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动力厂取排水环境影响评价指南(试行)(HJ1037-2019).pdf
-
资源ID:96306768
资源大小:577.10K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7.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核动力厂取排水环境影响评价指南(试行)(HJ1037-2019).pdf
中中华华人人民民共共和和国国国国家家环环境境保保护护标标准准HJ 10372019核动力厂取排水环境影响评价指南(试行)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cooling water intake andthermal discharge for nuclear power plants(on trial)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出版集团出版的正式标准文件为准。2019-08-21 发布2019-10-01 实施发布生生态态环环境境部部I目次前言.II1 适用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RIS 选择方法.25 核动力厂取水环境影响分析.36 核动力厂温排水环境影响分析.9附录 A(规范性附录)水生生物调查.21附录 B(资料性附录)取水生物影响评价方法.23附录 C(规范性附录)温排水环境影响分析论证流程.26附录 D(资料性附录)热扩散区域内水生生命准则.27II前言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结合核电发展的具体情况,规范核动力厂建设项目取排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防止和控制核动力厂取水和温排水产生的负面环境影响,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和其他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核动力厂取排水环境影响的评价要求。本标准的附录 A 和 C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 B 和 D 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核电安全监管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起草单位: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本标准生态环境部于 2019 年 08 月 21 日批准。本标准自 2019 年 10 月 01 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1核动力厂取排水环境影响评价指南1 适用范围本标准给出了滨海固定式核动力厂取水和温排水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判定准则,其他类型的核动力厂取排水环境影响评价可参考本指南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本标准主要用于指导滨海固定式核动力厂新厂址取水和温排水环境影响预测分析。老厂址新机组、工程方案变更(如冷却方式和排放方式的变化)、运行方式的变化(如增加取水量或增加热量排放等)以及运行以后的回顾性分析评价也可参考执行本标准。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3097海水水质标准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12763.6海洋调查规范 第 6 部分:海洋生物调查HJ 1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冷却水取水设施 cooling water intake structure将水导入到冷却系统各个部分的整体结构,以实现冷却系统的冷却功能的设施。3.2 卷塞 impingement冷却水进入冷却系统时被拦截在滤网等装置上导致的生物伤害或死亡的物理现象。卷塞对象包括那些被滤网收集或截留的生物,不包括通过滤网进入冷却水设施的生物,一般个体较大。3.3 卷载 entrainment随同取水进入冷却水系统的小型水生生物被动携带传输的过程。卷载生物在高压、高温以及杀生剂的作用下导致伤害或死亡。3.4 最佳实践技术 best technique available从减小冷却水取水和温排水对环境负面影响优化比选中确定的技术。该技术考虑建造成本,是切实可行的最佳技术。3.5 重要代表物种 representative important species,RIS在冷却水取水或温排水影响区域内的重要水产资源物种、保护性物种和起重要生态功能的物种等,包括以下物种:a)重要经济物种(当地经济物种中排名前十的);b)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c)在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中起重要作用的物种;2d)可能导致取水设施堵塞,影响冷源安全的物种;e)与上述物种(a-d)具有食物关系的物种;f)温升敏感物种或对取水影响敏感的物种。3.6 典型生物群落 typical biological community本标准中典型生物群落指红树林、珊瑚礁、海藻场、海草床、贝床等重要生物种群的集合,其是具有相对固定生命阶段特征的动植物群体。3.7 主要分析区 primary study area冷却水取水影响主要分析区为可能受影响的水域,取水影响主要分析区的范围由易受取水影响的水生生物的分布决定。温排水影响主要分析区是指2以上温升包络区域。3.8 远场分析区 far field study area主要分析区的外缘水域。远场分析区内的生物可能受到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于滨海厂址,远场分析区通常指主要分析区域边缘至厂址半径 15km 范围以内的水域。3.9 温排水 thermal discharge用于输送废热的冷却水和工业过程用水,其水温高于排放区自然水体的温度。3.10 热扩散区 heat dissipation area该区域是经科学论证确定的温排水排放区域,专用于温排水混合和扩散,该区域之外的水温应满足当地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要求。4 RIS 选择方法当“重要的”或“代表性的”物种较多,难以全部进行详细研究时,可选择部分物种(例如215 个)作为“重要代表物种”。一般而言,RIS 包括大部分敏感鱼类、软体动物、经济物种和在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中起作用的关键物种。根据如下方法选择 RIS:a)水体环境功能区划。若水体功能区划指定特定物种作为保护对象,则这些物种应被指定为 RIS;b)咨询渔业水产部门以及鱼类和野生生物保护部门;c)国家公布的珍稀濒危物种或附近保护区的保护物种。选取的物种应特别考虑可能出现的任何珍稀濒危物种;d)对水体温度变化或对取水影响较敏感的物种。应识别当地对温度或对取水影响最敏感的物种(或类群),并考虑其重要性;e)当地重要的经济物种;f)根据取水环境、取水设施特点可能导致滤网堵塞的致灾生物。除了上述考虑,还需关注候选的 RIS 物种受到的可能影响、影响程度以及在厂址附近水域出现情况等。35 核动力厂取水环境影响分析5.1 评价目的进行取水影响分析的总体目标是获得充分的环境影响信息,以确定核动力厂冷却水取水设施的位置、设计和建造反映最佳实践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小。对于新建的取水设施,应通过对比历史数据、运行前的调查资料以及其他核动力厂的运行经验,获得可信的生物损失量估算。对于现有核动力厂,结合监测数据给出可信的取水造成的生物损失量,评价已发生的和可能的长期影响。5.2 分析论证流程在编制核动力厂选址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时,可采用收集资料的方式,根据厂址特征,确定冷却方式,判定取水的潜在影响。当取水潜在影响不可接受时,需修改冷却方式或重新确定厂址。在编制核动力厂建造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时,首先根据收集的资料,初步判定取水影响。判定厂址取水影响较小的情况包括:取水量较小(如二次循环冷却系统取水)且取水区的生物量低;历史数据显示不存在取水影响;或者具备取水影响较小的其他条件。除上述情况外,应初步判定厂址取水影响较大。对于取水影响较小的厂址,收集必要资料,进行简要的综合影响分析;对于初步判定厂址取水存在较大影响的厂址要求进行相对广泛的现场调查,应通过文献调研、现场调查和实验研究,进行估算或模型模拟,对取水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判定取水影响及最佳实践技术。在编制核动力厂运行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时,应根据工程建造对取排水方案和设计参数进行确认,并根据最新环境数据(如与建造阶段发生变化)复核取水影响和最佳实践技术。核动力厂取水设施环境影响分析论证流程见图 1。4制定总体工作计划制定后续工作计划修改或优化取水方案(设施),或采取其它措施开展文献调研、现场调查和实验研究,进行估算或模型计算。进行取水环境影响分析和评价新建或扩建的取水设施反映在核动力厂选址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反映在核动力厂建造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根据厂址特征,确定冷却方式,判定取水潜在影响可接受不可接受判定取水影响和最佳实践技术不可接受修改冷却方式或重新确定厂址收集必要资料,初步判定取水影响影响小其它可接受制定后续工作计划根据工程建造,对取排水方案和设计参数进行确认;根据最新环境数据(如与建造阶段发生变化),复核最佳实践技术和取水影响修改或优化取水方案(设施),或采取其它措施判定取水影响和最佳实践技术不可接受可接受反映在核动力厂运行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分析论证结束简要分析图 1 取水设施环境影响分析论证流程图5.3 厂址特征及取水设施描述5.3.1 取水设施的位置和布局5.3.1.1取水设施的位置,在地图上标明取水设施位置以及厂址半径 15km 范围内与工程5水域水文变化相关的设施。5.3.1.2给出取水设施所在水体地形和水文数据图,需要的资料包括:a)详细的地形数据;b)水文特征,包括等深线;c)水体边界;d)受影响的水体;e)厂址附近其他取水工程描述;f)取水设施建造和运行后,取水设施所在地地形和冲淤环境可能出现的变化(视厂址的具体情况而定)。5.3.2 气象数据当进行流体动力模拟时,需要气象数据的资料包括:a)气温,最大、最小和平均月降雨量;b)太阳辐射 kcal/m2/d(平均值或年度循环的每月值);c)风速和风向,季节性主导风向;d)其他与厂址相关的数据。5.3.3 冷却水取水设施核动力厂建造、运行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应提供冷却水取水设施信息,包括以下内容。选址阶段的信息根据实际情况提供。a)结构:1)冷却系统的位置;2)管道和水渠的外形及详细构造图;3)容量;4)网筛、栅栏,包括拦截网等环保装置类型或规格;5)鱼类回流通道等设施结构图和平面图;6)通过滤网水流的平均和最大流速;7)与负荷特征相关的流量和出现频率;8)用来除冰等再循环水的位置、流量和持续时间;b)泵:1)设计细节(在构筑物中的位置,叶片和外形的结构);2)转速;3)数量、容量和计划运行时间表;4)压力条件;5)水泵的传输速度和切变力;c)杀生剂和消泡剂:1)在系统中添加的位置;2)杀生剂和消泡剂毒性描述;3)使用时间和持续时间;4)受纳水体中的杀生剂和消泡剂的浓度;d)热影响:年度环境温度表。不同运行功率下冷却水附加的热量,及对冷却水系统中卷载生物的时间-温度影响。6e)其他关于冷却水系统的数据:1)可溶性气体;2)固体悬浮物和浊度;3)其他废物和添加的化学药剂;4)冷凝管、热交换组件、水管和虹吸管等的尺寸;5)维护程序,热除冰程序的使用。5.4 生物调查和取水环境影响评价5.4.1 评价步骤生物调查是为了合理评价冷却水取水设施的位置、设计和建造等相关的环境影响,同时为选址提供充分有效的基础数据。评价的目标是通过分析和优化生物调查和监测数据,说明取水设施体现了最佳实践技术,对环境影响小。评价步骤包括:a)通过收集资料或对厂址附近初步的生物调查,选定 RIS,确定适合 RIS 的调查方法和调查时间,给出主要分析区和远场分析区生物调查计划,进行生物调查(见附录 A);b)根据受取水设施运行影响的生物体数量、大小和重量的昼夜以及季节性变化,评价受取水设施的影响程度,评价中可保守假设通过取水设施的生物死亡率为 100%,也可通过现场实验获得死亡;c)对供水水体进行研究,评估取水对特定水域内生物种群的损害和影响,评价个体生物的损失对当地种群的影响,说明取水设施的位置、设计和建造对生物的影响。取水对很多生物物种的影响可能低于调查方法和分析技术的检测下限。对于这类物种,一般不需要进行全面调查,除非用于判定最佳实践技术。同时可以征询水生生物学家的意见,判定取水对物种的负面影响。5.4.2 评价方法对调查数据以及监测数据可采用附录 B 群落响应参数进行分析评价。若初步调查表明取水设施的卷载和卷塞损失可能较大,则可采用预测模型对生物损失进行模拟预测,使用生物价值概念判定最佳实践技术,见附录 B。5.5 最佳实践技术判定5.5.1 最佳实践技术判定方法在进行取水设施最佳实践技术判定时,需通过判定取水设施对某生物的直接、潜在破坏以及该生物在水体中的区域价值,获得该生物受影响的程度。对于某特定物种,区域价值的评价主要考虑的内容包括:主要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路线等渔业敏感区,生物现存量以及生命过程中其它关键功能。对于取水设施是否为最佳实践技术,生物价值-潜在影响判定方法表 1 所示,判定步骤如下:7表 1 生物价值-潜在影响判定方法冷却水流量高(相对于供水水体)冷却水流量低(相对于供水水体)生物价值高不是未知生物价值低未知是a)在一个生物价值高的地区建设直流冷却取水系统一般不是最佳实践技术,除非能够证明受取水影响的物种少或者能存活下来的较多,且不会导致该种群减少;b)通常在低生物价值区域建设低流量取水设施属于最佳实践技术,除非取水设施会影响珍稀濒危物种;c)在其它相对生物价值-冷却水流量的组合下,难以直接判定最佳实践技术。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提供充分的水生生物调查资料,完成取水设施的环境影响评价,综合考虑经济因素和技术水平确定最佳实践技术,使得取水位置、设计和建造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小。5.5.2 取水设施优化步骤取水设施优化步骤如下:a)能否通过改造过滤系统降低影响;b)能否通过增大取水设施的尺寸(即降低通过滤网的最大流速)降低影响;c)考虑其他减少取水影响的工程和管理措施;d)考虑放弃现有取水设施,在另一个位置新建取水设施,并且在新建取水设施时引入适当的设计,降低取水的环境影响;e)如果以上技术都无法降低环境影响,则可降低取水量,通过提高冷凝器或换热器进出口的温差或者采用二次循环冷却水系统实现。5.6 取水环境影响后评价要求5.6.1 总体要求核动力厂运行一定时期后,为了评价取水的实际影响,了解生态保护和风险防范措施的有效性,提出补救方案或者改进措施,需进行循环冷却水取水的环境影响后评价。冷却水取水设施环境影响后评价流程见图 2。根据卷载、卷塞的监测结果和水生生物调查结果,评价现有取水设施的环境影响,当取水的环境影响大时需提出补救方案和改进措施。核动力厂运行后,应在五年内对取水设施的环境影响进行后评价,卷塞和卷载调查应至少进行两周年,此后可根据取水影响的后评价情况适当降低监测频率。8整理或进一步收集卷塞、卷载监测结果提出补救方案或者改进措施运行核动力厂的取水设施评价取水设施环境影响影响小影响大分析论证结束图 2 取水设施环境影响后评价流程图5.6.2 卷塞监测要求卷塞监测的目的是记录冷却水取水设施运行导致的鱼类损失量。通过对取水滤网的反冲洗可以获得卷塞鱼的数量,并应考虑进行整年的收集,以准确反映物种每年的总损失量。如果无法进行每日的监测,则每月进行一次 24 小时的采样。基于取水影响程度、取水量、产卵期以及其他厂址特定和季节性因素,也可增加或减少取样频次。通常是在滤网反冲洗泄水道上安装收集篮来收集样品。收集篮的网孔应等于或小于取水滤网。取样期间应收集核动力厂运行数据和生物数据。核动力厂运行数据包括:取水和排水口水温、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取水流量、取水流速(代表性测量值或计算值)、氯化期间循环冷却水中的总余氯、取样间隔中滤网运行次数、海水的流速、盐度和溶解氧。收集的生物数据包括:a)从滤网或二次取样(当收集的个体物种数量很大时)收集的物种、数量、长度、重量和年龄;b)每种物种的代表性样本,用于测定性别和个体成熟度;c)评估在取水系统滤网之前区域发生的鱼类自然死亡量;d)定期测试,确定滤网上卷塞生物的回收率。5.6.3 卷载监测要求鱼卵、仔鱼等的卷载损害程度取决于通过冷凝器系统的数量以及经过管道时的条件。监测的目标是确定冷却系统吸入和排出的鱼卵、仔鱼等物种的数量,必要时还应确定这些生物通过冷却系统管道的直接影响和后续影响。卷载的监测建议两周进行一次,每次连续监测24 小时。基于取水影响程度、取水量、产卵期以及其他厂址特定和季节性因素,可增加或减少取样频次。建议进行昼夜采样以观测生物数量的变化。若工程水域是某种鱼类良好的产卵和育幼场,这些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数量分布常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尤其是当浓度较低时)。通过昼夜连续观测,可获得足够的有代表性数据。9实际取样体积取决于工程水域中鱼卵和仔鱼的密度,根据目标物种的最小密度来确定取样体积。如果缺少工程水域的生物密度数据,则需选取尽可能大的样本体积。采样位置应紧靠取水滤网,并位于滤网之前。当假设小于 100%的死亡率时,则在排水系统中合适的位置也应进行取样。6 核动力厂温排水环境影响分析6.1 评价目的在分析评价温排水影响时,应证明温排水限值能够满足水体质量的管理要求,以及基本上不影响受纳水体中关键物种和经济物种的生长和繁育。该影响考虑了温排水与其他对物种有重要影响因素(包括杀生剂的影响、冷却水取水的影响、渔业资源过度捕捞、其他污染源的排放等)的总体影响。6.2 分析论证流程在编制核动力厂选址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时,可采用收集资料的方式,根据厂址特征,确定冷却方式,判定温排水的潜在影响。当温排水潜在影响不可接受时,需修改冷却方式或重新确定厂址。在编制核动力厂建造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时,当满足如下三种情况中任意一种情况时,选用分析论证类型 I 进行温排水环境影响分析论证,包括:采用二次循环冷却系统;温排水热扩散区域范围满足基于最佳工程实践确定的范围要求(见 6.7.2 节);根据筛选方法(见6.4 节)判定对六类生物类别的温排水潜在影响小。除上述情况外,初步判定厂址温排水存在较大的环境影响,应进行 RIS 保护分析和评价,即采用分析论证类型 II 进行温排水环境影响分析论证。在编制核动力厂运行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时,应根据工程建造对取排水方案和设计参数进行确认,并根据最新环境数据(如与建造阶段发生变化)复核温排水环境影响。核动力厂温排水环境影响分析论证流程见图 3,具体流程见附录 C。10确定重要代表物种以及远场分析区,制定RIS研究和调查计划收集相关工程和水文资料,完成物理影响分析开展现场调查、试验和文献调研,完成RIS 分析根据现场调查、文献调研进行六种生物类别分析,完成生物类别分析将物理影响、RIS以及生物类别分析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新建或扩建的排水设施制定总体工作计划选择潜在影响小的分析论证类型I选择重要代表物种保护的分析论证类型II收集必要信息,完成较保守的物理影响分析和简单地生物类别分析,并进行综合分析反映在核动力厂选址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反映在核动力厂建造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判定温排水的环境影响修改或优化排水方案(设施),或采取其它措施影响小影响较大微小变化重大变化制定后续工作计划根据厂址特征,确定冷却方式,判定温排水潜在影响可接受不可接受修改冷却方式或重新确定厂址收集必要资料,初步判定温排水环境影响制定后续工作计划根据工程建造,对取排水方案和设计参数进行确认;根据最新环境数据(如与建造阶段发生变化),复核温排水影响。判定温排水的环境影响修改或优化排水方案(设施),或采取其它措施影响小影响较大反映在核动力厂运行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分析论证结束影响小其它图 3 温排水环境影响分析论证流程图116.3 温排水物理影响分析6.3.1 冷却方式选择冷却方式的选择是基于技术和经济可接受的最佳实践技术,并考虑厂址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如果建设单位的信息表明,采用一次循环冷却系统温排水对受纳水体中关键物种和经济物种的生长和繁育影响较大,那么只能使用二次循环冷却系统。如果在技术、经济和环境条件上采用二次循环冷却系统有困难,则应充分论证其它工程措施如使用扩散器或辅助冷却塔的可行性。6.3.2 核动力厂运行数据在核动力厂建造、运行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中提供冷却水取水设施的以下信息,厂址选择阶段据实际情况提供:a)各种工况下冷却水流量及温升;b)应给出排放口附近夏季和冬季的水温以及垂向分布;c)每日、每月和每年氯的使用量、使用频率和加氯时间;受纳水体中余氯的要求以及提供氯化期间排放口处总余氯的时间-浓度曲线;d)给出任何排放到冷却水系统中的其他化学物质和添加剂的清单,包括通用名、数量(包括频率、使用持续时间以及稀释前最大浓度)、化学成分和排放原因。6.3.3 水文信息应收集工程水域以及周边水文观测站的水位、流量、潮汐、潮位、波浪、水温和泥沙等长系列水文观测资料及工程水域基本水文特征,必要时设立专用水文连续观测站(观测时间不少于 1 年)。应根据包含近期资料在内的长系列资料给出统计分析结果。应收集工程水域冬季和夏季典型水文条件下水流、水位和水温资料,应采用近 5 年的资料。工程水域测点和测站的位置应满足温排水数值模拟计算、物理模型试验的边界控制和验证要求。6.3.4 气象数据长时间序列资料应包含近期观测数据,应给出包括工程水域冬季和夏季月平均气温、湿度、风速和风向等气象资料。6.3.5 排放口的结构在核动力厂建造和运行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中应提供冷却水排水设施的以下信息,厂址选择阶段据实际情况提供:a)排放管或渠道的长度;b)排放口的位置和布置;c)排放口的面积和尺寸;d)排放口数量;e)排放口的间距(中心距离);12f)深度(平均和极限);g)排放角度(与水平轴夹角、与垂直轴夹角)。6.3.6 取排水构筑物影响针对修建取、排水构筑物前、后,以及取排水系统运行后,说明工程海域代表性点位的流速、流向和泥沙含量的变化,以说明对岸线淤积或冲刷的影响。6.3.7 温排水影响范围预测6.3.7.1 模型预测采用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或两者结合的方式进行温排水预测。说明综合散热系数、扩散系数等参数的取值及合理性。当温排水预测模型及主要参数与上一阶段环评发生变化时,应说明变化原因及合理性。6.3.7.2 影响范围a)对于滨海厂址。关注夏季和冬季典型潮型(大、中、小潮)或半月潮型条件下典型时刻(涨急、落急、涨憩、落憩)的流场、温度场和温升面积,并建立温排水典型时刻面积与包络面积的关系;关注夏季和冬季典型潮型(大、中、小潮)或半月潮型条件全潮最大和全潮平均的温升面积,并给出示意图;对于风生流和沿岸流等余流影响较强水域,需关注典型潮与代表性余流组合条件下流场和温度场的分布。b)对于滨河厂址。关注全年和夏季设计枯水(如:90%保证率最小周均流量以及 97%保证率最小月平均流量)来流条件下工程水域水面线、流场以及温度场的分布;对有顶托影响水域,应给出设计枯水来流与顶托水位组合条件下,工程水域流场以及温度场的分布。c)对于滨湖/水库厂址。关注全年和夏季设计枯水(如:90%保证率最小周均流量以及97%保证率最小月平均流量)来流条件下与湖泊/水库正常蓄水位及死水位组合工况下的流场以及温度场的分布。d)当温排水影响范围覆盖底栖生物分布区时,还应关注底层水体的等温线。6.3.8 温排水影响范围评价6.3.8.1 与热扩散区准则相符性评价温排水热扩散区域应尽量避开重要生态敏感区,不削弱水体整体的使用功能以及不导致水体功能降级。应划定热扩散区域,确定热扩散区域位置,提供一个连续的通道区域,保护迁徙、自由游泳和漂移的生物。热扩散区域范围、热扩散区域内水质、热扩散区域形状等满足 6.7 节的要求。热扩散区域边界外应满足环境功能区划对应的水质要求。6.3.8.2 与水环境功能区划等相符性评价给出温排水影响范围与现行有效的水环境功能区划等的叠加图,分析和评价温排水与水环境功能区划等的相符性,核动力厂温排水不应降低受纳水体的现状及指定的使用功能。6.3.8.3 与环境敏感区相容性评价给出温排水影响范围与环境敏感区(保护区、养殖区、三场一通道、生态红线等)叠加图,进行相容性分析和评价。136.4 筛选方法6.4.1 浮游植物6.4.1.1 潜在影响小判定准则浮游植物潜在影响小的厂址一般是位于开阔海域的厂址以及临近红树林沼泽地的海湾、盐碱滩、淡水沼泽地以及大部分河流、小溪等厂址。或者当建设单位能同时证明如下要求,则厂址温排水对浮游植物潜在影响小:a)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不会往有毒有害方向转化;b)温排水导致浮游植物群落的变化不会明显破坏受纳水体中关键物种和经济物种的生长和繁育。6.4.1.2 其他要求如果主要的文献调研和/或简要的现场实验研究表明:a)浮游植物支持群落的主要光合作用;b)向有害物种的转化被强化,则厂址附近水域不能被归类为浮游植物潜在影响小的区域。该区域的调查要求:调查资料应足以表征污染耐受物种和赤潮物种的数量和丰度,并提供关于浮游植物群落的基线信息。按照附录 A 的相关要求进行生物调查。6.4.2 浮游动物6.4.2.1 潜在影响小判定准则对浮游动物潜在影响小的厂址一般位于经济物种低密度地区、濒危物种和食物链重要成分罕见区域,或者是温排水对受纳水体影响范围小的厂址。大部分位于河口地区的厂址不属于对浮游动物潜在影响小的厂址。或者当建设单位能证明同时满足如下要求,则厂址温排水对浮游动物潜在影响小:a)由于温排水导致的主要研究区域内浮游动物群落的改变,将不会对受纳水体中关键物种和经济物种的生长和繁育造成明显伤害;b)在远场研究区域中自然群落的波动,相对于核动力厂运行前,温排水不改变其资源量和相对丰度;c)温排水热羽不构成一个屏障,导致浮游动物死亡而阻隔其自由漂移。6.4.2.2 其他要求对于那些选址在潜在影响较大区域的设施,建设单位应描述浮游动物种群定性和定量的特征。按照附录 A 的相关要求进行生物调查。6.4.3 底栖生物6.4.3.1 潜在影响小判定准则对底栖生物潜在影响小的厂址被定义为在主要分析区以及远场分析区中,满足如下四个14要求的厂址:a)厂址附近水域有经济价值的底栖生物物种很少或者可忽略不计;b)底栖生物不是厂址处水生生物群落重要的组成部分;c)厂址处没有出现濒危的底栖生物;d)底栖生物在最大丰度时的资源量低于 1 克(干重)每平方米。或者建设单位能够证明:温排水导致的底栖生物的资源量的减少不会导致水体中经济物种和关键物种的明显损害,则厂址温排水对底栖生物的潜在影响小。6.4.3.2 其他要求选址在可能对重要底栖生物的产卵场和索饵场等功能区域有影响的核动力厂,其温排水的潜在影响较大。大部分河口厂址、潮差小的浅海湾以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开放海岸厂址属于该类别。没有被归类为对底栖生物潜在影响小的区域,按照附录 A 进行生物调查。对底栖生物调查的详细程度与温排水影响面积有关。当厂址水域较深而热羽无法接触到底部,则对底栖生物的取样少。对于深的波动水域,底栖动物衰落,则要求少量的信息并记录其特点。若是浅的非波动水域,其有丰富而多样的底栖动物,应进行详细的调查。建设单位应提供一定比例的包括主要研究区域和远场研究区域的地图。提供最大和最小环境水温条件下底部等温升线地图。在地图上,展示预测热羽与经济物种、濒危物种、饵料物种以及关键物种的产卵场、索饵场以及洄游通道之间的关系。6.4.4 鱼类6.4.4.1 潜在影响小的判定准则如果同时满足下述条件,则温排水可被定为对主要的分析区域以及远场分析区域内的鱼类的影响小:a)经济鱼类物种几乎不出现;b)排放口附近水域不是产卵场或索饵场;c)温排水水团(以 2oC 等温升线为边界)将不会占据洄游通道区域的大部分,而导致在最保守的环境条件下(基于最大环境水温)阻隔或妨碍鱼类洄游;d)温排水的分布形态将不会导致鱼类易受冷冲击的影响或对濒危物种有负面影响。或者建设单位证明鱼类群落将不会遭受如下的明显危害,则温排水对鱼类影响为小的:a)冷冲击不会导致重要鱼类的直接或间接死亡;b)过量热不会导致重要鱼类的直接或间接死亡;c)温排水不会导致重要鱼类繁殖率降低或生长减缓;d)温排水不会导致重要鱼类生境不可接受的大面积损失;e)不会造成重要鱼类洄游阻隔。6.4.4.2 其他要求对于没有被归类为对鱼类潜在影响小的厂址,按照附录 A 进行生物调查。制图以描述受纳水体鱼类群落产卵、索饵、洄游、休息等位置和范围。给出这些区域受厂址温排水 2oC 等温升影响的范围和面积。156.4.5 其他野生脊椎生物6.4.5.1 潜在影响小的判定准则其他脊椎野生生物包括除鱼类以外的脊椎野生生物,例如海龟、斑海豹、中华白海豚等。如果建设单位能够证明其他野生脊椎生物群落组成将不会受到明显伤害,或者可能将受益于温排水的排放,那么分析论证中可判定为对其他野生脊椎生物影响小。6.4.5.2 其他要求寒冷地区的温排水可能吸引其他脊椎野生生物,并导致它们滞留过冬。此时需证明这些野生生物将通过野生生物管理计划或其他方法受到保护,否则厂址不能归类为潜在影响小的厂址。温排水可能影响到重要的或濒危的野生生物,厂址不能归类为潜在影响小的厂址。建设单位应进行必要的调查和研究,确保其他野生生物不遭受如下明显伤害:过量热或冷冲击、无法进入独特或大的栖息地、迁徙方式受到干扰等。6.4.6 典型生物群落6.4.6.1 潜在影响小的判定准则在一些情况下,厂址的水生生态环境缺乏典型生物群落,这可能是由低的营养水平、不充分的透光、沉积、冲刷流速、基底特征或有毒物质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厂址可认为是潜在影响小的区域。但是,如果限制因素(尤其是人为导致的限制因素)可能被解除以及该区域的典型生物群落可能被再次建立,则建设单位需能够说明温排水不会抑制典型生物群落的重建。或者,建设单位能够说明如下内容,则厂址温排水对典型生物群落的影响小:a)温排水不对典型生物群落产生破坏,或者这种破坏不会对受纳水体中关键物种和经济物种产生明显损害;b)温排水对典型生物群落的影响将不会导致对濒危物种的负面影响。6.4.6.2 其他要求在河口、海洋环境或毗邻的湿地,如果典型生物群落可能会因为温排水而消失;或温排水占用了重要的鱼类、贝类或野生生物生境时;或温排水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影响濒危物种,均属于潜在影响大的厂址。对于这类厂址,建设单位应提交如下信息:a)区域位置图和缩放的航拍图,以展示典型生物群落在预计厂址附近区域的分布;b)列出生境形成的优势种,包括大型植物、大型藻类、贝类、珊瑚和海绵动物;c)给出优势种资源量和丰度。设置合适的取样点,确定在整个主要研究区域内典型生物群落的一般特点。在远场研究区域内的取样也应设置在合适的位置,以指示远场研究区域的状态。6.5 分析论证类型 I在初步筛选后,如果相关资料能够证明该厂址对所有生物类别都是一种小的潜在影响,那么建设单位可以做一个简要的分析论证,即潜在影响小分析论证类型 I。潜在影响小的分析论证类型 I 是对每个生物类别的信息进行简要分析,给出对每个生物16类别潜在影响小的判定依据。建设单位可在初步筛选以及判定所有生物类别均为潜在影响小后,总结这些信息以及物理影响的分析说明,形成论证材料。6.6 分析论证类型 II6.6.1 制定生物类别分析说明在文献调研和简要现场调查的筛选阶段,建设单位将给出制定生物类别说明所需要的一些信息。如果筛选后被确定为分析论证类型 II,建设单位应根据 6.3 和 6.4 节、本部分内容以及可获得的数据,确定完成生物类别分析说明所需的额外的现场调查工作内容。建设单位应按 6.4 节中的其他要求完成生物调查,而后完成生物类别分析说明。对于每个生物类别,应提供充分的分析,给出温排水影响小的理由。在分析说明中,建设单位应说明每个生物类别的判定准则。6.6.2 完成 RIS 分析说明对于每个 RIS 进行实验和文献研究,以填写表 2 和 3,并基于这些表格的数据信息,制定 RIS 分析说明。对表 2 和表 3 的说明如下:a)表格具有通用性,适用于任何 RIS;b)热特性数据不适用于类似的所有类群,则应说明;c)非温度影响(如化学物质、取水卷载卷塞影响)常与热影响同时发生,这些不包括在本表格中,但应被考虑;d)当类群的成体和幼体对温度敏感性明显不同,则应指出;e)对于任何类别,若能获得一组以上的数据,应给出多组数据,并解释为什么选择一组数据用于判定厂址是否为影响小的区域;f)对于很多鱼类,生长和存活的适宜温度是相似的,例外的则应说明。表 3 中 RIS 功能受限的面积和时间是基于 6.3.7 节温排水热羽模拟得到的。根据表 3 得到温排水对 RIS 潜在影响的结论:大、中、小或不确定需要进一步研究。表 2 RIS 的水生生物的热影响参数热影响参数判定方法RIS 可能的类群高温存活温度成体UILTa、CTMb幼体热冲击和冷冲击耐受性逃避温度成体包含最不利条件下热梯度变化:核动力厂关闭造成的冷冲击以及穿越热羽时受到的热冲击c幼体生长和存活的适宜温度通过实验研究或查阅资料获得繁殖的特定温度要求、正常产卵数据和温度通过查阅资料获得产卵季节和范围a 高起始致死温度。b 临界最大温度。c 只对饲养或实验室培养物种。17表 3 对每种 RIS 汇总数据表物种热影响参数温度限值或范围()生物功能受限的平均和最大面积(m2)a生物功能受限的平均和最大时间(天)a预期是否会对RIS种群产生影响参考文献来源a在平均和最不利条件下的这些区域和时间下,无法实现特定生物功能。6.6.3 进行综合影响分析说明对温排水物理影响分析说明、生物类别分析说明以及 RIS 分析说明的主要结论进行分析和总结,形成温排水对受纳水体中关键物种和经济物种的生长和繁育影响小的有说服力的论据。6.7 热扩散区域准则6.7.1 热扩散区域设置原则热扩散区域设置应充分考虑水功能区划、水环境功能区划、生态环境特征、水文动力条件等因素,论证其可行性和合理性。详细论证温排水对水环境功能和水生生物的影响,确定热扩散区域的范围,使对受纳水体中关键物种和经济物种的生长和繁育影响小。温排水热扩散区域应尽量避开重要生态敏感区,不削弱水体整体的使用功能,不导致水体功能降级。应划定热扩散区域,确定热扩散区域位置,提供一个连续的通道区域,保护迁徙、自由游泳和漂移的生物。温排水排放口应避开重要生态敏感区,应避免漫滩排放。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将排放口深海设置,实施离岸排放。6.7.2 热扩散区域范围厂址热扩散区域范围的确定应满足如下要求:a)根据具体厂址的取排水结构及环境特征确定厂址温排水热扩散区域的实际范围;b)热扩散区域范围满足最小化原则。热扩散区域应被限制在一个尽可能小的区域,以便不干扰指定用途,或不干扰指定用途的水体内的水生生物群落。应用可获得的技术优化排放口的位置、设计和建造,以确保热扩散区域范围最小。热扩散区域的范围是由物理和水文因素决定的,如流速、动量、密度、对流和扩散。当温排水排入受纳水体,这些作用将温排水稀释直到完全混合。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部分:温排水近区和温排水远区。近区是在排放点附近的温排水与受纳水体的快速和不可逆的湍流混合的过程,当动量诱导的排放速度停止并产生明显混合时,近区结束过渡到远区。近区准则:对于淹没式排放,从水体底部排放口排放,排放动量和初始的浮力作用在一起产生湍流混合。当受稀释的温排水停止在水体柱中升高并且首次开始水平扩散时,即在近区边界处温排水满足水质标准,并且没有违反热扩散区域的其它限制,则可认为热扩散区域18是最小化的。远区准则抗降级准则。使用温排水远区作为热扩散区域,需核实以满足如下抗降级的内容:没有环境影响更小的可替代厂址、冷却方式或排放方式;在设计和运行上最小化热扩散区域的大小和形状;热扩散区域将不会破坏水体整体性,包括现有和指定的功能。c)当热扩散区小于基于最佳工程实践确定的范围时(见表 4),可按照分析论证类型 I进行分析。表 4 基于最佳工程实践确定的热扩散区域范围热扩散区的位置热扩散区域范围河流/河口/海湾不符合当地水质标准的区域任何时间不超过断面的 1/2开放海域不符合当地水质标准的区域包络范围不贴岸;或者一个核动力厂址所有机组不符合当地水质标准的区域垂向投影最大包络范围不超过 3km2d)当热扩散区面积不满足上述要求,则建设单位应按照分析论证类型 II 进行分析论证,包括物理影响的分析说明、RIS 分析说明、生物类别分析说明以及综合影响分析说明。根据6.8 节判定准则,确定水生生物受到影响的大小。e)若建设单位无法证明温排水对受纳水体中关键物种和经济物种的生长和繁育影响小,则应重新进行替代厂址分析、冷却方式或排放方式的优化和比选、冷却系统设计和运行的优化和比选等。6.7.3 热扩散区域内水质在热扩散区域内水质有允许下降的程度。热扩散区域应避免:a)形成沉积物;b)漂浮的碎片、油、泡沫和其他物质;c)会产生颜色、臭气、异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