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化学常考点专题必杀集训-选择专练02(实验基础35题).docx
-
资源ID:96361508
资源大小:462.41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中考化学常考点专题必杀集训-选择专练02(实验基础35题).docx
2022年中考化学常考点专题必杀集训选择专练02(实验基础)1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量取液体B加热液体C滴加液体D称量固体中国教育*出版网#%【答案】B【解析】A.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错误;B.试管内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口斜向上,与水平方向成45。夹角,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用外焰加热,正确;C.胶头滴管要竖直悬空,错误;D.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左物右码,错误。故选B。2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A读取液体体积 B称量NaOH固体C熄灭酒精灯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中国教*育%出版网【答案】B【解析】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正确;B.使用托盘天平时应将易潮解和腐蚀性强的药品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故错误C.在熄灭酒精灯时应该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直接吹灭,故操作正确D.将导管一段浸入水中,用手紧握烧瓶外壁,有水柱上升,说明气密性良好。故正确故选B。3实验室中,药品的存放必须符合一定的规则。下列存放药品时所选择的仪器及存放方式正确的是()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ABCD【答案】C中%*国教育出&版网【解析】A.以防氢气漏气,玻璃片磨砂面向下,因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故集气瓶应倒放在桌面上,故操作错误;B.碳酸钙固体应放于广口瓶内,故操作错误;C.稀硫酸可放于滴瓶内,滴管专用,故操作正确;D.氢氧化钠溶液应放于细口瓶内,并用橡胶塞塞紧,故操作错误。故选C。4下列滴管使用或放置图示正确的是( )A取液时挤入空气B将滴管横放在桌面C将洗净的滴管放入洁净烧杯中 D将残留试液的滴管倒持【答案】C【解析】A.使用胶头滴管时先挤压胶头,再伸入溶液中吸取,图示做法正好相反,故A错误; B.胶头滴管不能倒置,也不能平放于桌面上,防止污染药品,故B错误;C.将洗净的滴管放入洁净烧杯中是可以的,故C正确;D.将残留试液的滴管倒持会污染胶头,故D错误,故选C。5下列基本操作正确的是()如果没有说明药品用量,则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液体取12 mL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没有量筒时可用胶头滴管代替打开试剂瓶后要把瓶塞正放在桌面上,右手心向着瓶签拿药瓶倒液体试剂滴管吸满药液后,管口端要靠在试管壁上,使液体沿管壁流下观察量筒里液体的体积,应把量筒举起,让视线与量筒的液面相平,再读出数值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头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试液倒流,腐蚀胶头ABCD只有中%国*教育出版网【答案】D【解析】如果没有说明药品用量,在取用药品的时候要遵循节约的原则,对于固体药品只需盖住试管底部即可,对于液体药品取1-2 mL即可;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没有量筒时不可用胶头滴管代替,胶头滴管无法控制量;打开试剂瓶后要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手心向着瓶签拿药瓶倒液体试剂,如果正放在桌面上,会使试剂受到污染;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试剂的时候应该垂悬在容器的正上方;观察量筒里液体的体积,应把量筒平放在桌面上,让视线与量筒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再读出数值;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头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试液倒流,腐蚀胶头。故选D。www.z*zst%ep.com6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可能原因有: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 ;加热时没有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里液体的中下部。其中与之相关的是()ABCD中*国教&%育#出版网【答案】C【解析】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操作正确,不会引起试管炸裂;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引起试管炸裂;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会使试管底部受热不均,引起试管炸裂;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过程中会导致试管内的液体喷出,但不会引起试管炸裂;加热液体预热后不用再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不会引起试管炸裂;没有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里液体的中下部,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引起试管炸裂。故选:C。7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溶剂的1/2B实验后剩余的药品应放回原试剂瓶中,避免浪费C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明仪器已洗干净ww*&w.zzste#p.comD不小心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时,应立即用水扑灭【答案】C【解析】试管中的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1/3;实验用剩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以免污染试剂;酒精在桌上燃烧,应该用湿布盖灭。8某同学在用托盘天平称量食盐时,错误地将食盐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称得食盐的质量为15.4g(1g以下用游码),如果其他操作正确,那么食盐的实际质量应为()A14.6gB15.4gC15.6gD16.4g【答案】A来&*源:中教网【解析】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的质量时,要把药品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此时药品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如果将药品与砝码的位置放颠倒了,此时药品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1克以下移动了游码。所以游码质量为0.4g,砝码质量为15g;如果将药品与砝码的位置放反了,所以药品的质量为15g-0.4g=14.6g。故选A。来源:zzs%tep#&.com9一位学生要用托盘天平称量 3.5g 药品,在称量中发现指针向左偏转。这时他应该( )来源:%中*&教网A减少药品B向右盘中加砝码www.z%#z&step.comC移动游码D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答案】A【解析】称量3.5g药品的具体操作:把游码拨到3.5克处,向左盘加药品,在称量中发现指针向左偏转说明药品多了,要减少药品;故选:A。10下列仪器可以直接用酒精灯火焰加热的是 量筒 试管 燃烧匙 集气瓶 烧杯 烧瓶ABCD来&%源:中教网【答案】A【解析】试管、燃烧匙、可以直接加热;量筒不能受热,否则易导致刻度不准确;集气瓶通常不能加热;烧杯、烧瓶可垫着石棉网间接加热。选A中国&教育出#*版网11实验室用氯化钠固体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用50mL的量筒量取45mL蒸馏水B溶解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C实验的主要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贴标签D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装入刚清洗过还未干燥的试剂瓶中保存【答案】D来源:zzst#e*%【解析】A.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50g×10%5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水的质量50g5g45g(合45mL),可用50mL的量筒量取45mL蒸馏水,故选项说法正确;B.溶解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故选项说法正确;C.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装瓶贴标签,故选项说法正确;D.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装入刚清洗过还未干燥的试剂瓶中,稀释了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12某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量筒放平稳且面对刻度线,先仰视液面读数为19mL,倾出部分液体后,俯视液面读数为11mL,则该同学倾出液体的体积是()A8mLB大于8mLC小于8mLD无法判断【答案】B【解析】第一次仰视读数为19mL,读数偏小,实际液体体积大于19mL,倾倒液体后,第二次俯视读数为11mL,读数偏大,实际液体体积小于11mL,则该同学倾倒出液体的体积大于8mL。13下列是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正确的是A用托盘天平准确称取 9.56g 固体B用 100mL 量筒量取 9.6mL 水www.zzste*p.%comC少量的酒精洒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D用托盘天平称量某烧杯的质量,发现指针向右偏转,应减少砝码至平衡【答案】C【解析】A.用托盘天平只能准确称取到0.1g,A错误。B.用 10mL 量筒量取 9.6mL 水,B错误。C.少量的酒精洒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C正确。D.用托盘天平称量某烧杯的质量,发现指针向右偏转,应减少砝码或移动游码至平衡,D错误。故选:C。来源:zz#ste&p%.com*14用下列实验操作可完成两个实验。甲实验为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乙实验为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实验的步骤是,当蒸发皿中的滤液全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B甲实验各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都是相同的C乙实验若按照的步骤进行操作, 则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D乙实验中,若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对配制的溶液浓度无影响【答案】C【解析】A.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操作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即步骤是,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一步是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错误;B.甲实验各步操作中,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能够加快粗盐的溶解速率;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蒸发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液体飞溅;玻璃棒的作用不相同,错误;C.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乙实验按照的步骤进行操作,中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正确;D.乙实验中,若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会造成溶剂的质量偏大,则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小,错误。故选C。中国教&育%出版网*#15下列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部分操作示意图中,正确的是A检查装置气密性B加热立即收集C收满后移出集气瓶D结束时停止加热【答案】A【解析】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连接装置,将导管一端插入水槽液面以下,双手握住试管,若有气泡冒出,则装置气密性良好,故A正确;B.加热时排出的气体很大一部分是试管和导管中的空气,故加热后不能立即收集气体,应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故B不正确;C.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故收集满氧气后应在水槽中将玻璃片盖好再和集气瓶一同取出水面,故C不正确;D.实验结束应先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中再移去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炸裂,故D不正确。故选A。16下列是一些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其中正确的是()ABCD【答案】B【解析】A.此装置导管与外界空气相通,不是密闭容器,无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错误;B.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向长颈漏斗中倒入水,液面高度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正确;C.长颈漏斗与外界空气相通,不是密闭容器,无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错误;D.此装置导管与外界空气相通,不是密闭容器,无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错误;故选B。17下列各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装置一定漏气的是ABCD【答案】C【解析】A.利用注射器可以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将活塞缓慢往里推,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不漏气;B.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向长颈漏斗中倒水,液面高度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不漏气;C.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上下移动,若装置不漏气,两边液面应形成一定的高度差,而图示两端液面相平,说明装置漏气;D.利用注射器可以检查装置D的气密性,在锥形瓶内装适量的水,使长颈漏斗末端浸没在液面以下,将活塞缓慢往外拉,若观察到长颈漏斗末端有气泡冒出,则装置不漏气;答案:C。18实验室用氯酸钾固体(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制取氧气,下列装置组合正确的是ABCD【答案】A【解析】实验室用氯酸钾固体(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制取氧气,属于固体混合需加热型,发生装置是,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法(装置)或排水法(装置)收集,故装置组合正确的是或,观察选项,只有A选项正确。故选:A。19在进行实验室制取和收集 O2 的过程中,有关做法不正确的是w%ww.zzstep*.comA选择装置或作为 O2 的发生装置B选择装置或作为O2 的收集装置来%源#:中教&网C装置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气体D将装置中的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插入液面以下【答案】Cwww#.zzs*tep.c%om【解析】A.当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时,选择装置作为 O2 的发生装置,当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氧气时,选择装置作为 O2 的发生装置,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B.O2密度比空气稍大,且不易溶于水,选择装置或作为O2 的收集装置,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C.装置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才可收集气体,做法错误,故符合题意;D.将装置中的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产生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2015%的H2O2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会剧烈反应产生O2实验室欲利用15%的H2O2溶液制取O2,则下列装置中,仪器选择和药品放置最合理的是()ABCDwww.zzste%p#.com【答案】D【解析】A.长颈漏斗不能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因此不能控制反应速率,错误;B.B中分液漏斗中应该盛放过氧化氢溶液,错误;C.从长颈漏斗加入的应该是过氧化氢溶液,不能将过氧化氢溶液一次性加入,否则不能控制反应速率,错误;D.过氧化氢溶液从分液漏斗中加入,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而控制反应速率,能使生成氧气的速率平稳,正确。故选D。21实验室用 KMnO4制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检查装置气密性B加热KMnO4制O2www.zz&st#ep.co*mC验证O2已集满D硫在O2中燃烧【答案】A【解析】A.检査装置气密性方法是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故A正确;B.高锰酸钾是粉末状的,为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要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故B不正确;C.氧气的验满,带火星的木条要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已收集满,故C不正确;D.硫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和水反应,则硫在O2中燃烧集气瓶底部要加入水,故D不正确。故选A。22某同学为研究动物呼吸作用,用下图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来源:%&中#教网*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红墨水左移B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红墨水右移C澄清石灰水不浑浊,红墨水右移D澄清石灰水不浑浊,红墨水左移【答案】A【解析】青蛙进行呼吸作用需要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澄清的石灰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从而导致试剂瓶内气体压强发生改变,进而可判断红墨水的移动方向。解:因为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各种气体,而青蛙呼吸时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并且呼出的二氧化碳被澄清石灰水吸收,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从而导致试剂瓶内气体压强减小,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向左移动。故A正确。来源:中教*网&#%23某学生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四套装置来制取CO2,其中在制取时不能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的装置为()ABCD来#源:zzstep*.co&m%【答案】B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解析】A中的试管底部有缺口,只要放入烧杯中,稀盐酸可以随时进入试管产生气体,不用时可以随时移出试管,故可以控制反应的进行B中虽然有带孔的塑料片,但是稀盐酸总是浸没大理石,所有无法控制反应的进行C中石灰石在有孔塑料片上,用气体时,打开开关,U型管的右边压强减小,稀盐酸就会浸没石灰石产生气体,不用时关闭开关,压强增大盐酸又被压到塑料片以下,控制了反应的进行D中的原理同A,可以上下移动铜丝,就移动了有孔的塑料瓶,因此可以控制反应的进行故选B来*源:zzstep.&com24下图为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发生与收集装置。有关这些装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装置I可作为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来源:中教%网&#B装置中长颈漏斗可以用分液漏斗、医用注射器代替C装置、可用于收集密度与空气密度差距较大,且不与空气中各成分反应的气体D装置可以用于收集H2.O2,也可以用于实验室收集CO2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答案】D【解析】A.装置I可作为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故A正确;B.装置中长颈漏斗可以用分液漏斗、医用注射器代替,故B正确;C.装置、可用于收集密度与空气密度差距较大,且不与空气中各成分反应的气体,故C正确;D.装置为排水法收集气体,适用于难溶于水的气体收集,CO2能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来收集CO2,故D不正确。故选D。25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收集一瓶氧气B干燥氧气C检验二氧化碳D验满二氧化碳【答案】A【解析】A.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用排水法收集,用图中装置收集要短进长出才能排出集气瓶中的水收集到氧气,A不正确;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干燥氧气,导管要长进短出,B正确;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导管长进短出,C正确;D.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用图中装置收集要长进短出,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短管出口,D正确;故答案选A26实验室为了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制取的气体先后经过甲、乙两装置。下列关于甲、乙两装置导管的连接方式正确的是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Aa接cBa接dCb接cDb接d【答案】A【解析】用浓硫酸吸收水分属于除杂质,要长进短出,即从b管进,a管出;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可,所以从c管进,所以a接c。故选:A。27根据下图所示的四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来源:zzst#*ep%.&comA乙试管中产生气泡速率大于甲试管中产生气泡速率,说明金属活动性:镁铁B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通常状况下CO2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大于空气C甲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乙试管中的铁钉不生锈,说明只需与水接触铁钉就会生锈D向盛有NaOH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稀硫酸,烧杯中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H2SO4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放出热量中%国教育出版*&网【答案】B【解析】A.图中实验,酸的种类不同,不能说明金属活动性镁铁,错误;B.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了CO2密度比空气的大;蜡烛熄灭,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正确;C.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能与氧气、水充分接触;第二支试管的铁钉只能与干燥的空气接触;一段时间后,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第两支试管的铁钉没有生锈;不能说明只需与水接触铁钉就会生锈,错误;D.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烧杯中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说明H2SO4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放出热量,错误。故选B。28如图所示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不正确的说法是( )A甲、乙两处的现象分别是黑色粉末减少、黑色粉末逐渐变红B甲处发生的反应是典型的吸热反应C丙处试管可防止液体倒吸D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未进行尾气处理【答案】D【解析】A.在甲处,在高温条件下,碳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在乙处在加热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铜,所以,甲、乙两处的现象分别是:黑色粉末减少,黑色粉末逐渐变红,故A正确;B.在甲处,在高温条件下,碳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是典型的吸热反应,B正确;C.由装置的特点可知,丙处试管可防止液体倒吸,故C正确;D.由装置的特点可知,丁装置可以收集未反应的一氧化碳,不需要尾气处理。故D错误。故选D。29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A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证明CO2密度比空气的大来源:zzstep.%&c#om【答案】C【解析】A.要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需要将集气瓶中的氧气消耗完,利用压强的变化,根据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多少来验证氧气的含量,红磷与氧气反应,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瓶内压强变小,水进入集气瓶中的量等于消耗氧气的量,可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正确;B.先将导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正确;C.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产生的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因此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错误;D.蜡烛由下向上依次熄灭,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正确。故选C。来源:*#zzstep.com30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ww*w.zz#st%A图1,区分硬水和软水B图2,探究CO2与水的反应C图3,探究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D图4,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含量【答案】C中#国教育出版&%网【解析】A.实验室常用肥皂水鉴别软水和硬水,产生泡沫较多的为软水,泡沫较少的为硬水,故A 正确; B.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石蕊纸花变色,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湿润的石蕊纸花变红色,则图2可探究CO2与水的反应,故B正确;C.图3中盐酸的浓度不同,碳酸钙的状态不同,则实验不能探究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C不正确;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图4中是人呼出的气体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做比较,则实验可以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含量,故D正确。故选C。31下图所示实验中,、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说明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A变红,不变红 B变红,不变红C、变红,、不变红 D比先变红,、不变红【答案】D【解析】二氧化碳能使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变红,不能使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变红,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故选D。中*国&教%育出版网32下列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装置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是的(装置气密性均良好)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ABCD【答案】A【解析】A.通入二氧化碳时,虽然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是无明显现象;B.实验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导致试管中气压减小,从而导致液体在试管中上升;C.实验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导致气球膨胀;D.实验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导致烧杯中的水流入锥形瓶中。故选A。33下列问题的研究中,未利用对比实验思想方法的是()A MnO2的催化作用B 分子的不断运动C探究燃烧的条件D水的组成【答案】D【解析】A.研究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速度,在双氧水浓度相同的情况下,利用有无催化剂的情况下,观察氧气放出速率的快慢,所以利用了对比实验的原理,故A不符合题意;B.烧杯A中的酚酞试液和烧杯B中的酚酞试液属于对照试验,烧杯A置于放有浓氨水的烧杯附近;烧杯B置于空气中,在空气中没变色,说明空气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烧杯A中变红说明氨分子在不断运动,进入烧杯A中,使酚酞试液变红,说明了分子在不断运动,所以利用了对比实验的原理,故B不符合题意;C.铜片上的白磷与铜片上的红磷都与氧气接触,都属于可燃物,变量是着火点不同,白磷着火点低,红磷着火点高,热水能达到白磷的着火点,达不到红磷的着火点,从而证明可燃物燃烧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所以属于对比实验,故C不符合题意;D.水通电分解正极生成氧气,负极生成氢气,从而得出水的组成元素,所以不存在对照实验,故D符合题意;故选D。34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是 A B C D【答案】A【解析】A选项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B选项既能得到需要氧气也能得到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选项得到燃烧需要可燃物;D选项可得到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故答案选择A35下列图中所示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A探究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反应B探究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C探究水对铁钉生锈的影响D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来源&:z*zstep.com%【答案】C【解析】A.过程中左边集气瓶中试纸不变色,右边集气瓶2试纸变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选项A能够达到实验目的;B.过程中,左边液面上升,右边液面下降,是因为硝酸铵溶于水吸热,导致锥形瓶中压强减小,选项B能够达到实验目的;C.过程中,两边铁钉都不能生锈,不能探究水对铁钉生锈的影响,选项C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过程中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水中白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选项D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故选C。 www.zzs%t&e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