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中考一轮复习考点08走进法治天地学案.docx
-
资源ID:96386346
资源大小:343.95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道德与法治中考一轮复习考点08走进法治天地学案.docx
考点08 走进法治天地(一)法律在我们身边1. 法律与生活的关系? 法律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的生活需要法律来调整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 2. 什么是法治?法治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含义:就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之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意义和作用: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3.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需要法律? 我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不仅需要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法律来调整。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法律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4.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表现在哪里?(或者问如何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答: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5.法律的作用。(1)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2)法律规定我们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法律也为我们评判、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3)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是我们的保护神。(二)法律伴我们成长6. 为什么要特殊保护未成年人?(1)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2)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关爱和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7. 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四道防线是什么?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8. 未成年人如何对待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收到特殊的保护的权力 ,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权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也要尊重和我维护他人权利,自觉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9. 依法办事的要求?如何做到依法办事? 遵守各种法律法规 养成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10. 法律要求我们怎么做?(1)学会依法办事。依法办事,就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依法办事,就要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2)树立法律信仰。树立法律信仰,就是发自内心地尊崇法律、信赖法律、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提高道德水平,增强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青少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11.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1)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道德不是由国家制定的。(2) 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其他规范则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习俗、教育或行政力量保证实施。(3)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12.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表现在哪里?(1) 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2)每个公民都平等的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的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3) 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13对未成年人保护的五道防线: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网络保护考向一 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1)法律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关系,需要法律来调整。(2)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3)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4)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典例1】我们在学校上学不用交学费,这是依据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我们的父母是社会的劳动者,有劳动法等法律法规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道路上的行人、车辆都必须遵守交通法规;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这说明( )A法律与我们的一生相依相伴B法律指导着我们未来的生活C法律只对违法的人有约束力D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生活需要法律。D:分析材料信息,在不同场所不同身份,我们都受到法律的保护,说明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D说法正确,符合题意;AB:材料没有体现法律与我们的一生相伴和法律指导我们未来的生活,故AB不符合题意;C: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普通约束力,C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考向二 道德、法律、纪律产生方式实施手段调整对象和范围道德人类社会中自然产生的社会舆论、信念、习俗普遍适用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全体社会成员纪律某单位、部门制定行政力量本单位、部门内部适用【典例2】原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受贿7.17亿余元,受贿数额特别巨大,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特别恶劣,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根据赵正永的犯罪事实和情节,决定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材料体现了( )法律由国家制定和认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高官触犯法律,应加重处罚ABCD【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律的特征。:对赵正永依法进行刑罚处罚明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故正确;:身为原陕西省委书记,依然受到法律应有的制裁,说明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故正确;:题文未体现,排除;: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高官触犯法律,应依法处罚,错误;故本题选B。考向三 法律的作用规范作用内涵:规定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怎样做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意义:为我们评判、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保护作用内涵: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是我们的保护神法律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典例3】我们在学校上学不用交学费,这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道路上的行人、车辆都必须遵守交通法规;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这说明( )A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B法律指导着我们未来的生活C我国的法律制度建设已经很完善了D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须履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法律与生活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A:材料通过生活中离不开法律的事例,向我们说明了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故A符合题意;BD: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故与题不符;C:我国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故C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考向四 保护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网络保护五位一体,构筑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四道防线,形成全社会关心、保护未成年人的有效机制和良好风尚。【典例4】2020年2月7日,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系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要求严格管控学校校门,未经学校批准学生一律不准返校,校外无关人员一律不准进校门。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看,此举属于( )A学校保护B社会保护C司法保护D家庭保护【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ABCD:我国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通过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家庭、学校、社会、司法等方面的保护。我们判断到底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何种保护,主要的判断标准是看对未成年人实施保护的主体,据此做出准确判断。题文中,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系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要求严格管控学校校门,未经学校批准学生一律不准返校,校外无关人员一律不准进校门,这属于社会方面的保护,故B说法正确,AC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考向五 学会依法办事(1)依法办事,就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2)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3)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4)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5)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典例5】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这启示我们( )A建设法治中国只需要人民的参与B依法办事是成年人的事C法治时代只需要法律,不需要道德D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崇尚和遵守【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树立法治意识的认识和理解。D:题文中,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这启示我们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崇尚和遵守,故D说法正确;A:建设法治中国需要人民的参与,但这不是唯一途径,故A说法错误;B:依法办事的社会全体成员的责任,故B说法错误;C:法治时代也需要道德,故C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1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这句话告诉我们( )A只要认真学习法律,自己的权益就会受到保护B法律与我们相伴一生,并限制着我们的各项自由C法治时代,我们要依法办事,不需要道德来协调D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2在法治社会中,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一旦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线,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法律之上。这表明法律( )A由国家制定和认可B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生活C只负责对社会成员进行劝诫D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3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下列行为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小雪乘坐地铁时,一直坚持排队上车 小华在宪法日利用课余时间上街宣传宪法知识小娟买了过期饮料后直接到商店里大闹维权 小杰被同学欺凌,他找来堂哥一起去殴打该同学ABCD4“国家就像一部复杂的机器,其运行必须有章可循,必须有法律的规范和保障。如果没有法律,国家机器就难以正常运行,国家承担的职能就难以实施。”以下观点中与此相对应的是( )A国家的经济生活离不开法律B国家的政治生活离不开法律C法律是用来统治国家的工具D国家产生之后才诞生了法律5关于法律,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完全靠人们自觉自愿遵守法律是用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在生活中,法律是调节我们行为的唯一规则ABCD6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在“四大保护”的基础上,增加网络保护和政府保护2个专章;针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现象,对不负责任的父母下“禁止令”。该法的修订( )A表明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B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C可以杜绝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D有利于未成年人不受法律约束12021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刑法修正案规定: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A可以全方位地展开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B削弱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关爱和保护力度C可以从根本上杜绝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D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引未成年人遵守法律2福建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从家庭尽责、学校指导等方面对福建省未成年人教育事业进行了规范。该条例( )体现了我省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有利于正确引导家、校对未成年人教育是确保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可以有效杜绝侵害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ABCD32021年2月19日,公安机关接群众举报,网民“辣笔小球”在新浪微博发布恶意歪曲事实真相、诋毁贬损5名卫国戍边英雄官兵的违法言论,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江苏南京警方已对仇某某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刑事拘留。由此可见(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治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ABCD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道德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规范人们的行为B法律的适用范围要比道德的适应范围更为广泛C法律法规的强制力决定了其作用大于道德规范D只有法律这一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5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禁止中小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的规定( )有利于学生在校专心学习,保护学生的视力,这是教育部依法行政的表现有利于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这是引导学生彻底远离网络的表现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这是合理利用网络的表现有利于加强对学生手机使用的管理,其中要求家庭做好配合工作,体现了家庭保护ABCD62020年9月23日,安岳县人民法院对张德敏等18名被告人犯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及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故意伤害、非法采矿、开设赌场等罪进行一审公开宣判。其中,主犯张德敏被判处有期徒刑25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其余17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2年6个月至21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这表明( )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法律对暴力 犯罪打击力度更大法律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ABCD72021年初,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教师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这一通知的颁布和实施( )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视力体现对学生的社会保护说明手机使用弊大于利能够杜绝学生沉迷网络ABCD82020年法院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等案件2.8万件3.3万人,其中被告人原为省部级以上干部18人,厅局级339人;加大对行贿犯罪惩治力度,判处罪犯2466人。材料体现了法律的主要特征是( )A法律是人民意志力的体现B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C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D法律是对社会成员有普遍约束力的92021年4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规划强调,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严惩、高压态势,决不允许任何黑恶势力做大成势。这体现了( )A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B法律的普遍约束力,法律强制性C法律是我们唯一的行为准则D犯罪的法律标志是刑事违法性10法律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文明有序、和谐自由的空间。请你阅读以下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随着各地气温迅速上升,天气日渐炎热,汛期即将来临,学生溺水事故进入多发高发期。为做好预防学生溺水事故有关工作,保障广大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溺水事故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做好防溺水工作。(1)材料一体现了对未成年人哪方面的保护,符合哪部法律的要求? 材料二 2020年10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该法将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在强化家庭监护责任、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等方面亮点颇多。其中,针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和保护、勤俭节约意识培养、网络保护等作出更加具体明确的规定,进一步压实了监护人、学校、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主体责任。(2)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家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3)作为未成年人,我们虽受特殊保护但也不能任性,请你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依法办事?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资料链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于2021年6月1日起施行。新增“网络保护”条文中规定:“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当统一管理。”教育部门推出“课后5+2模式”的优化政策,暨学校周一至周五5天都需要课后安排2个课时的课后辅导,课后的第一个课时主要帮助接受较慢的学生巩固知识和辅导学生完成当天的家庭作业,第二个课时主要是为了托管孩子与父母下班时间进行衔接。(1)结合法治要求的有关知识,简要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增“网络保护”条文的意义。(2)结合资料链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教育部门推出“课后5+2模式”的必要性。【参考答案】【考点冲关】1D【解析】本题考查对我们与法律的关系的理解。D:题文中,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这句话告诉我们,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故D说法正确;A: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故说法错误;B:法律既限制自由,又保障我们自由的实现,故B说法错误;C:我们既要遵守法律,也要遵守道德,故C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2D【解析】本题考查对法律的特征的认识和理解。AD:这都是法律的特征,但在材料中重点强调了公民在使用法律上的平等,故D说法正确,A与题意不符;B:材料没有体现出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的内容,故B与题意不符;C: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故C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3A【解析】本题考查对增强法治意识的理解。题文中的这句话意在告诉我们要增强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这是遵守规则、具有法治意识的体现,故说法正确;:这是缺乏依法维权意识的体现,故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4C【解析】本题考查对法律的本质的理解。C:题干中的话,说明了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需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故C说法正确;ABD: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故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5B【解析】本题考查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依据教材知识,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故说法正确;: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故说法错误;: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包括道德、法律等,故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6B【解析】本题考查对青少年的特殊保护的理解。B: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故B说法正确;A:材料没有体现出来,故与题意不符;C:这夸大了这一举措的作用,故说法错误;D:未成年人应该学会依法办事,树立法律意识,故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直通中考】1D【解析】本题考查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D:题文中,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这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引未成年人遵守法律,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故D说法正确;A:这夸大了这一做法的作用,故说法错误;B:这曲解了题文的主旨,故排除;C: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故C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2A【解析】本题考查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认识和理解。:题文中,福建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从家庭尽责、学校指导等方面对福建省未成年人教育事业进行了规范。该条例体现了我省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有利于正确引导家、校对未成年人教育,故说法正确;:这夸大了这一举措的作用,故说法错误;:这也并不能有效杜绝侵害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故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3B【解析】本题考查对法律特征的理解。: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故与题意不符;:材料通过网民“辣笔小球”散布网络谣言被处罚的事例,向我们说明了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说明了法治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说法正确;故本题选B。4A【解析】本题考查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A: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道德依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规范人们的行为,故A说法正确;B:道德的适用范围更为广泛,故B说法错误;C: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故C说法错误;D:道德和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力,故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5C【解析】本题考查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依据题文描述,“禁止中小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的规定,有利于学生在校专心学习,保护学生的视力,这是教育部依法行政的表现;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这是合理利用网络的表现,故说法正确;:彻底远离网络的说法与现实不符,故说法错误;:这体现了社会保护的内容,故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6C【解析】本题考查打击违法犯罪。:材料未涉及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故排除;:没有资料证明法律对暴力犯罪打击力度更大,故错误;: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材料通过对上述人物的犯罪行为的处罚,说明了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体现了法律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故正确;故本题选C。7A【解析】本题考查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的认识和理解。:题文中,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教师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视力,有利于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故说法正确;:这歪曲了题文主旨,故说法错误;:但这并不能杜绝学生沉迷网络,故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8B【解析】本题考查对法律的特征的理解。B:依据教材知识,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故B符合题意;A:这是法律的本质,故与题意不符;CD:这是法律的特征,但不是最主要的特征,故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9B【解析】本题考查对法律的特征的理解。AB: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国家强制性。题文中,决不允许任何黑恶势力做大成势,这是在说明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以约束力,说明了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故B符合题意;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故与题意不符;C:法律是我们的行为准则之一,故C说法错误;D:题文重点在强调法律对黑恶势力的打击,故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10(1)政府保护,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要求。(2)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需要给予特殊的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对他们给予特殊关爱和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3)遵守各种法律法规。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解析】背景素材: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溺水事故工作的通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考点考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依法办事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法治意识(1)第一步:本题的设问主体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联系加强对未成年人的防线的知识;第二步:有效信息: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溺水事故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做好防溺水工作行为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因此是政府保护;有效信息:符合的法律的要求专门保护未成年人成长的法律;第三步:组织答案。得分点:政府保护;得分点:未成年人保护法。(2)本题考查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的原因,属于课本中的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结合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的原因的知识点回答。(3)本题考查对如何学会依法办事的内容,结合依法办事的要求的知识点进行回答。11(1)有利于使未成年人保护制度落到实处;有利于控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防止其沉迷网络游戏;有利于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其合理利用网络。(2)减轻学生家长的负担,使他们能够安于工作,免除后顾之忧;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尽相同,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创设和谐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等等。【解析】背景素材: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部门推出“课后5+2模式”的优化政策考点考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公共参与(1)第一步:本题的设问主体是新增“网络保护”条文的意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回答;第二步:有效信息: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当统一管理从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合理使用网络、健康成长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三步:组织答案。得分点:使未成年人保护制度落到实处+控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防止其沉迷网络游戏+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其合理利用网络。(2)第一步:本题的设问主体是推出“课后5+2模式”的必要性,联系学生的成长环境的角度作答;第二步:有效信息:帮助接受较慢的学生巩固知识和辅导学生完成当天的家庭作业,为了托管孩子与父母下班时间进行衔接从家长、学生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第三步:组织答案。得分点:减轻学生家长的负担,使他们能够安于工作,免除后顾之忧;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尽相同,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创设和谐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