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市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一).pdf
-
资源ID:96313791
资源大小:8.62MB
全文页数:3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年上海市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一).pdf
2021年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一)宝山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 5-2 0 题。(1 9 分)王化基,字永图,镇定人,太平兴国二年,举进士,为大理评事,通判常州。迂太子右赞善大夫、知岚州,时赵普为相,建议以骤用人无益于治,改淮南节度判官,入为著作郎。迁右拾遗,抗疏自荐,太宗览奏目:“化基自结人主,慷慨之士也,”召试,勺制诰,以右谏议大夫根御史中丞。一日,侍便殿,问以边事,对目:“治天下犹植木焉所患根本末固固则枝干不足忧。朝廷治,则边剪何患乎不安?”化基尝慕范滂为人,献 澄清略,言时事有五,其“择远官略”曰:“负罪之人,多非良善,贪残凶暴,无所不至。若授以远方牧民之官,其或怙恶不悖,恃远肆毒。小民,罹殃,卒莫上诉,甚非抚绥远人之意也。若自今以往,西川、广南长吏不任负罪之人,则远人受赐矣。”书奏,太宗嘉纳之。初,柴禹锡任枢密,有奴受人金,而禹锡实不知也,参知政事陈怒欲因以中禹锡。太宗怒,引囚讯其事,化基为辨其诬。太宗感悟,以化基为长者。至道三年,超拜参知政事。大中祥符三年,卒,年六十七。赠右仆射,承辱蚱化基宽厚有容,喜愠不形,僚佐有相凌慢者,辄优容之。在中书,不以荫补诸子官,然善教训,故其子举正、举直、举善、举元皆有所立。(选 自 宋史列传第二十五,有删减)1 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型 制 诰()(2)则边鄙何患乎不安()1 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A.权力 B.权宜 C.权变其或怙恶不像()D.暂代官职A.悔改 B.次序 C.着耻 D.关怀百姓1 7.把第段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小民罹殃,卒莫上诉,甚非抚绥人之意也。1 8.第段划线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 用“/”把这两处标识出来。(2分)治天下犹植木焉所患根本末固固则枝干不足忧1 9.选取第段在叙事方面的丁个特点加以评析。(4分)2 0 .第段记载王化基“谥惠献”,你 认 为“谥”的内容准确吗?请说明理由。(3分)【答案】1 5.(2分)(1)主持 掌 管(2)边疆,边远的地方1 6.(2 分)D(2)A1 7.(6 分)参考答案:百姓遭受灾祸,最终也没有谁能够匕(或最终没有了让他们申诉的人),这实在不是朝廷(或皇上您)安抚边远百姓的意愿。评分说明:“小民罹殃”“卒”“莫”“上诉”“甚非”“抚绥远人之意也”为6个点,1点1分。1 8.(2分)治 天 下 犹 植 木 焉/所 患 根 本 未 固/固 则 枝 干 不 足 忧评分说明 标 识2处或以内的,标 对1处 给1分。标 识2处以上的,多标一处扣1分,扣到0分为止。1 9.(4分)答 案 示 例 一 本 段 为 补 叙。辨诬是对主要事迹的补充,宽厚有容、喜愠不形、善教训是对以进言为主干内容的补充,这使传主生平经历及品性完整,突出传主人生的主干事迹而不漏有价值的内容。答案示例二 辨诬事件,宽厚有容、喜愠不形的品性,其人生结局,对儿子们的做法,都是概叙,与前面详细叙述结合,使传记繁简得当,使传主生平经历及品性完整,让人们对传主有全面的认识。答案示例三本段叙述中有春秋笔法,叙述中有对人物的臧否。为辨其诬的事件中含赞扬,谥号是朝廷对其一生的平定,宽厚有容喜愠不形、不以荫补诸子、善教训是直接赞扬。这样写彰显了史传惩恶扬善、倡导美好风尚的功用。评分说明 从叙述特点和评析两方面评分。概括叙述、补叙的作用有交叉重复。“春秋笔法”如 果 说 成“叙述中含褒贬”等意思到即可。2 0.(3分)答案示例 准确。王化基自荐被皇上评为慷慨之士,边事时策、献 澄清略意图安国惠民,犯颜辨诬显刚正。其一生主要事迹在“献”(进言),所献正确。所以谥号准确。【解析】1 5.本题考查课内实词的积累;考生注意平时的的积累和结合课内文言文进行分析1 6 .本题考查实词的解释:考生可以根据前后文进行理解加上平时的积累解释完以后带回文章进行检查注意词性是否发生变化。1 7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翻译的时候注意句式的变化或者通假字之类的文言现象,平时还是要做好积累。1 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断句的时候注意主语、宾语以及谓语动词和一些句子中间的停顿词,再加上自己的理解进行断句即可。1 9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梳理;结合题干要求回回归文本进行翻译答题基本上是可以把主要的信息梳理出来。2 0 .本题考查学生对主要内容的筛选;首先对题干中的要求进行理解,接着结合理解的词语含义进行概括。注 意 这 个“谥”的原因,结合全文的事例,然后概括事例。崇明区(四)阅读下文,完 成 第1 5 2 0题。(1 9分)于小机字允元,河南人也。始以荫补千牛,调授华阴尉。充入西蕃计会使,有出超专对之能。出为湖州刺史。部有湖陂,异时溉田三千顷,久理废。命设堤塘以复之,岁获粳稻萧鱼之利,人赖以济。州境陆地褊狭,葬者不掩柩,葬朽骨与十余所。改苏州刺史,浚沟渎,罢淫祠,整街衢,至今赖之。虽为政有绩,然横暴已甚,杖前部尉以追憾。观察使王纬以闻,德宗不省。自以为得志益为威虐官吏日加科罚其惴恐重足一迹。掾姚觇不胜其虐,自投于河而死。贞元十四年,为襄州刺史,克山南东道节度观察。吴少诚之叛,顺率兵赴唐州,破贼于濯神沟。于是广军籍,募战士,器甲犀利,倜然专有汉南之地。小失意者,皆以军法从事。时德宗方姑息方镇,由真奏请无不从。于是公然聚敛,迭意虐杀,专以凌上威下为务。及宪宗即位,威肃四方,由直稍戒惧。归朝入觐,册拜司空。十年,王师讨淮、蔡,A M贡财助军,诏不岁,复还之。十三年,项表求致仕。其年八月卒,赠太保,谥 目“厉”。其子李友从猎苑中,诉于穆宗,赐 谥 曰“思”。太常博士王彦威疏曰:“古之圣王立谥法者,所以彰善恶、垂劝诫。顷 拥 节 旄,肆行暴虐,人神共愤,法令不容。杀戮不辜,诛求无度,臣故定谥为厉。今陛下不忍,改赐为,思,诚出圣慈,实害圣政。且如一之不法,然而陛下不忍加惩,臣恐今后不逞之徒如不者众矣!死援辱例,陛下何以处之?是恩曲于前而弊生于后。如以项常人财助国,改过来觐,可以赎论,夫伤物害人,剥下奉上,纳贿求幸,尤不可长其净焉。”(节 选 自 旧唐书,有删改)1 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螟葬朽骨?十 余 所()(2)诏 不 细()1 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德宗不省()A.检查 B.查问 C.反省 D.醒悟(2)尤不可长其渐焉()A.开端 B.缓慢 C.滋长 D.逐渐1 7.第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以为得/志益恣威虐/官吏日加科罚/其惴恐重足一迹B.自以为得志/益恣威虐官吏/日加科罚其/惴恐重足一迹C.自以为得/志益恣威虐官吏/日加科罚其/惴恐重足一迹D.自以为得志/益恣威虐/官吏日加科罚/其惴恐重足一迹1 8.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且 如 之 不 法,然而陛下不忍加惩,臣恐今后不逞之徒如 者众矣!死援顺例,陛下何以处之?1 9.有评论称本文体现了史官“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的精神,请结合第两段内容加以分析。(3分)20 .第段太常博士王彦威上疏具有说服力,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4分)【答案】1 5 .(1)总共(2)接受1 6 .(1)B (2)A1 7 .D1 8.再说像于螟这样不遵法度,但陛下不忍加以惩罚,臣担心今后像他这样的不法之徒就更多了,死后也要依于螟之例奏请美溢,陛下怎样处置呢?评分说明:“且如由直之不法”“然而陛下不忍加惩”“臣恐今后不逞之徒如 者众矣”“死援螟例”“陛下何以处之”为5个点,错1点 扣1分,扣 到0分为止。1 9.本文两段记录了于螟恣意横行、欺上凌下的残暴行为,如暴虐下属官吏以致投河而死、拥 兵 自 重 等(1点);但是,并未因此而忽略于峨的才能与政绩(1点),如第段中任湖州刺史、苏州期间,重修水利、葬朽骨、罢淫祠等,造福百姓地方;第段中任襄州刺史期间,平叛吴少诚的叛乱(1点)。文本全面客观地记录了于螟的言行,充分地体现了“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的 史 官精神(1点)。评分说明:1点1分,给 满3分为止。20.首先,阐释谥法建立的意义与作用,作为上疏的前提(1点);接着,概述于由真的残暴的品行,表明符合“厉”,而不能改为“思”(1点),并阐述了改赐的不良后果(1点)。最后,退一步分析,即使于嵯后来有改过之行为,但这也不能作为抵消罪过的理由(1点),更不能助长纳贿赂求恩惠的行为(1点)。整体论说具有说服力。评分说明:1点1分,给 满4分为止。【解析】1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凡的解释有 形)平常;平庸。名 人世间;尘世。副)凡是,表示概括。名 大概;大略。动)总共;总计,表示总合。联系上下文 可 知“凡”字解释为总共。纳的解释有 动 收进;收臧。动 接受;采纳。动收容;接纳。动)交纳;交付。联系上下文可知“纳”字解释为接受。1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德宗不省”翻译为德宗不查问,故 选B。“尤不可长其渐焉”翻译为:这种日益滋蔓的恶行的开端尤其不可助,所以选A。1 7.本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口诀: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主谓谓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这句话的意思是:自以为得意,越发恣意逞威施虐。对官吏日日施加责罚,他们心中恐惧不安甚于被重重地踏上一只脚,所以选D。1 8.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注意关键词、虚词、句子的完整性、句式的使用。1 9.本题从题干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出题者的意图,问 道“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的精神,所以就得从“不虚美”和“不隐恶”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结合文章概括于 的优缺点。2 0 .本题考查的是人物的语言如何具有具有说服力,在理解该段的基础上层层推理。阐释谥法建立的意义与作用,作为上疏的前提;接着,概述于山页的残暴的品行,表明符合“厉”,而不能改为“思”,并阐述了改赐的不良后果。最后,退一步分析,即使于螟后来有改过之行为,但这也不能作为抵消罪过的理由,更不能助长纳贿赂求恩惠的行为。奉贤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张复斋传(清)刘大榴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但吴逆之乱,崎岖兵革,与弟召修负母循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政。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百姓攀留不得,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贵以厚贽。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目:“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目:“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日:“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民通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当明之季世,百姓多流亡。国初定赋准原额每十亩损为六亩余,其后稍稍增垦,而清丈令下,县官指为欺隐,将以全额上。先生日:“我无中人之产,顾里人不胜两矣。”因诣县官白其事,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百姓愚昧,不知琴例请平。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1 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值吴逆之乱()(2)不知援例请平()1 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民博赋,久不能输()A.拖欠 B.懈怠 C.逃跑 D.暴露(2)顾里人不胜酒矣()A.忧虑B.缺点C.困苦D.疲惫17.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 分)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18.第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 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 分)则 益 劝 勉 其 父 兄 使 训 诲 其 子 弟 其 稍 属 俊 秀 者 亲 加 宾 礼 焉19.第段写到张复斋巧断贾人不养其父案,分析张复斋断案的智慧。(3 分)20.刘大撅曾评价张复斋“为利于民者多矣”,结合全文,分条梳理张复斋“为利于民”的表现 (4 分)【答案】15.(1)碰上(2)援引,引用(2 分)16.(1)A(2)C(2 分)17.县官相信先生向来是德高望重之人,了解到他反映的民情属实,无 其 它(隐情),最终按他说的(办了)。华容人至今还受用他给大家带来的利益。(6 分)18.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评分说明:标识三处或以内的,标对一处给1 分。标识三处以上的,多标一处扣2 分,扣到 0 分为止。)19.答案示例:张先生假装怒视、指责、棒打贾人父亲,借机观察商人脸色,通过他漠视的表情,得知商人的阴谋和他不孝的本性。体现出张先生欲擒故纵、观察入微的断案智慧。(评分说明:分析2 分,概 括 1 分。)20.主政晋江、金溪时,多行善政,救济灾荒,深受百姓爱戴;智慧断案,并拿钱给不孝子的父亲,让他安度晚年;捐献俸禄赎回因交不起赋税而被卖的孩子;勉励父老乡亲教育子弟,礼遇人才,促进教育发展;替华容百姓申诉,解释了当地土地贫瘠的实情,并为百姓请求减免赋税。(评分说明:1 点 1 分,给满4 分为止。)【解析】1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和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确定古文中双音节词语的每个语素的意思,然后根据句意语境进行翻译。也可用代入法排除。本题中,“值”中 为“碰上”,“援”为 援 引,弓 I用”。1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很多实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语境而改变,所以可以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实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本题中“逋”是“拖欠”的意思,“病”是“困苦”的意思。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失分。平时训练随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得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而断开句子。此外,文口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断句题还可以抓捕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19.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等形象特征进行分析,还要关注文中他人对人物的评价。本题中张先生假装怒视、指责、棒打贾人父亲,借机观察商人脸色,通过他漠视的表情,得知商人的阴谋和他不孝的本性。体现出张先生欲擒故纵、观察入微的断案智慧。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回归原文,锁定答案涉及的内容区间;最后分层梳理,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概括。本题中,主政晋江、金溪时,多行善政,救济灾荒,深受百姓爱戴:智慧断案,并拿钱给不孝子的父亲,让他安度晚年;捐献俸禄赎回因交不起赋税而被卖的孩子;勉励父老乡亲教育子弟,礼遇人才,促进教育发展等。【参考译文】复斋先生,姓张,华容县人。他的先祖从江南和州迂居到华容县游桥,先后传承九代,而生先生。先生年幼就善于写文章。入官学后,遇上吴三桂叛乱,颠簸往来于战阵中,和他的弟弟召修背着母亲跋涉于危岩深谷之间,几乎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康熙乙丑年间中进士,主政福建晋江,多行善政。上司准备上书推荐他,但先生因母亲年迈要养老送终(而推辞)。当地百姓挽留他而不能,都一起供给他食用之需,哭着送到洛阳桥的有数万人。张复斋先生侍养母亲二十年后,才起用为江西金溪县令。正值荒年,先生请求获得七千多石粮食,多方赈济,救活了很多人。恰逢有上级官员倚靠朝廷权贵,他所隶属的郡县官员都被胁迫而归依其门下,并向他索求厚礼。张先生不愿屈从,就被解除了官职。金溪的百姓挽留哭送他到晋江。在晋江时,有商人埋怨他的继母的苛求,而不奉养他的父亲。他到县衙申诉。商人向先生送礼,以家里贫困为由请求宽解。大家都争相去看,天正冷,商人拿新衣服给他父亲穿,而自己穿着破衣服,装出又冻又饿的可怜相,并说:“有衣服都用来孝敬父亲了。”张先生特意怒视他的父亲,说:“孩子冷成这样,你不体恤他吗?”喊下吏拿大棒来。张先生斜眼看商人脸色如平常一样,突然指着他骂道:“你看你父亲将受杖刑了,却怎么忍心看呢,不孝的罪名如何能推托得掉?”就用大棒敲那商人,而他父亲就在旁边哭泣。张先生拿出些钱给他父亲,说:“用这安度晚年吧。”大家都拍手称快。百姓欠税久不能交,等到交纳,拖欠的赋税却越来越多。先生询问得知他们迫不得已到了卖孩子的地步了,就捐献出俸禄赎回孩子还给他们。晋江人文比其他县要兴盛。先生到了后,就更勉励父老乡亲,让他们教育开导子弟,那些渐渐地成为俊杰的人,他亲自予以礼遇。从此后晋江参加童子试的多大万人。先生从金溪免职后归居华容,足不出户。华容在洞庭湖畔,地势低洼而赋税苛重。在明朝末代,百姓多有流亡。国家最初规定赋税准许原来额度每十亩可减为六亩多,后来土地开垦面积渐渐增加,而朝廷清丈令下达后,县官认定他们欺骗官府、隐瞒实情,准备征收全额赋税。先生说:“我没有中等人家的田产,而乡人就更困苦不堪了。”于是到县衙禀报事由,说这地方都是湖岸荒滩之地。十有八九被水浸没,百姓愚昧,不懂得按先例请求减免赋税,被官府误以为是隐瞒而获罪罚,应当准许湖乡按下等地来征收赋税,一亩地只收一升粮。县官相信先生一向是性情谨厚之人,(又)了解到他反映的民情属实,无其他(隐情),终于按他说的办了。华容人至今还受用他给大家带来的利益。虹口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 5-2 0题。(2 0分)李沆,字太初,治州肥乡人。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后人翰林为学士。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 劳 久之。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日:“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寒。驸马都尉石保吉求为使相,复问沆,沆日:“赏典之行,须有所自。保吉因缘戚里,无攻战之劳,台席之拜,恐腾物议。”他日再三问之,执议如初,遂止。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日:“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阡食。旦叹日:“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口:“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日:“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炀上听。沆目:“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吾老,不及见此,此参政他日之忧也。”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芯,遂封岱祠汾Q大营宫观,搜讲坠典,靡有暇日。旦亲见王钦若、丁谓等所为,欲谏则业已同之,欲去则上道之厚,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日:“李文靖真圣人也。”当时遂 谓 之“圣相”.景德元年七月,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明日,驾往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方还宫而沆薨,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趣驾再往,临哭之恸,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节 选 自 宋史.列传第四十一)注 封岱祠汾:封泰山、祭汾阴。坠典:指已废亡的典章制度。1 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其议遂修()欲去则上遇之厚()1 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沆对使者印烛焚诏()A.点燃 B.拿着 C.选用 D.伸出.(2)西夏纳然()A.赎罪 B.归顺 C.缴税 D.行贿1 7.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1 8.第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 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沆 待 漏 将 朝 疾 作 而 归 诏 太 医 诊 视 抚 问 之 使 相 望 于 道19.第段中王旦为什么认为李沆有“先识之远”?(3分)20.根据文章内容,推测李沆去世后皇上给予他诸多恩赐的理由。(4分)【答案】15.(2分)(1)停止(2)对待16.(2 分)(1)BB17.(6分)答案示例:我担任宰相,有公事就公开讲,为什么要用密奏呢?有密奏的大臣,不是献谗言的人就是奸佞之人,我一直厌恶他们,怎么能学习(他们)呢?评分说明:共7个分句,错1句扣分,扣完6分为止。18.(3分)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19.(3分)答案示例:李沆认为皇帝太年轻,如果不知道四方的艰难之事就会逐渐走向奢靡。因此他准确地预见到国家边境安定后皇帝会逐渐生出奢侈之心,预见到皇帝会大兴土木营造宫观劳民伤财,也预见到皇帝会大搞封禅祷祠徒有其表的事。评分说明:1点1分,共3分。20.(4分)答案示例:有治世的才华,留守东京,“京师肃然”;敢于直言,坚持己见,不为权势屈服;光明磊落,从不用密奏;勤于公务,宵衣阡食;有远见卓识,令人钦佩。评分说明:答对4点即可,1点1分,共4分。【解析】15.考查实词含义,联系课内学过的词语,结合语境,关注词性及用法。16.考查实词含义,先定词性,然后根据前后语境进行判断。17.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注 意 做 到 信 (准确)“达”(通顺)“雅”(生动),另外要求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8.考查断句。找句子主干,定谓语动词,注意虚词和名词。19.这里主要考查对人物性格,并且一定要结合具体的事件来分析,这里面对人物的评价是有“先识之远”,也就是先见之明,这时候放在第三段中,只要把体现他有远见的事件写出来,翻译事件并概括,就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20.事件理由类题型是需要踩分进行分析、因为有4分,所以要往下看基本会有四点,这里要找政事上的突出成就,然后根据事件进行概括人物性格特点,再进行总结。黄浦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 0分)吴司封墓志铭 宋 金君卿公讳伸,字仲举,世居阳太伯之南,吴为著姓,芮起鄱君五世,为诸侯王,至大司马。汉七世孙延之,亦尝为鄱君令公,盖其后也。公素其分,以恭俭自处,虽卮酒杯羹,怡怡如也。当官廉,畏审持文,法济以恕,故吏无敢窃舞,而民亦不忍欺。南安太守,既病且老,以抵吏逮及者,三数百人,留狱未决。诏制命公往核其事,至则悉与释缚,待之以不忍之情,即日狱成。祥符赤县,民讼纷伙,虽得廉吏,不为贵势所移者4布。公恂恂自守,不容有私谒,而政号平简四明。并海之田,水利可及而民力所不堪,公与为之堤,堰石旗,几百所。垦辟滋广,民实利之。公惟嗜经史,藏书 俞万,帙多自厚甘,虽年瑜耳顺,手不释卷。治平元年冬,公既得宣守以归,至于仪真,谓其家人日:“吾奉职勤事,不愧为良吏,少小时力家事,勉就学,自不敢自期。今日若得归拜松楸 然后请老琴棋自适以毕天年不已乐乎?顾桑榆晚景,惟恐未如所欲尔。”左右愕然,不意此言曷为而发也。数日遂感疾。十一月二十五日丙戌,易簧于舟中,享年七十三。子良嗣会率梓归于故第。明年十一月初四日庚中,安葬于芝山西南之隅。【注】松楸:松树与楸树。墓地多植,因代称墓。这里特指父母坟墓。(节 选 金氏文集)1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法疥以恕()(2)不为贵势所移者帘()1 6 .为下例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帙多自嶙对()A.校对 B.敌对 C.驳难 D.对答(2)子良嗣会旗梓归于故第()A.军队 B.出行的,客居的 C.共同 D.众人1 7.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公素其分,以恭俭自处,虽卮酒杯羹,怡怡如也。1 8 .用“/”为第段画线部分断句。(4分)今日若得归拜松楸然后请老琴棋自适以毕天年不已乐乎?1 9.吴公离世前说:“吾奉职勤事,不愧为良吏”,你是否同意他的自我评价,结合文意加以分析。(4分)2 0 .下面这段话是文后的铭文,小明在编辑时不小心删去两句,依据文章内容,在(1)和(2)空缺处各选恰当的一项填入,分 别 是()和()。(4分)公 于 居乡孝友柔克起家为郎稽古之力初补理官(1)作令赤县自公退食将命 荆 湖 无 旷 厥 职 守 安 与 明 电 勉 勤 绩(2)匚I口志无不得生营阡陌手植松柏 既寿而归夫复何戚有子其承请铭其石A.勉之就约 B.廉足自将 C.诚以固之 D.狱有阴德【答案】1 5.(2分)(1)弥补、帮助(2)不多1 6.(2 分)(1)A (2)B1 7.(4分)吴公素来安守其职分,以恭谨俭约的要求对待自我。即使饮食简朴,也安适自得。1 8.(4分)今日若得归/拜松楸/然后请老/琴棋自适/以毕天年/不己乐乎?1 9.(4分)我同意他的评价,他谨慎地对待职务,表现在他按照文法谨慎地对待审判,又用宽恕的态度来弥补执法上过于苛刻之处;还表现在谨慎地坚守节操,不允许有私人的拜访请托;他勤勉地处理政务,比如建造堤坝,修筑水闸,增加了可以开垦的土地;他让所管辖之处的百姓在物质生活上有所改善,也一定程度改良了当地的道德风貌;从这些地方可见,他是足够称得上是一 位“良吏”的。2 0.(4分)D B【解析】1 5.此题考察文言文实词记忆。解答时,要结合上下文的含义进行翻译,“济”在这里指弥补帮助法律的严苛,“法济以恕”是宾语前置,学生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才能正确翻译“济”的含义;“几希”是单音节词语,要注意翻译时候不要分开翻译。1 6.此题考察3 0 0个实词含义的灵活运用,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罐 对 ”应该指吴公亲自校对书籍,“旅”结合上文吴公希望自己能回到父母所在的坟地可知,吴公是“客居”在外。1 7.此题考察学生的翻译,包括实词“素”、“虽”、“自处”,“卮酒杯羹”“怡怡如也”需要意译,此题没有特殊句式,但是意译增加了翻译难度,需要注意。1 8.此题考察文言文句子的节奏,可以结合翻译来断句,注 意“请老”是退休的意思,断句就比较简单,但是本句断句五处,题目中没有具体要求断几处,且只有4分,很多学生就会只断四处,增加了断句难度,这点需要学生注意。1 9.此题考察人物形象分析,虽然是让学生对吴公的话进行评价,但是通过翻译,是一道分析人物形象题目,需要结合吴公的自我评价,“奉职勒事”是对待职务的态度和勤于政务的表现两个方面,学生可以从笫二段中“当官廉,畏审持文,法济以恕”、“公恂恂职守,不容有私谒”、“水利可及”、“公与之为堤,堰石硬,凡百所。垦辟滋广,民实利之”可知,吴公的确称得上“良吏”。2 0.考察内容的理解,结合上文总结吴公的人物品质,以及短文的理解可知,本段还是在赞颂吴公的廉洁和用法宽恕,第一处,结 合“初补礼官”可知,应该和“狱有阴德”;第二处讲吴公自己种植松柏,和“廉足自将”有关,所以选D B。【参考译文】吴公名伸,字仲举,世世代代居住在鄱阳太伯迂居之地的南边,吴在当地是显赫的世家,吴芮是鄱阳的首位县令延续五代,被封王,官至大司马。汉朝的时候七世孙延之,也曾经担任鄱君令公,是这个家族的后人。吴公素来安守其职分,以恭谨俭约的要求对待自我。即使饮食简朴,也安适自得。为官清廉,按照文法谨慎地对待审判,又用宽恕的态度来弥补执法上过于苛刻之处,所以下属官吏没有敢私下里舞弊的,而老百姓也不忍心欺侮他。南安太守年老多病,因为受贿欺诈被逮捕来的有三百多人,案件滞留尚未得到裁决。朝廷下诏让吴公前往审核这事。吴公到了以后就把关押的疑犯全部松绑,以仁爱的态度对待他们,当天就把案件审清判决了。祥符赤县,民间的诉讼非常多,即使朝廷安排了廉洁的官吏,不因为当地权贵的影响而改变了自己的操守的是很少的。吴公谨慎地坚守节操,不允许有私人的拜访请托,在他的管理下政令简洁,政治清明。并海这个地方的田地,水利可以灌溉但是百姓的劳动力已经很难承受,吴公在当地建造堤坝,修筑水闸,一共有百余所。增加了可以开垦的土地,百姓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吴公唯一的嗜好是阅读经史,所藏之书超过万卷,这些书籍他都亲自校对,虽然年龄超过了六十岁,手不释卷。治平元年的冬天,朝廷任命吴公担任宣城太守,到了仪真,他对自己的家人说:“我敬奉职守勤勉公务,当 得 起,良吏这个评价。年少的时候致力于家事,力量不够但努力学习,对自己不敢抱有太高的期许。今天如果能够回到家乡祭扫父母的坟墓,然后请求退休养老,以琴棋自娱,颐养天年,这不是很快乐吗?只是我的日子不多了,恐怕不能遂心如意了。”旁边侍奉的人都很惊讶,不明白这话是因为什么而说到。几天以后吴公就患病了。十一月二十五日丙戌,在舟中离开了人世,享年七十三岁。他的儿子吴良嗣从客居之处将父亲的棺木送回故里,第二年十一月初四日庚申,安葬于芝山西南角。嘉定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 5 2 0 题。(2 0 分)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琦风骨秀异,弱冠举进士,名在第二。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时方贵高科,多径去为显职,琦独滞竟库,众以为非害,琦处之自若。历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拜右司谏。时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在中书罕所建明,琦连疏其过,四人同日罢。又请停内降,抑侥幸。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前后七十余疏。王曾为相,谓之日:”今言者不激,则多畏顾,何补上熊不蓊不迂矣丁曾闻望方景,罕所奖与,琦闻其语,益自信。益、利岁饥,为体量安抚使。异时郡县督赋调繁急,市上供绮绣诸物不予直,琦为缓调蠲给之,逐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活饥民百九十万。赵元昊反,琦学自蜀归,论西师形势甚悉,即命为陕西安抚使。元昊介契丹为援,强邀索无号,宰相晏殊等厌兵,将一切从之。埼陈其不便,条所宜先行者七事,继又陈救弊八事。谓:“数者之举,谤必随之,愿委计辅臣,听其注措。”帝悉嘉纳。时二府合班奏事,琦必尽言,虽事属中书,亦指陈其实,同列或不悦,帝独识之,日:“韩琦性直。”琦蚤有盛名,识量英伟,临事喜愠不见于色。论者以重厚比周勃,政事比姚崇。其为学士临边,年甫三十,天下已称为韩公。嘉祜、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当是时,朝廷多故,琦处危疑之际,知 无 不 为.或 谏 日:“公所为诚善,万一蹉跌,岂惟身不自保,恐家无处所。”琦叹目:“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闻者愧服。1 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1)众以为非富 (2)琦源自蜀归1 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1)曾闻望方攀()A.高大 B.兴盛 C.崇敬 D.推崇(2)强邀索无医()A.厌倦 B.憎恶 C.满足 D.压制1 7 .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 分)异时郡县督赋调繁急,市上供绮绣诸物不予直,畸为缓调蠲给之,逐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教百,活饥民百九十万。1 8 .为第段画线部分用“/”断句。(3 分)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1 9.第段画浪线的句子刻画人物鲜明生动,从语言形式角度分析其妙处。(3分)2 0.韩琦是北宋三朝明相,后 人 评 价“天下后世,儿童走卒,感慕其名”,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其原因。(4分)【答案】1 5.(2分)(1)合适(2)正好、恰巧1 6.(2 分)(1)A (2)C1 7.(6分)过去郡县催促赋税频繁急迫,市上供给丝织品等各种物品都不给钱,韩琦为此缓收减免赋税来补偿这些钱,驱逐贪婪残暴和不称职的官吏,削减数百种多余的劳役,救活饥民一百九十万。1 8.(3分)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1 9.(3分)参考答案:(1)一组三字句,整齐、短促、对仗,语势急促强烈,突出韩琦每次上奏都是把察明得失、端正纲纪、亲近忠诚正直之人、疏远邪恶奸佞之人作为急务。(2)上疏7 0余次,列出具体数字,突出次数之多,具体有力地表现韩琦不因个人安危畏惧顾虑直言上奏尽心尽责的程度。2 0.(4分)参考答案:(归纳四个层次):为人耿直处事稳重忠于职守;不计个人安危敢言直谏,抨击时弊,弹劾庸碌及企求非分名利之人;灾情时期勤政爱民、安抚百姓;识量英伟、定大策安社稷、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解析】1 5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众以为非宜”中“宜”是合适的意思,“琦适自蜀归”中“适”是正好、恰巧的意思。1 6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金高的意思,需要结合前后句来分析,“曾闻望方崇”中“崇”应该是高大的意思,“强邀索无厌”中 的“厌”是满足的意思。1 7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了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句意:过去郡县催促赋税频繁急迫,市上供给丝织品等各种物品都不给钱,韩琦为此缓收减免赋税来补偿这些钱,驱逐贪婪残暴和不称职的官吏,削减数百种多余的劳役,救活饥民一百九十万。1 8.本感考查断句的能力。句 中“岂”“遂”是断句的关键,需要单独成句,而前面可以根据意思来判断。1 9 .本题考查从语言形式角度来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可以从其做事来分析,韩琦上奏的特点是:一组三字句,整齐、短促、对仗可以看出比较急促,能突出韩琦把这些作为紧急事务;其上疏7 0余次,列出具体数字,突出次数之多,具体有力地表现韩琦不因个人安危畏惧顾虑直言上奏尽心尽责的程度。2 0.本题考查对主要人物后世评价原因的分析。“天下后世,儿童走卒,感慕其名”可以看出韩琦的名声之大,结合文章我可以知道不论儿童还是小卒对他都感激,慕其名的原因主要是他的为人处世方面,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为人耿直处事稳重忠于职守:不计个人安危敢言直谏,抨击时弊,弹劾庸碌及企求非分名利之人;灾情时期勤政爱民、安抚百姓;识量英伟、定大策安社稷、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金山区(四)阅读下文,完 成1 5-2 0题。(1 8分)刘琪传刘玦字共父。生有奇质,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戏不至,桧怒,可言者逐之。桧死,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中书舍人。从幸建康,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留守建康,众望属之。及诏出,以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拱不书录黄Q仍论其不可。上怒,谓宰相曰:“刘琪父为浚所知,此特为浚耳!”命再下,宰相召玦谕旨,目:“再缴则累张公。”洪日:“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执奏如初,存中命乃国。安南贡象,所过发夫除道,毁屋庐,数十州骚然。洪奏曰:“象之用于郊祀,不见于经。且使吾中田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湖北茶盗数千人入境,疆吏以告,琪日:“此非必死之寇,缓之则散而求生,急之则聚而致死。”揭榜请以自新,声言兵且至,令属州县号数千人食,盗果散去,其存者无几。洪乃遣兵,戒白:“来毋亟战,去毋穷追,不去者击之耳。”盗意益缓。于是一战败之,尽擒以归,诛首恶数十,余隶军籍。淳熙二年,移知建康府。会水且旱,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秋苗米十六万六千斛。禁止上流税来遏氽,得商人来三百万斛。贷诸司钱合三万,遣官汆米上江,得十四万九千斛。又运米村落,置场平价强菜,贷者不取偿。起是年九月,尽叫于四月,阖境无捐瘠流徒者。进观文殿学士,属疾,请致仕。疾革,草遗奏言:“陈俊卿忠良9手,可以任重致远,张桢学问醇正,可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之。”既又手书诀杖与朱熹,其言皆以未能为国报雪仇耻为恨。薨,年五十七,谥忠肃。洪居家孝,丧继母卓氏,年已逾五十,尽哀致毁。内外功缎 之成,必素服以终月数。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