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829-2023 避暑旅游目的地评定等级(江西省).pdf
-
资源ID:96298959
资源大小:413.50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DB36∕T 1829-2023 避暑旅游目的地评定等级(江西省).pdf
ICS 07.060CCS A 47DB36江西省地方标准DB 36/T 18292023避暑旅游目的地评定等级Rating level of the summer tourist destinations2023-09-18 发布2024-03-01 实施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36/T 18292023I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申报条件.35评定细则.36评定指标及评定等级.8附录 A(规范性)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计算方法.9附录 B(规范性)AQI 计算方法.13参考文献.15DB36/T 18292023I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西省气象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气象服务中心、南昌大学旅游学院。本文件起草人:章开美、余建华、龚志强、刘志萍、汪如良、詹华斌、陈志军、段艺萍、周雨、傅文兵。DB36/T 182920231 1避暑旅游目的地评定等级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避暑旅游目的地的术语和定义、申报条件、评定细则、评定指标及评定等级等技术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避暑旅游目的地创建及评价。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T 18972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QX/T 500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评价方法HJ 633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LY/T 2586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观测技术规范DB36/T 1060天然氧吧评定规范DB36/T 1388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等级划分与评定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避暑旅游summer tourism以目的地凉爽舒适的高温季气候为主要吸引物和动机而实施的旅游休闲度假活动。3.2避暑旅游目的地summer tourism destination气候较适宜,大气负(氧)离子水平较高、空气质量较好、环境优越、设施配套完善,适宜避暑、旅游、休闲、养生的地区。3.3高温季high temperature season一年中温度较高的一段时间。DB36/T 1829202323.4避暑旅游高影响天气 summer tourism high-impact weather高温季对避暑旅游活动造成明显不利影响或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的天气,如暴雨、高温、大风、雷电等。来源:DB36/T 1388-2021,3.53.5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summer tourism climate comfort描述高温季旅游目的地气候舒适程度和高影响天气对旅游影响程度的综合指标。来源:DB36/T 1388-2021,3.23.6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指数 summer tourism climate comfort index定量描述江西省高温季避暑旅游气候适宜程度的无量纲指数。3.7森林覆盖率forest coverage一个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反映该地区森林面积占有情况或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程度的指标。3.8环境空气质量指数 air quality index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无量纲指数。来源:DB36/T 1060-2018,3.123.9空气质量优良率air quality excellent rate in midsummer统计高温季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中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比重。3.10空气负(氧)离子浓度air negative oxygen ion concentration监测设备的离子迁移率大于等于 0.4 平方厘米/(伏.秒)时所测定的高温季平均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单位为“个/立方厘米”。来源:LY/T 2586-2016,3.23.11地表水水质surface water quality in the region申报对象区域内地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特征和性质。DB36/T 1829202333.12旅游配套traveling infrastructure面向旅游市场提供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旅游商品等多种要素。其具体展示主要有旅游资源丰度、接待设施完善程度、交通可到达性、接待能力等评价项目。DB36/T 1060 术语和定义3.183.13强制性指标compulsory index必须具备的指标且需要满足或达到相应的要求。3.14参考性指标reference index不是必须的指标,但是重要的评价内容。4申报条件江西省“避暑旅游目的地”申报对象为辖区内县(县级市)行政区域或规模以上旅游景区,气候适宜度评价面积不小于100平方公里,并且具备以下基本生态环境条件,具体见表1。表 1申报条件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基本条件基本条件近十年高温季平均人居环境气候适宜度指数达“较适宜”及以上空气质量高温季空气质量指数不得大于 100,空气质量优良率不低于 70%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温季平均浓度不低于 1000 个/立方厘米地表水水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 III 类及以上标准5评定细则5.1气候条件5.1.1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应统计分析申报对象近十年平均高温季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指数(L),等级划分应依据DB36/T 1388的规定,计算方法见附录A,评分规则见表2,合计50分。表 2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评分规则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指数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指数(L)等级等级分级标准分级标准分值分值很适宜L2050适宜15L2045较适宜5L1540不适宜L50DB36/T 1829202345.2生态环境质量5.2.1高温季空气质量优良率应依据高温季空气质量指数(AQI的定义见附录B)和HJ 633空气质量指数级别的规定统计,评分规则见表3,合计5分。表 3空气质量优良率评分规则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二级及以上的达标天数比列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二级及以上的达标天数比列分值分值(AQI 100 的天数所占比例)95%590%(AQI 100 的天数所占比例)95%485%(AQI 100 的天数所占比例)90%380%(AQI 100 的天数所占比例)85%2(AQI 100 的天数所占比例)80%15.2.2高温季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应根据申报对象提交的高温季空气负(氧)离子的月均浓度值计算,数据要求1年或1年以上,且真实可靠,评分规则见表4,合计5分。表 4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评分规则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空气负(氧)离子浓度(个个/立方厘米立方厘米)分值分值空气负(氧)离子浓度300052000空气负(氧)离子浓度300041500空气负(氧)离子浓度200031000空气负(氧)离子浓度15002空气负(氧)离子浓度100005.2.3地表水水质应依据GB 3838中申报区域内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分为五类,评分规则见表5,合计3分。表 5地表水水质评分规则地表水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分值分值达到 I 类水质标准3达到 II 类水质标准2达到 III 类水质标准1IV 类及以下标准05.2.4森林覆盖率应依据申报对象所在区域的林业部门发布的森林覆盖率统计结果,评分规则见表6,合计3分。DB36/T 182920235表 6森林覆盖率评分规则森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分值分值75%覆盖率360%覆盖率75%245%覆盖率60%1覆盖率45%05.2.5避暑生态资源申报对象区域内是否拥有湿地、水域、溶洞等优质的避暑生态资源,适宜高温季避暑纳凉养生旅游,评分规则:拥有上述1项生态避暑资源加2分,累计不超过4分。5.3旅游配套及旅游资源5.3.1公共交通设施评价申报对象所在区域的交通联通状况,包括境内的国道、省道、高速、码头、机场、铁路等,评分规则见表7,合计5分。表 7公共交通设施评分规则评定标准评定标准分值分值区内有高铁、城际铁路、机场直达或景区至机场有效车程在1小时以内,至最近高铁车站有效车程在1小时以内;景区至其他客运火车站、客运码头和汽车站有效车程在1小时以内;县道、省道、国道直达或有距市区1小时车程高速公路进、出口。5区内有高铁、城际铁路、机场直达或景区至机场有效车程在1到2小时,至最近高铁车站有效车程在1到2小时;景区至其他客运火车站、客运码头和汽车站有效车程在1到2小时;县道、省道、国道直达或有距市区1到2小时车程高速公路进、出口。3区内有高铁、城际铁路、机场直达或景区至机场有效车程在2到3小时,至最近高铁车站有效车程在2到3小时;景区至其他客运火车站、客运码头和汽车站有效车程在2到3小时;县道、省道、国道直达或有距市区2到3小时车程高速公路进、出口。1无便捷道路通至景区。05.3.2接待能力评价申报对象所在区域的旅游住宿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评分规则见表8,合计5分。表 8接待能力评分规则评定标准评定标准分值分值总床位数200及以上的民宿、一家及以上四星级酒店,且同时就餐游客数量达1000人及以上。5总床位数100及以上的民宿、一家及以上三星级酒店,且同时就餐游客数量达500人及以上。3总床位数50及以上的民宿,且同时就餐游客数量达200人及以上。15.3.3旅游资源丰度DB36/T 182920236评价申报对象所在区域的旅游资源类型和数量,评定标准依据GB/T 18972的规定,评分规则见表9,合计5分。表 9旅游资源丰度评分规则评定标准评定标准分值分值旅游资源主类3种或旅游资源亚类10种5旅游资源主类=2种或8种旅游资源亚类10种4旅游资源主类=1种或6种旅游资源亚类8种3旅游资源主类=1种或4种旅游资源亚类6种2旅游资源主类=1种或1种旅游资源亚类4种1无旅游资源05.3.4旅游资源等级评价申报对象所在区域的旅游资源优质性,旅游资源等级划分依据GB/T 18972的规定,评分规则见表10,合计3分。表 10旅游资源等级评分规则旅游资源等级旅游资源等级分值分值特品级旅游资源(五级旅游资源)3优良级旅游资源(四级、三级旅游资源)2普通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旅游资源)15.3.5特色旅游项目评价申报对象所在区域与避暑、休闲、养生相关的特色旅游项目数量,评分规则见表 11,合计 2分。表 11特色旅游项目评分规则评定标准评定标准分值分值避暑、休闲、养生相关的特色旅游项目5项23项避暑、休闲、养生相关的特色旅游项目5项1避暑、休闲、养生相关的特色旅游项目3项05.3.6特色产品购买渠道评价申报对象所在区域的当地特色产品购买渠道,评分规则见表 12,合计 2 分。表 12特色产品购买渠道评分规则评定标准评定标准分值分值具有线上购买渠道,且有门市、商超、市场、地购等线下购买渠道2仅有门市、商超、市场、地购等线下购买渠道1无当地特色产品购买渠道0DB36/T 1829202375.4目的地安全5.4.1旅游安全保障评分规则见表13,合计2分。表 13旅游安全保障水平评分规则旅游安全保障水平旅游安全保障水平分值分值制定了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演练2制定了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1未制定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05.4.2自然灾害风险评分规则见表14,合计1分。表 14自然灾害风险评分规则自然灾害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分值分值不属于自然灾害风险区1属于自然灾害风险区05.4.3灾害事故评分规则见表15,合计2分。表 15灾害事故评分规则灾害事故灾害事故分值分值近两年来未发生重大旅游安全事故(一次事故造成旅游者重伤或死亡,或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含10万)2近两年来发生过重大旅游安全事故(一次事故造成旅游者重伤或死亡,或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含10万)05.5荣誉5.5.1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相关荣誉评分规则见表16,合计3分。表 16荣誉评分规则评定标准评定标准分值分值申报对象所在县(区)获得一项及以上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等称号3有2处或以上景区荣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称号2有一处景区荣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称号1DB36/T 1829202386评定指标及评定等级6.1评定指标评定指标由气候条件、生态环境质量、旅游配套及旅游资源、目的地安全及荣誉5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组成,分为5项强制性指标和10项参考性指标,每项指标设立相应的分值,总分值为100分,见表17。表 17避暑旅游目的地评定指标评定指标评定指标指标类型指标类型分值分值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二级指标气候条件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强制性指标50生态环境质量高温季空气质量优良率强制性指标5高温季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强制性指标5地表水水质强制性指标3森林覆盖率参考性指标3避暑生态资源参考性指标4旅游配套及旅游资源公共交通设施参考性指标5接待能力参考性指标5旅游资源丰度参考性指标5旅游资源等级参考性指标3特色旅游项目参考性指标2特色产品购买渠道参考性指标2目的地安全旅游安全保障水平参考性指标2自然灾害风险参考性指标1灾害事故强制性指标2荣誉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相关荣誉参考性指标36.2评定等级评价过程应由气象部门开展,评分要求:应满足表17中的所有强制性指标,评价总分为各评价项目得分的累计值。根据最终分值评定等级,分级标准见表18。表 18避暑旅游目的地评定等级评定等级评定等级分级标准分级标准适宜评定为“江西避暑旅游目的地”总分值90较适宜评定为“江西避暑旅游目的地”80总分值90 分不适宜评定为“江西避暑旅游目的地”总分值80 分DB36/T 182920239AA附录A(规范性)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计算方法A.1避暑旅游气候舒适度计算方法A.1.1选取体感温度作为衡量江西省气候舒适度的指标。体感温度计算公式见(A.1):(A.1)式中:Ts体感温度指标;Ta日最高温度,单位为摄氏度();Ti日最低温度,单位为摄氏度();T时刻温度,单位为摄氏度();RH时刻相对湿度,单位百分比(%);V时刻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A.1.2以体感温度为依据,根据环境卫生学理论,静态时体感温度在23至25之间为人体最舒适的气候条件,考虑旅游活动时体感温度较静态时高。避暑旅游体感温度等级划分见表A.1。表 A.1 避暑旅游体感温度等级划分避暑旅游体感温度等级Ts指标()最舒适22Ts24舒适20Ts22 或 24Ts25较舒适18Ts20 或 25Ts28不舒适Ts18 或 Ts28A.1.3避暑旅游体感温度等级计算见公式(A.2)(A.4)。.(A.2).(A.3).(A.4)式中:DB36/T 1829202310i体感温度等级,等级划分见表A.1;ri不同体感温度等级 i 发生的概率;Di不同体感温度等级 i 发生的次数;N评价期内参与统计的总次数;Ri不同体感温度等级 i 的影响权重,1 级为 60%,2 级为 30%,3 级为 10%,4 级为 0%;B避暑旅游气候舒适度;Bn均一化前避暑旅游气候舒适度;Bmax评价期内江西省县市级站点 Bn的最大值,取值为 0.14。A.2暴雨影响度计算方法暴雨影响度计算见公式(A.5)(A.7)。.(A.5).(A.6).(A.7)式中:li暴雨影响等级,1 级为暴雨(5099.9 mm),2 级为大暴雨(100249.9 mm),3 级为特大暴雨(250 mm 以上);r1i各暴雨等级的发生概率;D1i各暴雨等级发生的天数;N评价期内所有日数;M1暴雨影响度;R1i各暴雨等级的影响权重,1 级、2 级和 3 级的权重分别为 20%、30%和 50%;M1n均一化后的暴雨影响度;NP评价期内江西省县市级站点 Ml的最大值,取值为 0.04。A.3高温影响度计算方法高温影响度计算见公式(A.8)(A.10)。.(A.8).(A.9)DB36/T 1829202311.(A.10)式中:2i高温影响等级,1 级为 3537,2 级为 3740,3 级为大于 40;r2i各高温影响等级区间的发生概率;D2i各高温等级发生的天数;M2高温影响度;R2i各高温等级的影响权重,1 级、2 级和 3 级的权重分别为 10%、30%和 60%;M2n均一化后的高温影响度;Nh评价期内江西省县市级站点 M2的最大值,取值为 0.38。A.4大风影响度计算方法大风影响度计算见公式(A.11)(A.13)。.(A.11).(A.12).(A.13)式中:3i大风影响等级,1 级为风力 56 级,2 级为风力 78 级,3 级为风力 9 级以上;r3i各等级大风的发生概率;D3i各大风等级发生的天数;M3大风影响度;R3i各大风等级的影响权重,1 级、2 级和 3 级的权重分别为 10%、40%和 50%;M3n均一化后的大风影响度;Nw评价期内江西省县市级站点 M3的最大值,取值为 0.06。A.5雷暴影响度计算方法雷暴影响度计算见公式(A.14)(A.16)。.(A.14).(A.15).(A.16)DB36/T 1829202312式中:r4雷暴的发生概率;D4雷暴日数;M4雷暴影响度;M4n均一化后的雷暴影响度;Nt评价期内江西省县市级站点 M4的最大值,取值为 0.67。A.6高影响天气影响度计算方法暴雨、高温、大风、雷暴等天气对避暑旅游影响大,根据 QX/T 500 权重,计算避暑旅游高影响天气影响度。避暑旅游高影响天气影响度计算见公式(A.17)。.(A.17)式中:M避暑旅游高影响天气影响度;j各高影响天气要素,1为暴雨,2为高温,3为大风,4为雷暴;Mjn各高影响天气j均一化后的影响度;Rj各高影响天气j权重,暴雨、高温、大风、雷暴的权重分别为45%、30%、15%、10%。A.7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计算方法综合避暑旅游气候舒适度和高影响天气对避暑旅游适宜度的影响,参照 QX/T 500 并结合本省避暑旅游情况,建立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指标,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计算见公式(A.18)。.(A.18)式中:B避暑旅游气候舒适度;M避暑旅游高影响天气影响度;L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DB36/T 1829202313BB附录B(规范性)AQI 计算方法B.1对照各项污染物的分级浓度限值(参照 GB 3095)见表 B.1,以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一氧化碳(CO)等各项污染物的实测浓度值(其中 PM2.5、PM10 为 24 小时平均浓度)分别计算得出空气质量分指数(Individual AirQuality Index,简称 IAQI),见公式(B.1)。.(B.1)式中:IAQIP污染物项目 P 的空气质量分指数;CP污染物项目 P 的质量浓度值;BPHi表 B.1 中与 CP相近的污染物浓度限值的高位值;BPLo表 B.1 中与 CP相近的污染物浓度限值的低位值;IAQIHi表 B.1 中与 BPHi对应的空气质量分指数;IAQILo表 B.1 中与 BPLo对应的空气质量分指数。表 B.1 空气质量分指数(IAQI)及对应的污染物项目浓度限值空气质量分指数(IAQI)污染物项目浓度限值污染物项目浓度限值二氧化硫(SO2)24 小时平均/(g/m3)二氧化硫(SO2)1 小时平均/(g/m3)1二氧化氮(NO2)24 小时平均/(二氧化硫(SO2)1二氧化氮(NO2)1 小时平均/(g/m3)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m)24 小时平均/(g/m3)一氧化碳(CO)24 小时平均/(mg/m3)一氧化碳(CO)1 小时平均/(mg/m3)1臭氧(O3)1 小时平均/(g/m3)臭氧(O3)8 小时滑动平均/(g/m3)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2.5m)24 小时平均/(g/m3)000000000005050150401005025160100351001505008020015041020016075150475650180700250143530021511520080080028012003502460400265150300160025652340420369080080025040021002750309050048120100033505002620294038406006015012003500注1: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的1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仅用于实时报,在日报中需使用相应污染物的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注2:二氧化硫(SO2)1小时平均浓度值高于800g/m3的,不再进行其空气质量分指数计算,二氧化硫(SO2)空气质量分指数按24小时平均浓度计算的分指数报告。注3:臭氧(O3)8小时平均浓度值高于800g/m3的,不再进行其空气质量分指数计算,臭氧(O3)空气质量分指数1小时按1小时平均浓度计算的分指数报告。DB36/T 1829202314B.2从各项污染物的 IAQI 中选择最大值确定为 AQI,见公式(B.2)。.(B.2)式中:IAQI空气质量分指数;n污染物项目。DB36/T 1829202315参考文献1T/CMSA 0007 避暑旅游城市评价指标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