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2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练习-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docx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一、选择题1.(2021·南京)下列物质中,硬度最大的是(A)A.金刚石B.石墨C.活性炭D.焦炭2.(2021·湖北恩施州改编)下列不符合碳中和这一主题的做法的是(B)A.用布袋代替一次性塑料袋B.露天焚烧秸秆C.开发新能源,减少使用化石燃料D.少开私家车,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3.(2021·四川自贡改编)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与其用途不相符的是(A)A.一氧化碳有毒可用作气体燃料B.C60分子很稳定,有超导性广泛应用于超导领域C.活性炭多孔,吸附性强用于制糖工业脱色D.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可用作气体肥料4.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比较,完全正确的是(A)A.组成:CO2、CO均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B.性质:CO2、CO都有可燃性C.用途:CO2可用于灭火;CO可用于人工降雨D.危害:CO2会导致酸雨;CO会引起中毒5.为探究二氧化碳能否和水反应,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完成如图四个实验。实验、中小花变红,实验、中小花不变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A.实验、说明稀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B.实验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C.实验、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D.上述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和稀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6.燃气热水器中燃气不充分燃烧易产生CO气体,下列关于CO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A.CO气体有毒,可危害人体健康B.CO可用于冶炼金属C.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CO中毒D.CO可以燃烧,可作燃料7.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可制取生石灰(CaCO3CaO+CO2)。现有100 g CaCO3样品,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67 g。下列推断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D)A.生成CO2的质量是33 gB.生成物中CaO的质量是42 gC.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40%D.剩余固体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大于148.利用甲酸(HCOOH)与浓硫酸制备CO,并用如图实验装置验证CO的有关性质。已知:HCOOHCO+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A.装置丙的作用是防止倒吸B.装置丁既可检验CO2,又可收集COC.操作时,先点燃乙处酒精灯,再滴加HCOOHD.随着反应进行,浓硫酸浓度降低,产生CO气体速率减小【解析】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加热可能引发爆炸,故操作时,先滴加HCOOH,等生成的一氧化碳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尽后,再点燃乙处酒精灯,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9.(2021·北京)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问题。碳元素是人类接触和利用最早的元素之一。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可分为无定形碳、过渡态碳和晶形碳三大类,如图1。石墨是制铅笔芯的原料之一,在16世纪被发现后,曾被误认为是含铅的物质。直到18世纪,化学家将石墨与KNO3共熔后产生CO2,才确定了它是含碳的物质。碳纤维既有碳材料的固有本质特性,又有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综合性能优异。目前,我国已形成碳纤维生产、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应用等产业链,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领域分布如图2。科学界不断研发出新型碳材料,碳气凝胶就是其中一种。碳气凝胶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在环境净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科研人员在不同温度下制备了三种碳气凝胶样品,比较其对CO2的选择性吸附性能。他们在不同压强下测定了上述样品对混合气体中CO2吸附的选择性值,实验结果如图3。图中选择性值越高,表明碳气凝胶对CO2的选择性吸附性能越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碳材料的潜能不断被激发,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1)金刚石属于C(填字母序号)。 A.无定形碳B.过液态碳C.晶形碳(2)石墨与KNO3共熔,能发生如下反应,配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5C+4KNO32K2O+2N2+5CO2。 (3)由图2可知,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占比最高的领域是工业应用。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石墨是一种含铅的物质:错。 碳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对。 (5)对比图3中三条曲线,得到的实验结论是温度越低,压强越大,碳气凝胶对CO2的选择性吸附性能越好。 10.(2021·内蒙古通辽)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仪器和装置,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了便于控制反应速率,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仪器组合为A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2)将气体通入H装置(从m口进入),还可以进行许多实验。下列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填序号)。 收集二氧化碳H中盛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H中盛满水,n口连接量筒,测二氧化碳的体积H中盛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3)小明同学设计一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如图),其突出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该发生装置能(填“能”或“不能”)用于稀硫酸和锌粒反应制氢气。 11.某化学课外小组同学在一次探究时向充满CO2的瓶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瓶口的鸡蛋被吞入瓶中,请你与他们一同研究。【提出问题】什么原因使鸡蛋进入瓶中?【猜想与假设】(1)甲同学:二氧化碳被水吸收;乙同学: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 【查阅资料】碳酸钠和少量稀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实验与结论1】(2)甲同学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做了一个对比实验,将瓶内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蒸馏水做同样的实验,现象:鸡蛋没有被吞入瓶中,证明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请写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 【实验与结论2】(3)为验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确实发生了反应,乙同学设计如下方案。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适量瓶中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稀盐酸溶液无明显现象氢氧化钠未与CO2反应乙同学方案不合理(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加入的稀盐酸太少,可能只与NaOH反应。 【拓展延伸】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最多能溶解0.7体积二氧化碳。如图2所示,用烧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连接压强传感器和一只装有20 mL蒸馏水的注射器,迅速将注射器里的蒸馏水全部压入烧瓶中,测得压强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4)BC段压强上升的原因是蒸馏水进入烧瓶,烧瓶内气体被压缩,压强增大。 (5)CD段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CO2+H2OH2CO3。 (6)D点压强大于B点压强,说明反应后容器内压强略大于反应前容器内的压强,对此你的解释是1体积水只能溶解0.7体积的二氧化碳,所以加入的水也占有一定的体积,使压强略有增大。 12.同学们在学习碳的化学性质之后得知碳燃烧时可能生成二氧化碳,也可能生成一氧化碳,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木炭还原氧化铜可能生成的气体成分进行实验探究。【提出问题】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可能生成什么气体?【作出猜想】(1)猜想:只生成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O+C2Cu+CO2;猜想:只生成CO; 猜想:既生成CO,又生成CO2。【查阅资料】浸有磷钼酸溶液的氯化钯试纸遇CO2无变化,但遇微量的CO会立即变成蓝色。【实验验证】小组同学经过思考之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步骤一:打开弹簧夹,先通一会儿纯净、干燥的氮气;步骤二: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喷灯对玻璃管加热;步骤三:实验结束后,拆洗装置和仪器。(2)实验开始时,先将氮气通入实验装置一段时间再加热的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避免空气中的CO2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3)对A装置的玻璃管集中加热一段时间,玻璃管中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B瓶中浸有磷钼酸溶液的氯化钯试纸变蓝,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4)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可得出上述猜想是正确的。【实验反思】(5)请从环保的角度分析,实验装置中存在的不完善之处是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拓展应用】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玻璃管内壁附着的铜用水不易清洗干净,通过查阅资料获得三种能清除铜的方案:.加入浓硫酸并微热:Cu+2H2SO4(浓)CuSO4+SO2+2H2O;.加入浓硝酸与铜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加入氯化铁溶液:Cu+2FeCl32FeCl2+CuCl2。(6)为了将试管内壁上附着的铜清洗干净,最佳的方案是(填“”“”或“”),理由是不生成有害气体(合理即可)(写出1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