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七章植被土壤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三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教案.docx
-
资源ID:96395298
资源大小:1.47M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七章植被土壤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三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教案.docx
第三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一、陆地地域分异规律读图,完成下列问题。(一)识别主要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甲:热带草原带。乙:温带草原带。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丁: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二)对比分析两类陆地自然带分异规律1自然带在MN方向上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成因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表现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或:沿纬线延伸、沿纬度变化的方向更替)典型地区低纬度和北半球中高纬度2自然带在OP方向上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成因同纬度地带,水分从沿海向内陆递减表现沿海岸线走向延伸、沿与海岸线走向相垂直方向更替(或:沿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或:沿经线方向延伸、沿经度变化的方向更替)典型地区中纬度地区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读北半球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山地垂直自然带形成的主导因素是水热状况(或水分和热量)。2从自然带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描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大致沿等高线延伸、从山麓到山顶依次更替。3从示意图归纳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1)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陆地自然地带一致。(2)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谱,与从当地向较高纬度方向的水平自然地带变化相似。(3)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4)同一自然带:阳坡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命题视角(一)陆地地域分异规律演绎法学习一、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影响因素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水分(海陆位置)成因总结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即以水分为基础分布特征延伸方向纬线方向(东西方向)经线方向(南北方向)更替方向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典例(2021·全国乙卷)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1)(2)题。(1)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2)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 )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B目前基带气温高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D冰期基带气温高解析第(1)题,亚欧大陆北部受海洋的影响大,且气温低,湿度东西向差异小,植被差异小,B正确。第(2)题,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冰期基带温度高,针叶林带以上温度高,不满足极地特有物种的生长条件,D正确。答案(1)B(2)D命题点全训题点(一)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判断森林凋落物也可称为枯落物(如枯叶、枯枝、果实等)。下图为世界某地甲、乙树种森林凋落物数量的逐月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图中乙树种分布地区在欧洲对应的气候类型为( )A温带海洋性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2甲树种广泛分布于我国下列地区中的( )A藏北高原B大兴安岭北部C东南丘陵D华北平原解析:1.A2.C第1题,图中乙树种在秋季凋落量大,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其分布地区在欧洲对应的气候类型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树种凋落量没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温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亚洲东部。第2题,由图可知,甲树种全年都有凋落物,说明全年有生长凋落现象,且2、3月份凋落量较大,可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丘陵地区,C对。题点(二)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分析驯鹿是一种迁徙动物,春天一到,便离开越冬地往北迁往繁育地。下图为加拿大驯鹿迁徙路线图。读图回答34题。3驯鹿的越冬地和繁育地主要植被类型分别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B温带落叶阔叶林、苔原C苔原、冰原D亚寒带针叶林、苔原4影响驯鹿越冬地和繁育地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海陆位置B纬度位置C洋流分布D地面状况解析:3.D4.B第3题,加拿大北部为苔原气候,往南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D正确。第4题,影响驯鹿越冬地和繁育地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热量差异,为纬度因素,B正确。题点(三)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如图所示,乌拉尔山脉绵延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之间。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乌拉尔山脉两侧自北向南都依次分布着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等自然带,但在同一自然带内乌拉尔山脉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等存在差异。据此完成下题。5推断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最小的自然带是( )A苔原带 B森林带 C森林草原带 D草原带解析:A苔原带主要分布在北冰洋沿岸地区,纬度较高,物种数量较少,自然景观比较单一;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物种数量较多,自然景观较丰富,山脉东西两侧这几种自然带的自然景观差异比苔原带大。综上,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苔原带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最小。读澳大利亚西部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回答67题。6沿X、Y、Z的自然景观依次是( )A阔叶林、森林草原、荒漠B硬叶林、稀树草原、荒漠C落叶林、草原、荒漠D雨林、稀树草原、荒漠7引起X、Y、Z三地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从西向东降水减少B从西向东降水增多C从西向东气温升高D从西向东海拔增加解析:6.B7.A结合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特点可知,X、Y、Z的自然景观变化依次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其形成原因主要是从X到Y到Z降水量逐渐减少。命题视角(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演绎法学习一、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分析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同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度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度的山地海拔低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坡向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分布阳坡高、阴坡低二、雪线高低变化的分析思路1分析全球山地雪线山地降水越多,雪线越低;气温越高,雪线越高。因此全球山地雪线的分布曲线呈马鞍形,即在副热带山地雪线最高,然后向南、北两侧降低。夏季气温高,山地雪线较高;冬季气温低,山地雪线较低。2分析同一山体不同坡向的雪线山体坡度越大,雪易下滑融化,雪线高;阳坡气温偏高,雪线位置高;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分析时要注意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3分析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对雪线的影响全球变暖,雪线上升;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造成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使雪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三、林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概念:林线高度是指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的森林分布的上限海拔高度,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 等温线相吻合。若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10 ,森林就不能正常生长,只能生长草甸或灌丛。林线高度受热量和水分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2影响山地林线分布高度的因素四、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的判读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3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5根据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坡向(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图所示,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命题点全训题点(一)植被类型的垂直变化及因素分析下图示意大兴安岭中段东坡自山顶到山麓洪积扇的植被垂直分布,图中三类草原水分状况不同。据此完成12题。1图中三类草原的水分条件由好到差依次为( )A草原、草原、草原B草原、草原、草原C草原、草原、草原D草原、草原、草原2平台到察尔森出现草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东南季风B局地环流C山地坡度D土壤肥力解析:1.C2.B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草原位于山麓冲积扇处,地下水位较高,草原的水分条件最好,A、B错误。结合大兴安岭位置可知,该地位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东侧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夏季风受地形阻挡抬升产生降水,由于草原处位置较低,抬升不明显,降水较少,水分条件最差,C正确,D错误。第2题,结合大兴安岭纬度位置可知,该地上空常年受西风影响,特别是冬春季节,山地西坡冷空气堆积,东坡形成焚风效应,越往下空气越干燥,到200400米附近(平台到察尔森)尤其严重。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到长白山等众多山脉的阻挡,到达此地的降水量也不大,(察尔森以上抬升明显,降水略多,形成草原;平台以下受地下水影响,水分条件也较好,形成草原。)因此平台到察尔森便因为局部环流差异形成了草原。故选B。题点(二)林线和雪线的成因分析堪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据此完成34题。3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 )A林线与雪线更高B林线与雪线更低C林线更高、雪线更低D林线更低、雪线更高4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 )A暖湿B暖干 C冷湿D冷干解析:3.A4.A第3题,由材料分析可推知,该火山锥阳坡温度较高,利于森林生长,林线高度会更高,气温更高,冰雪融化量更大,雪线高度更高。第4题,由材料可知,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热量和水分条件好,林线就高。林线升高说明气候变暖,利于森林生长,雪线降低说明降水增多,由此判断该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暖湿。课时跟踪检测一、选择题有学者据我国古代管子·地员篇里描述,按照现代华北地区的海拔,顺次绘制出山地植被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1枢榆植被类型为(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针叶林D针阔混交林2不同高度树种不同,主要是由于( )A光照的差异B降水的差异C热量的差异D土壤的差异解析:1.B2.C第1题,由现代华北地区以及枢榆位于海拔500米以下等信息,结合华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可判断枢榆典型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第2题,不同高度树种不同,与水热组合不同有关,尤以热量为主要影响因素。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济源段)为国内首条正式向社会开放的国家森林步道示范段,步道全长2 330米。右图为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路线图。据此完成34题。3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全线森林占比70%,其最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是( )A落叶阔叶林B常绿阔叶林C亚寒带针叶林D针阔混交林4人们发现,与太行山脉西坡相比,同纬度同一森林植被类型在东坡分布的海拔较低,原因可能是东坡( )A降水多,气温高B降水少,气温高C降水多,气温低D降水少,气温低解析:3.A4.C第3题,太行山脉位于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其最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A正确。第4题,同一森林植被类型对气温、降水的要求相当,对于同一纬度地区的太行山脉,同一森林植被类型在东坡分布海拔更低,表明同一海拔,太行山脉东坡降水多、气温偏低,西坡气温偏高,C正确。图a为我国沿87°E山地雪线的变化图,图b为我国沿29°N山地雪线的变化图。据此完成56题。5我国山地雪线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位于( )A喜马拉雅山脉北坡和南坡B冈底斯山脉和西藏东南部C喜马拉雅山脉北坡和阿尔泰山脉北坡D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和阿尔泰山脉北坡6图b中地雪线高度特点与原因正确的对应关系是( )A纬度低,气温高雪线较低B海拔高,气温低雪线较高C向阳坡,光照强雪线较低D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雪线较低解析:5.C6.D第5题,由两幅图可以看出雪线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泰山脉。影响雪线的因素是温度和降水,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坡和阿尔泰山脉的北坡是迎风坡,所以雪线较低,所以雪线最高值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北坡,最低值在阿尔泰山脉的北坡。第6题,位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因此雪线低。雪莲是新疆的著名特产,生长于高山雪线附近的岩缝、石壁和冰碛砾石滩中,种子在0 发芽,35 生长,幼苗能够抵御21 的低温,1525 生长旺盛,以天山山脉所产最多,质亦最佳。雪莲可作药用,也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下图是天山山脉自然带谱垂直分布图。据此完成79题。7影响天山山脉南北坡自然带谱种类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光照B降水 C海拔D坡度8天山雪莲最可能的分布区在( )A高山冰雪带B高山草甸带C山地草甸草原带D云杉林带9天山雪莲已实现人工栽培,人工创造的生长环境气候和土壤的突出特点应该是( )A冷湿B冷干 C暖湿D暖干解析:7.B8.B9.A第7题,天山山脉北坡为西风的迎风坡,因而降水增多,形成云杉林,所以北坡自然带谱更丰富。第8题,根据材料可知,天山雪莲主要生长于高山雪线附近的岩缝、石壁和冰碛砾石滩中,推断应该分布在高山冰雪带以下的高山草甸带。第9题,根据材料可知,天山雪莲主要生长于高山雪线附近的岩缝、石壁和冰碛砾石滩中,气温较低;冰雪融化后,土壤较湿润,所以突出的特点为冷湿。二、非选择题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秦岭南北宽100150千米,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地域分异显著,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有专家认为,把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确定在秦岭南坡800米等高线更精确、更科学。如图为秦岭南北坡的景观差异图。 (1)与秦岭南坡相比较,指出北坡1月平均气温的特点并分析原因。(2)说明秦岭高山灌丛草甸发育的主要环境特点并分析原因。(3)你是否赞同材料中的专家观点?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与秦岭南坡相比较,北坡1月平均气温的特点及原因应从大气环流、坡向和纬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秦岭高山灌丛草甸发育的主要环境特点及原因应从气温的垂直变化方面进行说明。图中显示,高山灌丛草甸分布在海拔3 400米附近及以上,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气候冷湿。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注意表明明确的观点,不能模棱两可,再结合自己的观点针对性地说明理由。答案:(1)特点:气温较低。原因:冬季风(或寒潮)影响大;处于阴坡,不利于接收太阳光照;纬度相对较高,获得太阳光热较少。(2)特点:冷湿。原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3)赞同。理由:南坡800米等高线以下是常绿阔叶林,说明位于亚热带(该植被是亚热带的代表植被群落);800米以上(常绿阔叶林消失)为落叶阔叶林,说明位于暖温带(该植被是暖温带的代表植被群落)。或不赞同。理由:温度带的界线有一定的过渡性(模糊性);水平方向的暖温带与亚热带以秦岭为界。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北京市某中学在10月中旬到塞罕坝林场进行游学活动,图1示意塞罕坝林场的位置。大巴车进入林场大门后,海拔高度显示已经接近1 500米,两侧的白桦林树叶尽落,一望无际的华北落叶松泛着金色的光芒。第二天一早,我们乘大巴一路向西,森林逐渐疏朗,被一片片草场替代,越过一道和缓的山坡,太阳湖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真是幸运,如果晚来几天,太阳湖景区就要因为封冻而关闭了。在与林场老工人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林场建设之初(1962年)塞罕坝的无霜期一年只有56天,比现在短得多,大风天比现在多,降水量也比现在少很多,9月份就会开始下雪。随着造林面积的增加,近几年林场中的太阳湖湖水逐渐增多,已经成为著名旅游景点。图2是同学拍摄的太阳湖照片,图2为站在湖边拍摄,图3为利用无人机在空中拍摄。(1)描述同学观察到的沿线景观变化及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说明主要形成原因。(2)分析太阳湖的形成原因。(3)说明塞罕坝无霜期变长的原因。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其行进方向为自东向西,景观变化为森林草原,反映的是以水分条件为基础的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第(2)题,太阳湖的成因主要从地势、气温及水源角度分析。第(3)题,无霜期变长的原因主要从气候变暖角度分析。答案:(1)植被景观由温带落叶阔叶林向西逐渐变为温带草原,反映了自然带变化的经度地带性规律。原因:水分自东向西逐渐减少。(2)地势相对较低,流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汇入;气温低,蒸发较弱;四周植被丰富,涵养水源能力较好。(3)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植被恢复,对局地小气候起到了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