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3课 马说(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96369528
资源大小:15.02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3课 马说(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3课 马说(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23课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理解作者的愤激之情和渴望报效朝廷的心愿。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出示目标 课件播放视频:成语故事伯乐相马 师:刚才的视频,我们认识了“伯乐”,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文章马说,先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板书课题:马说 ) 课件出示: 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理解作者的愤激之情和渴望报效朝廷的心愿。 学生齐读 三、预学展示,了解背景 课件展示: 1.了解作者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2.了解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请求被提拔任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此后,他不得不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郁郁不乐,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韩愈痛感明主难遇,所以有“伯乐不常有” 之叹。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写下了这篇文章,以此表达内心的愤懑。本文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 3.认识“说”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的杂文大致相似。 四、初读课文,指导朗读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课件展示: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sù)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自由读 要求:读音准确、停连恰当、富有节奏、读出情感。 五、疏通文意,夯实词句 1.学生借助工具书,分小组讨论自行翻译课文。 2.逐句检查学生翻译情况,进行订正。 预设: 重点字词: 祗(zh):同“祇(只)”,只、仅。 奴隶人:奴仆。 骈(pián):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槽枥(lì):马槽。 一食:吃一次。 或:有时。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sì)(马者):同“饲”,喂。 外见: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表现。 且:犹,尚且。 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以:按照。 道:正确方法。 材:才能、才干。 通:通晓。 临:面对。 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六、课文精讲,细查细悟 1.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是什么 预设: 作用:提出中心论点。 关系: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作用,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性。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用课文原句作答) 预设: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倍受侮辱;骈死于槽枥之间凄惨而死;不以千里称也湮没无闻。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预设: 反问,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愤懑之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4.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预设: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食马者形象:不识千里马,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5.结尾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这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 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结尾“其真无马邪”紧承上文“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则是紧承结尾段前三句,因此结尾这一设问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 6. 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特性? 预设: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一食或尽粟一石”。而“食马者” 不知晓千里马的这个特性,导致其“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最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所以,强调这一特性,是为了谴责“食马者”的无知。 7.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预设: 千里马人才。伯乐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8.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 千里马的遭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寄托的思想感情:文章虽在说马,实际上处处是在说人,是在指责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作者通过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命运,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现实进行了批判。 9.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预设: 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意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等句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10.当今社会,面对人才问题,你认为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发现重用人才?(可从伯乐与自身的角度) 预设: 伯乐:(1)主动寻找人才(2)创造机会:搭建平台,给人才展示的机会(3)允许人才流动,鼓励合作共赢 自身:(1)主动寻找机会(2)抓住时机展示最美自己(3)毛遂自荐 师小结: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描述,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味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七、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请完成本课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