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生物与地理环境专题学案.docx
微专题复习:生物与地理环境一、植被与地理环境【考点知识体系】1植被类型(1)木本森林:形态:乔木(高大树干,具有地带性)、灌木(树干矮小,丛生,不具有地带性)。陆地分布:针叶林、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红树林、珊瑚岛常绿林、稀树草原和灌木林。用途:经济林、防护林(生态林)、薪炭林。发育演替:原始林位于边远地区,基本上不受人为的影响种类多,生态效益好。次生林是原始林经过人为的干扰破坏以后,通过林木的自然更新再度形成的森林种类多,生态效益好。人工林是人为地采用播种或植苗的方式营造的森林种类少,生态效益差。(2)草本草原、草甸。(3)农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水果林木、花卉、蔬菜)。2、植被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说明该地地区不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 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 。 (2)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的植被:说明生长在该地区的植被具备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主要从根、叶、茎分布特点、植被形态、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特点的。根系发达: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 叶子:叶片厚,有蜡质层,反射阳光,减少蒸发,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 茎:粗壮,储水量大;倾斜,说明当地风力大 分布特点: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 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 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气温暖季短或雨季短。【典例1】山顶苔藓矮曲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等在山顶或山脊,受山地特殊环境影响演化形成的植被类型,也被称为“雾林”。其树木弯曲变形、低矮且粗壮(右图),枝干或叶片上密被有附生的苔藓植物。鉴于其生境的独特性和分布的特殊性,近年来备受关注,有关专家呼吁应加强保护。左图示意中国南方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分析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缓慢、“矮曲”的原因。(8分)【典例2】多肉植物指植物的根、茎、叶管养器官中至少有一个器官肥厚多汁、储存着大量水分,在土壤中水量减少时满足植物生存需要,等待雨季的到来。非洲的纳马夸兰地区生长着1000 多种当地特有的多肉植物,一年中一些时间植物在休眠,但只需几场冬雨或大雾,就万物复苏、百花齐放。(1)分析纳马夸兰地区的多肉植物数量大且种类多的自然原因。(2)判断多肉植物休眠主要季节并说明原因。(3)图中甲地的多肉植物叶片不及纳马夸兰地区的肥厚,试分析其原因。3、植被的生态功能(略)图解森林生态系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4、植被破坏的影响(1)从整体性角度看植被破坏给干旱、半干旱地区带来的影响植被减少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增大,降水变少,极端天气多现)风化、风力作用增强沙尘暴多发,加剧土地沙漠化地表多沙质堆积物,土壤变得贫瘠甚至欠发育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2)“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影响关联示意图(3)若该地区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含沙量增大。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和年温差增大;灾害性天气增多。土壤: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整个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二、动物与地理环境【考点知识体系】1、陆生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生存空间:生存空间大小影响数量; 自然条件复杂性影响种类; 长期不大陆分离,环境封闭,物种独特。(2)食物和水源:水热充足,植物繁茂,物种丰富,食物水源充足; 水热条件差,植物生长缓慢,食物水源短缺;(3)气候:光热水条件好,适宜生存繁殖。冬季(终年)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全球气候变化,生存环境改变。(4)天敌:缺少××××,天敌少;受到××××天敌威胁(5)人类活动: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强度小,干扰少;栖息地破坏;食物减少;污染加剧;人类捕杀;建设保护区2、水生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生存空间水域面积广、深度大, 生存空间大; 跨度大(流程长),水域环境多样,种类繁多;河湖(海)相连, 有利于洄游产卵。(2)气候:气候影响水温,影响生长速度快;水温适宜, 利于产卵、繁殖;水域浅(纬度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3)水文:盐度高(低),适宜咸水(淡水)鱼类生存;纬度(海拔)高,水温低,适宜冷水性鱼类生长;结冰期长,存活率低;水质好(4)食物: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草丰美,提供充足饵料。(5)天敌:缺少天敌制约,繁殖速度快,种群密度大(6)人类活动:废弃物排放,水质下降,污染加重; 过度捕捞,种群数量减少渔场的形成(1)洋流:受寒暖流交汇和上升流影响,海水受扰动,将深层的营养类物质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2)河流入海口:将营养类物质带到入海口有利于浮 游生物的大量繁殖。(3)浅海大陆架:大陆边缘或岛屿众多处,大陆架浅而宽广,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藻类繁殖;(4)温带海域:冬季表层海水下沉,底层海水上泛,营养物质多;水温适宜,有利于产卵和繁殖。(5)水质:水源污染少,水质好,鱼类生长条件好。3、飞行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气温与动力温度适宜,适合鸟类生存繁殖; 适合鸟类飞行的大气运动,节省体力。(2)食物与水源:食物水源充足,利于生存繁殖。(3)人类活动人类对飞行动物捕猎不保护,影响数量;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栖息地4、动物迁徙(洄游) 动物的迁徙(洄游)行为是一种适应现象,由于繁殖、觅食、气候变化等原因而进行一定距离的迁移现象。凭借这种活动,可以满足它们在特定的生存时期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使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得到可靠保证。(1)原因:繁殖、觅食(季节引起的水草变化)、季节引起的气温变化、自然灾害(2)条件:飞行动力(鸟类)、水流速度(鱼类)、食物、水源、地形起伏、气温(水温)、人类活动(猎捕、污染、工程建设等)、躲避天敌与自然灾害5、养殖(捕捞)业产量规模的影响因素 (1)生存条件:生存条件好,产量大。(2)生产成本:成本低,有利于扩大规模。(3)市场需求:决定种类和规模。(4)资金和技术:影响种类和规模。(5)交通:利于扩大市场。(6)政策:合理规划,扶持发展。(7)同类产业竞争:优胜劣汰。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1)水分和热量高温多雨,水热条件优越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2)自然环境复杂气候复杂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水域环境复杂,水生生物丰富;地形复杂、起伏大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3)环境变迁与突发事件如地质时期的冰期导致多样性减少;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变化导致食物缺乏等。(4)天敌与外来物种的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5)人类活动的破坏与干扰最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滥捕滥猎、污染物的排放破坏生态环境(如对食物链的破坏、对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动物食用被污染的食物等),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典例3】(2017·全国卷)白斑狗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有“鱼中软黄金”之称。白斑狗鱼是肉食性鱼类,适宜在16以下的水域产卵繁殖,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冷水水域,栖息环境多为水质清澈、水草丛生的河流,在我国仅见于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右图)。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属北冰洋水系的河流。(1)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2)说明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典例4】(全国卷i)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4)说明尼罗河鲈鱼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参考答案】1、由于潮湿多雾,日照少;气温低,热量少; 土层浅薄,贫瘠,植物生长缓慢;在强烈风力的持续作用下,树木弯曲变形甚至匍匐地面。2、(1)数量大:多肉植物营养器官肥厚,储存大量水分,可以维持旱季的生存;旱季较长,其他物种难以生存;受寒流影响,多大雾天气,有利于多肉植物吸收水分;有短暂的雨季,多肉植物可以吸收水分;适宜地区面积广。种类多:纬度跨度大,范围广;区域内地势起伏大,适宜多种多肉植物生长。(2)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降水少;进入休眠,生长缓慢,减少水分的消耗,最大限度地保持水分维持生命。(3)甲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光照强,易使叶片灼伤;全年干旱少雨,不能满足多肉植物对水分的需求。3、(1)支流发源于高山地区,水质好;纬度高,加之受高山融雪影响,水温低;干流流速较缓,水草丛生;河流下游冷水鱼可逆流而上(可构成统一种群)。(2)生长繁殖的环境要求特殊,适宜生长繁殖的水域少;水中生物量低,饵料少;水温低,生长缓慢。4、(1)(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2)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3)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4)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发展,扩大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