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考试历史特训练习含答案——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docx
课时规范练 1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一、选择题1.(2020 湖南雅礼中学质量检测)国语·鲁语记载,“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这表明( )A.禹实行独裁专制 B.世袭制取代禅让制C.王权已出现雏形D.禹对地方直接控制2.(2020 重庆巴蜀中学适应性月考)商王廷设有百官,辅佐商王治理国家。其中,政务官、宗教官的地位最高,权力很大。这是因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C.巫政合一的发展特征D.商王的实际控制力小3.(2021 山东潍坊五县市阶段性监测)周初统治者以“亲亲”“尊尊”为核心,按照德治的要求,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形成调整家族、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规范。这主要反映了西周的治国方针是( )A.敬天保民C.明德慎罚B.以礼治国D.家国一体4.(2021 山西阶段性测试)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古代政治结构的形成、发展及演变中,西周的分封制是联结方国联盟制和君主郡县制的关键。由此可知,分封制(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B.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威C.促进了国家治理形态的进步D.延续了夏商的平等联合状态5.在古代中国,最大逆不道的事情莫过于违逆父母和不孝了。中国人这种敬老思想延伸到了对祖先的崇敬,当他们做错事时,他们会认为自己愧对祖先,使家族蒙羞。在他们看来,这比任何惩罚都要严重。这种现象源于( )A.儒家思想C.宗法制度B.道家思想D.礼乐制度6.(2021 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起点质量检测)西周时,据卫盉、卫鼎的铭文记载,共王三年,裘卫用价值八十朋的一块玉璋,换得矩伯的十田。共王五年,裘卫用自己的五田与邦君厉的四田相交换。这反映了西周( )A.分封制焕发新的生机B.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分化 C.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D.宗法秩序进行了较大调整7.(2021 河北衡水中学第一次联合考试)史记·封禅书载:“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极力劝止,桓公却认为自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这表明当时( )A.诸侯争霸愈演愈烈B.封禅维护了礼乐秩序C.周王权力丧失殆尽D.分封制度已遭到破坏8.平民祭祀祖先的荐新之礼是:春天荐韭菜,夏天荐麦,秋天荐黍,冬天荐稻;荐韭菜配以蛋,荐麦配以鱼,荐黍配以小猪,荐稻配以鹅。这说明商周时期( )A.重农抑商意识严重B.小农经济的盛行C.对农耕经济的重视D.注意农牧业协调发展9.(2021 河北衡水中学第一次联合考试)春秋时期,居于中原之地的鲁、卫、宋、郑、陈、蔡、曹、许等国多数都变成了二等、三等的小国,晋、楚、齐、秦等边地之国却成为当时的大国。其原因在于这些边地之国( )A.多竞争磨砺且易于拓展疆域B.不断汲取中原地区的文明C.善于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化D.重视改革且实现了封建化10.著名学者白寿彝指出:以往人们称三家分晋是晋国政权封建化的标志。但是出土的孙子一书记载了此前六卿分晋及其田制与税制的封建化改革。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六卿分晋导致分封制瓦解B.三家分晋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争权斗争C.封建制度最早确立于晋国D.孙子的出土否定了晋国社会历史11.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这些措施( )A.实现了秦国的国富民强B.提高了秦国的土地生产率C.促使自耕农的大量增加D.导致秦国劳动力严重过剩12.从目前发现的遗址看,战国既有专门性的铸钱作坊,也有和礼乐器、车马器、工具、兵器等一起铸造的综合性作坊,当时诸侯国都有作坊,一些地方郡县也有。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周王室权力已衰微B.社会政治环境动荡 C.社会经济发展迅速D.各国货币需求增加13.(2021 河北石家庄一模)孔子弟子众多,论语将其归为四类: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孔子卒后,众弟子散游诸侯国,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更有再传弟子为王者师。这反映出当时( )A.儒学为各诸侯国所推崇B.新兴士阶层崛起影响现实政治C.战国纷争导致人才流动D.礼崩乐坏为私学出现提供机遇14.春秋末期的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战国时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先秦( )A.对自然界已有朴素的科学认识B.封建迷信思想逐渐泛滥成灾C.重视严密逻辑推理的唯物史观D.沉迷于思辨的主观唯心主义15.(2021 年 1 月辽宁适应性测试)韩非指出:“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淮南子指出:“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他们认为( )A.墨子认为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B.墨子的学说对儒家思想造成冲击C.墨子的思想完全背离了儒家思想D.墨子思想与儒家思想有共通之处二、非选择题16.(2020 山东滨州五校联考)治国理政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关注的问题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人口真多呀)。”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材料二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管子(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治国理政思想,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其目的。 (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治国理政思想有何意义。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相对于世界其他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同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的发展模式不同,多源、统一的格局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摘编自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与解析课时规范练 1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C 禹因防风氏迟到就杀了他,表明他已经有了生杀大权,这是王权的雏形,故选 C 项;独裁专制是剥削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材料未体现禹实行独裁专制,排除 A 项;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从夏启开始的,排除 B 项;郡县制后中央才开始对地方直接控制,排除 D 项。2.C 材料“政务官、宗教官的地位最高,权力很大”说明神权在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即巫政合一的发展特征,故选 C 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 A 项;中央集权指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题干没有涉及,排除 B 项;题干中反映的是中央官员的职权,不是商王的权力,排除 D 项。3.B 周初统治者“按照德治的要求,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调整”,使之成为“调整家族、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规范”,这反映出以礼治国的执政理念,故选 B 项;“敬天保民”的意思是“上天”让有“德”(以老百姓为中心)的人来治理人间社会,而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涉及该层意思,排除 A 项;“明德慎罚”是指多施恩德于天下,慎重使用刑罚,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C 项;“家国一体”是一种理念,即“家”和“国”是一致的,题干涉及了“治国”,但没有涉及“治家”,排除 D 项。4.C 方国联盟制是指若干个血缘部族联合起来组成比较松散的联盟,分封制是接受天子领导的若干个诸侯国构成家国同构的政治共同体,君主郡县制则是在一个专制君主统治下实现了中央集权国家,由此可得,从方国联盟制到分封制再到君主郡县制的过程就是统一国家逐步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意味着国家治理形态的不断进步,故选 C 项;分封制下,天子无权干预诸侯国的管理,郡县制后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 A 项;西周实行分封制,并没有建立君主专制,排除 B 项;西周的分封制体现了天子和诸侯之间的不同等级,所以不是延续夏商的平等联合状态,排除 D 项。5.C 据材料可知,古代中国敬老思想极其重要,并且延伸到“对祖先的崇敬”,反映出血缘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强,故选 C 项;儒家思想核心为“仁”,重视社会秩序,对鬼神“敬而远之”,排除 A 项;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排除 B 项;礼乐制度是西周社会生活政治化的表现,排除 D 项。6.B 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存在土地转让现象,说明原来的井田制受到冲击,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分化,故选 B 项;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排除 A 项;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土地私有制,排除 C 项;材料未提及血缘继承与统治秩序,排除 D项。7.D 春秋时期的诸侯齐桓公取得霸主地位,违背了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这表明当时分封制度已遭到破坏,故选 D 项;材料只反映了齐桓公称霸,不能表明各诸侯争霸愈演愈烈,排除 A 项;齐桓公希望封禅的行为违背了礼乐 秩序,排除 B 项;材料中齐桓公的权力得到了提升,并不能表明周天子的权力丧失殆尽,排除 C 项。8.C 平民祭祀祖先是希望祖先保佑、赐福,根据平民在四季祭祀祖先的献礼包括韭菜与鸡蛋、麦与鱼等可知,这体现了古代先民对农作物和家畜的需求,对农耕经济的重视,故选 C 项;重农抑商意识的出现是在商鞅变法之后,排除 A 项;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 B 项;“荐韭菜配以蛋,荐麦配以鱼”等只是祭祀时的一种搭配,并非强调农业与畜牧业的协调发展,排除 D 项。9.A 春秋之前,在分封制下,边地之国有生存条件恶劣、面临来自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威胁等现实的压力,这就使得它们能够有更多机会竞争磨砺,而且有机会拓展疆域,从而在竞争中成长壮大,最终超越中原诸侯国而成为大国、强国,故选 A 项;只有具有了中原之国不具有的优势,才可以超越中原之国,所以不断汲取中原文明只可以使得边地之国赶上但没法超越中原之国,排除 B 项;不断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化,只能使其文化更丰富,不是边地之国实力能够超越中原之国的主要原因,排除 C 项;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处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时期,所以边地之国还没有实现封建化,排除 D 项。10.B 据材料可知田制和税制的封建化改革后,六卿成为新兴地主阶级,而之后的三家分晋则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争权斗争,故选 B 项;六卿分晋是分封制瓦解的表现,并不是原因,排除 A 项;材料只提到晋国,无法与其他诸侯比较,排除 C 项;孙子的出土只是在晋国研究方面更进一步,并不是否定晋国社会历史,排除 D 项。11.C 秦以田宅诱引三晋的人来秦,在秦国境内种植农田,并且废除了井田制,制定阡陌法,任由人们耕种,不限田地多少,这些措施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使自耕农大量增加,故选 C 项;这些措施与商鞅变法中的其他措施共同促进了秦国的国富民强,选项表述以偏概全,排除 A 项;土地生产率主要和物质投入、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有关,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这些措施鼓励人们进行农业生产,并不会导致秦国劳动力过剩,排除 D项。12.C 根本原因应从经济层面进行分析,故选 C 项;战国时期周王室已经衰微,失去对地方的控制,但不是诸侯国出现作坊的根本原因,排除 A 项;社会政治环境动荡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排除 B 项;各国货币需求增加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D 项。13.B 在孔子去世之后,他的众多弟子到各地去参与诸侯国的政治,这反映出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士阶层的崛起,影响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故选 B 项;题干没有涉及这些诸侯国对待儒学的态度,排除 A 项;C 项反映的不是材料主旨,排除;题干内容述及的是众多弟子去各诸侯国参与政治,而不是去创办私学,排除 D 项。14.A 根据材料可知,老子“道法自然”和阴阳家“相生相胜”理论都是对自然宇宙进行的思考和探究,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故选 A 项;老子和阴阳家的观点是对客观世界的思考,不是封建迷信,排除 B 项;老子和阴阳家只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还没有严密逻辑推理,排除C 项;阴阳家的“五行学说”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形态,不是主观唯心,排除 D 项。 15.D 孔子和墨子都遵循尧、舜的道,而且墨子曾经学习孔子的理论,说明墨子的思想和儒家思想有共通之处,故选 D 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墨子对儒家思想的评价,排除 A 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墨子的思想与儒家学说的共通和分歧之处,没有体现墨子的学说对儒家思想造成冲击,排除 B 项;墨子的思想和儒家思想有共通之处,不是完全背离,排除 C 项。16.参考答案 (1)思想:使人民富裕,注重社会教化。目的: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2)材料二提出重农抑商和富国富民思想。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富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17.参考答案 材料认为,多源的中华文明在不断交融中共同发展,绵延不息,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化体系。我赞同该观点。中华文明多源交融,和谐共存。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各具特色。古代早期推行分封制、宗法制,家国同构,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深入人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民族交融不断加深,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华夏文明水乳交融。中华文明独具一格,绵延不息。从西周礼乐文化的繁衍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从西汉儒家文化兼采众长、文化一统到宋明理学吸引佛、道,三教合一,中华民族崇德、仁爱、务实、进取的文化性格代代相传,熠熠生辉。综上所述,中华文明多种起源,博大精深,不断融合,兼收并蓄,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与顽强的生命力,哺育代代中华儿女,生生不息。(本题还可从“中华文明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中华文明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等角度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