小:2.07M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公开课】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docx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设计课题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单元第一单元学科地理年级高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旨在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学生学习和将来步入社会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上节课介绍了地球的宇宙环境 而本节课要“走进”地球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对上节课的深化,同时也为后面在空间范围内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由于高一学生刚进入高 中生活,可能还不太适应高中的学习,容易产生失落感。这个阶段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律意识也比较薄弱,因此,教 师需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类比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利用示意图和比较法,培养学生读图绘图、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给学生动手操作、研究讨论的机会,促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1、了解地震波的概念、分类和特点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界线、厚度、物质形态及物质组成(综合思维)3、了解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综合思维)重点地震波的分类及传播特征,横纵波的异同;地球内外圈层的划分情况和各个圈层的主要特点。难点地震波的特点,如何用地震波分析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分,软流层的位置; 自然环境与外部圈层的关系。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情景导入 讲授新课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过地心。但就当前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地心漫游”。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这节课我们就来走进地球,一起探寻地球内部的奥秘。1、什么叫地震波?2、地震波分哪几类?3、传播有何特性?4、说说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是如何变化的?5、地球内部,地震波波速有几个不连续面?不连续面的名称和深度是多少?波速是如何变化的?6、推测在这些界面地震波波速变化的原因?7、推测地球内部结构分几个圈层?说出各层的名称?地震波定义与类型演示纵波和横波的Flash动画,让学生体会两种波的特点。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在海洋中航行的人呢?二、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指导学生读图,在地震波波速图中,横坐标表示的是速度,纵坐标表示的是深度,我们可以看到,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随着深度的变化而变化,这说明地球内部的物质不是单一的。深度Km 讲解不连续面的定义,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请找出来?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三、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持征上地幔上部有一个岩石圈,思考岩石圈和地壳有何异同?推测地球内部的物质状态,并说明判断依据。如果把地球内部比作煮熟的鸡蛋,可以如何类比?我们借助地震波探究到了地球内部的结构与物质构成,在我们地表之外,即是存在我们视线之内,地球之外的世界,在一定范围内,人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同地球内部一样,我们试图划分外部圈层结构。展示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认识总结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物质组成、范围。结合生活实际,小组讨论并举例说明地球的各外部圈层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完成地球外部圈层对比表格。圈层概念范围与组成特点与意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观看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1、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2、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学生读课本,完成课件上提出的7个问题。根据课本内容和教师的讲解完成纵波和横波的比较。只能感受到上下摇晃学生讨论回答问题13蛋壳=地壳 蛋白=地幔 蛋黄=地核1. 举例说出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空间范围。2.小组讨论,举例说明地球的各外部圈层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初步认识到地球外部圈层相互影响,共同组成地球表层系统。3.合作讨论并完成表格。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于地球内部结构的疑问,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些问题,学生通过看课本自己就能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地球内部的地震波可以传递信息,是人们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重手段。地震波的学习为判断地球内部结构奠定了基础。教师讲解与学生独立思考并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对比法比较岩石圈和软流层,加深学生理解,突破难点。通过类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印象。1.培养学 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引导学生联系生 活实际,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地理环境。3.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课堂小结板书教学反思本条标准的行为条件是“运用示意图”,即要求教师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图片材料作为条件支撑,而不是单纯的文字和口头讲解。行为动词是“说明”,属于理解水平,即要求学生能够解释清楚地球的圈层结构是什么样子的。行为结果是“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两个方面。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需要注意的是,要清晰定位岩石圈在圈层结构中的独特地位,防止发生混淆;还要注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并且对于各圈层应抓住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并且引导学生认识到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