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地理专题7人口与城镇核心考点练2乡村和城镇含解析.docx
核心考点练2乡村和城镇(2022·山东淄博二模)20世纪90年代开始,广州市东风村依托优势条件承接国内外订单发展制衣产业,吸引了大量外省流动人口聚居在此务工。东风村拥有超过2 000家不同规模的制衣厂,其中近95%为10人以内的小作坊。大量小作坊与大型制衣厂合作,共同促进了当地制衣产业的发展。下图示意东风村位置。据此完成12题。1. 广州市东风村的主要特点是()A.楼房高大密集B.兼具居住、生产功能C.人居环境优美D.建筑物分布零散无序2.大量制衣小作坊大大提高了当地大型制衣厂的()A.市场适应能力B.新品牌创建能力C.产品销售能力D.标准化生产能力(2022·山东济宁一模)城市建筑高度的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城市的功能分区、空间形态等特征。下图示意2017年我国某城市主城区不同用地方式下,平均建筑高度的空间变化特征。据此完成34题。3.甲、乙、丙用地方式分别是()A.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B.商业用地、行政文教、居住用地C.居住用地、商业用地、行政文教D.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4.推测该城市最可能为()A.中小型城市B.平原型城市C.资源型城市D.条带状城市5.(2022·广东东莞高三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东京都市圈包含1都3县,即东京都(核心城市)、埼玉县、千叶县和神奈川县。1960年东京都总人口为890.8万人,至2015年增长为1 329.5万人。1960年东京都城镇化率已高达92%,而此时埼玉县、千叶县和神奈川县的城镇化率分别为36.9%、28.7%、70.0%。1960年以来,东京都经历了郊区化(指居民向近邻三县扩散的一种城市形态)和“都心回归”。图1为19602015年东京都市圈人口净迁入率变化图,图2为东京都市圈行政区划范围分布图。图1图2(1)根据图文材料,简述东京都人口迁移变化的特点。(2)分析东京都郊区化的原因,并指出促成“都心回归”的措施。(3)推测东京都市圈内人口分布变迁与产业空间重构的关系。答案:12.1.B2.A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东风村存在大量小作坊,多为工业厂房,厂房多为低矮建筑。东风村工厂较多,人口较多,为方便工人上下班,工人多混住在工业区内,即当地建筑兼有居住、生产功能。第2题,根据材料“大量小作坊与大型制衣厂合作,共同促进了当地制衣产业的发展”可知,当订单较大时,由大型制衣厂生产,当订单较小时,可由小作坊生产,灵活的生产方式降低了大型制衣厂的生产成本,同时各个小作坊根据要求可生产不同样式的产品,促进了产品的多样化,满足了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增强了大型制衣厂的市场适应能力。34.3.D4.B解析 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土地利用类型在市中心的平均建筑高度最高,由市中心向外平均建筑高度迅速降低,因此甲为商业用地;乙土地利用类型的平均建筑高度在市中心较高,在距城区中心半径为411千米处平均建筑高度基本超过甲土地利用类型,高于丙土地利用类型,因此乙应是居住用地;丙土地利用类型的平均建筑高度在距市中心12千米以外超过甲、乙土地利用类型,其主要为工业用地;行政文教用地平均建筑高度整体较低,在一般城市中没有固定的区位要求,受地租因素影响较小,因此甲、乙、丙均不是行政文教用地。第4题,该城市功能分区由市中心向外依次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呈同心圆式分布,城市中心用地强度最大,向外用地强度减小,最可能为集中紧凑式布局,而且城区面积较大,最可能为平原型大城市;资源型城市一般中心区多以工业区为主,面积较小;条带状城市布局是分散疏松式,沿一条或几条轴线呈长条式分布。5.答案 (1)19601965年东京都人口净迁入;19651995年人口净迁出;19952015年变成人口净迁入。(2)原因:东京都城镇化水平已经很高,承载空间已趋于饱和;土地利用紧张,地价高昂。(周边三县城镇化水平较低;土地充裕,地价较低,具备吸纳东京都人口的潜力。)措施:完善东京都基础设施,改善居住条件;缓解长距离通勤问题,进一步提高核心区承载力;培植新兴产业,吸引高素质人才居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3)工业向外转移,为郊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推动了人口郊区化进程;人口郊区化为产业向外围地区迁移奠定了需求基础;伴随制造业外迁,东京都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为外围地区提供服务;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向中心集聚,又推动东京都再次成为人口迁入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