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训练-第一部分专题一第4篇河中石兽.docx
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下册第4篇河中石兽一、(2021·岳阳改编)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一)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节选自纪昀河中石兽)(二)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唐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节选自苏东坡文集)【注释】搐(chù):肌肉抽缩,此指“夹”。掉:摆动,摇。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2分)A.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B.啮沙为坎穴(牙齿)C.所宝以百数(珍藏)D.一日曝书画(晾晒)2.用现代汉语翻译语段(一)中画线的句子。(2分)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3.本文篇幅短小,却写得波澜起伏,结合文章试加以分析。(2分)本文善于在叙述中制造波澜。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言论让众人服为确论,但是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笑曰”,揭晓谜底,使本文跌宕起伏。4.语段(一)和语段(二)阐述了一个相同的什么道理?(4分)示例一:考虑问题不能主观臆断,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示例二: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实践才能出真知。二、(2021·泰安改编)阅读河中石兽,完成14题。(共10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2分)A.阅十余岁阅:经过B.求之下流,固颠固:坚固C.求之地中,不更颠乎颠:颠倒D.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如:依照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表面现象,却不了解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啊,怎么可以(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3.选文通过寻找石兽一事讽喻了什么现象?(2分)借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用不同的方法寻找石兽这件事,讽喻了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致“主观臆断”的现象。4.选文中的“讲学家”和下面链接材料中的“帝”都犯了什么错误?请结合语段内容具体分析。(4分)【链接材料】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节选自晋书·惠帝纪)讲学家和晋惠帝犯的都是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讲学家自恃博学,只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便认为应在河中沙石下寻找石兽;晋惠帝不关心国事,没有亲身经历过饥荒,就妄加评论,让连饭都吃不上的百姓吃肉粥。部分参考答案解析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4篇河中石兽一、1.B【解析】啮:咬,这里指冲刷。【参考译文】(二)四川境内有姓杜的读书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一幅斗牛画,他特别喜爱,用锦囊装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斗角的牛呀,牛在斗角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翘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二、1.B【解析】固:固然。【参考译文】【链接材料】晋惠帝曾到华林园去玩,听见青蛙(蛤蟆)的叫声,便问随从说:“这些乱叫的东西,是为官或是为私的?”随从回答道:“在官家里叫的,就是官家的;若在私家里叫的,就是私人的。”又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晋惠帝,)但惠帝却对报告的人说:“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他的昏聩痴顽都是这种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