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劝学》检测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
资源ID:96302323
资源大小:30.05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1《劝学》检测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1劝学检测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1劝学检测卷 一、小阅读-课内 1课文劝学的第四段论述了哪些内容?是如何进行论述的? 2课文劝学的第三段论述了什么问题?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其论证层次怎样?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陆澄)问:“看书不能明,如何"?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一日,论为学功夫。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捡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稿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靡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王阳明传习录,有删改) 文本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有删减) 注:陆澄:王阳明弟子,下文的“先生”即指王阳明。 3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凡A明不得B行C不去D须反E在自心F上G体H当I即J可通。 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指懂得,用作动词,“亲贤臣"的“亲”指亲近,两者用法相同。 B间,指间断,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间”词义相同。 C廓清,文中与“克去"相近,指把私心杂念彻底清除,即“拔去病根”。 D黄泉,指地下的泉水,与现在所说的“人死后所往之地"意思不同。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阳明认为,做学问不仅要看得多、解得通,更要在内心上苦下功夫、仔细体会。 B治学者的心绪安定后,就不要一味地悬空静坐,而要有意识地反省体察克制私欲。 C扫尽心中杂念,在自我反省与自我审视上下功夫,达到意念专诚,才能天理纯全。 D荀子与王阳明都是儒学大家,二者思想一脉相承,都强调初学者应“静心学习”。 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 (2)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 7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节选)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链接阅读】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韩愈进学解) 8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 以为轮 中:合乎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劲疾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断绝 D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抉:挑选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舆马,古代原指造车的工匠,后来多指车厢,并泛指车,“舆马"即车马。 B跬步,和今天的脚步有区别,古代称跨出两脚为“跬”,跨出一脚为“步"。 C太学,作为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此称为“有司”。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善用比喻论证,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从反面比喻阐明学习的意义。 B“登高而招"等行为,说明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C第四段中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得出结论之一: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舍”与“不舍"。 D韩愈在进学解中认为在“业”和“行"两方面刻苦努力,是立身处世之大端。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劝学(荀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邪!但当涉猎,见往事。卿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以为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相待,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别。 12下列选项中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蒙辞以军中多务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孤常读书,以为有所益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14分析(甲)文第段对比论证的作用。 15你认为(乙)文中的故事可以用来论证(甲)文中哪一段的观点?请作出判断,阐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 (二)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驾,一天的行程。“驽马十驾"意思是劣马拉车走十天。 C荀子,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的“传"不同。 1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只运用了比喻论证,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 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20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劝学) (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底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2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 槁:枯 B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节目:项目 C又从而庸之 庸:归功 D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 2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是犹求饱而懒营馔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B而寒于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叩之以小者则小鸣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D取之于蓝 凌万顷之茫然 23对以上三段文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文字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继而论述了学习在提高人的素质等方面有重大意义。 B第二段文字中,作者提倡在求学时,要做“善学者"和“善问者”,这样就能更有效地解决学习问题。 C第三段文字中,作者强调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技艺就是读书。广泛涉猎书籍可以助世人安身立命。 D这三段文字,围绕“学习"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发。只有第一段文字使用了比喻和对比论证。 2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不可以已。 (2)此皆进学之道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省:省察。 B吾尝跂而望矣_跂:提起脚后跟。 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_锲:刻。 D用心躁也_ _躁:急躁。 26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运用举例论证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需要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2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乙) 子夏曰:“百工居其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节选自论语)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学者”指求学的人。 B“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斧等,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 C“百工”泛指各种工匠,“肆"此处指工匠们大胆创新。 D“无以至千里”的“以"与“君子学以致其道”的“以"意思和作用都不同。 2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B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C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D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30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荀子论述了学习的作用、方法以及态度,认为学习需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B乙文中孔子认为,古人的学习观是自私的,今人的学习观是值得赞扬的,因为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他人服务。 C乙文中孔子最欣赏弟子颜回的原因之一是他最好学,具体的表现是他“不迁怒,不贰过”,这就意味着颜回能“学以致道"。 D甲乙两文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甲文认为学习能提升自我,弥补不足;乙文认为学习是提高自身修养的一种手段,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获得“道”。 3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2)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32“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请就文体特点简要概括两篇选文不同的言说风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程颐,字正叔。年十八,上书阙下,欲天子黜世俗之论,以王道为心。治平、元丰间,大臣屡荐,皆不起。哲宗初,司马光、吕公著共疏其行义,曰:“伏见河南府处士程颐,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遵礼法。年逾五十,不求仕进,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诏以为西京国子监教授,力辞。 寻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既入见,擢崇政殿说书。即上疏言:“陛下春秋之富,虽睿圣得于天资,而辅养之道不可不至。愿选名儒入侍劝讲,讲罢留之以备访问,或有小失,随事献规,岁月积久,必能养成圣德。"颐每进讲,色甚庄,继以讽谏。闻帝在宫中盥而避蚁,问:“有是乎?”曰:“然,诚恐伤之尔。"颐曰:“推此心以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 神宗丧未除,冬至,百官表贺,颐言:“节序变迁,时思方切,乞改贺为慰。"既除丧,有司请开乐置宴,颐又言:“除丧而用吉礼,尚当因事张乐,今特设宴,是喜之也。”皆从之。帝尝以疮疹不御迩英殿累日。颐诣宰相问安否,且曰:“上不御殿,太后不当独坐,且人主有疾,大臣可不知乎?"翌日,宰相以下始奏请问疾。 颐于书无所不读,其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动止语默,一以圣人为师,其不至乎圣人不止也。张载称其兄弟从十四五时,便脱然欲学圣人,故卒得孔、孟不传之学,以为诸儒倡。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 (节选自宋史,有删节) 33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 B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 C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 D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 3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阙下,本来指的是宫阙之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宫廷,文中指代帝王。 B说书,本是官职名,掌进读书史、讲释经义,后来演变为一种传统曲艺。 C访问,文中是询问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有目的地去拜访,二者意思不同。 D张乐的“张”意思是设置,与出师表中“诚宜开张圣听"的“张”意思相同。 3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颐喜好古道,安于贫穷,固守气节,言行一定要符合忠信的原则,因此司马光、吕公著力荐他担任国子监教授。 B程颐通过皇上在宫中盥洗而避开蚂蚁一事,委婉劝谏皇上应将这个心思放在四海万民身上,这才是帝王要道。 C冬至期间,宋神宗丧期还没有结束,朝廷官员就上表称贺,这一做法遭到程颐反对。程颐认为,应将朝贺改为安慰。 D张载称赞程颐兄弟二人超然脱俗,最终得到了孔子、孟子没有被后人传承的学问,在儒生之间倡导。 3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年逾五十,不求仕进,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 (2)动止语默,一以圣人为师,其不至乎圣人不止也。 37文中的“岁月积久,必能养成圣德"一句与劝学中的哪句话在道理上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3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C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D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3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跬步,跨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引申至举步、迈步,也可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B骐骥,与马说中“千里马”意思相同,都是指能日行千里的骏马。 C十驾,用马拉车,一天叫做一驾,十驾就是积十天的路程。 D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引申义是测量深度。百仞,形容极广。 4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个观点,足见学习的意义重大。 B“青”胜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改变,有所提高,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甚至超越自我。 C“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作者连用五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设喻,从而论述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D作者以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 4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42材料二如何阐述道理?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 B“金就砺则利"中的“金”代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C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 D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与礼易春秋并称为道家“五经”。 4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个观点,足见学习的意义重大。 B课文第2段连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重大意义。 C课文第5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强调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D文章条理清晰,论述严密,全文围绕“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展开论述。 4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6劝学第二段中运用的几个比喻在意义上有何内在联系?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就砺则利_ 就:趁着、顺便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检验 C而绝江河_ 绝:横渡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借助 48下列各句与例句文言特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9下面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B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 C本文是一篇说理性兼抒情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 D本文善用比喻阐述道理。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影。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 劝学) 文本二: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鰻,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节选自礼记 学记) 5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B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C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D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5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剑,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步,属于古今异义。 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D师说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52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荀子论述了学习的作用、方法以及态度,认为学习需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B文本二认为,教育的困难在于缺少严格的老师;师说则认为,教育的难处在于恢复传统的师道。 C文本二认为学习者每年都要进入学校学习,隔年考核一次,不同学习年限的人考核内容有所不同。 D文本二主张既要让学生按时学习正业,也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