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DB32_T 4534-2023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系统应用技术规范.docx

    • 资源ID:96357707       资源大小:138.83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32_T 4534-2023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系统应用技术规范.docx

    ICS 27.180CCS F 19DB32/T 4534 2023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系统应用技术规范APPLIC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OWER BATTERY ECHELONUTILIZATION OF ENERGY STORAGE SYSTEMS20230922 发 布20231022 实 施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32/T 45342023目次前言 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技术要求 34.1 能量管理系统 34.2 储能变流器 64.3 电池管理系统 125 常规测试指标135.1 能量管理系统 135.2 储能变流器 155.3 电池管理系统 16参考文献 18DB32/T 45342023前言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慧智能源工程技术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北方工业大学、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连云港供电分公司、东南大学、杭州科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三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江苏海基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杭州煦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青岛威控电气有限公司、南京工程学院、西安精石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沃太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和慧综合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南大学、北京联智汇能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安徽绿沃循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本 文 件 主 要 起 草 人 :李 建 林 、杨 帆 、李 雅 欣 、袁 晓 冬 、刘 爱 华 、马 速 良 、范 小 波 、王 哲 、余 峰 、李 剑 铎 、王茜、刘海涛、梁忠豪、江冰、齐志新、李金林、张剑辉、李光辉、陈明轩、王乾、吕洪章、曾伟、许德智、熊俊杰、周 喜 超 、武 亦 文 、赵 桂 平 、宋 欣 民 、白 宁 、王 力 、伏 祥 运 、王 珺 、司 修 利 、樊 森 、朱 艺 新 、李 志 华 、吕 超 、徐 亮 、王仕诚、耿天翔、周琦、李峰、周显威。DB32/T 45342023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系统应用技术规范1 范围本 文 件 规 定 了 动 力 电 池 梯 次 利 用 储 能 系 统 中 能 量 管 理 系 统 、储 能 变 流 器 和 电 池 管 理 系 统 的 技 术 要求、常规测试指标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配备梯次动力电池的储能系统的应用,使用其他类型梯次电池储能系统的应用,也可以参考本文件。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 列 文 件 中 的 内 容 通 过 文 中 的 规 范 性 引 用 而 构 成 本 文 件 必 不 可 少 的 条 款 。 其 中 ,注 日 期 的 引 用 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423.4 电 工 电 子 产 品 环 境 试 验 第 2 部 分 :试 验 方 法 试 验 DB:交 变 湿 热(12 H+12 H循环)GB/T 3859.22013半导体变流器通用要求和电网换相变流器第 12 部分:应用导则GB/T 4208外壳防护等级(IP 代码)GB/T 7251.1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 1 部分:总则GB/T 7260.1 不 间 断 电 源 设 备 第 1 1 部 分 :操 作 人 员 触 及 区 使 用 的 UPS 的 一 般 规 定 和 安 全要求GB/T 12326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GB/T 14549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 15543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GB/T 15946可编程仪器标准数字接口的高性能协议概述GB/T 17626.2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 17626.3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T 17626.4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T 17626.5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T 17626.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GB/T 17626.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GB/T 17626.9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GB/T 17626.10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GB/T 17626.12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振铃波抗扰度试验GB/T 34120电化学储能系统储能变流器技术规范GB/T 36547电化学储能系统接入电网技术规定GB/T 36558电力系统电化学储能系统通用技术条件DL/T 5149变电站监控系统设计规程1DB32/T 45342023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梯次利用ECHELON USE电池模块/电池包/电芯初次使用退役后,再次应用到其他目标领域,其功能全部或部分继续使用的利用方式。3.2能量管理系统ENERGY MANAGEMENT SYSTEM;EMS提供基本支持服务的软硬件平台,以及使用储能系统安全经济运行应用软件的一种计算机系统。注:能量管理系统由 EMS 软件与工控机(工业 PC 机)组成。EMS 软件包含服务器端软件模块(用户管理模块、站点管理模块、服务状态监控模块)及客户端软件模块(实施画面、实施数据、历史记录、状态记录、时间记录、报警记录、触发器记录)等模块。工控机可采用双网口一体机,运行监控及能量管理软件,并实现与上级调度、远程监控终端、BMS 及 PCS 的通信。3.3储能变流器POWER CONVERSION SYSTEM;PCS电化学储能系统中,连接于电池系统与电网(和/或负荷)之间的实现电能双向转换的变流器。注:电化学储能系统(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SYSTEM)是以电化学电池为储能载体,通过变流器进行可循环电能存储与释放的设备系统。3.4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由电子电路设备构成,并实时监测电池电压、电池电流、电池簇绝缘状态、电池 SOC、电池模组及单体状态(电压、电流、温度、SOC 等),对电池簇充、放电过程进行安全管理,对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报警和应急保护处理,对电池模块及电池簇的运行进行安全和优化控制,为电池安全、可靠、稳定运行提供保障的系统。3.5电池健康状态STATE OF HEALTH;SOH电池当前的容量和出厂时的容量百分比。3.6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电池的剩余电量。3.7电池组BATTERY MODULE由电池管理系统最小监控单元管理且装配有使用所必需的装置(如外壳、端子、接口、标志及保护装置)的多个单体电池的组合。3.8交流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ED POWER SUPPLY;UPS将蓄电池与主机相连接,通过主机逆变器等模块电路将直流电转换成市电,并向储能电站的监控、管理、通信系统提供稳定、不间断电力供应的系统设备。3.9并网运行模式GRID MODE储能变流器同步并入交流电网,以电流源特性运行,把电网电能存入电池组或将电池组能量回馈到2DB32/T 45342023电网的运行模式。3.10离网运行模式ISLAND MODE储能变流器以电压源特性运行,为储能系统交流侧所连接的电网提供电源的运行模式。3.11充放电转换时间CHARGE AND DISCHARGE SWITCH TIME储能系统在充电状态和放电状态之间切换所需要的时间,一般是从满功率充电状态到满功率放电状态,测试从 90% 充电功率转换至 90% 放电功率所需的时间,或从满功率放电状态到满功率充电状态,测试从 90% 放电功率转换至 90% 充电功率所需的时间,两者取平均值。3.12稳流精度CURRENT STABILIZING ACCURACY电池储能系统在恒流工作状态下,储能变流器的直流侧电流,在其额定值范围内任一数值上保持稳定时,其直流电流的稳定程度。按公式(1)计算:I =  ( IM - IZ ) /IZ × 100%( 1 )式中:I 稳流精度;IM 输出电流波动极限值;IZ 输出电流整定值。3.13稳压精度VOLTAGE STABILIZING ACCURACY电池储能系统在恒压工作状态下,储能变流器直流侧电流在其额定值范围内变化,输出电压在可调节范围内任意数值上保持稳定时,其直流电压的稳定程度。按公式(2)计算:V =  (VM - VZ ) /VZ × 100%( 2 )式中:V 稳压精度;VM输出电压波动极限值;VZ 输出电压定值。4 技术要求4.1 能量管理系统4.1.1 一般要求能 量 管 理 系 统 应 具 备 监 视 和 控 制 BMS、PCS 等 设 备 及 接 受 远 程 调 度 的 能 力 ,并 符 合 电 力 二 次 系 统安全防护规定。能量管理系统应根据储能系统相关规范和应用需求等选择和配置软硬件,宜具备可靠性、可用性、扩展性、开放性和安全性。能量管理系统应配置 UPS,UPS 提供 AC 220 V/50 HZ 交流电源 ,使 EMS 系统中的工控机及交换机工作电压稳定 ,并提供不间断的电力供应。交流不间断电源 UPS 的容量选择应留有裕度 ,UPS 的技术要求应符合 GB/T 7260.1 的有关规定。3DB32/T 453420234.1.2 功能要求4.1.2.1 基本功能能量管理系统宜具备对梯次利用电池储能电站系统并网点的模拟量、开关量及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处理、显示、存储等功能,并符合 DL/T 5149 的相关规定。4.1.2.2 控制操作能 量 管 理 系 统 宜 具 备 对 梯 次 利 用 电 池 储 能 电 站 系 统 并 网 点 、各 单 元 储 能 系 统 连 接 点 处 开 关 以 及 对PCS 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的功能,支持选择控制和直接控制两种模式,不低于 DL/T 634.5104 的规定。4.1.2.3 数据统计分析能量管理系统宜具备对梯次利用电池储能电站系统内关键部件(如电池组,电池簇、PCS 等)的运行数据和重要事件(如上电、重启)进行统计分析的功能。4.1.2.4 与外部系统互联能量管理系统宜具备与配电管理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互联功能,实现储能电站系统充放电功能,以及电量、运行状态等数据与信息的交互功能。4.1.2.5 能量管理功能/能 量 管 理 系 统 宜 具 备 削 峰 填 谷 、系 统 调 频 、快 速 调 压 、平 滑 功 率 输 出 、自 动 发 电 控 制(AGC) 自 动 电压控制(AVC)、经济运行管理、参与需求侧响应等手动操作或自动操作等能量管理功能。4.1.2.6 电量计量能量管理系统宜具备电量计量信息接入接口。4.1.2.7 数据上云能量管理系统宜具备处理采集数据并根据需求上传云端显示的功能。4.1.2.8 通信能量管理系统宜具备与电网调度机构之间数据通信能力,能采集梯次利用电池储能电站系统的运行数据并上传至电网调度机构,同时宜具备接受电网调度机构控制调节指令的能力,符合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能量管理系统应具备与一个或多个调度中心信息交互功能,与不同调度通信中心通信时,实时数据库应具有相对独立性,不相互影响数据的刷新;能将站内各设备的工作状态、通信状态上送各级调度通信中心。可设置远方诊断接口,并能实现远方组态和诊断功能。能 量 管 理 系 统 内 部 通 信 可 采 用 以 太 网 、串 口 等 接 口 ,通 信 规 约 可 采 用 基 于 CAN 2.0、MODBUSTCP、DL/T 634.5101、DL/T 634.5104、IEC 60870104 或 DL/T 860(所有部分)的通信协议。能量管理系统与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通信规约宜采用 DL/T 634.5104 通信协议。能量管理系统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宜采用 CAN/RS 485、以太网口,宜支持 CAN 2.0B、MODBUSTCP/RTU、DL/T 860(所有部分)等通信协议。能量管理系统与储能变流器之间的通信宜采用以太网通信接口,支持 MODBUSTCP/RTU、DL/T 860(所有部分)、CAN 2.0B、IEC 60870104 通信协议。4DB32/T 45342023能量管理系统宜预留与站内其他系统或设备通信接口,包括但不限于:电能计量系统、电能质量监测系统、态势感知、视频及环境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能量管理系统应具备接收并显示 BMS 上传的梯次电池电压、电流、SOC、功率、温度及异常告警等信息的功能。能量管理系统应具备接收并显示 PCS 上传的交直流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异常告警及故障等信息的功能。能量管理系统应具备接收空调和消防等设备上传的通信数据、状态反馈等信号的功能。4.1.2.9 告警功能能量管理系统收集整个系统的事件记录信息及报警信息(包括历史信息)并进行显示。当系统采集到故障时,监控系统应自动弹出告警信息,通知工作人员有情况发生,直到工作人员处理后方可进行后续操作。4.1.2.10 权限管理不同权限可下载不同范围内的页面(包括数据、表格、图形、资料)。具备告警/禁止最高权限限制。4.1.3 设计要求4.1.3.1 能量管理系统宜采集并存储梯次电池单体的数据信息,建立单体电池的健康档案。4.1.3.2能 量 管 理 系 统 宜 具 有 对 电 池 进 行 分 析 ,可 以 根 据 梯 次 电 池 单 体 的 健 康 状 态 ,自 动 或 周 期 性 进 行电池充放电维护功能。4.1.3.3能 量 管 理 系 统 应 有 电 池 分 组 管 理 功 能 ,可 依 据 梯 次 电 池 实 时 运 行 状 态 信 息 ,自 动 调 节 储 能 变 流器的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4.1.3.4 能量管理系统宜采用内外网分离通信架构,内网可控储能变流器系统、电池能量管理系统;基于系统安全外网采用“可看不可控”机制,远程调度宜在能量管理系统内网接入,使用专用客户端,接受上级调度部门的调度和管理指令。4.1.3.5 能量管理系统宜具备对时功能。4.1.3.6 能量管理系统信息采集方面设计要求包括:宜 采 集 电 池 管 理 系 统 的 数 据 信 息 并 进 行 显 示 ,包 括 电 池 总 电 压 、总 电 流 、平 均 温 度 、SOC、充 放电电流和功率、电池温度、均衡状态、故障及报警信息、历史充放电电量、容量、可充电量、可放电量、充放电次数等常用信息;宜采集并显示储能变流器系统的相关参数,包括直流侧的电压/电流/功率等信息、交流侧三相有功功率、无功功率、三相电压、三相电流、功率因数、频率、柜内温度、运行状态、报警及故障信息等常用信息、日或单次输入电量、日或单次输出电量、累计输入电量、累计输出电量等;宜 采 集 储 能 系 统 的 各 个 状 态 量 ,包 括 主 回 路 状 态(开 关 、事 故 跳 闸 信 号 、保 护 动 作 信 号 、异 常信号);宜基于系统的电气拓扑全面展示系统实时运行状态和数据;宜收集整个系统的事件记录信息及报警信息(包括历史信息)并进行显示,当系统所采集的模拟量发生越限、数字量变位以及网络通信状态自诊断故障时,通过告警窗口报警、通知操作员有情况发生;宜将采集到的数据自动存储于本地数据库中,并定期自动进行远程备份,存储数据颗粒度分等级确定,重要信息宜秒级存储,储能系统整体信息宜不大于 10 MIN 级存储;5材料和零部件温度限值/ 电容器电解型75电容器非电解型100外部连接的接线柱70外部可接触的线路布线点70变流器内部的绝缘导线额定温度熔断器100印制电路板115绝缘材料100主电路半导体器件与导体的连接处裸铜80有锡镀层90有银镀层105绝缘等级热电偶测试表面温度限值/等级 A(105 )90等级 B(130 )110等级 F(155 )130等级 H(180 )150DB32/T 45342023宜采用分布式软件结构,储能系统扩建时等比例增加硬件至满足扩建要求并保持原有性能。4.2 储能变流器4.2.1 保护功能要求储能变流器应具备短路保护、极性反接保护、直流过压保护、直流欠压保护、过电流保护、过温保护、相序保护、电网电压异常保护、电网频率异常保护、防孤岛保护、通信故障保护、冷却系统故障保护、急停保护等保护功能,宜采用软/硬出口接点,当保护触发时,发出报警和跳闸信号。4.2.2 温升要求变流器所使用的部件温度不能超过表 1表 3 规定的限值。一般情况下,若变流器的相关元器件或其表面温度变化不超过 1 /H 时,则认为已达到热稳定状态。表 1变压器、电抗器等磁性元件及其绝缘系统温度限值表 2元器件及制造商材料等级温度标准不存在时的温度限值6位置温度限值/表面材料金属陶瓷或玻璃类 A塑料橡胶类日常使用中操作时需要连续接触的(按钮,把手,开关器件,显示面板等)556575日常使用中用户操作时只需短暂接触的器件607085偶尔触及的变流器表面708095在用于散热的部件的可触及表面,如果表面粘贴或印刷了高温标识100100100A 非金属材料不应在超过额定温度的场合使用。仅在设备打开后才能接触到的操作手柄,由于不经常操作,允许其有较高温度。DB32/T 45342023表 3变流器表面的温度限值4.2.3 模拟量测量精度要求模拟量测量精度要求如下:交流电压:在 0.21.15 P.U. 时的测量和转换量值误差应不超过额定值的 2%;交流电流:在 0.21.5 P.U. 时的测量和转换量值误差应不超过额定值 2%;直流电压:在允许电压范围内,测量和转换量值误差应不超过额定值的 2%;直流电流:在额定功率 0.21.2 P.U. 时的测量和转换量值误差应不超过额定值的 2%;无功功率:在负荷电流 0.21.2 P.U. 时误差应不超过额定功率的 4.0%;有功功率:在负荷电流 0.21.2 P.U. 时误差应不超过额定功率 4.0%。4.2.4 功能要求4.2.4.1 储能变流器具备充放电控制、有功功率控制、无功功率调节以及并离网切换功能。注:并离网切换功能仅限于并网运行模式和离网运行模式两种模式均可运行的储能变流器。4.2.4.2 储能变流器具备防孤岛功能,支持黑启动功能。4.2.4.3 储能变流器具备电池分组管理、功率冗余功能,可根据梯次电池系统运行状况信息,自动调节输入、输出功率等功能。系统充放电策略充分考虑储能系统内的蓄电池的充放电特性,储能变流器应与系统内的电池管理系统(BMS)通信 ,依据电池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动态调整充放电参数、执行相应动作 ,实现对充放电电压和电流的闭环控制,满足蓄电池在各个充放电阶段的各项性能指标。储能变流器应能处理电池管理系统的各种告警信息。4.2.4.4 储能变流器交流侧宜具备二级防雷功能。4.2.4.5储 能 变 流 器 宜 采 用 多 分 支 输 入 拓 扑 结 构 ,同 时 兼 容 不 同 类 型 、不 同 电 压 、不 同 老 化 水 平 的 锂 电池,通过组合并联提高储能系统整体的易维护性、易扩充性和兼容性,并可对各支路启停和功率调节等分别进行控制,互不影响。4.2.4.6 储能变流器辅助供电应优先从交流侧取电,停机待机过程中宜采用主动休眠策略降低整机待机损耗。4.2.4.7储 能 变 流 器 的 有 功 功 率 调 节 应 具 备 斜 率 调 节 功 能 ,有 功 给 定 值 调 节 功 能 ,控 制 精 度 满 足 变 流 器精度要求,宜具备频率有功响应智能调节功能。4.2.4.8储 能 变 流 器 的 无 功 功 率 调 节 应 具 备 恒 无 功 功 率 调 节、恒 功 率 因 数 调 节 ,宜 具 备 电 压 无 功 响 应 智能调节功能。7DB32/T 453420234.2.5 性能要求4.2.5.1 效率额定运行条件下,储能变流器不含隔离变压器的整流和逆变效率不低于 94%。4.2.5.2 稳压、稳流精度、纹波电压、纹波电流储能变流器在恒流工作状态下,其稳流精度不大于±5%,纹波电流不大于±5%;储能变流器在恒压工作状态下,稳压精度不大于±2%,纹波电压不大于±2%。4.2.5.3 控制精度储能变流器功率大于 0.2PN 时,功率控制精度不大于 5%。注:PN 表示额定功率。4.2.5.4 功率因数储能变流器在并网模式运行下,功率超过 0.5PN,且不参与系统的无功功率调节时,平均功率因数应不低于 0.98(超前或滞后)。4.2.5.5 损耗储能变流器在待机时,其损耗不大于 0.5%PN;储能变流器在空载时,其损耗不大于 0.8%PN。4.2.5.6 过载能力储能变流器具备 1.1PN 过载持续运行时间不低于 10 MIN、1.2PN 过载持续运行时间不低于 1 MIN 的能力。4.2.5.7 充放电转换时间储能变流器充放电转换时间不应超过 100 MS。4.2.5.8 电压、相位偏差在 空 载 或 额 定 阻 性 负 载(平 衡 负 载)的 情 况 下 ,储 能 变 流 器 交 流 输 出 电 压 幅 值 不 应 超 过 额 定 电 压 的±5%,相位偏差应不超过 3°。4.2.5.9 电压谐波畸变率在空载或额定阻性负载(平衡负载)的情况下 ,储能变流器交流侧输出电压总谐波失真(THD)不应超过其输出电压的 3%。4.2.5.10 动态电压瞬变范围在阻性负载(平衡负载)情况下,负载从 0.2PN 突变至 PN 以及从 PN 骤降至 0.2PN 时,储能变流器输出电压的波动值不应大于 10%。4.2.5.11 电流谐波畸变率储能变流器在并网模式额定运行时,其交流侧电流谐波总畸变率(THDI)应符合 GB/T 14549 的规定值。8偶次谐波次数含有率限值/%ND                TH2 101.0TH               TH12 160.5TH               ND18 220.375RD               TH24 340.15TH36 以上0.075奇次谐波次数含有率限值/%RD           TH3 94.0TH               TH11 152.0TH               ST17 211.5R               RD23 330.6TH35 以上0.3DB32/T 45342023PCS 满负载(线性负载)运行时,电流谐波总畸变率限值为 5%,奇次谐波电流含有率限值见表 4,偶次谐波电流含有率限值见表 5。表 4奇次谐波电流含有率限值表 5偶次谐波电流含有率限值4 2 5 12 直流分量储能变流器在额定功率运行时,其交流电流中的直流电流分量不应超过其输出电流额定值的 0.5%。4.2.5.13 电压波动与闪变接入电网系统的储能变流器运行时造成的电网波动和闪变应符合 GB/T 12326 的规定。4.2.5.14 频率响应和电压响应接入电网系统的储能变流器运行时,应对并网点电压和频率波动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当电压和频率超出规定范围时,储能变流器应及时断开与电网的电气连接;具体频率、电压波动范围和响应时间应符合GB/T 34120 的规定值。4.2.5.15 电压不平衡度储能变流器输出电压不平衡度不应超过 2%,短时不应超过 4%。4.2.5.16 低电压穿越当 电 网 发 生 故 障 时 ,储 能 变 流 器 的 低 电 压 耐 受 能 力 和 动 态 无 功 支 撑 能 力 应 符 合 GB/T 34120 的规定。4.2.5.17 高电压穿越当电网发生故障时,储能变流器的高电压耐受能力应符合 GB/T 36547 的规定。9额定电压 UN试验电压UN601 00060<UN3002 000300<UN6902 500690<UN8003 000800<UN1 0003 5001 000<UN1 5003 500整机介质强度按上述指标只能试验一次。用户验收产品时如需要进行介质强度试验,应将上列试验电压降低 25% 进行DB32/T 453420234.2.5.18 防护等级外壳防护等级应符合 GB/T 4208 的规定,防护等级不应低于 IP20。4.2.5.19 噪声在距离设备水平距离 1 M 处,用声级计测量满载时的噪声,噪声应不大于 80 DB。4.2.5.20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储 能 变 流 器 各 带 电 电 路 之 间 以 及 带 电 部 件 、导 体 部 件 、接 地 部 件 之 间 电 气 间 隙 及 爬 电 距 离 应 符 合GB/T 7251.1 的相关规定。4.2.5.21 绝缘电阻在正常试验大气条件下,储能变流器各独立电路与外漏的导体部件之间,以及各独立电路之间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 1 M,绝缘电阻试验电压等级应符合 GB/T 36558 的规定。4.2.5.22 介电强度在 正 常 试 验 大 气 条 件 下 ,储 能 变 流 器 应 能 承 受 频 率 为 50 HZ 的 工 频 交 流 电 压 或 等 效 直 流 电 压 达1 MIN,试验过程中不击穿,不飞弧,漏电流小于 20 MA;试验过程中,任一被试电路施加电压时,其余电路等电位互联接地。试验电压的均方根值见表 6。表 6介电强度试验电压等级                   单位为伏4.2.5.23 电磁兼容性电磁兼容性应符合 GB/T 34120 的相关规定。4.2.5.24 环境性能4.2.5.24.1低温性能在试验温度为储能变流器工作温度下限且稳定后,产品应能正常启动运行,且持续运行时间不小于72 H,不应触发任何异常和告警,变流器的数据显示精度和功率控制精度应能满足本文件要求。4.2.5.24.2高温性能在试验温度为储能变流器工作温度上限且稳定后,产品应能正常启动运行,且持续运行时间不小于72 H,不应触发任何异常和告警,变流器的数据显示精度和功率控制精度应能满足本文件要求。10使用条件项目要求环境条件工作环境温度-20 +45 环境相对湿度95% 以下振动强度0.5G 以下海拔高度3 000 M 以下(超过 3 000 M 应按 GB/T 3859.2 规定降额使用)空气条件不含过量尘埃、酸、碱、腐蚀性及爆炸性气体或微粒电气条件电网电压允许范围-10%+15%频率要求不超过 GB/T 15946 规定的限值三相不平衡度不超过 GB/T 15543 规定限值谐波电压不超过 GB/T 14549 规定的限值注:三相不平衡度是三相电力系统中三相不平衡的程度。用电压、电流负序基波分量或零序基波分量与正序基波分量的方均根值百分比表示。DB32/T 453420234.2.5.24.3耐湿热性能根据试验条件和适用环境,满足以下一种:交 变 湿 热 :按 照 GB/T 2423.4 进 行 试 验 后 ,测 量 其 绝 缘 电 阻 ,不 应 小 于 0.5 M,介 质 强 度 不 应低于 GB/T 2423.4 规定的介质强度试验电压值的 75%;恒 定 湿 热 :按 照 GB/T 2423.4 进 行 试 验 后 ,测 量 其 绝 缘 电 阻 ,不 应 小 于 0.5 M,介 质 强 度 不 应低于 GB/T 2423.4 规定的介质强度试验电压值的 75%。4.2.6 使用条件储能变流器在表 7 所述环境条件和电气条件下应正常运行。表 7储能变流器使用环境和电气条件4.2.7 信息交互功能4.2.7.1 通信协议储能变流器宜具备 CAN/RS 485、以太网通信接口。其中,储能变流器与监控站级通信宜采用以太网通信接口,支持 MODBUS/TCP、DL/T 860、IEC 60870104 通信协议;与 BMS 通信宜采用 CAN/RS485、以太网通信接口,支持 CAN 2.0B、MODBUSTCP/RTU、DL/T 860(所有部分)通信协议。4.2.7.2 状态显示储能变流器柜体屏幕上应实时显示电池的充放电关键状态(包括充满、放空、告警、故障、正常状态)。4.2.7.3 干接点接入储能变流器宜具备干接点接入功能,能快速接收电池系统故障信息,发出报警或跳闸信号。4.2.8 自检功能储能变流器宜具备开机自检功能。11DB32/T 453420234.3 电池管理系统4.3.1 一般要求4.3.1.1电 池 管 理 系 统 的 拓 扑 配 置 应 与 储 能 变 流 器 的 拓 扑、电 池 的 成 组 方 式 相 匹 配 ,并 对 电 池 运 行 状 态进行优化控制及全面管理。4.3.1.2 电池管理系统各功能具体实现层级由电池管理系统的拓扑配置情况决定,宜分层就地实现。4.3.1.3 电池管理系统除应具备 5.3 功能外,还应具备对时、事件记录、存储、显示等功能。4.3.2 功能要求4.3.2.1 测量功能电池管理系统应能对电池的电、热相关数据进行检测,应包括单体电池和电池簇的电压、电池温度、串联回路电流、绝缘电阻等参数。各状态参数测量精度符合下列规定:电 流 采 样 分 辨 率 宜 结 合 电 池 能 量 和 充 放 电 电 流 确 定 ,测 量 误 差 应 不 大 于 ±1% FS,采 样 周 期 应不大于 50 MS;电池电压测量误差应不大于±0.2%FS,采样周期应不大于 200 MS;温度采样分辨率不大于 1 ,测量误差不大于±2 ,采样周期不大于 5 S;电池簇直流回路绝缘电阻检测误差应不大于±30%,检测周期不大于 30 S。4.3.2.2 计算功能电池管理系统应能够计算 SOC、SOH、充电能量(W·H)、放电能量(W·H),估算电池的能量状态:全寿命 SOC 计算误差不应大于 5%,计算更新周期不应大于 3 S;全寿命 SOH 计算误差不应大于 8%,计算更新周期不应大于 30 MIN;能量计算误差不应大于 3%,计算更新周期不应大于 3 S。4.3.2.3 电池的保护功能电池管理系统应能就地和远程对电池运行参数、报警、保护定值进行设置,并能进行电池系统的过充电/过放电保护、短路保护、过流保护、温度保护

    注意事项

    本文(DB32_T 4534-2023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系统应用技术规范.docx)为本站会员(馒头)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