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DB14∕T 2823-2023 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山西省).pdf

    • 资源ID:96360920       资源大小:628.32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14∕T 2823-2023 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山西省).pdf

    ICS 13.080 CCS B 11 14 山西省地方标准 DB14/T 28232023 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 2023-10-08 发布 2024-01-07 实施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4/T 28232023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2 4 基本规定.2 5 调查.3 6 措施布局.3 7 治理措施.5 8 监测与评价.9 9 管理.10 附录 A(资料性)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报告章节编排.12 附录 B(资料性)水土保持常用树草种、配置及整地规格表.13 参考文献.15 DB14/T 28232023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山西省水利厅提出、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标准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本文件由山西省水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XS/TC 20)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山西省水利发展中心、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瑞忠、张杨、李兴燕、马芳、冯小明、王青杵、李靖、姚亚美、马占东、李辉、赵万广、蒋洁、李永恒、张士华、陈刚、李慧玲、郭圣浩、王鑫、原军伟、邵学栋、韩育宁、吴勇、王秋霞、毕鑫、杨军、康飞龙、蔡继清、杨勇、兰跃东、李俊琴。DB14/T 28232023 1 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调查、措施布局、治理措施、监测与评价、管理。本文件适用于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评价。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5163 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GB/T 16453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GB/T 18337 生态公益林建设 GB 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T 18921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观环境用水水质 GB/T 31962 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 GB/T 38353 农村公共厕所建设与管理规范 GB/T 50337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标准 GB/T 50363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 GB/T 50885 水源涵养林工程设计规范 GB 51018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 GB/T 51097 水土保持林工程设计规范 GB/T 51435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技术标准 HJ 497 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HJ 2005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SL 449 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 SL/T 534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 SL/T 800 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 SL/T 804 淤地坝技术规范 DB14/726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DB14/T 727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 DB14/T 1271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规范 DB14/192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DB14/T 28232023 2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水源保护型生态清洁小流域 以保护涵养水源、维护水质为主要目的的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旅游型生态清洁小流域 以营造山青水秀、促进提升生态旅游资源质量为主要目的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和谐宜居型生态清洁小流域 以提高生态景观、水景观、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促进人居环境改善为主要目的的生态清洁小流域。休闲康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 以提升和维护休闲康养资源质量、发挥休闲康养资源利用优势为主要目的的生态清洁小流域。绿色产业型生态清洁小流域 以提高水土资源保护利用、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为主要目的的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率 区域内水土保持状况良好的面积(微度土壤侵蚀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水土保持功能 区域内水土保持措施所发挥或蕴藏的有利于保护水土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防灾减灾、改善生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包括基础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4 基本规定 在山区、丘陵区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一般应以面积为 5 km250 km2的集水区为单元。在平原地区,宜以自然或人工河渠为依托的行政村为单元。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应以村庄或城镇周边、河源区、水源地、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较好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为重点,应避让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一般分为预防保护区、综合治理区、生态修复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分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目标为区域内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水土保持功能明显提升,生态系统安全稳定,流域水系通畅洁净,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水土资源利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相适配,乡村特色产业得到培育和发展,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普遍增强,山青、水净、村美、民富的目标基本实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应符合下列原则:统筹规划,系统治理。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以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全面推进治山保水、治河疏水、治污洁水、产业发展;保护优先,防治并重。坚持保护优先、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为主,优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配置,形成综合防护体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充分利用当地自然、人文、产业等特色,分区布设治理措施,开展不DB14/T 28232023 3 同类型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根据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示范带动、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相结合,提高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成效;科学创新,协同推进。应用水土保持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协同推进治山、治水、治污,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促进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优先采用绿色低碳环保的新方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内容包括封育保护、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源污染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沟(河)道整治。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报告章节编排见附录 A。5 调查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前应进行调查,调查按照 SL/T 534 的规定执行。根据生态清洁小流域功能定位,针对不同类型的小流域开展专项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水源保护型生态清洁小流域重点调查小流域内水土保持、点源污染、面源污染等;生态旅游型生态清洁小流域重点调查小流域内民俗文化、人文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开发潜力等;和谐宜居型生态清洁小流域重点调查小流域内人居环境、居民生活基础设施等;休闲康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重点调查小流域内人居环境、康养基础设施等;绿色产业型生态清洁小流域重点调查小流域内农业产业结构、产业规模、特色农业发展情况、未来产业开发潜力等。调查成果宜采用数字化处理,实行数据库管理。6 措施布局 一般规定 6.1.1 应以小流域为单元,水系、村庄和城镇周边为重点,山水林田路村统筹兼顾,分区、分类合理布设治理措施。6.1.2 河源区、重要水源地宜建设水源保护型生态清洁小流域,措施布设侧重水源涵养林、面源污染治理、水源保护等。6.1.3 森林、草地、地质等生态景观资源丰富或民俗文化、人文资源优势明显的区域宜建设生态旅游型生态清洁小流域,措施布设注重生态和景观结合,兼顾科技示范、科普教育的需求,侧重坡面水土流失治理、沟(河)道整治、景观美化、人工湿地等。6.1.4 林草植被、水景观、自然景观、基础设施较好的人口聚集区宜建设和谐宜居型生态清洁小流域,措施布设侧重坡面水土流失治理、沟(河)道整治、生态和水景观保护与修复、人居环境整治等。6.1.5 城郊或具有民俗文化、红色旅游、农业观光、森林康养、温泉等资源,基础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区域宜建设休闲康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措施布设侧重自然与人文等康养资源保护与建设、坡面水土流失治理、沟(河)道整治、人工湿地、人居环境整治等。6.1.6 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特色产业,如有机茶、水果、中药材、设施农业、林业等区域宜建设绿色产业型生态清洁小流域,措施布设侧重农林结合、保土耕作、节水灌溉、生态沟渠、植被缓冲带等。措施配置 DB14/T 28232023 4 6.2.1 预防保护区 预防保护区主要采取封育保护措施,措施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在人类活动较少、林草植被较好的区域采取封育保护措施,应设置封禁警示牌和护栏;在林草植被较差的区域采取人工抚育、补植补种措施,应设置封禁警示牌和护栏;应采取防止人为扰动破坏、污染物随意排放等预防保护措施。6.2.2 综合治理区 6.2.2.1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坚持沟坡兼治,坡面以梯田、林草工程、坡面水系工程为主,沟道以淤地坝、谷坊为主,沟头以沟头防护为主;沟头以上有坡面天然集流槽,引起沟头前进和扩张的地方修建沟头防护工程;沟底比降 5%15%、沟底下切剧烈发展的沟段修建谷坊;经果林区优先配置水源工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灌溉工程按照 GB/T 50363 的规定执行;西北黄土高原区措施配置应以提高综合农业生产能力和改善生态为核心,以保护土壤、增加植被覆盖、蓄水保土、拦沙减沙为重点。治理措施应以坡改梯、治沟造地、保土耕作、林草、封育措施为主,多年平均降水量 400 mm 以下地区林草工程应以灌草为主;北方土石山区措施配置应以改善生态、保护与涵养水源、发展农林特色产业为核心,注重保护土壤和耕地资源、防治局部区域山洪和泥石流灾害。治理措施应以坡改梯、雨水集蓄利用、沟道治理、林草工程为主。6.2.2.2 面源污染治理 面源污染治理措施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源头减量以保护小流域内水体不被富营养化为主要目标,各类化肥、农药的使用种类和数量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提倡生物防治病虫害,鼓励使用农家肥、有机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和节水灌溉,发展有机农业;过程消减应根据面源污染向附近河流水体的输移规律,利用生态沟渠、土壤渗滤、植被缓冲带等技术进行污染物消减;面源污染严重地区,利用人工湿地进行末端消减。6.2.2.3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措施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依据村庄人口、地形条件、自然条件布设绿化美化、生活垃圾处置和生活污水处理措施;在村庄推广厕所改造,条件允许的地方鼓励农户建设沼气池;结合村庄发展规划,合理规划村内道路;区域内规模化畜禽养殖废水处理排放标准按 GB 18596 的规定执行。6.2.3 生态修复区 生态修复区治理以沟(河)道整治为主,措施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自然、生态功能保持良好的沟(河)道以保护为主,不宜采取工程治理措施;应对影响沟(河)道安全的淤积物、违章设施、堆放物、垃圾和非必要的横向挡水设施等进DB14/T 28232023 5 行清淤清障;破坏严重、行洪不达标的沟道从生态保护的角度进行近自然治理,宜采用生态护岸;河道两侧及湖库周边宜营造植被缓冲带、人工湿地等,措施布局应符合水源保护地、河道管理规定;沟(河)道和湖库水位变化的水陆交错带宜栽植水生植物。7 治理措施 预防保护区 预防保护区主要采取封育保护措施,措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封育保护宜布置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河流上游源头、湖库集水区、水土流失较为明显及植被恢复困难地区;封育方式根据流域范围水土流失情况、原有植被状况及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分为全封、半封、轮封;育林类型包括乔木型、乔灌型、灌木型、灌草型;封育保护措施包括开展森林管护、预防森林火灾、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等,配套措施包括设置警示标志与界桩、封禁围栏、补植补栽、幼林抚育等;封育保护措施设计应按 GB 51018、GB/T 15163 的规定执行。综合治理区 7.2.1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7.2.1.1 梯田工程 梯田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梯田布置应根据地形条件,按照“近村、近水、就缓、就低”的原则,选择坡度在 25以下、土层较厚的坡耕地上。田块布局应顺山坡地形,大弯就势,小弯取直;梯田设计应统筹考虑小型蓄排水工程、道路工程,可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梯田埂坎宜配置地埂植物;西北黄土高原区坡耕地治理优先采用水平梯田,宜采用土坎梯田;北方土石山区、石质山区宜采用石坎梯田;梯田工程等级、设计标准、工程设计应按照 GB 51018 的规定执行。7.2.1.2 坡面水系工程 坡面水系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应根据治理区地形条件,因地制宜,确定坡面截排水工程、蓄水池(水窖)、沉沙池等坡面水系工程;坡面水系工程设计应按照 GB 51018 的规定执行。7.2.1.3 林草工程 林草工程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护岸护滩林、经济林等,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林草工程建设充分考虑项目区的自然和经济社会情况,防治水土流失与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做到因地制宜、因害设防;DB14/T 28232023 6 注重生物多样性,采用以乡土树草种为主的多林种、多草种配置;按不同流域地形、地貌部位、水土流失类型区、土壤侵蚀状况布置适宜的水土保持林种;在水土流失轻微、交通方便、立地条件较好、具有灌溉条件的区域配置经济林,经济林以规模经营为主,推广经济高效型水土保持植物;陡坡退耕地、撂荒地、沟头、沟边、沟坡、梯田田坎、废弃地、村头空地等不宜造林的地块植草;树种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护岸护滩林按西北黄土高原区、北方土石山区分类选取树种,详见附录B中表B.1表B.3。种草按不同生态环境选择草种,详见附录B中表B.4;经济林林种选择时应与当地产业结构方向一致,宜选择花椒、核桃、枣树、樱桃、杏、山楂、仁用杏、苹果、桃、梨、葡萄、沙棘等。造林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护岸护滩林宜采用混交形式,常见造林树种配置方式见附录B中表B.5;造林整地规格应与立地条件、苗木规格相适应,应用条件见附录B中表B.6。水源涵养林设计应按照 GB/T 50885 的规定执行、水土保持林设计应按照 GB/T 51097 的规定执行、护岸护滩林设计应按照 GB/T 18337 的规定执行、经济林设计应按照 GB/T 15776、GB/T 16453 的规定执行、种草设计应按照 GB/T 16453 的规定执行。7.2.1.4 节水灌溉工程 节水灌溉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具备灌溉水源的地块宜布置节水灌溉工程。以集蓄雨水作为灌溉水源时,集蓄工程的集流能力应与蓄水容量相协调;灌溉水水质标准应符合 GB 5084 的要求;灌溉采用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以雨水集蓄工程为水源的地区宜采用微灌技术;灌溉系统包括水源、取水建筑物、输配水管网、灌水器、电气、控制设备等;节水灌溉工程设计应按 GB/T 50363 的规定执行。7.2.1.5 淤地坝工程 淤地坝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在下游有居民点、学校、工矿、交通等重要设施的沟道内不宜布设大、中型淤地坝;在同一沟道内,当上游有大型淤地坝时,其下游不宜布设同等级淤地坝;中、小型淤地坝宜布设在大型淤地坝坝控区域内,按照快速淤地造田、延长大型淤地坝淤积年限、控制沟道下切的目标配置;淤地坝工程设计应按照 SL/T 804 的规定执行。7.2.1.6 谷坊工程 谷坊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遵循“顶底相照”的原则,根据沟底比降,从下而上确定谷坊位置,下一座谷坊的顶部(溢流口)大致与上一座谷坊基部等高;谷坊工程修建在沟底比降较大(5%15%)、沟底下切剧烈发展的沟段,坝址选择在地质地形条件好、建筑材料取用方便的位置;谷坊按建筑材料分为土谷坊、石谷坊、植物谷坊等;DB14/T 28232023 7 土、石谷坊布设在拦蓄径流泥沙多、建筑材料充足的沟道,谷坊出口应配套护坡、护底、消能设施;植物谷坊布设在沟底比降较缓、土层较厚且湿润的沟道;谷坊工程设计应按照 GB 51018、GB/T 16453 的规定执行。7.2.1.7 沟头防护工程 沟头防护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沟头防护工程应布设在沟头以上有天然坡面集流槽,暴雨径流集中泄入、引起沟头剧烈前进的区域;沟头防护工程包括蓄水型和排水型,宜与坡面水系工程相结合;蓄水型沟头防护包括围埂式和围埂蓄水式,集水面积小于 5 hm2时宜采用围埂式,集水面积大于 10 hm2时宜采用围埂蓄水式;排水型沟头防护包括悬臂式和跌水式,沟头陡崖(或陡坡)高差较小时采用跌水式,沟头陡崖高差较大时采用悬臂式;沟头防护工程设计应按照 GB 51018、GB/T 16453 的规定执行。7.2.1.8 小型蓄水工程 小型蓄水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小型蓄水工程包括水窖、集雨水池、人字闸等;水窖宜布置在村旁路旁有足够地表径流汇流面积的地质稳定区域。水窖类型包括井式水窖和窑式水窖。井式水窖单窖容量 30 m350 m3;窑式水窖单窖容量可大于 100 m3;集雨水池宜布置在坡脚或坡面局部低洼、地质条件较好、蓄水容量大的区域。集雨水池容量根据坡面径流量、蓄排关系确定,单池容量宜为 10 m3500 m3,应与排水沟结合布设;人字闸宜布置在河道比降较小、集水汇流面积适中的地区,闸阀处尽量狭窄且两岸地形对称、靠近村庄或处于综合治理区内,蓄水区应开阔平缓。西北黄土高原区建闸至下部持力层,应避开河床、蓄水渗漏严重地区;石质山区建闸应避开上下游贯通的纵向裂缝发育地段;水窖、集雨水池设计应按照 GB/T 16453 的规定执行,人字闸设计参照水土保持设计手册 规划与综合治理卷第 10 章的规定执行。7.2.1.9 护坡工程 护坡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护坡工程包括削坡开级、工程护坡、植物护坡和综合护坡;边坡高度大于 8 m、坡度陡于 1:1.5 时宜先削坡开级;工程护坡包括干砌石护坡、浆砌石护坡、混凝土护坡、铅丝石笼护坡等;植物护坡包括乔草、灌草、草皮护坡等;综合护坡包括生态袋护坡、生态框护坡、浆砌石骨架护坡等;工程设计参照水土保持设计手册 生产建设项目卷第 5 章、第 8 章的规定执行。7.2.1.10 保土耕作 保土耕作包括改变微地形、覆盖、改良土壤,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改变微地形措施包括等高耕作、地埂植物带、等高植物篱、沟垄种植、坑田(掏钵)种植等;覆盖措施包括草田轮作、间作、套种、带状间作、合理密植、休闲地种绿肥、覆盖种植、少耕免耕等;改良土壤措施包括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留茬播种、少耕免耕等;DB14/T 28232023 8 工程设计应按照 GB 51018 的规定执行。7.2.2 面源污染治理 面源污染治理措施包括源头减量、过程消减、末端消减,应符合下列规定:源头减量应采取化肥、农药减量措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植物病害统防统治、秸秆还田、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饲料化利用、生物降解地膜,加大农膜回收。肥料使用符合 NY/T 496的要求,农药使用符合 GB/T 8321 的要求;过程消减宜采取土壤渗滤、生态沟渠、植被缓冲带等生态净化工程。过程消减按照 SL/T 800的规定执行;末端消减宜采用人工湿地,设计应按照 HJ 2005 的规定执行。7.2.3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包括村庄(社区)绿化美化、生活垃圾处置、生活污水处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废水处理、厕所改造,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村庄(社区)绿化美化宜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文文化,在周边山体、水旁、路旁、村旁、宅旁、院落内种植乡土树种和特色树种,推进村庄(社区)绿化美化。村庄(社区)绿化美化按照 DB14/T 1271 的规定执行;生活垃圾处置包括垃圾收集点建设、垃圾收集、转运、处置。垃圾收集点宜在邻近农户、村庄公共场所及道路两侧设置,垃圾收集宜采取分类收集,垃圾转运和处置宜采用专用设施运输、无害化处置。垃圾收集点建设、收集及运输设施、无害化处置按照 GB/T 50337 和 GB/T 51435的规定执行;生活污水处理包括收集和处理。污水收集宜采用重力流管道收集,处理方式采用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结合的方式,水源保护区的生活污水处理应符合保护区的相关要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计应按DB14/T 727的规定执行,处理后生活污水排入附近水体的水质应符合DB14/1928和 DB14/726 的要求,用于农田灌溉的水质应符合 GB 5084 的要求;排入景观河道的水质应符合 GB/T 18921 的要求;排入城镇污水管网的水质应符合 GB/T 31962 的要求;规模化畜禽养殖废水收集和处理应根据流域内村镇建设规划、经济发展现状、废水排放数量,合理布设废水处理设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废水收集、处理按照 HJ 497 的规定执行;厕所改造包括户厕和公共厕所改造,分水冲式和无水式。公共厕所按照村庄人口分布、旅游资源合理布设,远离水源地。厕所改造应做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厕所改造设计应按 GB/T 38353 的规定执行。生态修复区 生态修复区治理以沟(河)道整治为主,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沟(河)道整治包括沟(河)道疏浚、河槽整治、生态护岸、护地堤、植被缓冲带建设;沟(河)道疏浚包括清淤、清障、水系连通,恢复沟(河)道自然形态及其连续性;河槽整治包括砂石坑整治、河岸(湖库滨)带自然景观恢复等措施;生态护岸包括纯植被护岸、植被与工程复合护岸、生态混凝土材料护岸;护地堤布置应尽可能少占耕地、利于防汛抢险和工程管理,与河势流向相适应、堤线力求平顺,堤型分为土堤、砌石堤、混凝土堤、混合堤;植被缓冲带宜结合岸坡防护、污染治理布设,包括植物配置、生境营造设计、陆域植物群落恢复、水生植物系统构建等,林草种选择应与岸边植物相协调;沟(河)道疏浚、河槽整治、植被缓冲带设计应按照 SL/T 800、GB/T 15776 的规定执行,生DB14/T 28232023 9 态护岸、护地堤设计参照水土保持设计手册 规划与综合治理卷第 7 章的规定执行。8 监测与评价 监测 8.1.1 监测时段 8.1.1.1 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前、建设中和竣工后 1 年2 年内进行监测。8.1.1.2 特大暴雨发生后及时对水土流失、面源污染、水质水量、人居环境、工程受损、洪水灾害情况进行调查。8.1.2 监测内容及方法 生态清洁小流域依据评价指标确定监测内容,监测内容及方法见表 1。表1 生态清洁小流域监测内容及方法 序号 监测指标 监测内容 监测方法 1 水土流失防治 状况 小流域土地面积、不同侵蚀强度土地面积、水土流失量等 遥感监测、定位观测、调查监测 2 林草覆盖率 小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土壤质地等,植被类型、物种组成、林草面积等 收集资料、调查监测、样地调查 3 水质状况 小流域径流量、出口水质等 定位观测、水质检测 4 水土保持功能 土壤入渗、拦蓄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拦截泥沙等基础效益;各类产品的收入、转化增值等经济效益;减少下游淤积泥沙、洪涝等灾害,促进生产力提高的社会效益;减少洪水总量、增加常流水,提高土壤肥力、植被覆盖度等生态效益 遥感监测、定位观测、调查监测、样地调查 5 化肥使用情况 小流域内农田面积、种植结构、化肥使用量、农药使用情况等 调查监测 6 农药使用情况 7 生活污水处理率 村庄人口、生活污水排放和处理量、回收利用情况等 调查监测 8 规模化畜禽养殖废水处理率 畜禽养殖企业规模、种类,废水和固废产生量、排放量、处理量等 调查监测 9 生活垃圾无害化 处理率 村庄生活垃圾种类、数量,无害化处理方法、数量等 调查监测 10 卫生厕所普及率 村庄卫生厕所改造类型、数量、常住农户户数等 调查监测 11 生态岸线比例 岸线长度、不同类型护岸长度等 调查监测 12 水系连通状况 沟(河)道地貌形态、水文情势、河床及岸坡有无违法采砂、垃圾堆放及明显淤积 调查监测 13 居民人均收入 村庄人口、农业产业结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 调查监测 14 特色产业发展 15 年游客累计数量 接待游客的农家乐、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填报的接待人数等 调查监测 16 村庄(社区)绿化美化 村庄环境状况、居住区面积,周边及四旁绿化树草种、面积等 遥感监测、调查监测 DB14/T 28232023 10 评价 8.2.1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评价指标共 16 项,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进行评价。8.2.2 依据生态清洁小流域类型,评价指标分西北黄土高原区、北方土石山区分别制定标准值,标准限值执行表 2 规定。表2 生态清洁小流域评价指标 序号 评价指标 水源 保护型 生态 旅游型 和谐 宜居型 休闲 康养型 绿色 产业型 备注 1 水土流失防治 状况 水土保持率 73%水土保持率高于评价前一年所在县平均值或小流域平均土壤侵蚀强度在轻度(含)以下 西北黄土高原区 水土保持率 75%北方土石山区 2 林草覆盖率 70%或高于评价前一年所在县平均值 西北黄土高原区 75%或高于评价前一年所在县平均值 北方土石山区 3 水质状况 小流域内地表水水体水质达到所处区域生态环境部门要求 4 水土保持功能 水土流失重点地块全部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小流域内水土保持功能良好 5 化肥使用情况 各类作物施肥使用应符合NY/T 496规定 6 农药使用情况 各类农药在不同作物上的使用应符合GB/T 8321规定 7 生活污水处理率 100%80%8 规模化畜禽养殖废水处理率 100%90%9 生活垃圾无害化 处理率 100%10 卫生厕所普及率 80%11 生态岸线比例 70%60%50%12 水系连通状况 沟(河)道水流畅通,河床及岸坡无违法采砂、垃圾堆放及明显淤积 13 居民人均收入 小流域内居民人均收入增加 14 年游客累计数量 0.5万人天 1.0万人天 15 村庄(社区)绿化美化 村庄(社区)环境整洁,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村庄绿地率20%16 特色产业发展 形成一定产业规模或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特色产业 注1:本规范不能满足市、县(区)政府要求时,原则上使用严于本规范的标准值。注2:水土流失重点地块是指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区域,如坡耕地、侵蚀沟等。注3:生活污水处理率是对小流域内集中生活区域的要求。9 管理 建设期管理应明确项目管理机构、组织管理制度,明确保证工程质量、进度及控制投资的监督管理措施。应建立生态清洁小流域管护制度。小流域内各项治理措施的产权、使用权和管理权应明晰,并说DB14/T 28232023 11 明管护要求,确保持续发挥效益。鼓励受益群众参与管护,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引入社会资本实施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运行期各项治理工程的管理按照 SL/T 534 等相关规定执行。DB14/T 28232023 12 A A 附录A (资料性)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报告章节编排 1 综合说明 1.1 工程概况 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3 项目建设任务、目标及规模 1.4 项目区选择与建设条件(项目区基本情况)1.5 工程布置 1.6 施工组织设计 1.7 监测与评价 1.8 技术支持 1.9 工程管理 1.10 投资估(概)算 1.11 效益分析与主要结论 2 项目背景与设计依据 2.1 项目背景 2.2 设计依据 3 建设任务与规模 3.1 建设任务 3.2 建设原则及目标 3.3 建设规模 4 项目区选择与建设条件(项目区基本情况)5 总体布局与措施设计 5.1 典型小流域选择及分区 5.2 总体布局及措施配置(工程总体布置)5.3 典型措施设计(措施设计)5.4 措施汇总 6 施工组织设计 6.1 工程量 6.2 施工条件 6.3 施工工艺与方法 6.4 施工进度安排 7 项目监测与评价 7.1 监测任务 7.2 监测内容和监测指标 7.3 监测方法和监测网点的布设 8 技术支持 9 工程管理 9.1 建设期管理 9.2 运行期管理 10 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 10.1 危险与有害因素分析 10.2 劳动安全措施 10.3 工业卫生措施 10.4 安全卫生评价 11 节能评价 11.1 设计依据 11.2 能耗分析 11.3 节能措施及效果评价 12 招标方案 12.1 依据与原则 12.2 招标范围 12.3 招标组织形式及方式 13 投资估(概)算 13.1 编制原则和依据 13.2 投资估(概)算表 13.3 资金筹措 14 效益分析 14.1 生态效益 14.2 经济效益 14.3 社会效益 14.4 结论与建议 注1:初步设计报告取消1.2节、5.1节、8章,6章增加施工布置。注2:附图: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项目区地理位置图、水系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小流域治理措施总体布局图、治理措施典型设计图等。初步设计报告细化治理措施设计图。注3:附表:包括工程特性表、小流域调查表、土地利用现状及调整表、治理措施汇总表、治理措施图班统计表、主要工程量及投工汇总表、施工进度表、效益分析估算表。小流域调查表参照 SL/T 534 的附表,其余附表参照 SL 449 的附表。DB14/T 28232023 13 B B 附录B (资料性)水土保持常用树草种、配置及整地规格表 表B.1 水源涵养林适生树种 区域 适生树种 西北黄土 高原区 油松、侧柏、华北落叶松、华山松、白皮松、杜松、云杉、白榆、文冠果、胡桃楸、山杏、刺槐、臭椿、麻栎、栓皮栎、槲栎、旱柳、河北杨、槭树、红桦、毛白杨、山茱萸、漆树、沙棘、柠条、酸枣等 北方土石 山区 油松、侧柏、华北落叶松、华山松、臭椿、刺槐、麻栎、栓皮栎、黄栌、元宝枫、辽东栎、槲栎、板栗、云杉、冷杉、白桦、山杨、槭树、椴树、毛白杨、旱柳、漆树、香椿、沙棘、酸枣、荆条等 表B.2 水土保持林适生树种 区域 立地类型 适生树种 西北黄土高原区 阳坡上部与梁峁 油松、臭椿、刺槐、河北杨、侧柏、杜梨、杜松、辽东栎、山桃、狼牙刺、沙棘、紫穗槐、柠条等 阳坡中下部 麻栎、栓皮栎、侧柏、河北杨、刺槐、文冠果、杜梨、臭椿、山桃、沙棘、黄蔷薇、酸枣、紫穗槐等 阴坡 油松、华山松、河北杨、刺槐、侧柏、山杏、柽柳、柠条、沙棘、珍珠梅等 沟滩 旱柳、小叶杨、毛白杨、榆树、白榆、沙棘等 塬面 泡桐、北京杨、楸树、旱柳等 北方土石山区 阳坡上部 华北落叶松、刺槐、侧柏、白桦、杜松、臭椿、文冠果、辽东栎、酸枣、小叶锦鸡儿等 阳坡中下部 油松、刺槐、侧柏、臭椿、文冠果、栓皮栎、小叶杨、杜松、杜梨、五角枫、青杄、白杄、云杉、元宝枫、白榆、黄栌、山桃、山杏、黄刺玫、枸杞、沙棘等 阴坡 油松、华北落叶松、黄栌、青杄、白杄、白桦、白榆、茶条槭、冷杉、小叶杨、毛白杨、泡桐、香椿、复叶槭、胡桃楸、辽东栎、文冠果、樟子松、元宝枫、云杉、胡枝子、沙棘等 沟滩 白榆、北京杨、沙棘、青杨等 表B.3 护岸护滩林适生树种 区域 主要造林树种 西北黄土高原区 油松、华山松、云杉、杜松、侧柏、杜梨、文冠果、槲树、刺槐、泡桐、臭椿、麻栎、栓皮栎、槲栎、旱柳、毛白杨、河北杨、青杨、槭树等 北方土石山区 油松、华山松、云杉、冷杉、麻栎、栓皮栎、槲栎、白桦、山杨、槭树、椴树、刺槐、国槐、臭椿、黄栌、毛白杨、青杨、旱柳、漆树等 表B.4 不同生态环境主要水土保持草种 生态环境类型 主要草种 荒山、荒沟、废弃地 草木樨、沙打旺、苜蓿、野豌豆、羊草、红豆草、披碱草、野牛草、狗牙根、扁穗冰草、伏地肤、黑麦草等 退耕地、撂荒地 苜蓿、白草、苏丹草、沙打旺、马兰、无芒雀麦、鹅冠草、黄芪、披碱草等 梯田坎、路肩 野牛草、鹅冠草、紫羊草、白草、芨芨草、沙生冰草、早熟禾等 低湿地、河滩、湖库周边 芦苇、水烛、扁穗冰草、荷花、睡莲、千屈菜、水葱、红蓼、菖蒲、水生毛茛、海韭菜、莎草等 幼林间作 沙打旺、红豆草、野豌豆、黄芪、黄花菜、毛叶苕子等 果园间作 毛叶苕子、鸡脚草、野豌豆、红三叶草、红豆草等 绿化、草坪 冰草、狗牙根、地肤、紫羊茅、马兰、野牛草、早熟禾等 盐碱地 无芒雀麦、鹅冠草、野豌豆、冰草、芨芨草、草木樨、苜蓿、苏丹草、羊草、毛叶苕子、芦苇、碱茅、盐蒿、地肤等 DB14/T 28232023 14 表B.5 常见造林树种配置表 主要树种 搭配树种 油松 栓皮栎、槲树、辽东栎、侧柏、落叶松、元宝枫、白蜡、椴树、白桦、刺槐、山杏、紫穗槐、黄栌、胡枝子、沙棘等 侧柏 栓皮栎、辽东栎、白皮松、油松、刺槐、元宝枫、黄连木、山皂角、紫穗槐等 华北落叶松 白杄、油松、樟子松、辽东栎、白桦、山杨、水曲柳、椴树、春榆、白蜡等 栓皮栎 油松、侧柏、元宝枫、紫穗槐、黄栌等 刺槐 侧柏、油松、杨树、栓皮栎、白榆、臭椿、紫穗槐、黄栌等 杨树 刺槐、侧柏、沙棘、紫穗槐等 表B.6 造林整地规格及应用条件表 整地类型 整地规格 整地要求 应用条件 穴状整地 小穴 直径0.3 m0.4 m,松土深度0.3 m 表土留于坑内,外沿踏实不作埂 地面坡度小于5的平缓造林地小苗造林 大穴 直径(干果类果树)1.0 m,松土深度0.8 m;直径(鲜果类果树)1.5 m,松土深度1.0 m 表土剥离至一侧,用心土做宽0.2 m、高0.1 m的埯,栽植苗木后表土回覆至坑内 地面坡度小于5地段大苗造林和各种干鲜果树 鱼鳞坑整地 小鱼鳞坑 长径0.6 m0.8 m,短径0.4m0.5 m,坑深0.5 m 表土剥离至一侧,坑内取心土在下沿做成弧状土埂,高0.2 m0.3m。各坑在坡面上沿等高线布置,上、下两行呈品字形相错排列。坑两端各开挖约0.2 m0.3m的倒“八”字形截水沟,栽植苗木后表土回覆至坑内 坡面破碎、土层较薄的造林地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 大鱼鳞坑 长径1.0 m1.5 m,短径0.6 m1.0 m,坑深0.6 m 带状整地 水平阶整地 苗木种植于距阶边0.3 m0.5 m处。阶宽1.0 m1.5 m,反坡坡度35 上、下两阶的水平距离以设计造林行距为准。要求在暴雨中各台阶间的斜坡径流在阶面上能全部或大都容纳入渗,以此确定阶面宽度和反坡坡度,或调整阶间距离 山地坡面完整、坡度在1525的坡面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 水平沟整地 沟口上宽0.6 m1.0 m,沟底宽0.3 m0.5 m,沟深0.4 m0.6 m 水平沟沿等高线布设,沟内每隔5 m10 m设一横挡,高0.2 m。根据设计的造林行距和坡面暴雨径流量确定上下两沟的行距和沟的具体尺寸。树苗植于沟底外侧,横档材料使用心土,不得用表土 窄带梯田整地 田面宽2 m3 m,田边蓄水埂高0.3 m0.5 m,顶宽0.3 m 根据设计的果树行距和坡面暴雨径流量确定上下两台梯田的间距和田边埂高度。田面修平后需将挖方部分耕翻0.3 m左右,在田面中部挖穴植树,田面上每隔5 m10 m修一横档,田埂和横档均利用心土,不得用表土 坡度较缓、土层较厚的地方营造果树或其他对立地条件要求较高的经济林 DB14/T 28232023 15 计手册(生产建设项目卷)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2018.2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水土保持设计手册(规划与综合治理卷)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2018.1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水土保持设参考文献

    注意事项

    本文(DB14∕T 2823-2023 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山西省).pdf)为本站会员(曲****)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