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课本学写作立象以尽意——向《齐桓晋文之事》学习比喻说理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
资源ID:96369030
资源大小:14.67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向课本学写作立象以尽意——向《齐桓晋文之事》学习比喻说理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向课本学写作立象以尽意向齐桓晋文之事学习比喻说理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向课本学写作:立象以尽意向齐桓晋文之事学习比喻说理 【技法概要】 比喻说理是议论文写作的法宝之一,其实质是形象思维。数理是抽象思维,虽然也需要论证,但使用的材料是定理公式等,结论是早已被证明了的命题。作文要论证,使用的材料多半属于生活中的事例,这些材料来自于自然与生活中的鸟兽虫鱼、闪电暴风、星辰大海、明月繁星、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论证时,力求做到形象具体,通俗易懂,化高深为平易,融大道于万象。巧用比喻,联通万物,如同佛祖拈花微笑,让读者在美好的形象中感悟道理,体味深沉,在轻松愉悦中走完审美历程,确是行之有效的一种说理方法。 【课例盘点】 齐桓晋文之事中的比喻说理比俯拾皆是,研读体味这些精彩所在,对提高我们的说理水平大有裨益。 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在如此情境下,孟子见到的是一个急于称霸的齐宣王。但孟子并没有跟着他的节奏走,而是用寥寥数语就把齐宣王的注意力引到了“王道"上来,并以“以羊易牛”为例,盛赞齐宣王有仁心,宣王高兴地说:“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又以“一羽之不举”和“舆薪之不见"为喻,指出“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在此基础上,孟子再进一步指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自然地引出宣王自身的问题。即“不为”与“不能"的区别是什么呢?对于这样两个抽象的概念,若单从理论上讲,难免枯燥乏味,让宣王失去耐心。孟先生再次巧用比喻,以生活现象来形象说理,化难为易,举重若轻,他以“挟泰山以超北海”来喻“不能",以“为长者折枝”来喻“不为",并以“天下可运于掌”来喻行仁政的效果。既生动形象,又引人入胜。为了彻底打消宣王行使霸道的野心,引导他走上王道正途,孟子再次连用“缘木求鱼"和“邹与楚战”两个比喻,来说明行霸道的不合正道以及行霸道的危害所在。至此,宣王为之心动,主动求教:“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妙手点拨】 比喻论证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象,二是理。“象”就是我们用来打比喻的那个物象,“理"就是事物蕴含的道理和我们的观点。理是主,象是宾,象是为理服务的,把二者联系起来的是我们的联想。比如:我们要讨论“劳逸结合”,那我们先要想一下为什么。如果我们过于发蛮力,使笨劲,而不懂得调整与休息,那就会欲速不达,适得其反。所以,我们可以用“过于绷紧的弓弦容易折断"“紧张过度的肌肉打不出重拳”来做比喻,这样是不是就更形象易懂了呢?除了寻找物象做比喻,我们还要注意思路上的由此及彼,步步深入。再如:我们讨论“明辨是非"这个话题,为什么一定要明辨是非呢?我们可以用比喻来回答:“走路要分清正路还是歧途,吃饭要分清营养还是糟粕,做事难道不要明辨是非吗?”那么,怎样才能分辨是非呢?我们也可以用比喻来回答:“如同拨开云雾而见青天一样,突破生活的表层,把握本质,就能明辨是非。"由此可见,在论证的每一个层面或节点,都可以使用比喻。关键在于对道理理解要准确深刻,对物象选择要合理恰当。 【写作践行】 【初步尝试】 一、有题考你 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社会现象的批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抽丝剥茧 写作来源于生活,学习是我们每位同学都要面对的事情,相信这则材料大家都会有话说。写作的任务中有两点大家要注意,一是“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问题要具体、真实,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二是题目“劝学",立足点在于“劝”,要多勉励,对问题提出具体的观点。“新说",就是要有新意,不要简单重复古人的观点。我们不妨先从现象入手来探讨。有些同学学习存在应付现象,在老师家长面前一个样,自己独处时另一个样。这说明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只知穷于应付,也说明自制力差,学习的内驱力不足,或者说没有尝到学习的乐趣。也许我们在学习中还有其它问题值得深究。先找出来,深挖一下根源,写作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言之有物了。 三、一显身手 例:一劝大家学习目的要明确。(问题要具体) 明确的学习目的,犹如大海中的灯塔,指引我们在学海中保持正确的航向。(以“灯塔”喻学习目的,指出其重要性)学习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最终的目的是成就更完美的自己。明白了这个目的,我们就没必要人前一面,人后一面,以“伪学习"的状态来装点门面,就能严于自律,不会在学习上走过程。(比喻和议论结合,物象和道理结合,相得益彰。) 明确了学习目的,犹如轮船有了发动机,提供着泛舟学海、劈波斩浪的动力(再用比喻),明白了学习的目的,我们就能够潜心钻研,不惧挑战。学习如登山,越往上阻力越大(再用比喻)。只有目的明确,才能百折不回,一往无前。目的不明,就会自由散漫,信马由缰,难以有成。(说理要有针对性) 【再步前行】 一、有题考你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二、抽丝剥茧 上述材料本身就具有“喻"的性质,命题人肯定不是考大家围棋的知识,而是以此为切入点,让大家举一反三。在这里,关涉到对核心概念的准确理解。“本手”是什么?“妙手"又是什么?本手是基础,是基本功的打磨,是日复一日的训练,是一次一次的理论探索和科研攻关;妙手是创造,意识中的灵感,是恍然大悟,是豁然开朗,是柳暗花明的时刻。没有本手量的积累,就没有妙手质的飞跃。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再按图索骥,寻找合适的事例来揭示这个道理。 三、再显身手 例:“本手”就是达芬奇所画的一个个鸡蛋,“妙手"就是名作蒙娜丽莎,没有画蛋的严苛训练,哪有蒙娜丽莎的惊艳出世?“本手”就是爱迪生七千多次的实验寻找,“妙手"就是他寻找到的炭丝材料,没有一次次的失败,哪有最后的柳暗花明?“本手”就是王羲之的池水尽墨,“妙手"就是他的兰亭集序,没有退笔如山的磨练,哪有兰亭集序的精妙无双?(以“理”服人,更要以“例"服人,具体恰当的事例让议论更有说服力。)当然,不能只是致力于“妙手”,心浮气躁,妄想着走捷径,一步登天,最后只能成为“俗手"。(反面分析,并且巧妙关联“本手”“妙手"“俗手”三个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