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wps
-
资源ID:96289350
资源大小:29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WPS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红烛+》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wps
红烛闻一多【学习目标】1.语言构建与运用:结合具体诗篇的学习,丰富词句的积累。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3.审美鉴赏与创造:联系写作背景,掌握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特点。4.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体悟诗歌对青春的吟唱。【学习重点】朗读和理解任务的全面、具体落实。【学习难点】体悟诗歌对青春的吟唱,帮助学生理解青春的价值。【教法与学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学习课时】1.5 课时一、课堂导入1、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属于古典诗词形式,本诗是一首新体诗。2、新诗和中国现代诗的发展脉络二、知人论世1、歌曲七子之歌作者:闻一多2、闻一多的诗歌“三美”主张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倡导者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3、红烛写于 1925 年,1922 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当他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提前回国时,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于是他心中的梦骤然破灭。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愤怒。红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创造的。红烛已初显“三美”创作原则1923 年,闻一多在美国,与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中国同学会合影。(后排右起第二人为闻一多)三、整理感知第一部分(1)对红烛的赞叹 第二部分(27)对红烛奉献精神的讴歌 (24)灰 (57)泪第三部分(89)对红烛精神的总结 四、深入赏析第一部分赏析(1)第一节: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绘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第二部分赏析(2-4)第 2、3 节: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这两节诗,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第二节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第 4 小节 “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价值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这一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第二部分赏析(5-7)5 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第五节使用拟人手法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第二部分赏析(5-7)6 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诗人同情、惊疑、思索。“何苦伤心流泪?”这里抒发的正是 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吗?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了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第二部分赏析(5-7)7 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本节诗人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第三部分赏析(89 节)深情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作者说你流一分泪,便灰一分心,付出不一定能得到回报。所以作者说创造光明是你的起因,也是因为你想为他人创造光明,所以红烛才落得灰心流泪的结果。所以最后第 9 节诗人做出总结“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正是诗人自己所推崇所为之努力的,闻一多先生正是要将光明照进这片黑暗,所以他用他的鲜血真正的去践行了他的精神。“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四、诗人笔下的“红烛”形象红烛为何燃烧成灰?红烛为何伤心落泪?红烛燃烧自己有何心愿?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借物抒情)五、艺术特色1.借物抒情。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这样红烛的形象就为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诗人抒情的依托。2.诗人对烛呼告,直接倾诉。面对红烛,或惊叹赞美,或扪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热烈充沛。3.情感递进。先后三次发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最后,深情表达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读来让人怦然心动。4.情理结合。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将红烛精神作为一种至高的奉献精神的象征来表现,饱含哲理,突出表现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祖国的联系,这样使抒情不流于虚浮。六、主旨探究 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更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迫使人的迷梦,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种子”。诗人通过红烛这一意象,表现了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抱负。七、课外拓展 早先所知的闻一多先生,并非诗人,而是斗士。这与他的死有关,一副斗士的铁骨,被那最后的演讲承载着,撞击过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由此想到了屈子,虽赴死的方式不同,却都感天动地,悲壮激越。有人道屈子首先是政治家,而后才是诗人,因为政治家使其择死;然而让后人年年端午而祭,则是诗人之死,死得诗意。我想闻先生震撼人心之死,大概亦如此吧。如果说屈子的香荃使之永恒,闻先生的红烛则使斗士不朽!红烛之泪,是先生流自心底之忧国热泪;红烛之光,是先生燃其生命所发之爱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