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苏省徐州市树恩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pdf
-
资源ID:96290217
资源大小:3.98M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2022学年江苏省徐州市树恩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pdf
2021-2022学年江苏省徐州市树恩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7小题,共3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定气法”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 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暧雪雨的指南针。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 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摘 编 自 中国古人问天的智慧:读 懂“二十四节气”)材料二:公 元 前1200年的殷朝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四方风”-四个方向的风,它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这表明,在该时期,“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战国后期的 吕氏春秋中已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的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西汉武帝时期的 淮南子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说明了确定方法。自 1645年 清 朝 时宪历开始,“二十四节气”采用定气法计算。“二十四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度所到达的位置。现 代“二十四节气”沿用定气法,具体节气时间由专家测算。以紫金山天文台颁发的 天文年历为准。(摘 编 自“二十四节气”历史溯源)材料三:“二十四节气”客观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状况,是我国物侯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我国农业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大实践作用。今天,现代养生更看重节气,如“三月八,吃椿芽儿”,又如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等等。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和相关活动有着凝聚族群、和谐天人关系的重要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重要意义。(摘 编 自“二十四节气”的作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间传唱的二十四节气歌每一句含有六个节气,其中第三句“秋处露秋寒霜降”指的节气依次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B.“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后来能够逐步被全国各地采用,被多民族共享,是因为它被当作了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C.三千多年前的殷朝时期,我国古人的甲骨文就明确记载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这表明,当 时“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D.虽然当前“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人们在日常养生保健方面更重视季节的更替和物候、气候的变化情况。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十四节气”之所以被外国人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因为它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B.从殷朝时期的甲骨文的“四方风”,到从清朝 时宪历开始并沿用至今的“定气法”止,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二十四节气”一步步得到完善。第 2 页,共 22页C.战国后期的 吕氏春秋已经出现了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节气的名称,而这八个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D.“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总结出来的,它在指导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大实践作用。3.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拴红头绳的鸡腿子张 爱 国 1985年大年初三,一大早,我们堂兄弟姐妹十一人就冒雪来到二十里外的大姑家。每年的这一天都是我们最盼望的,因为我们在大姑家有好吃好喝的,还可以疯玩。今年更不一样,三伯家的大哥腊月结的婚,新嫂子是第一次到大姑家,按风俗,大姑是要给她备个鸡腿子的。嫂子有鸡腿子,依大姑的性格,我们也不会没有。一进大姑家的门,我就看见大姑家的大桌子和小桌子上都摆好了油果、麻饼和方片糕等茶点。大姑高兴坏了,先是拉着嫂子一番嘘寒问暖,又一个个摸摸我们的脸,和她比比高,然后叫我们坐席,吃茶。我年龄小,往年都是坐小桌子的,不料大姑却说:“国子,你今年十二岁了,该坐大桌子了。我高兴得泥纵一样挤进哥哥姐姐们中间。当大姑笑着捧来一大盆热气腾腾的鸡腿子时,我们一个个眼光呆直一一这几年家里虽然养了几只鸡,但除了年三十晚上,至今连一块鸡皮都没吃过。“这是你的,云儿。”大姑首先将一个鸡腿子放到嫂子面前,笑着,又像是命令,“你吃,一定要吃。”然而,当看到大姑放到我们面前的鸡腿子时、我们的眼光突然喑淡一这些鸡腿子上,都拴着醒目的红头绳。昨天晚上,奶奶一再告诫我们:“明天到你大姑家,大姑一定给你们准备了鸡腿子,你们要看有没有拴红头绳。没拴,你们就吃;拴了,就是你大姑借来的,不许吃!”奶奶眼睛红红的,“你们去了,你大姑恨不得把她腿上的肉挖给你们吃,可是,唉”原来,这些鸡腿子只是大姑借来做做样子的,是为了尊重“一桌无二席”的习俗。“大姑,我茶点吃饱了,吃不下。我姐似乎吞了一口 口水,笑着,把她的鸡腿子放到盆子里。“我也饱了,大姑。”胖姐跟着说。大姑看着她俩,张了张嘴,却没有说话,转而对嫂子说:“云儿,你吃,我撕给你吃。”大姑三下两下将嫂子的鸡腿子撕碎,还将一块鸡腿肉塞进她的嘴里。我看着嫂子吃。虽然她想努力保持新媳妇的矜持,想尽量把嘴巴张得小一点,但只要鸡腿肉一进嘴,她嚼上三两下就吞进肚子里。我狠狠地吞下几口口水,目光又落到我的鸡腿子上:油晃晃的,散发着热气,热气里全是鸡肉的香味,直钻鼻孔。那根红头绳已浸透油水,变成暗红色,刺眼得很,可恶得很。大姑又到厨房里忙去了。门外,谁家放起了鞭炮。弟弟妹妹们开始闹起来。我悄悄指着我的鸡腿子,低声对身旁的胖姐说:“我这个怎么没拴红头绳?”胖姐看了看,惊异地说:“对呀,你的怎么没拴?”“我今年十二岁,第一次坐大桌,大姑有意让我吃的吧?我说,“奶奶说,没拴红头绳就能吃,对吧?”“嗯。你运气好,吃吧。胖姐看着我的鸡腿子,咂了咂嘴。大姑过来时,发现我还在啃鸡腿骨上的那一小块脆骨,很吃惊,却连忙笑着走开。不一会儿,我姐悄悄把我叫到大姑家后院,一把揪住我的耳朵:“谁叫你把大姑借来的鸡腿子吃了?你知道大姑借了多少家才借来这些鸡腿子的?我姐恨不得一口把我吞掉。“我的没拴红头绳,能吃。”我疼得龊着牙,“胖姐也看到的,真没拴。”“扯谎!我姐丢开我的耳朵,伸手从我口袋里掏出那截油乎乎的红头绳,“扯谎!打嘴!我姐一巴掌打来。我急忙躲开。我姐又一把揪住我的耳朵,狠狠一拧。“啊一一”我一声惨叫一一我的耳朵本己冻伤,被她这一拧,撕心般地疼。我哇哇大哭。我姐也哭了,用袖口擦我耳朵上的血:“谁叫你好吃的?你把大姑借来的鸡腿子吃了,叫大姑拿什么还人家?你不懂事,你不知道心疼大姑,你不知道大姑都没了大姑父“我的两个心肝儿。”大姑压抑着哭声跑出来,一把抱过我和我姐,将脸紧紧地贴在我们的脸上,眼泪决堤一般,“都怪大姑,大姑没本事”直到现在,每年去给大姑拜年,七十多岁的大姑都要给我们准备一个鸡腿子,虽然我们早已不再稀罕吃它。(有删改)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写一进大姑家的门,“我”首先看到的就是茶点:当大姑捧来鸡腿时,我们又一个个眼光呆直,可见当时生活的贫困。B.文章写了两次口水,在鸡腿子面前,“我姐”是“似乎吞了一口口水,“我”是“狠狠地吞下几口口水”,二人年龄不同,反应也有差异。C.文章写大姑从厨房出来,看 见“我”在啃鸡腿骨上的一小块脆骨,吃了一惊,又笑着走开,神情转换里传达出她对侄儿的疼爱。第4页,共22页D.文章写现在去给大姑拜年,她仍会给每人准备鸡腿子,可我们 早已不再稀罕”,说明生活富裕之后,人们很容易忘记曾经的贫困。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气候和地点,大年初三、冒雪、大姑家等富有生活气息的词句,让读者很快进入特定的年代、气氛之中。B.文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 写“我”像泥瞰一样挤进哥哥姐姐们中间,写大姑的眼泪像决堤一般,生动贴切,能准确传达出人物心理。C.文章补叙头天晚上奶奶对我们的反复告诫,写她的眼睛红红的,说话时欲言又止,这一情节与后文姐姐说出大姑没了姑父形成照应。D.文章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虽着墨不多,却将大姑好客、热情、慈爱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6.本文中间写“我”的鸡腿子没拴红头绳,这一突转在情节发展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7.本文为何以“拴红头绳的鸡腿子”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 小题,共 26.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 著 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利里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辱而去之。后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日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缪去职,赋 归去来。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尊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巴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迩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温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要延之坐,哪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年率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胸号靖节先生。(选自萧统 陶渊明传)(注)舆,y ii,抬;篮舆:轿子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刺史,汉代为一郡长官。刺,检核问事质疑,即监察之职;史,“御史”之意。B.绶,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东西的丝绸,“解绶去职”指解下官印辞去官职。C.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四年”属于按照帝王年号来纪年的。D.谥号,古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并给予褒奖,如“靖节先生”。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B.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C.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日/应束带见之/D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而率真,清高而自负。B.州郡召用陶渊明担任州郡的官职,他不忍官场,弃官回家,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身体瘦弱而患上了疾病。C.陶渊明曾经去过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好了丰盛的酒席,在半路 粟 里(地名)邀请他。D.郡 将(官名)曾经来拜访,正赶上陶渊明酿的酒糟熟了,郡将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1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尝 著 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12.结合文章,简单说说陶渊明不与檀道济交往的可能原因。第6页,共22页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 小题,共 9.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3.下 列 对 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婉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14.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四、默写(本大题共1 小题,共 10.0分)15.补全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在 沁园春长沙中,作者用“,”两句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2)杜 甫 在 登高中 以“,”的感慨抒发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前,也蕴含着与衰弱的生命顽强抗争的精神。(3)李 煜 在 虞美人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的感慨的句子是:“,(4)归 园 田 居(其 一)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诗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两句是:“,。”(5)许多有志之士往往借用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表达自己不愿去侍奉权贵的态度。五、作 文(本大题共1 小题,共 60.0分)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现有生活的满足感,并希望保持现有状态的稳定心情。常常有人感言:生活太平凡,幸福很飘渺。其实,生活中处处有幸福。只要用敏锐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感恩的心态采撷生活,你就能收获许多幸福的印记。让我们用心捡拾生活中的幸福吧,把它装入行囊,伴我们一路成长!请 以“捡拾幸福”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文章要尽量有波澜,注意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六、其 他(本大题共4 小题,共 14.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汉字是具有表意特征的书写符号、审美价值的视觉符号、中国标识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承载了华夏文化的悠久历史。激光照排系统和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不仅使汉字走上了数字化道路,也标志着世界上非表音语言也可以写入电脑,而且具有拼音文字()的优势。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显示,联合国常用的6 种文字书写的文件和书籍,汉字是最薄的版本。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对对联一直是训练学生汉字基本功的重要方法。对联兼诗歌散文之长,不仅形式对仗工整,对汉字理解和运用能力要求很高;而且内容(),涉及自然、历史、地理、民俗、名胜等方面。例如:“子夜钟声传春讯,。”这副对联不仅上下联词语对应,结构一致,也写出新年到来的祝福和()的美景。传承对联文化,既有利于提升我们对汉字的理解力,也能增强我们对文化的自信力。17.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来源不可比拟丰富多彩春意阑珊B.来源望尘莫及丰富多彩春意盎然C.起源望尘莫及包罗万象春意阑珊D.起源不可比拟包罗万象春意盎然第8页,共22页1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显示,在联合国常用的6 种文字书写的文件和书籍中,汉字是最薄的版本。B.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在联合国常用的6 种文字书写的文件和书籍中,汉字版是最薄的版本。C.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显示,联合国常用的6 种文字书写的文件和书籍,汉字是最薄的版本。D.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显示,联合国常用的6 种文字书写的文件和书籍,汉字版是最薄的版本。1 9.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A.鼠年鹊语报福音B.春牛耕地谷香飘C.玉鼠探头迎新春D.东风劲吹暖家乡2 0.根据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日“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在 乡土中国第 二 章 文字下乡中乡下人被 称 作“愚”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答案和解析13.【答案】C、A、【解析】(1)C.“我国古人的甲骨文就明确记载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错,原文 为“殷朝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 四方风,“四方风”反映了“分至”和四季的变化,并非记载“二分二至”的名称。(2)A.前后两句并无因果关系。原文为:“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3)“二十四节气”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结合“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有着凝聚族群、和谐天人关系的重要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重要意义”“现代养生更看重节气”概括得出。答案:(1)C(2)A(3)“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人尊重并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促进了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二十四节气”现在仍可以指导日常生活,尤其是在养生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2)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第10页,共22页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47.【答案】D、D、【解析】(1)D.“说明生活富裕之后,人们很容易忘记曾经的贫困”曲解文意。我们早已不稀罕吃鸡腿子,是因为生活富裕之后,鸡腿子变得平常,可以经常吃到,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很容易忘记曾经的贫困。故选D。(2)D.“肖像描写”无中生有。文中没有对大姑的肖像(外貌)进行描写。故选D。(3)根据题干“这一突转在情节发展中有什么作用”可知作答时要抓住“突转”一词分析。所 谓“突转”,指情节的陡转、突变。可从在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作用分析。内容上,文章前面写我们面前的鸡腿子上“都拴着醒目的红头绳”,中间却写“我”面前的鸡腿子上没有拴红头绳,这种陡转,出乎读者意料,使得文章波澜顿起。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之所以“我”的鸡腿子没拴红头绳,是因为我的贪吃,吃的欲望驱 使“我”把鸡腿上的红头绳藏了起来,从而引出了“我”贪吃鸡腿子、拉人作证、姐姐对我”的严惩、大姑因自责而落泪等情节,将情感推向了高潮。(4)本文的标题颇为新奇,“拴红头绳的鸡腿子”又贯穿全文,对文章的主旨表现也有作用,因此可从悬念、线索、主题三方面作答。在设置悬念方面,看到题目,使读者产生疑问,餐桌上的鸡腿子用红头绳拴着,违背生活常理,为什么鸡腿子用红头绳拴着,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令人想要探出究竟,促使读者读下去。在线索方面,文中多个段落写到了“拴红头绳的鸡腿子”,“拴红头绳的鸡腿子”贯穿全文始终,这样写使小说情节紧凑,结构完整。在主题方面,之所以有“拴红头绳的鸡腿子”,是因为当时生活贫穷,“拴红头绳的鸡腿子”是物质匮乏时期的真实写照,文章结尾写到直到现在,每年去给大姑拜年,七十多岁的大姑都要给我们准备一个鸡腿子,虽然我们早已不再稀罕吃它”可知以此为题,可以提醒人们虽然生活富裕了,但是不能忘记过去的艰苦岁月,要珍惜当今的幸福生活。答案:(1)D(2)D(3)制造波澜,避免平铺直叙。本文前面写我们面前的鸡腿子上“都拴着醒目的红头绳”,后面突然写“我”的鸡腿子上没拴红头绳,出人意料,造成情节跌宕起伏之美。推动情节发展。正因为“我”的鸡腿子没拴红头绳,还有胖姐作证,这才有了下文“我”心安理得吃鸡腿子、谎言被揭穿以致挨打等情节。(4)设置悬念。餐桌上的鸡腿子用红头绳拴着,违背生活常理,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令人想要一探究竟。作为线索。“拴红头绳的鸡腿子”贯穿全文,使小说情节紧凑,结构完整。突出主题。“拴红头绳的鸡腿子”是物质匮乏时期的真实写照,以此为题,可以提醒人们不忘艰苦岁月,珍惜幸福生活。(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把握作者的情感主旨,最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进行比对和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手法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做这种题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从作者的语言运用、写作特色、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角度去分析作品的艺术魅力。(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情节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分析某一些情节或细节在文中的作用,主要是从对情节的推动或突转两个角度思考。(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标题的含义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往往能够反映小说的内容,揭示文本的主旨,凸显人物形象或作为情感线索,叙述线索等等。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作答。因为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要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用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4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分的题答案有三点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每一点,防止漏答。812.【答案】D、C、D、【解析】(1)D.“谥号,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并给予褒奖”理解错误,因为“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其 中“评价”或褒或贬,并不只有“褒奖”,故此项理解片面了。(2)C.“种粳”是“请”的内容,不可断开,排除A、B;“岁终”为时间状语,单独第12页,共22页成句,排除D。故选:Co句子翻译为: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3)D.“郡将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 理解错误,依据原文“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分析可知,语意是“郡将(官职名)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应为“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不 是“郡将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故此项张冠李戴了,或是移花接木了。(4)尝:曾经;谓:认为;自况:自嘲,自比。句子翻译为:(陶渊明)曾经写作 五柳先生传介绍自己的情形(自嘲,自比),当时的人称这本书是他自己真实情况的记载。而:去卜蓄:储存,保存;适:满足,畅快。句子翻译为: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都弹拨一番寄托自己的心意。(5)探究原因题,一般可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着手。从内因看,即陶渊明个人的性格特点看,原文有“颖脱不群,任真自得”,意 为“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故和酬檀道交往会违背陶渊明的本性,考生可概括为“个性使然”。从外因看,从檀道济和陶渊明所说的“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分析可知,“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是陶渊明所认可的为官之道,但不认可“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之观点,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所处之世不是“文明之世”,故才会有陶渊明对檀道济的敬而远之的态度,故才会有“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之举动。答案:(1)D(2)C(3)D(4)(陶渊明)曾经写作 五柳先生传介绍自己的情形(自嘲,自比),当时的人称这本书是他自己真实情况的记载。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都弹拨一番寄托自己的心意。(5)个性原因一陶渊明任性率真,清高自负;不堪官场,对应酬檀道济无兴趣;道不同,不相为谋:现实原因一官场不是檀道济所说的开明盛世,所以自称不是贤明之人;陶渊明也不慕名利,故不受馈赠,坚守气节。参考译文: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作 五柳先生传自娱自乐,当时的人称这本书为实录。陶渊明孝敬老人,家里很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官职名);他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官职名)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事,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上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后来他担任彭泽县令。官府的公田都让人种高粱。他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 归去来赋。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结交,却请不来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粟里(地名)邀请他。陶渊明脚上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抵触的情绪。起初颜延之(人名)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官职名),在潺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潺阳(地名),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馆,以便以来就能喝酒。曾经在九月九日在房子边上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手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 将(官职名)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元 嘉(南北朝宋文帝年号)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谥号叫做靖节先生。第 14页,共 22页(1)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 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13 14.【答案】C、【解析】(1)C.“再现了蛇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理解有误,结合诗歌 中“争暖树”“啄春泥”以及此联中的“乱花”“浅草”可知,姓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早春的盛景,不是晚春。(2)解答本题要找出诗歌中主要的意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马蹄”,结合诗句分析意象的特点,用准确精炼的语言连缀成画面即可。此画面中,作者听着黄莺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它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在作者笔下的画面中,让人看到了钱塘湖初春的美景,作者融于这样的美景之中,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惬意,对美景的喜爱之情。答案:(1)C(2)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好风光的喜爱之情。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赏析: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从静到动,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工笔。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流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姓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第16页,共22页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 浦南诗话),又 说“乐天诗极深厚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 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感情的能力。先列举有代表性的景物,再由景到人,把握诗人感情。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15【答案】【小题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小题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小题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小题4】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小题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解析】故答案为:(1)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重点字:鹰)(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重点字:登)(3)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重点字:颜)(4)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重点字:渊)(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重点字:摧)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 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沁园春长沙名句积累: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2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4.怅 寥 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5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竦岁月稠。6.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7.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1 6.【答案】捡拾来的幸福 相传幸福是个美丽的玻璃球,破碎散落在世间的每个角落。随处捡拾,便是幸福。-题记 早上起来,打开窗户,就闻到了太阳的味道,清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