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甲卷高考真题语文试题变式练习之文言文阅读(解析版).pdf
-
资源ID:96314555
资源大小:4.15M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年全国甲卷高考真题语文试题变式练习之文言文阅读(解析版).pdf
2021年全国甲卷高考真题语文试题变式练习之文言文阅读原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九月契丹大举入卷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同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谓幸金陵陈尧更阀州人诵丰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然孽,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值势,欲幸荒、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孰为可守?”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日:“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钦若惊惧不敢辞。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趟雪。又攻北平岩及保州,复为州君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节选自 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闽州人请幸成都/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阀州人请幸成都/C.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闽州人/请幸成都/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闻州人/请幸成都/【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契丹军队南侵宋朝,面对强致,寇准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出应当严惩主张避战的大臣,并力促皇上御驾亲征。B.寇准举荐主张避战的王钦若镇守天雄军,并告诫钦若:皇上决定亲征,臣子不可辜负圣意。钦若惊惧不敢推辞。C.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虏、顺安军,又攻北平碧及保州,而后又合兵攻定州,均遭到宋军迎头痛击。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2)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宣许之。【答案】【小题11 C【小题2】C【小题3】D【小题4】(1)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撤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2)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分析】【小 题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句意为:九月,契丹大举入侵,当时因为契丹敌寇深入中原,朝廷内外都震惊骇怕,召集群臣询问应对策略。王钦若是临江人,请求皇帝驾临金陵暂避。陈尧叟是周中人,请求皇帝驾临成都暂避。“入寇”是入侵之意,”时”作后句的时间状语,应在“时”前断开,排 除AD。“王钦若/临江人”“陈尧叟/闽州人”是两个判断句,临江人 和 固州人 均为宾语,在其后断开,排 除B。故选C。【小 题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错误,闰月加于某月之后叫“闰某月故选C。【小 题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D.“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错误。原文“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可见,并非宋朝皇帝主动议和,而是契丹主动议和。故 选D。【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注意以下关键词:(1)每:常常。纵:纵容,纵使。剽掠:抢劫掠夺。小:稍微。辄:总是,就。引去:撤退。徜徉:徘徊游荡。(2)货财:货物钱财。故事:先例,旧例。宜:应该。许:答应。参考译文:九月,契丹大举入侵,当时因为契丹敌寇深入中原,朝廷内外都震惊骇怕,召集群臣询问应对策略。王钦若是临江人,请求皇帝驾临金陵暂避。陈尧叟是闽中人,请求皇帝驾临成都暂避。皇帝用这件事去询问寇准,寇准说:“不知道是谁替陛下筹划这两种策略?”皇帝说:“你姑且判断这两个方法是否能行,不要询问是谁出的计策。”寇准说:“我想要找到这个献策之人,斩杀他们,用他们的血涂鼓行祭,然后北伐中原罢了!陛下英明神武,将军大臣团结协作,如果陛下御驾亲征,敌人应当自己逃跑;不这样的话,用奇计来阻挠他们的阴谋,坚守城池来使他们军队疲敝,彼劳我逸,我方自然得到胜算。为什么要抛弃宗庙社稷,想要驾临楚地、蜀地?如果朝廷所在人心崩溃,敌人乘胜深入腹地,天下还可以再保住吗?”皇帝的心意就此决定,于是问寇准说:“如今敌人骑兵奔驰突袭,而天雄军是我朝重镇,万一陷落,那么河朔之地就都会成为敌人的地盘。谁能够来守卫天雄军呢?”寇准就把王钦若推荐给皇帝,并且说:“应该赶快召见他当面晓喻,授予他敕令,让他立即行动。”王钦若到了宫中,还没来得及说话,寇准就突然说:“主上亲征,不是臣子以困难而推辞之时,您是国家的重臣,应该能体会这个道理。”王钦若又惊又怕不敢推辞。闰月乙亥日,凭借参知政事的身份,王钦若做天雄军判官,兼任都部署。契丹国主隆绪和他的母亲萧氏派遣他们统领军队的顺国王萧挞览攻打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都打败了他们,斩杀了偏将,获取了他们的粮草辎重。又进攻北平碧和保州,再次被州分兵打败。萧挞览与契丹国主以及他的母亲联合攻打定州,宋兵在唐河抵抗,攻打他们的游骑兵。契丹于是在阳城淀驻军,号称二十万,常常放纵游骑剽掠抢夺,稍有不利就退去,徘徊犹疑没有斗志。这时,以前的将领王继忠向契丹说与宋朝和好的好处,契丹认为他说的对,派遣李兴议和。皇帝说:“我哪里想要穷兵默武呢,只想要停止战争。如果你们答应通和,立即就派遣使者。”冬季十月,派曹利用拜访契丹军。十二月庚辰日,契丹派遣韩杞拿着议和文书和曹利用一起前来,请求合盟。曹利用说契丹想要得到关南的土地。皇帝说:“他们所说的归还土地的事极其没有道理,如果一定要求得到此地,我应当与他们决战!如果想要获得钱财,汉朝也曾拿玉帛赐给单于,有此旧例,应该答应他们。”契丹依然觊觎关南土地,派遣他们的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拿着议和书再次来商议。皇帝不允许而离开。曹利用最终以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匹绢结成盟约而回。变式题1基础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癸未,元张弘范乃四分其军,自将一军,相去里许。令诸将日:“宋舟西叔厘山,潮至必东,急攻之,闻吾乐作乃战,违令者斩。”时黑气出山西。李恒乘早潮退攻其北,张世杰以淮兵殊死战。至午,潮上,元军乐作,世杰以为且懈,不设备。弘范以舟攻其南,世杰南北受敌,兵士皆疲,不能复战。俄有一舟橘旗仆,诸舟之椅旗皆仆。世杰知事去,乃抽精兵入中军。诸军大溃,翟国秀、凌震等皆解甲降元。元军薄中军,会日暮风雨,昏雾四寒,咫尺不相辨。世杰遣小舟至帝所,欲取帝至其舟中,旋谋遁去。秀夫恐来舟不得遣,又虑为人所卖,或被俘辱,执不肯赴。秀夫因帝舟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出走,乃先驱其妻子入海,谓帝曰:“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傻芍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即负帝同溺,后宫诸臣从死者甚众。世杰乃与苏刘义断维夺港,乘昏雾溃去。余舟尚八百,尽为弘范所得。越七日尸浮海上者十余万人元卒有求物尸间者遇一尸小而衣黄衣负诏书之宝取宝以献弘范弘范亟往求之,已不获矣,遂以帝崩报,年九岁。杨太后闻之,抚膺大恸曰:“我忍死间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耳,今无望矣。”遂赴海死,世杰葬之海滨。世杰将赴占城,士豪强之还广东,乃回舟般南恩之海陵山,散溃稍集,议入广。飓风大作,将士劝世杰登岸,世杰日:“无以为也。”登舵楼,露香祝日:“我为赵氏亦已至矣。一君亡,复立一君,今又亡,我未死者,庶几敌兵退,别立赵氏以存祀耳。今若此,岂天意耶?”风涛愈甚,世杰堕水溺死。史臣日:“宋建炎而后,土宇分裂,犹能六主百五十年而后亡。岂非礼义足以维持君子之志,思惠足以固结黎庶之心欤?”(节 选 自 宋史纪事本末二王之立)【小 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越七日/尸浮海上者十余万人/元卒有求物尸间者/遇一尸/小而衣黄衣/负诏书之宝/取宝以献弘范/B.越七日尸浮海上者/十余万人/元卒有求物尸间者/遇一尸小而衣/黄衣负诏书之宝/取宝以献弘范/C.越七日/尸浮海上者十余万人/元卒有求物尸间者/遇一尸小而衣/黄衣负诏书之宝/取宝以献弘范/D.越七日尸浮海上者/十余万人/元卒有求物尸间者/遇一尸/小而衣黄衣/负诏书之宝/取宝以献弘范/【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军,古代军事概念。前军,负责为大部队探路;中军,即主力大部队;后军,运输粮草等辎重,并为大部队提供后卫。B.德祐,宋恭帝赵品的年号。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C.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日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D.太后,对古代帝王生母的尊称,始于秦昭襄王。汉承秦制,根据封国、非封国的情况,可以分为王太后和皇太后。【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弘范认为宋军的船停靠在屋山西面,潮水一来船只必定往东面走,这个时候应该疾速攻打,并且以乐声做为战斗的约定。B.张世杰腹背受敌,军士疲惫,不能够再战斗。等到所有船上的橘旗接二连三倒下之后,宋军大败,许多人放下武器投降元军。C.陆秀夫认为小皇帝理应为国而死,因为先皇被侮辱太过,不能再次受辱。他先迫使妻儿投海,然后背负小皇帝一同投海而亡。D.张世杰认为自己对宋朝已经做到仁至义尽了。他原本希望在敌军退后,再拥立一个赵氏后人,可是大势已去,无力回天。【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至午,潮上,元军乐作,世杰以为且懈,不设备。(2)秀夫恐来舟不得免,又虑为人所卖,或被俘辱,执不肯赴。【答案】【小 题1】A【小题2】D【小 题3】B【小题4(1)到了正午,潮水上涨,元军乐声响起,张世杰认为元军将要懈怠,没有设置防备。(2)陆秀夫恐怕张世杰的船不能逃脱,又考虑被人出卖,或者被俘虏侮辱,坚持不肯前往。【分析】【小 题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等到七日后,十多万人浮尸海上。有一个元朝士兵在尸体间搜寻物件,遇到一个尸体,幼小但穿着黄色衣服,抱着诏书之宝,他取下宝物来献给张弘范。“越七日”是时间状语,一般要在后面断开;“十余万人”是海上浮尸的数量,应与前面相连,排 除BD;“衣”是动词 穿”,黄衣”是宾语,二者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且后文“负诏书之宝”的是尸,而非黄衣,排 除C。故 选A【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对古代帝王生母的尊称”错,也包括嫡母、生母、养母。故 选D。【小 题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橘旗倒下之后,宋军大败”错误。根据原文,“兵士皆疲,不能复战”;张世杰知大势已去,抽调精兵进入中军,才导致失败的。故选B。【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题得分点有:至,至 作,响起;以为,认为;且,将要;设备,设置防备。(2)题得分点有:免,逃脱;为所,表被动;或,或者;辱,侮辱;执,坚持;赴,前往。参考译文:癸未年,元朝的张弘范于是把他的军队四等分,自己率领一军,相互之间保持一里左右的距离。命令各位将领说:“宋军的船停靠在厘山西面,潮水到达必定往东面走,这时疾速攻打他们,听到我的乐声响起便战斗,违令者斩。”当时黑气从山的西面出现。李恒趁着早潮退去攻打宋军北面,张世杰率领淮兵拼死作战。到了正午,潮水上涨,元军乐声响起,张世杰认为元军将要懈怠,没有设置防备。张弘范率领船队攻打宋军南面,张世杰南北遭受攻击,士兵都疲惫,不能再战斗。不久有一条船的才啬旗倒下,所有船的橘旗都跟着倒下。张世杰知道大势已去,于是抽调精兵进入中军。宋军全军大败,翟国秀、凌震等都放下武器投降元军。元军迫近中军,正好太阳落山风雨大作,傍晚雾气蔽空,咫尺之间不能分辨。张世杰派遣小船到皇帝居处,想要迎接皇帝到他的船里,随即计划逃跑。陆秀夫恐怕张世杰的船不能逃脱,又考虑被人出卖,或者被俘虏侮辱,坚持不肯前往。陆秀夫因为皇帝的船只大,并且众船环环相连,估计不能够逃跑,于是先迫使他的妻子儿女投海自杀,对皇帝说:“国家的政事到这般田地,陛下应当为国而死,德祐皇帝被侮辱太过,陛下不能够再受辱。”立刻背负皇帝一同投海而亡,后宫各位大臣跟随死亡的人很多。张世杰于是和苏刘义斩断大绳冲出港口,趁着黄昏的烟雾败逃。剩下船只尚有八百,全被张弘范所得。等到七日后,十多万人浮尸海上。有一个元朝士兵在尸体间搜寻物件,遇到一个尸体,幼小但穿着黄色衣服,抱着诏书之宝,他取下宝物来献给张弘范。张弘范迅速前往寻找尸体,已经不能找到,于是把皇帝的死讯报告元帝,宋帝享年九岁。杨太后听说这件事,捶拍胸口异常悲痛地说:“我临终不肯绝气经过艰辛的旅途到达这里,正是因为赵氏一块骨肉啊,现在没有希望了。”于是举身投入大海而死,张世杰把杨太后葬在海边。将要前往占领城池,地方首领强迫他返回广东,于是回船停靠在南恩的海陵山,溃散的士兵稍微集中,便商议进入广东。这时飓风大振,将士劝说张世杰上岸,张世杰说:“没有办法了。”登上舵楼,露天焚香祝祷说:“我对赵氏也已经仁至义尽了。一个皇帝死了,重新拥立一个皇帝,现在又死了,我没有死,只希望敌兵退却,另外拥立赵氏遗孤来延续后代。现在像这样,难道是天意吗?”风涛更加汹涌澎湃,张世杰落入水中溺死。史官说:“宋高宗建炎初年之后,疆土分裂,仍然能维系六代皇帝一百五十年后才灭亡。难道不是因为礼义能够维持君子的志向,恩惠能够团结坚实百姓的心吗?”变式题2基础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戌,韩世忠自镇江退守江阴。是月,知徐州赵立闻诏诸路以兵勤王,乃将兵三万趋行在。金人邀立于淮阴,立麾下劝立不如还保徐州,立奋怒,嚼其齿日:“回顾者斩!”于是率众径进,与金人遇,转战四十里,至楚州城下。立中箭贯两颊,口不能言,以手指麾诸军,憩歇定,方拔箭出之。议者谓自燕山之役,南兵未有如此之麋战者。辛巳,金人攻常州,守臣周杞遣赤心队官刘晏击之;迎岳飞移屯宜兴。盗郭吉闻飞来,遁入湖,飞遣王贵等追破之,尽降其众。时兀术将趋杭州,遂进攻广倬军。飞闻之,邀击至广德境中,六战皆捷,擒其将王权。驻军钟村,将士无粮,忍饥不敢扰民。会金复遣兵攻常州,飞复追至,四战皆捷。于是广德无援,金人杀守臣张烈。乙酉,兀术自广德过独松关,见无戍者,谓其下目:“南朝若以嬴兵数百守此,吾岂能遽度哉!”遂犯临安。守臣康允之弃城走,钱塘县令朱理率弓手土军,前路拒战,两中流矢,犹奋勇而进,力竭死之。兀术闻帝在明州遣阿里蒲卢浑帅精骑渡浙来追己丑帝乘楼船次定海县留范宗尹赵鼎于明州以待金使又谓张俊日:“若能捍敌成功,当加不敷。”吕颐浩奏令从官以下各从便去。帝曰:“古木木当知义理,岂可不扈从!若然,则心所至乃同寇盗耳。”于是郎官以下多从卫。癸巳,帝舟次昌国县。戊戌,金人犯越州,安抚使李邺以城降,金人琶八守之。卫士唐琦袖石伏道旁,伺其出击之,不中,被执。琶八诘之,琦目:“欲碎尔首,我即死,为赵氏鬼耳。琶 八 日:“使人如此,赵氏岂至是哉!”又问:“李邺为师,尚以城降,汝何人,敢尔?”琦日:“邺为臣不忠,恨不得手刃之,尚言及斯人耶”!仍顾邺口:“我月给石米,不肯悖其主,汝享国厚思,乃至此,岂人类哉?”诟骂不少屈,琶八趣杀之,至死不绝口。(节 选 自 宋史纪事本末 金人渡江南侵)【小 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兀术闻/帝在明州遣阿里蒲卢浑帅/精骑渡浙来追/己丑/帝乘楼船/次定海县/留范宗尹赵鼎于明州/以待金使/B.兀术闻帝在明州/遣阿里蒲卢浑帅精骑渡浙来追/己丑/帝乘楼船/次定海县/留范宗尹/赵鼎于明州/以待金使/C.兀术闻/帝在明州遣阿里蒲卢浑帅/精骑渡浙来追/己丑/帝乘楼船次定海县/留范宗尹/赵鼎于明州/以待金使/D.兀术闻帝在明州/遣阿里蒲卢浑帅精骑渡浙来追己丑/帝乘楼船/次定海县/留范宗尹赵鼎于明州/以待金使/【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广德军为宋代行政区域,属江南东路,辖境相当今安徽广德、郎溪等县地,为杭州西北重镇。金兀术和阿刺罕进攻临安,均取道于此。B.王爵是君主制下的一种爵位,一般地位仅次于整个国家的君主,高于公爵。汉朝施行封国制,没有王爵,只设普通爵位;魏晋始设王爵。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属于封建的官僚阶层,也包括没有做官的读书人。D.朕为古代帝王自称,为了突出皇帝的尊贵。“回朕车以复路兮”一句中的“朕”即指楚王本人,除此之外,帝王还可以“称孤道寡”。【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世忠退守江阴后,徐州知州赵立带兵勤王,和金人相遇,战斗中两颊中箭,他仍指挥若定,议者震撼。B.岳飞降服强盗郭吉之后,又带兵拦截兀术,连战连捷,活提大将王权。此时,金人攻打常州,导致广德失陷。C.吕颐浩奏令从官以下去留从便,皇帝认为官员应知晓伦理,随驾陪从,以此来避免盗贼的侵扰劫掠。D.唐琦暗杀琶八,失手被擒。此前,宋军主帅李邺降金,唐琦认为李邺悖逆皇帝,不尽人臣之责,厉声责骂。【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南朝若以羸兵数百守此,吾岂能遽度哉!遂犯临安。(2)琶八诘之,琦曰:“欲碎尔首,我即死,为赵氏鬼耳。”【答案】【小 题 1 B【小题2】D【小题3】C【小题4 (1)南朝如果用数百个疲弱的士兵守在这里,我怎么可能马上越过呢!“于是进犯临安。(2)琶八质问他,唐琦说:“想要击碎你的头,我即使死,也是赵氏的鬼。”【分 析】【小 题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兀术”是主语,闻”是谓语,“帝在明州”是主谓短语做宾语,主谓宾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C。“己丑”是下一句“帝乘楼船”的时间状语,所以前面要断开,排 除D。故 选B【小 题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朕为古代帝王自称,回朕车以复路兮,一句中的,朕,即指楚王本人”错 误,“朕”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文中的“朕 指的不是“楚王”,而是屈原自己。故 选D。【小 题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以此来避免盗贼的侵扰劫掠”错 误,文中“则朕所至乃同寇盗耳”意思是“那么我所到之处便与侵扰劫掠相同了,选项曲解文意。故 选C。【小 题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若”,如 果;“以”,用;“羸兵”,疲 弱 的 士 兵;“遽”,马上;“度”,越 过;“犯”,进犯。“诘”,质 问;“即”,即使;“为”,是。参考译文:甲戌日,韩世忠从镇江退守江阴。当月,徐州知州赵立听说朝廷下诏让各地带兵勤王,于是率兵三万赶到皇帝住所。金人在淮阴截击赵立,赵立下属劝说赵立不如返回守住徐州,赵立震怒,咬紧牙关愤怒地说:“返回的人斩首!”于是率领众人径直前行,和金人遭遇,转战四十里,到楚州城下。赵立被箭射中贯穿两颊,口不能说话,用手指挥各路军队,休息安 定,才把箭拔出。评论的人说从燕山战役开始,南兵中从没有像这样激战的人。辛巳日,金人攻打常州,守臣周杞派遣赤心队官兵刘晏迎击金人;迎接岳飞转移驻防到宜兴。强盗郭吉听说岳飞到来,逃入湖中,岳飞派遣王贵等人追击击溃郭吉,他的部下全部降服。当时兀术将要到达杭州,于是进攻广德军。岳飞听说这件事,到广德边境中拦截攻击兀术,六战六胜,活捉兀术大将王权。在钟村驻军,将士没有粮食,忍住饥饿不敢扰民。恰逢金人再次派兵攻打常州,岳飞再次追击,四战四胜。于是广德没有援军,金人杀害守臣张烈。乙酉日,兀术从广德经过独松关,看到没有戍卫的人,对手下的人说:“南朝如果用数百个疲弱的士兵守在这里,我怎么可能马上越过呢!”于是进犯临安。守臣康允之弃城逃走,钱塘县令朱辟率领弓手民兵,前线抵御抗击,两次被乱箭射中,仍然奋勇前进,气力用尽被杀。兀术听说皇帝在明州,派遣阿里蒲卢浑率领精锐骑兵渡过浙水前来追赶。己丑日,皇帝乘楼船,驻扎定海县,留下范宗尹、赵鼎在明州,来等待金国使者。又对张俊说:“若能成功抵御敌人,当加封王爵。”吕颐浩上奏让从官以下去留从便。皇帝说:“士大夫应当知晓伦理道德,怎么能够不随从!如果这样,那么我所到之处便与侵扰劫掠相同了。”于是郎官以下大多随从护卫。癸巳日,皇帝船只驻扎昌国县。戊戌日,金人进犯越州,安抚使李邺开城投降,金人琶八驻守越州。卫士唐琦袖中装石头埋伏在路边,等候琶八出城攻击他,没有击中,被抓住。琶八质问他,唐琦说:“想要击碎你的头,我即使死,也是赵氏的鬼。”琶八说:“假如人人如此,赵氏哪能到这样的地步!”又询问:“李邺做元帅,尚且开城投降,你是什么人,胆敢如此?”唐琦说:“李邺作为臣子不忠心,我恨不得亲手杀了他,还提他做什么呢!”仍回头看着李邺说:“我每月一石米的俸禄,不肯悖逆皇帝,你享受国家的厚恩,走到这个地步,难道还是人吗?”辱骂没让他稍有屈服,琶八催促杀了他,唐琦至死都没有住口。变式题3 巩固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冬十月?牛,民部尚书裴矩奏 民遭突厥暴践者,请 户 给 绢 一 匹 。上(唐太宗)目:“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户有大小,岂得雷同给赐乎?”于是计口为率。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微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 德 彝 奏“半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於召而让之日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口:“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 吾以诚信御天下,欲 使 臣 民 皆 无 欺 诈”上悦,乃不点中男。上与侍臣论周、秦修短。箫璃对日:“纣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上 口:“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盖取之或可以逆得,而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太宗应?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 秦王破陈乐。上日:“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日:“陛下以神武平事内,岂文德之足比。”上目:“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德彝顿首谢。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日:“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节 选 自 通鉴纪事本末 贞观君臣论治)【小 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B.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日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C.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D.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申,前一位是癸未,后一位是乙酉,文中是以干支相配来记日。甲申日是干支纪日中的第二十一天。B.中男,未成丁的男子。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唐初时中男的年龄段为十六岁以上、二十岁以下。C.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的年号。年号纪年法,是从汉武帝开始按照帝王出生的时间来纪年。D.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常用“海内、六合、八荒 泛指天下。【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A.裴矩奏请皇上给受到突厥侵略的家庭每户赏赐一匹绢,唐太宗认为按人口多少给予赏赐才符合实情。B.魏徵反对封德彝征召中男入伍的建议,多次拒绝在皇帝的敕令上签字,他的意见始终不被唐太宗采纳。C.萧瑞认为周武王伐纣、秦灭周朝和六国,他们虽然取得了天下,但都不得人心。唐太宗不同意他的观点。D.封德彝在宴会上特意安排奏 秦王破陈乐以歌颂唐太宗英明神武,被唐太宗批评后,他才叩头以示谢罪。【小题4】把文中横线的名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2)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顾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小题5】“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唐太宗李世民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答案】【小 题 1 1 C【小题2】C【小题3】A【小题4(1)周朝取得天下后,注重加强道德仁义的修为,秦朝取得天下后却更加崇尚诡诈和暴力,这正是周朝长久秦朝短促不同的原因。(2)假如君主刚愎自用,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小题5】启示:(1)要时常反省自己,检讨自己的过错和不足;(2)要以人为镜,取人之所长;(3)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闻过必改。【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魏徵坚持认为不可以,不肯签署敕令,四次把敕令退回去。太宗愤怒,召见并责备魏徵说:“身体健壮高大的中男,是奸民欺骗官府,虚报年龄以逃避兵役。征召他们又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如此固执!“不可”是 固执以为 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B;“上怒”是主谓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按照帝王出生的时间来纪年”表述错误,正确表述:一般古时帝王登基则取新年号,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来纪年。值得注意的是帝王并不都是只有一个年号,在位中途也有改年号的现象。故选C。【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他的意见始终不被唐太宗采纳”错,原文“上悦,乃不点中男”,说明唐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C.曲解文意,“他们虽然取得了天下,但都不得人心”,错误理解了“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人心则异 意思是人心向背不同。D.张冠李戴。文中本意是宴会上演奏歌颂唐太宗的音乐,太宗谦逊地说功业已成,但不能忘本。封德彝说:“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太宗认为他的话说过了头,封德彝叩头谢罪。故选A。【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句(1)增,增加,加强;修,修为;此修短之所以殊也,判断句;所以.的原因。句(2)苟,假如,假使;岂,助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全,保全。【小 题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意思是,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必须借助明镜。君主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依靠忠臣。语句强调要以人为镜,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时时反省自己,弥补不足。参考译文:冬 十 月 甲 申(二十九日),民部尚书裴矩上奏说:”遭受突厥暴虐践踏的平民,朝廷应赐给每户一匹绢。”太宗说:“我用诚实信用治理天下,不想徒有抚恤百姓的虚名而没有实际恩德。户有大小,怎么能每户给一样的赏赐?”于是以人口数目作为赏赐的标准。唐太宗励精求治,多次把魏徵引进寝室,向他询问治理国家的得失。魏徵知无不言,太宗都高兴地加以采纳。太宗派遣官员征兵,封德彝奏请“没到十八岁的中男,其中身体强壮高大的,也可以一并征召”。太宗听从了封德彝的奏请。敕令发出,魏徵坚持认为不可以,不肯签署收令,四次把敕令退回去。太宗愤怒,召见并责备魏徵说:“身体健壮高大的中男,是奸民欺骗官府,虚报年龄以逃避兵役。征召他们又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如此固执!”魏徵回答说:“统率军队,在于统率是否得当,不在于兵员数量的众多。陛下征召身体健壮的中男,用正确的办法统率他们,便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征召幼弱以充虚数呢?况且陛下经常 说 我以诚信治天下,想使臣民都不要欺诈。”太宗听了很高兴,于是没有征召不满十八岁的中男。唐太宗与侍臣们讨论周朝长久和秦朝短促的政治问题。萧羯说:“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征伐他,周朝和六国都无罪,秦朝灭掉了它们。周朝和秦朝取得天下虽相同,但人心向背却不同。”太宗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周朝取得天下后,注重加强道德仁义的修为,秦朝取得天下后却更加崇尚诡诈和暴力,这正是周朝长久秦朝短促的根本原因。是大凡取天下或许可以通过抗争而取得,而治理天下就不能不顺应民意的缘故。”萧瑞敬谢表示不如太宗想得深刻。唐太宗贞观元年(6 2 7年)春正月丁亥(初三日),太宗大宴群臣,演 奏 秦王破陈乐。太宗说:“我先前接受委派专行征伐,民间便有了这首乐曲。虽然不具备雍容高雅的文德,然而立国的功业由此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说:“陛下以神武平定天下,哪里是文德足以能比的。”太宗说:“平定乱世依靠武力,保守基业依靠文德,文与武的用处,全在于各因时制宜。你说文才不如武功,这话有些过分。”封德彝叩头谢罪。唐太宗神采奕奕,英伟刚毅,大臣们觐见时都手足失措。太宗知道这种情况,每次有人奏事,总是尽量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的话。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必须借助明镜。君主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依靠忠臣。假如君主刚愎自用,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你们应以此为戒,政事如有过失,一定要无所保留畅所欲言。”变式题4 巩固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马邑豪聂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年本,亲信边,可诱以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上召问公卿,王恢日:“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上从恢议。元朔元年秋,匈奴二万骑入汉。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临淄人主父偃上书。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日:”司马法日: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懑辜申定天下,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高帝不听,果有平城之围。”严安上书曰:“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为票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秋,匈奴浑邪王降,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浮邪工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浑邪之降也,汉发车二万乘以迎之。县官无钱,从民赏马。民或匿马,马不具。上怒,欲斩长安令,右内史汲黯目:“匈奴畔其主而降汉,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今天下骚动,罢敝中国而以事系”之人乎!”上默然。元封元年冬十月,下诏口:“朕将巡边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遣使者郭吉告单于日:“今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汉!”语卒,而单于大怒,立斩主客见者,而留郭吉,迁之北海上。然匈奴亦碧,终不敢出,上乃还。(节 选 自 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小 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B.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C.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D.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行,即大行令,主管王朝对边陲部族的接待、交往等,文中王恢、李息先后担任此职。B.和亲,常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间的政治联姻,文中指汉武帝与匈奴间的联姻。C.高皇帝,大多是古代中国开国皇帝的庙号,也简称“高帝”,文中指汉太祖高皇帝刘邦。D.夷狄,古代分别称中国东方、北方少数民族为“夷”和“狄”,文中泛指四方少数民族。【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邑县豪强聂壹建议,和亲后匈奴已亲信边民,汉朝如果以利诱引匈奴并伏兵袭击,定可战胜,王恢则认为无需畏惧匈奴,应派兵攻打。B.严安在给汉武帝的上书中指出,秦始皇好大喜功、贪求声名,派蒙恬北击匈奴,却因在位时的穷兵薮武而招致天下叛乱,最终国亡祀绝。C.因长安县令未能租借到足够马匹以迎接浑邪王,汉武帝想处斩他,汲黯建议,由沿途各县提供驿车传送即可,没必要让全天下都不安宁。D.汉武帝亲巡边疆,派郭吉告知匈奴单于,或一决高下,或俯首称臣,单于大怒,斩杀了负责引见郭吉的官员,将郭吉扣留并流放至北海。【小题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2)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小题5】主父偃对汉武帝采用什么论证方法进行劝谏以达到什么目的?请简要分析。【答案】【小 题 11 A【小题2】C【小题3 A【小题4】统率十八万骑兵,旌旗首尾相接达一千多里,以显示武功,威震匈奴。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家族中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小 题5】论证方法:引 证 法,先 引 用 司马法中的话,举例论证,再用高皇帝不听劝谏而被围之事.目的:以劝谏汉武帝不要轻易对匈奴用兵。【分 析】【小 题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 意:当时单于恼怒浑邪王驻守西部却被汉军杀死、俘虏了几万人,打算把他召去处死。浑邪王十分恐惧,谋划投降汉朝,先派人在边境阻拦汉人,让他们把情况向武帝报告。这时大行李息正要在黄河岸边修筑城池,见到浑邪王的使者,立即派传车赶往京城报告朝廷。结合语境可知,单于“怒”的内容即宾语应该是“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而不是 浑邪王居西方”,所以在“浑邪王居西方”后不能断开,排 除BD。“将城河上”是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应该是“将于河上城“,河上”是固定词语,黄河岸边,句子主语为“大行李息”,成分齐全,独立成句;下一句“得浑邪王使”的主语也是“大行李息”,不是 上”,所以 上 应归于前一句,排 除C。故 选A。【小 题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高皇帝,大多是古代中国开国皇帝的庙号,也简称,高帝,”错误,按 汉书高帝纪 中张晏注:“谥法无,高,以为 功 最 高 而 为 汉 帝 之 太 祖,故 特 起 名 焉 此 后 历 代 王 朝 始 祖 多 以“高”为 谥,谥号“高皇帝”,简称“高帝”,选文中的“高皇帝”“高帝”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谥号,“太祖”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庙号。故 选C。【小 题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A.“王恢则认为无需畏惧匈奴,应派兵攻打”错 误,对于聂壹的建议,汉武帝召集并询问公卿大臣的意见,王恢的回答是“匈奴侵盗不已者,无 他,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