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2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二、陋室铭.docx
二、陋室铭刘禹锡作家作品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刘禹锡支持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本文选自刘禹锡集,是作者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时写的。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通常用韵文写成。课文译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神异。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来往的没有平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名出名,有名。灵神异。斯这。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鸿儒博学的人。鸿,大。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调素琴弹琴。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丝竹音乐。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乱扰乱。案牍(dú)指官府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躯体。文章解读一、内容主旨本文通过描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和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志趣。 二、结构图解陋室铭设喻引题山、水喻“陋室”仙、龙喻“德馨”陋室不陋环境清幽(景)交往高雅(友)生活恬适(趣)古贤自喻反诘点题三、写作特色1.句式整齐,骈散结合。全文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乐美。2.巧妙运用引用、类比等手法。如引用典故和孔子的话,佐证起首的两句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 考点归纳系统提升1.掌握重点字词。(1)苔痕上阶绿绿:使绿 (2)草色入帘青青:使青 (3)可以调素琴调:调弄 (4)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 形:形体、躯体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来往的没有平民。(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4)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默写。(1)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文章前四句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幽美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文中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作者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陋室铭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何陋之有”。 4.内容理解。(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陋室不陋”?请结合原文语句作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从环境优美方面来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从交往高雅方面来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生活情趣高雅方面来写。(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3)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谈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这两句话分别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刘禹锡追求安贫乐道,欧阳修追求与民同乐。(4)作者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指没有俗音扰耳、俗务缠身。5.写作手法。(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衬托出陋室的别致典雅,表达了作者对陋室的喜爱之情。(2)作者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诸葛亮和扬雄都是古代的名贤。作者写他们的居住之地“诸葛庐”和“子云亭”是为了和自己的陋室作类比,意在表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与开头“惟吾德馨”相呼应,强调陋室不陋。6.拓展延伸。作者在生活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辩证分析。示例:作者讲究择友交往,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是,作者的这种交友之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孤芳自赏、过于清高的思想倾向,这一点又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