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学之道》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
资源ID:96302952
资源大小:20.56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大学之道》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2大学之道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2大学之道同步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选自论语·宪问) 材料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三: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选自礼记·檀弓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B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C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D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指家族,与墨子·兼爱上中“虽至大夫之相乱家"一句中的“家”意思不同。 B“庶"的本义为“众多”,“庶人"与“庶民”意思相同,都是指平民百姓。 C“舅"是对异姓大夫的称呼,古代帝王称异姓大邦诸侯为“伯舅”,异姓小邦诸侯为“叔舅"。 D“小子”是古时老师对学生的称呼,文中“小子"是老师孔子对学生子路的称呼,并无轻视、蔑视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孔子谈的是君子要注重修身的道理。从自己做起,自己心诚,对人尊敬,这是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根本。 B材料二中,作者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提出“八条目”,首先以学习对象为主语,把“八条目"由近及远、由内而外地“倒叙”出来,强调过程的循序渐进。 C材料三中,妇人宁死于虎口也不愿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 D材料三中,根据孔子对子路说的最后一句话可见,孔子希望子路能够记住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这件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修身"与“平天下”之间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材料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B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C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D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有道",字面的意思是有学问有道德,在文中活用作名词,指有学问、有道德的人。 B“文质”,“文"指道德品质,“质”指外在表现,后来也指语言风格的华美和质朴。 C“本末",“本”指树根,代表事物的根本,“末"指树梢,代表事物的细枝末节。 D“庶人”,泛指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地位比较低,在中国古代社会属于下层阶级。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敏于事而慎于言 知止而后有定 B君子喻于义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欲正其心者 假舆马者 D就有道而正焉 盘盘焉,囷囷焉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所说的君子“喻于义"而小人“喻于利”的观点,强调见义忘利。 B孔子认为如果君子能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这样可称为好学之人。 C大学之道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D选文大学之道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1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注辟:亲近、偏爱之意。 1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富A润屋B德C润身D心广E体胖F故G君子H必诚其意。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指使和睦,谏逐客书中“却宾客以业诸侯"中“业”的用法与之相同。 B厌,指满足,与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中的“厌”词义相同。 C形,指显现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中的“形”用法不同。 D心不在焉,指心思不在这里,与现代汉语中“心不在焉"在感彩上是不同的。 13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节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它们之间不是并列关系,其中“格物"是核心。 B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注重修身,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 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15“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是什么意思?请简述材料二引用此谚语的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段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选段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大学) 选段三: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选段四: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礼记·中庸) 注:为:治理。经:常,纲常,准则。柔:怀柔,使归顺。时使:在不误农时的情况下役使百姓。薄敛:减轻赋税。既廪称事:发给与其业绩相称的粮食作为俸禄。既,通“饩”,稻米。称,符合。跲(jiá):绊倒,引申为不顺畅。 16下列选段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归:归顺 B致知在格物_格物:探究事物的原理 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恐惧 D博学之,审问之 审:详尽 17选段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B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C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D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18下列对选段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段一中孔子要颜渊从眼、耳、口等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即从小事入手,使内心修为逐步达到庄严、诚敬的境界。 B选段二中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提出“八目",将其梳理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条侧重外显行为,后四条专注心性修养。 C选段三中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的故事指出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从而推导“仁政”并将其发扬光大。 D选段四中指出治理天下国家大凡有九条准则,分别是修养德行、尊重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贴众臣、爱民如子、招集各种工匠、优待边远异族、安抚四方的诸侯。 19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老子) 20论语以“仁、道、君子、礼、恕"等为核心概念;大学提出“大人之学”目标是“三纲",实现途径为“八目”;孟子主张人生来都有善良本性;中庸认为,需持续培养行大道之人,行大道之人注重仁义礼智勇。请结合选段,分析它们观点的共同之处。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知在格物 _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庶人:指一般人。 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怵惕:惊骇、恐惧。 D犹其有四体也四体:四肢。 22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二、小阅读-课内 23下面对课文内容论述不正确的一项( ) A论语十二章,焦点在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B大学之道强调“修身为本”,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 C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表现出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D老子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进行对比,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道理。 24朱熹认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之条目也"。试对这八个条件进行对比并加以简要说明。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平天下 三、句子默写 25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_ ,_ ,_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篇)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_ ,_ ,_ 。(大学之道) 参考答案: 1A 2C 3B 4(1)修养自己来使百姓安乐,尧舜大概还担忧这件事呢! (2)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5“修身"的目的是“平天下”,“平天下"以“修身”为根本。 6D 7B 8C 9A 10(1)以实行仁道为己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 (2)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11BDF 12B 13A 14(1)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 (2)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天下很少见。 15意思:人总看不到自己儿子身上的恶习,总不认为自家禾苗比别家硕壮。 用意:说明人都是有私心和偏见的,所以要注重修身,破除这种偏见。 16A 17B 18B 19(1)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 (2)做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3)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 20都主张修身养性,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21B 22C 23D 24示例: 格物 “格物”是“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大学章句集注),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致知 “致知”是“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大学章句集注),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通过对事物的探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格物、致知被认为是“为学入手”或“大学始教",是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 诚意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要慎独,在与别人相处时是这样,在独处时也应该是这样。内心如此,表现于外更是如此,即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使人向善为善之意达到“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的境界,善的意向时时在,处处在,发自内心并表现在外。慎独是一种主观的道德修养方法,注重的是内在善的动机和外在善的表现的一致 正心 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人们的内心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愤懑、恐惧、好乐、忧患等感情,这些思想感情如果不能发现并得到控制,它们就会战胜理智,就会影响道德修养,影响人固有善性的发挥。所以诚实、不自欺后,还要端正内心,防止“欲动情胜”的情况出现 修身 “修身"是“八条目”之中最重要的内容,它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齐家 “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齐家与修身的内在联系在于,如果不能修身,内心就有所偏颇,内心有了偏颇,就无法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 治国、平天下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大学说:“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又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大学把家教与国治自然地、顺理成章地联系到一起,充分体现了儒家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的一贯特点。儒家一贯提倡在家庭教育中要做到子孝、弟悌、父慈,倘若每家都做到了孝、悌、慈,并且把孝、悌、慈运用到处理“国”与“天下”的各种关系上,也就自然能够实现国治,天下太平了 25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