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思维导图与单元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知识整合】【综合训练】1.随着郡县制和什伍连坐制的实行,秦朝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 )A.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B.促进基层社会的自治C.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大权D.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2.隋书·食货志载,山东地区“避役惰游者十六七,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率先在山东推行“大索貌阅”,“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地方的基层官员一旦被发现其治下有户口不实问题,即被配流远方。此后这一措施推广到全国。隋朝推行“大索貌阅”( )A.旨在减轻农民负担B.加强了地方监察C.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D.激化了社会矛盾3.旧唐书食货志记载,“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村坊邻里,递相督察。”该材料可以用于说明( )A.中央监察制度的完善B.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C.政府户籍管理的放松D.社会救济工作的开展4.宋朝的户籍制度不再将民众区分为“良民”与“贱民”,而是根据居住地的不同,将民户划分为“坊郭户”与“乡村户”。又根据居民有无地产,划分“主户”与“客户”,而按宋朝立法,“客户”要退佃离开,地主是不可以阻挠的。由此可见( )A.宋朝中央集权遭到不断削弱B.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社会流动性加强C.宋朝户籍制度不断发展完善D.宋朝户籍管理和社会流动的开放性5.宋朝社会救助制度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宋人记载,“崇宁中有旨,州县置居养院以存老者,安济坊以养病者,漏泽园以葬死者。”福田院主要的职责是收容难民以及老幼废疾者。这反映了宋朝社会救济制度( )A.造成了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B.救济的重点在灾民C.呈现系统化和专门化的特点D.强调社会等级尊卑6.栖流公所本为清初官府设置用于收容乞丐的机构,清末江浙地区特别是上海的栖流公所多为官督商办,除收容流民流丐外还充当租界会审前收押男女犯人的临时场所,此外还履行救助贫困、医治病人、对被收容人员进行初步职业技能培训等职责。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传统社会治理方式发生改变D.中国受到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的影响7.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D.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8.近年来,陕西省旬阳市一些地方的农村红白喜事送礼成风,人情份子负担过重,农民群众深受其苦又无可奈何。旬阳市构元镇人大通过指导村民制定红白喜事公约,破解了这一难题。构元镇的做法( )A.保障了村民依法行使自治权利B.促进了基层民主的法制化建设C.凸显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D.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9.公元前5世纪时,雅典至少有150个到170个村社。村社的职能之一是登记本村社的公民,公民权的认定决定于村社机构的登记,而不像从前那样决定于氏族族籍,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雅典自由民也获得了公民权。村社职能的规定( )A.说明雅典基层社会治理混乱B.意在推动雅典公民群体扩大C.使雅典的权力运行臻于平衡D.对公民的个人自由有所阻碍10.在中世纪的法国,乡村共同体作为一个自治性质的单位,以习惯法为基础,在得到领主同意后,通过村民会议自主管理公共事务。17世纪开始,领主及其代表出席或主持村民会议的权利被进一步限制,村民会议逐渐为王室监察官所掌控。据此可知,17世纪的法国( )A.已经形成完备的成文法体系B.乡村共同体丧失了自治权C.民族国家形成影响社会管理D.基层治理的水平不断提高11.19世纪80年代,德国工人运动日益高涨,俾斯麦政府适时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的疾病、工伤和养老提供保障。由此可知,德国政府试图( )A.争取民心,促进德国统一B.恢复生产,刺激社会消费C.缓和矛盾,改善工人生活D.扩军备战,鼓励工人参军12.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达到退休年纪的劳动人员,依据他们自身的不同工资水平,每月能够获得1085美元的养老金。据此可知,该法案的实施( )A.缓和了社会矛盾B.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C.增加了就业机会D.提高了工人生活水平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这叫做“编户齐民”。国家要求各县在每一年的仲秋,都要进行“案比”,更造户籍,县衙将各户户籍造册上报郡国,郡国汇总又上报朝廷。“编户齐民”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人户要迁移户籍,须经“乡啬夫”批准。脱籍流亡是触犯法律的,户籍遗失要被罚为官家奴仆。赋税与徭役的征收及社会控制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发达的户籍制度来支持。材料二 唐代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还必须接受一道叫做“团貌”的程序,即居民登记户籍时,验查户籍上所有人的年貌,以防止有人虚报年龄或假冒残疾来逃避赋役,因此,户籍档案通常记录了人户的体貌特征,如肤色、身高、面部有何特点。户籍登记,每三年举行一次。国家要按照户籍上的丁口向每个家庭授田,商人的授田数量是平民的一半。获得了国家授田的百姓,需要为国家纳税和服役。农民也因此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自由迁徙。唐代户籍包括“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平等的阶级,编户为良民(自由民),非编户为贱民(非自由民)。贱民主要包括给官府服役的官贱民和依附于门阀世族的私贱民。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钩户口簿上的中国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和唐代户籍制度的相同之处,并指出唐代户籍制度相比汉代发生的变化。(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汉唐户籍制度。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公开保证将承担起不让任何人挨饿的责任。1933年,罗斯福签署联邦紧急救助法,并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负责直接供应救济物品和以工代赈。1935年又通过社会保障法案,规定了对受保人及其家属提供适当的保健和医疗服务等内容,力图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颁布经济机会法,推出了许多提高贫民能力的培训项目,尤其是那些受到歧视的黑人。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实施大幅度的减税,以刺激投资,增加就业;同时,又大幅度减少政府的福利和救济开支。克林顿时代通过的个人责任与就业机会调整法案,大幅度减少用于直接资助贫困家庭的资金补助比例,增加鼓励和帮助人们参加工作、自谋生路的资金比例。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扩大和完善,已经发展工作、自谋生路的资金比例。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扩大和完善,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摘编自冯英、聂文倩外国的社会救助等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社会救济制度按照“生产自救,节约度荒,群众互助,以工代赈,辅之以政府必要的救济”的基本方针。1951年,对于企业职工,财务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保险经费来源为企业,职工无须缴纳保险金,保险的管理单位为工会;对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国家工作人员实行供给制,由国家定额和统包统配,不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措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摘编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后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社会保障的特点,并说明中美两国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共同的现实意义。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秦朝“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有助于国家对基层的掌控,强化中央集权,从而保证中央政府赋税来源的稳定,故选A项。秦朝这一体系只是加强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的管理,并没有促进基层社会的自治,排除B项;这一体系有助于国家对基层的控制,并没有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大权,排除C项;该体系是为了强化国家治理,并不是为了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D项。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避役惰游者十六七,规免租赋”、“大索貌阅”,“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地方的基层官员一旦被发现其治下有户口不实问题,即被配流远方”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一举措主要是针对“避役惰游者”逃避赋役问题,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不是农民负担问题,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未强调地方的监察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未强调社会之间矛盾的激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3.答案:B解析:材料描述了基层社会的乡里制度,根据材料“村坊邻里,递相督察”可知,乡里制度下民众相互监督,这体现了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基层而非中央,排除A项;基层乡里制度的存在不等于政府户籍管理制度的放松,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社会救济无关,排除D项。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而是根据居住地的不同,将民户划分为坊郭户与乡村户。又根据居民有无地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以居住地和地产等作为标准作为户籍划分的依据,户口管理和社会流动呈现开放性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宋朝商品经济发展问题,排除B项:宋朝户籍制度的发展完善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5.答案:C解析:材料“州县置居养院以存老者,安济坊以养病者,漏泽园以葬死者”体现的是宋朝时期的社会救济有着不同的分工,呈现系统化和专门化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家财政负担加重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中的救济对象不光是灾民,排除B项;材料与强调等级尊卑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答案:C解析:材料说明栖流公所职能增多,管理方式变化,体现了传统的社会治理方式发生变化,故选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故排除A项;材料并不能体现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故排除B项;西方现代福利制度形成于二战以后,与材料现象无关,故排除D项。7.答案:D解析:“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其中的待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说法;而失业是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后,就业市场竞争条件下将会出现的现象,上述变化是党中央对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背景下失业现象的正视,属于思想解放。这种思想解放及做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的合理安排,会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更加顺畅,故选D项;题干强调的是党中央对失业现象的认识及积极应对,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是题干中变化的前提,排除A项;21世纪初我国才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中提到1992年做出“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接下来将是在实践中建立起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不是说已经完善,排除C项。8.答案:A解析:由材料“旬阳市构元镇人大通过指导村民制定红白喜事公约,破解了这一难题”可以看出,在人大的指导下,村民制定公约,这是村民依法自治的表现,故选A项。红白喜事公约是公约性质的文件,不具备法律的约束力,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基层的社会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与人权和社会制度无关,排除C、D项。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村社的设立削弱了氏族贵族势力,使更多人获得公民权,扩大了雅典公民群体,故B项正确。由材料无法看出雅典基层社会治理混乱,A项排除;材料内容并没有反映雅典的权力运行,C项排除;D项误读材料,排除。1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开始,法国王室监察官逐渐掌握了村民会议的自治管理权力。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法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王权的扩张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因此17世纪法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影响了社会管理,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法国成文法体系,排除A项;B项中的“丧失”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17世纪法国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基层治理水平无关,排除D项。11.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俾斯麦政府的做法并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当时德国政府关注下层民众主要是为了缓和矛盾,改善工人生活,故C项正确。1871年德意志完成统一,排除A项;材料的重点是缓和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与恢复生产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德国缓和社会矛盾,改善工人生活,与扩军备战无关,排除D项。12.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退休的工人能获得一定的养老金,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促进经济发展,缓和社会矛盾,故选A项。1935年美国正值经济恢复发展时期,B项错在“快速发展”,排除;发放养老金不能增加就业机会,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法案提高了退休劳动人员的待遇,得不出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D项。13.答案:(1)相同之处:定期审查核实;严格户籍管理;作为征收赋税和征派徭役、兵役的依据。变化:唐代户籍登记更加详细完备;户籍管理和土地授受相结合;户籍分为不同等级。(2)为政府征收赋税徭役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小农经济;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治理,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对后世的户籍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限定人口的流动,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服。解析:(1)根据材料“每一年的仲秋,都要进行案比,更造户籍”“户籍登记,每三年举行一次”可知定期审查核实;根据材料“迁移户籍,须经乡啬夫批准”“无法自由迁徙”可知严格户籍管理;根据材料“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需要为国家纳税和服役”可知作为征收赋税和征派徭役、兵役的依据。第二小问变化,根据材料“记录了人户的体貌特征,如肤色、身高、面部有何特点”可知唐代户籍登记更加详细完备;根据材料“按照户籍上的丁口向每个家庭授田”可知户籍管理和土地授受相结合;根据材料“户籍包括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平等的阶级”可知户籍分为不同等级。(2)对汉唐户籍制度可从正反两方面评价。积极方面可从为政府征收赋税徭役提供依据、发展小农经济、加强地方治理、稳定社会秩序、为后世提供借鉴等角度作答。消极方面,可从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等方面作答。14.答案:(1)变化:从20世纪30年代把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到60年代以后逐渐完善和系统化;主要方式从资助实物、金钱等向资助教育和提高技能等转变;从开始强调国家责任到更注重个人责任,即从加强政府干预到逐渐减少政府干预;从为贫困者提供最基础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全社会公民的福利制度。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国力不断增强;黑人运动高涨及民权运动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经济陷入“滞胀”,政府财政负担加大,凯恩斯主义政策束手无策,新自由主义适应了这一需要;第三次科技革命,产业结构调整,知识经济的兴起。(2)特点:量力而行,强调社会保障水平同经济发展相适应;分层设计,集中力量,由国家和集体统包统配;政府的保障义务由政策、文件上升到国家宪法层面予以规范。现实意义:实施社会保障是国家责无旁贷的义务,接受社会救助是人民群体的基本权利;国家是社会救助的主要力量,对社会救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1935年又通过社会保障法案力图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半个多世纪以来,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可知,从20世纪30年代把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到60年代以后逐渐完善和系统化;据材料一“1933年负责直接供应救济物品和以工代赈”“肯尼迪颁布经济机会法,推出了许多提高贫民能力的培训项目”“克林顿时代增加鼓励和帮助人们参加工作、自谋生路的资金比例”可知,主要方式从资助实物、金钱等向资助教育和提高技能等转变;据材料一“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公开保证将承担起不让任何人挨饿的责任”“20世纪80年代又大幅度减少政府的福利和救济开支。克林顿时代通过的个人责任与就业机会调整法案资金比例”可知,从开始强调国家责任到更注重个人责任,即从加强政府干预到逐渐减少政府干预;据材料“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公开保证将承担起不让任何人挨饿的责任”“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扩大和完善”可知,从为贫困者提供最基础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全社会公民的福利制度。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二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可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据材料一“推出了尤其是那些受到歧视的黑人”可知,黑人问题受到重视,原因在于黑人运动高涨及民权运动的发展;根据所学二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可知,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滞胀”,政府财政负担加大,凯恩斯主义政策束手无策,新自由主义适应了这一需要;据所学二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产业结构调整,知识经济的兴起。(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社会救济制度按照的基本方针”得出量力而行,强调社会保障水平同经济发展相适应;据材料二“1951年,对于企业职工对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国家工作人员”可知,分层设计,集中力量,由国家和集体统包统配;据材料二“1951年,对于企业职工,财务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可知,政府的保障义务由政策、文件开始上升到国家宪法层面予以规范。第二小问现实意义,结合材料二“国家举办社会保险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可知,实施社会保障是国家责无旁贷的义务,接受社会救助是社会群体的基本权利;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提及美国和中国两国政府在社会保障中推出的一系列措施,体现了国家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说明国家是社会救助的主要力量,对社会救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