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
资源ID:96363438
资源大小:43.04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河南省洛阳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河南省洛阳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是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揭示其内在意义和本质特征,作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文学现象主要包括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流派、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的存在方式与运行机制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文学经典作品和文学话语体系之间关系密切,它既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又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何谓“文学经典”作品?西方文学批评史上较早谈论这一问题的是古罗马批评家、修辞学家朗吉努斯。他在论崇高中提出:“一篇作品只有在能博得一切时代中一切人的喜爱时,才算得真正崇高。”我国老一辈学者伍蠡甫认为,该论点为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经典”或“经典作品”这一概念的产生开辟了道路。20世纪以来,国内外诸多学者都对“经典”的定义和判定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美学尊严是经典作品的一个清晰标志,有审美的力量才能融入经典。可以说,经典作品是在一定的文学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最佳结果,它既积淀着某些最重要的文学经验,又制约着此后的文学生产。经典往往表达、指涉或隐喻了一个时代,既切中时代而又超越时代,既扎根于民族而又跨越民族疆界,成为具有某种广远而永恒价值和“纯诗”品格的作品。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文学研究的成果、文学批评文字本身应当是以文学性语言写成的,这种文学性语言主要来自经典作品。外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往往通过自己的经典作品为本国文学创立了规范性语言,这些经典本身也成为本民族标准文学语言,甚至标准普通语言的最佳体现。如意大利民族诗人但丁的神曲实践了他在论俗语中提出的主张,成为以意大利语写成的一部优秀作品,不仅为本民族诗歌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意大利文学语言的规范化、促进民族语言统一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莎士比亚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哈姆莱特等一系列经典作品,语言丰富、生动、形象而富于变化,各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各具个性特色。这些经典作品有力推动了英国文学语言的形成与发展,至今仍是人们学习英国语言文学的典范。“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不仅在俄罗斯文学中为各种文学体裁树立了典范,把俄罗斯文学引上了民族化道路,而且创造了崭新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为确立其规范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由此可见,标准、纯洁、流畅而优美的语言就存在于一部部文学经典中。系统而经常地阅读外国文学经典,既为文学感性经验的积累提供了保证,也是进行研究的必要前提。经典阅读是研究者加强语言修养的基本训练,是不断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体操”,是使学术话语规范化、完善化的必由之路。德国诗人歌德主张“每天保持和伟大艺术品的接触”,强调反复阅读莎士比亚、莫里哀等著名作家作品的重要性,还说自己每年都要重读一次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同经典的密切接触使歌德不仅成为著名诗人,也成为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无独有偶,我国英国文学研究专家王佐良也曾提到,他每年秋季都要重读一遍查普曼的荷马史诗英译本。而与拜伦、雪菜齐名的英国诗人济慈的初读查普曼译荷马史诗已成传世之作,博尔赫斯则在他的诗艺中引用过济慈这首诗的诗句。事实上,每一位真正有成就、形成自己话语特色的作家或研究者,都离不开经典作品的长期熏陶与滋养。(摘编自汪介之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设与更新)材料二:为了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提升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学术地位,我们认为,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应在原有基础上注重拓展和转向。首先,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原有的文本研究转向文本生成渊源考证与生成要素的研究。外国文学经典的生成与原始宗教、神话传说、社会语境、个体经历等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考察这些生成渊源,厘清外国文学经典形成的社会文化语境以及发展的来龙去脉,对我们深入理解经典文本的审美特性与思想艺术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探究西方文学经典在生成过程中的东方渊源,更能凸现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同样,关注劳动歌谣、抒情诗、十四行诗、英雄史诗等艺术形式的产生与演变,以及吠陀圣经荷马史诗神曲等重要文本的形成、翻译和改编等流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变异,也在一定意义上映衬了外国文学经典对人类思想的形成所发生的影响。其次,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文学翻译研究转向翻译文学研究。这一转向,使“外国文学”不再是“外国的文学”,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将外国文学从文学翻译研究的词语对应中解救出来,从而审视与反思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中的精神基因、生命体验与文化传承。再次,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纸质文本的单一媒介流传转向音乐美术、影视动漫、网络电子的复合型的跨媒体流传。文学经典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在其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历经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信息科学的迅猛发展使得纸质文本和纸质文献难以适应时代进步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局限于纸质文本的范畴也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以跨媒体研究的视野来介入外国文学经典的研究,介入新的外国文学经典传播载体的研究,既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也是外国文学学者的历史使命。最后,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外向型”研究转向关注中外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身份建构与民族形象重塑。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在中国的传播,目的不是单纯地引进外国文化,而是服务于中国文化建设。应当将学术的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根据国家发展的整体需要和学科原有的基础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合理配置人力物力,兼顾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发扬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中国精神”,在世界文学研究领域占据重要的位置,从真正意义上走向世界,赢得世界学界的尊重。(摘编自吴笛谈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转向与拓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作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就是外国文学研究。B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普希金的诗歌,这些经典作品分别是学习意大利语、英语和俄语的唯一范本。C外国文学研究者如果不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不但难以对其进行学术研究,也会影响自己学术话语的规范化和完善化。D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只有转向和拓展,才能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我们才能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学经典作品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也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所以文学研究者必须重视。B若使文学批评语言带有文学性,文学研究者就要向文学经典学习,因为文学经典中的语言是典范的文学语言。C歌德能够成为著名诗人和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与他阅读经典和创作经典作品是密不可分的。D外国经典文学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不应绕开与经典文学生成有关联的原始宗教、社会语境等因素。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外国文学经典作品文本研究的一项是( )(3分)A雨果巴黎圣母院社会背景的研究。B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表现手法的研究。C歌德浮士德主、次要人物的研究。D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思想价值的研究。4请结合材料一第二段的内容,概括“文学经典”所具备的四个条件。(4分)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大禹的寂寞何向阳时隔几千年之后,已经难见当年轩辕关的地貌了,只剩下传说,在往事与神话间游走。夏禹,一半被压成纸形,叠藏在文典史籍里头,一半化作口口相传的故事,散落在如空气般无形却有时又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然而,真的跑了几十里地,到“萃两间之秀,居四方之中”的嵩高之地、登封城北的万岁峰下,面对巨大的启母石时,才知道那个英雄是彻底寂寞的。早年读史记·夏本纪,印象中有个叫禹的英雄与洪水斗了一辈子,太史公用了几大段写他从这里到那里,好像走遍了天下河流,连一些不知名的、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河都布满他的足迹。哪里有水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忙碌得不知道还有别的生活。重翻史记,“敏给克勤”“劳身焦思”的句子迎面扑来,相比“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的功劳,“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的做法更惹人眼目,“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终于“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也终于因这个人的忙碌操劳而“太平治”。然而行为、功绩之外,仍有一句不能舍下,那就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较之,我倒更喜欢口传历史中那句“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去了“敢”字,可能更见禹的风格。不是不敢,而是不能,司马迁的文人叙事中说的是责任,民间叙事中说的是精神。二者叠加,仍不能抹去寂寞吗?禹治水前,还有一个人因治水建功,也因治水被杀。当那个叫鲧的人用堵的方法最终没有止住水而失败时,死的命运其实已等着他了。“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是小事,而民生之事重大。史记中那一句“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让人看了心悸,可见当时的责任制非常严明。“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这里面有种难以用人情释解的苦痛,舜此举之用意今人不好揣摩,然而也让人觉出搭了性命的压力,不知当时尚年轻气盛的禹怎么想,反正他是上路了。面对因洪水而生活困苦的百姓,他是非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了。在失去了父亲之后,谁又是第二个要他付出的亲人呢?启母石就是另一场不幸的实证。“禹治鸿水,通輮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这则故事一波三折,写得太生动,也太苦涩,还有启之生,也十分扑朔迷离。然而立于启母石前的下午,阳光是这么好,峭壁的石头破裂开来,一分为二。围着它走,有种本真的崇慕,因为它本身没有任何雕饰或者后天的人文附丽,就是一块巨石,风雨阳光都经历过了,还是一块巨石。对于那不知历史传说的过路人,它会因没有文字与解说而沉默为一块真正的顽石。大禹寂寞着,他的寂寞不是后天的懵懂,而是在当时,最亲密如妻子的人仍然会“惭而去”,离开他,不解是深的,比水更深一些。大禹,枉有回天之力,能够劈山让泄流改道,却不能够让一个心爱的女人回心转意,一任那自心流漫的大潮淹没自己。何况诸侯们叫叫嚷嚷,争相出着主意,到了要走向水泽大野时,便多缩进家门不愿出去。对于这帮人,大禹怎么不冲他们把那双总是在走、长满老茧的大脚伸开呢?这个英雄,领着一批人实干,却还要永担背后的冷嘲热讽、唾沫星子,那也是一种水,堵或者导似已不是对付的方法,它汇聚着另一场洪水要淹没这个治水的人。还有民众,他们的纪念随时随处,然而民众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也会因随时随处而改变心境,也会遗忘。他们忘记一个人的最好办法是将人打入历史,在史录的隧道里或可赢取一个空间、几行文字。然而,内心呢?当洪水不再,阳光灿烂,歌舞升平,与幸福伴行之际,谁会想起、忆念、沉吟,或者祭奠?(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头从难见当年轩辕关的地貌写起,然后转入对大禹治水的叙写,在现实与历史的交互中再现英雄的业绩。B文章以丰富的史料、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大禹公而忘私精神的赞扬,且对大禹的寂寞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C鲧用堵的方法最终治水失败而被杀,大禹用导的方法治水成功而被人纪念,体现了个人功绩事小,民生之事重大。D以民众对大禹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乃至遗忘结尾,含蓄而深沉,既照应了标题,又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引发读者深入思考。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头的“一半被压成纸形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与结尾的质问遥相呼应,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思考,发人深省。B文章大量引用史记中的句子,既写出了治水的难度,表现了大禹的辛劳与忙碌,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C作者认为“不敢入”体现的是责任,“不入”体现的是忘我精神,作者更欣赏大禹将国之大事扛于肩上的担当与责任。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既写出了大禹的勇往直前,实干笃行,也展现了他的寂寞与忍耐。8文章中史料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9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大禹”式人物。请结合作品和社会现实,谈谈你对“大禹”式人物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问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曰:“姑舍是。”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B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C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D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恶!是何言也”中的“恶”为语气词,与兼爱中“恶施不孝”的“恶”意思不同。B“姑舍是”中的“舍”指舍弃、抛开,与劝学中“锲而舍之”的“舍”意思相同。C“非其君不事”中的“事”指职务,与论语·阳货中“迩之事父”的“事”意思相同。D“治则进”中的“治”指国家治理得好,与大学之道中“家齐而后国治”的“治”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孟子举出宋人揠苗助长的故事,说宋人这样做不仅耗费了自己的力气,反而使禾苗受到损害,旨在强调人们要尊重客观规律。B孟子善于剖析的“言”的范围包括偏颇的、浮夸的、邪辟的、搪塞的言辞,这些言辞如果用来施政的话,将会产生极大的危害。C公孙丑一直纠结于孟子是不是称得起圣人这一问题,而孟子则举出子贡和孔子的对话给以回答,并明确地将这一话题岔开。D孟子认为伯夷、伊尹、孔子虽然在出世和入世的态度上并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是古代的圣人,而自己还是愿意向孔子学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2)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14从节选部分看,孟子的浩然之气有什么特点?请用四个字概括。培养这种浩然之气的原则和方法分别是什么?(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田家三首(其三)柳宗元古道饶蒺藜,萦回古城曲。蓼花被堤岸,陂水寒更渌。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风高榆柳疏,霜重梨枣熟。行人迷去住,野鸟竞栖宿。田翁笑相念,昏黑慎原陆。今年幸少丰,无厌澶与粥。【注释】原陆:高而平的地面。馆:稠粥。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一、二句用“古道”“古城”“蒺藜”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古朴自然的画卷。B“被”字化静为动,再现了蓼花绕堤的秋景,奠定了全诗寥落萧瑟的基调。C“榆柳”是田园诗中常见的风物,陶渊明归园田居也以它描写田园生活。D“迷”字颇耐人寻味,既可指迷失了方向,又可指行人迷醉在田园美景中。16诗中描写的田家生活,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借用琵琶女的动作以及擅长弹奏的名曲来表现她有高超技艺的句子是“_,_”。(2)韩愈师说中,认为老师的职责是“_”,在解说人们应从师的原因时,认为“_”,不可能没有疑惑。(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_,_”表现了山间四时中秋天和冬天的情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塑造了一系列劳动人民的正面形象,如佩格蒂先生。他是一位渔民,收养了两名孤儿:艾米莉和汉姆。就在艾米莉和汉姆结婚的前夕,纨绔子弟斯蒂福思竟诱骗艾米莉与他私奔。佩格蒂先生在大卫的带领下来到斯蒂福思家,问他的母亲,她儿子斯蒂福思答应要和艾米莉结婚的话算不算数。那位富家太太对他们_。在她看来,她儿子娶渔家女为妻,不但有辱门楣,而且会毁掉他自己的前程。她有的是钱,想拿钱了事。佩格蒂先生愤怒地拒绝并斥责了这个阴险的女人。他担心艾米莉,立即出发决心把_的孩子找回来,他的心充满了博爱与宽恕。上流社会中所谓的有教养的富家太太的心自私冷酷,而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心善良自尊,二者的对照使小说体现出鲜明的民主精神。亚摩斯海滨船难是小说的高潮。一艘从外国归来的船在暴风雨中即将沉没,渔民汉姆_地下海救人。当他游近时,认出挣扎求生的人正是在船上的斯蒂福思,斯蒂福思尽管诱骗了他的未婚妻,但他仍尽力救斯蒂福思。正当他即将抓住船桅时,一阵大浪把他们两人都淹没了。汉姆为人木讷憨厚,没念过书,更谈不上有仪容风度;然而,他的胸怀比海洋更博大。这是狄更斯对劳动人民高尚品质的最高赞美,小说因此具有净化人的灵魂的巨大的道德力量。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一个长单句。要求以“小说”为主语,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_,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人们通过阅读,不仅能进入不同时空的世界,更为重要的是,_: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正气歌中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_。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2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四、写作(60分)23本单元课文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也可以从本单元课文中另选一句,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致知在格物。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A项,偷换概念,“外国文学研究”应为“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信息缺失,漏掉“揭示其内在意义和本质特征”。B项,由原文“他的哈姆莱特等一系列经典作品仍是人们学习英国语言文学的典范”等可知,“这些经典作品分别是学习意大利语、英语和俄语的唯一范本”说法绝对。D项,“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错,原文说的是“提升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学术地位”。2答案:C解析:“与他阅读经典和创作经典作品是密不可分的”错,由原文“德国诗人歌德主张也成为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可知,选项妄加条件,没有“创作经典作品”这一内容。3答案:A解析:作品的“社会背景”属于文本生成渊源考证与生成要素的研究范畴。4答案:广受读者喜爱;拥有审美力量;积淀着文学经验;具有永恒价值和“纯诗”品格(答“往往表达、指涉或隐喻一个时代,切中时代又超越时代,扎根于民族又跨越民族疆界”亦可)。解析:题干要求结合材料一第二段的内容,概括“文学经典”所具备的四个条件。由“一篇作品只有在能博得一切时代中一切人的喜爱时,才算得真正崇高”可概括出要点。由“美国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美学尊严是经典作品的一个清晰标志,有审美的力量才能融入经典”可概括出要点。由“经典作品是在一定的文学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最佳结果,它既积淀着某些最重要的文学经验,又制约着此后的文学生产”可概括出要点。由“经典往往表达、指涉或隐喻了一个时代,既切中时代而又超越时代,既扎根于民族而又跨越民族疆界,成为具有某种广远而永恒价值和纯诗品格的作品”可概括出要点。5答案:首先从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谈起,引出文学现象中的重要概念经典作品,再指出文学经典作品和语言话语体系之间的关系密切,然后对经典作品这一概念进行阐释;接着围绕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展开论述;最后论述作家或研究者阅读经典作品以加强语言修养的重要性。6答案:D解析:“愤懑之情”错,作者表达的是一种嗟叹、惋惜之情。7答案:C解析:“作者更欣赏大禹将国之大事扛于肩上的担当与责任”错,根据原文第三段中的“较之,我倒更喜欢口传历史中那句民间叙事中说的是精神”可知,作者更欣赏的是大禹的忘我精神。8答案:在叙写现实中灵活地使用史料,使内容更加真实、丰富,增强说服力和作品的厚重感,使作品更具历史的纵深感;可以拉开时间距离,从历史与现实的不同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使大禹这一历史形象更加丰满、立体;现实的荒凉和史料的记载相互印证,突出了大禹恒久的寂寞,引发读者思考;历史与现实交织,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禹的崇敬和叹惋之情。解析:解答此题,可从内容、人物形象、读者感受、主旨等方面入手。从内容上看,本文将史料和现实交织穿插,在叙写现实的过程中,灵活地使用大量史料,使内容更为真实、丰富,增强了说服力,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使作品更具历史的纵深感;从人物形象上看,文章站在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描写大禹,使大禹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从读者感受上看,现实中轩辕关的荒凉和史料记载相互印证,突出了大禹恒久的寂寞,能够引发读者思考;从主旨上看,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叙写大禹治水的经历和不幸遭遇,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禹的崇敬和叹惋之情。根据上述分析,分点作答即可。9答案:他们一心为公,勇于奉献自我,公而忘私,他们的精神是可贵的。他们能够耐得住寂寞,不在乎世人的看法,坚守初心,勤劳刻苦,他们的品质是崇高的。他们得不到家人的理解,背负着世人的偏见与冷嘲热讽,他们于彼时是寂寞的。他们走进了历史,走进了文字,却走不到人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没有被后世铭记,他们于后世是寂寞的。解析:作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大禹是什么样的人,可通过文章中作者对大禹的相关描写来整理思路。根据文章第三段中的“责任”“精神”、第四段中的“他是非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了”可知,他们有着一心为公、勇于奉献、公而忘私的可贵精神;根据文章第五段中的“最亲密如妻子的人回心转意”和第六段中的“这个英雄,领着一批人实干,却还要永担背后的冷嘲热讽、唾沫星子”可知,他们得不到家人的理解,背负着世人的偏见与冷嘲热讽,他们是寂寞的,但他们又不在乎世人的看法,能够耐得住寂寞,坚守住初心,并且有着勤劳刻苦的崇高品质;根据文章第六段中的“民众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也会因随时随处而改变心境,也会遗忘”“谁会想起、忆念、沉吟,或者祭奠?”可知,他们只是被历史、文字记载,却没有进入人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没有被后世铭记,他们在后世仍然是寂寞的。根据上述分析,分点作答即可。10答案:A解析:根据“仁且智”可判断“仁”“智”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即对应“学不厌”“教不倦”,应分别断开,排除B、C两项。根据句意,“仁且智,夫子既圣矣”这是对是否为圣人的评判,而“不居”是孔子的自我评判,应分别断开,排除D项。故选A项。11答案:C解析:“非其君不事”中的“事”意思是服侍、侍奉。12答案:A解析:“旨在强调人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分析错误,孟子用这一寓言故事旨在批判那些急于求成而不注意长期坚持培养浩然正气的人。13答案:(1)不要像宋国人那样(蠢笨):宋国有个人担心他的庄稼不生长而去拔高它,疲倦地回到家。(2)孔子兼有这些特长,却说:“我在辞令方面,就不擅长。”既然这样,那么夫子您称得上是圣人了吗?解析:14答案:特点:伟大刚强。培养原则:要始终与正义和道德联系起来。培养方法:要长久地培养,不能一蹴而就,不可心急。【参考译文】(孟子)说:“我善于剖析言辞,我也擅长修养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问道):“敢冒昧请教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很难说啊。它作为一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妨害它,就会充满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配合着正义和道德;没有这正义和道德,就萎靡不振了。这气是积累了正义才产生的,不是偶然做一件合乎正义的事就可以取得的。做一件问心有愧的事,这气就疲软了。我因而说,告子不曾懂得正义,因为他把正义看成是心外之物。一定要做集义养气的事,但不要预期所达到的效果,心中不要忘记它,不能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国人那样(蠢笨):宋国有个人担心他的庄稼不生长而去拔高它,疲倦地回到家。对他的家里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庄稼苗都枯槁了。天下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太少了。认为集义养气没有用而放弃它的人,是种田不除草的人;促使它生长的人,是拔苗助长的人,这不仅没有益处,而且还损害了它。”(公孙丑问):“怎么才算是剖析言辞呢?”(孟子)说:“偏颇的言辞能剖析它的片面因素,浮夸的言辞能剖析它的沉溺因素,邪辟的言辞能剖析它的狡辩因素,搪塞的言辞能剖析它的理屈因素。(这些言辞)从心里产生,对发令施政很有危害;用它来处理政务,会对国家大事有害。(如果)圣人再诞生出现,必定会赞许我的这番话。”(公孙丑说):“宰我、子贡很有口才,冉牛、闵子、颜渊善于论述道德修养。孔子兼有这些特长,却说:我在辞令方面,就不擅长。既然这样,那么夫子您称得上是圣人了吗?”(孟子)说:“啊!你这是什么话?从前子贡问孔子说:夫子是圣人了吗?孔子回答说:圣人我达不到,我只不过是学习不会厌烦,教人不感到厌倦罢了。子贡说:学习不厌烦,是智慧;教人不厌倦,是仁德。又有仁德又有智慧,夫子已经是圣人了!圣人,孔夫子都不自居,你这是说的什么话呢?”(公孙丑说):“我私下曾听闻过:子夏、子游、子张都各有孔圣人的一部分优点,冉牛、闵子、颜渊大体接近于圣人而在某些小的方面稍差,请问您属于哪一种人?”(孟子)说:“姑且抛开这个话题吧。”(公孙丑)说:“伯夷、伊尹怎么样?”(孟子)说:“并不相同。不是他(理想)的君主就不去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就不去召唤;局势稳定才肯做官,社会动乱就要隐退,这是伯夷。什么样的君主都可以侍奉,什么样的百姓都可以召唤;局势稳定可以做官,社会动乱也可以做官,这是伊尹。该做官就做官,该隐退就隐退,该留任就留任,该迅速果断就迅速果断,这是孔子。(这些)都是古代的圣人,我都不能够做到。至于我的个人愿望,还是要学习孔子。”1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B项,“奠定了全诗寥落萧瑟的基调”理解错误。本诗描写了农村秋日的美景,赞颂了农民的勤劳和淳朴,为读者呈现了农家秋日祥和、闲适的景色和生活态,没有表现寥落萧瑟的氛围。16答案:在城外游走,关注到秋收结束后田家大多在砍柴、放牧,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关注。天黑行人迷路,幸得田翁相留,诗人深情地赞美了田翁的热情与善良。虽今年“少丰”,但田翁也只能请行人吃点粥,表达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同情。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写诗人在城外游走,看到的是在秋收完毕之后,樵夫牧童晚上回来,表现了对百姓生活的关注。“行人迷去住昏黑慎原陆”写诗人迷路了,还好有田家老翁笑着想要留下诗人,表现了诗人对田家老翁的感谢,赞美了田家老翁的热情与善良。最后写到“今年幸少丰,无厌与粥”,虽是丰年,但招待诗人最好的食物仍然是粥,表现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同情。诗歌翻译:古道上飞满了蒺藜,蒺藜又弯曲缠绕在古城墙僻处。蓼花覆盖在堤岸上,池中之水更加寒冷,更加清绿。此时秋收已完毕,日暮时分,樵夫牧童都回去了。寒风劲吹,榆树柳树越加稀落,霜更加重了,梨枣也已透熟。行路之人在归途中迷失方向,野鸟竞相寻找归宿。田家老人笑着留我,嘱咐在昏黑的地面上要谨慎小心。幸亏今年收成稍微好一点,有粥吃,请不要嫌弃。诗歌鉴赏:本诗是柳宗元田家组诗的作品之一,诗中记述了农村秋收后的情景和诗人晚上投宿农家受到殷勤款待的经过,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美景的喜爱、对农民的勤劳和淳朴的赞颂及对穷苦民众的深切同情。全诗言辞质朴,情感真挚,是田园诗的代表作。17答案:(1)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3)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18答案:尖酸刻薄;误入歧途;奋不顾身解析:由后文“在她看来,她儿子娶渔家女为妻,不但有辱门楣,而且会毁掉他自己的前程。她有的是钱,想拿钱了事”可知,语境强调富家太太对待佩格蒂先生等人态度不好,可填“尖酸刻薄”“嗤之以鼻”等。尖酸刻薄:说话带刺儿,待人苛刻,缺少善意。嗤之以鼻:用鼻子吭气,表示看不起。由前文“就在艾米莉和汉姆结婚的前夕,纨绔子弟斯蒂福思竟诱骗艾米莉与他私奔”“她儿子斯蒂福思答应要和艾米莉结婚的话算不算数”可知,艾米莉被骗犯错,可填“误入歧途”“误入迷途”“误入迷津”等。误入歧途/误入迷途/误入迷津:由于受迷惑而走上错误的道路。由前面“一艘从外国归来的船在暴风雨中即将沉没”和后面“但他仍尽力救斯蒂福思”可知,语境是说渔民汉姆不顾个人安危去救人,可填“奋不顾身”“临危不顾”。奋不顾身:奋勇直前,不顾生命。临危不顾:遇到危难,并不顾惜自已。指没有私心,十分英勇。19答案:小说通过上流社会中所谓的有教养的富家太太的自私冷酷和底层劳动人民的善良自尊的对照体现出鲜明的民主精神。解析:将复句变为单句,首先确定主干句,题干要求以“小说”为主语,那么主干句可为:小说体现出鲜明的民主精神。然后把“上流社会中所谓的有教养的富家太太的心自私冷酷”改为“上流社会中所谓的有教养的富家太太的自私冷酷”,把“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心善良自尊”改为“底层劳动人民的善良自尊”;将改后所得短语插入主干句作为“对照”的定语,将“通过的对照”作为“体现”的状语。最后按照逻辑关系梳理语序,完整连贯地进行表述即可。20答案:当游近时,他认出在船上挣扎求生的人正是斯蒂福思,尽管斯蒂福思诱骗了他的未婚妻,但他仍尽力救斯蒂福思。解析:画横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当他游近时,认出”缺少主语,可改成“当游近时,他认出”。二是语序不当,多层定语的语序是“表领属表时间、处所量词短语或指示代词动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表示属性、范围的名词、动词”,所以“在船上”应放在“挣扎求生”前面。三是关联词语位置不当,“斯蒂福思尽管诱骗了他的未婚妻,但他仍尽力救斯蒂福思”中,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关联词“尽管”应放在“斯蒂福思”前。21答案: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人们能从读书中学会做人(读书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第空,根据后文“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可知,所填句子应以“除了拥有”领起;再结合后文“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可知,此处是说拥有现实世界,故应填“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或意思相近的语句。第空,根据后文“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正气歌中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可知,此处是说读书对人的精神品质的影响,故此处应填“人们能从读书中学会做人”或“读书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等意思相近的语句。第空,结构上,所填句子应与“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对应;再结合前文“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可知,此处是说读书可以让人们不再做愚蠢的事,更加积极向上,故此处应填“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或意思相近的语句。22答案: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笛卡儿的名言,生动形象地表明了一本好书会给人带来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增强了说服力。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横线的部分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笛卡儿的话,突出强调了好书对读者在知识、品质、性情等方面的影响,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3本单元课文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也可以从本单元课文中另选一句,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致知在格物。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例文:弘毅以成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谓“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们的责任重大,路途遥远”。几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以此自警,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孜孜以求,终得展现其凌云之志。弘毅以成人,信然!志存高远,胸怀大志,方得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