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地理专题7人口与城镇核心考点练1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含解析.docx
专题七人口与城镇核心考点练1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2022·山东菏泽高三检测)人口分布受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和起伏度等)的影响较大。下图为贵州省乌江流域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图中显示()A.海拔8001 400米的区域,人口数量均超过300万B.坡度小于30°的范围内,人口数量较少且变化平稳C.就起伏度而言,人口数量在100150米区域达到峰值D.人口数量总体上随海拔、坡度和起伏度增大呈下降趋势2.海拔1 0001 400米的区域人口分布较多的主要原因是()气候较适宜土壤较为肥沃交通较为便利经济较为发达A.B.C.D.(2022·山东泰安二模)安徽省是我国13个主粮产区之一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些年因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推进而加速发展,正处在“乡城”人口流动的高峰时期,农业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明显。下图示意20062016年安徽省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据此完成35题。3.20062016年,安徽省农村人口变化特点是()A.老龄化程度大幅提升B.青少年人口占比快速提升C.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明显减少D.青壮年人口流动性大4.20062016年,安徽省农村3949岁人口占比变化特点的主要成因是()A.受家庭因素影响人口外流增多B.外出务工人员回流C. 19671977年人口出生率明显降低D.长三角其他省(市)人口迁入5.20062016年,安徽省农村2939岁人口占比变化给其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是()A.阻滞土地流转B.抛荒、弃耕率降低C.农业技术推广困难D.经济作物比例提升6.(2022·山东菏泽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青藏高原属于典型的人口稀疏区,其内部人口分布地域差异显著。“祁吉线”(下图)两侧地域面积大致相同,但是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人口比例达到937。两侧人口疏密格局长期稳定,但同时具有细微变动。研究19822010年的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发现,东南半壁大多数县市的人口年均增长率在1%左右,部分县市还出现负增长,人口占比持续微降,西北半壁大多数县市的人口年均增长率超过2%,人口占比持续微增。西北半壁是地球上相对不宜人居的地区之一,并分布有可可西里、羌塘等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口以从事畜牧业为主。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西北半壁的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1)分析青藏高原的东南半壁人口相对较多的自然原因。(2)推测东南半壁大多数县市人口增长较慢,部分县市出现负增长的原因。(3)为协调西北半壁人口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请提出可行性建议。答案:12.1.C2.B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海拔8001 400米的区域,人口数量均超过300万的表述错误;坡度小于30°的范围内,人口数量较多且坡度越小,人口数量越多;就起伏度而言,人口数量在100150米区域达到峰值;人口数量总体上随坡度增大呈下降趋势,随海拔和起伏度增大,先变多后变少。第2题,贵州纬度较低,海拔1 0001 400米的区域气候较适宜,正确;土壤是否肥沃、交通是否便利与海拔关系不大,错误;经济较为发达,可以吸引人口迁入,正确。35.3.D4.B5.C解析 第3题,对比图中60岁以上人口比重,5969岁的人口比重2016年比2006年略大,其余年龄段变化不大,老龄化程度没有大幅提升。青少年人口占比可以参照图中19岁以下人口比重,可以看出20062016年青少年人口占比快速下降。仅仅依据各年龄段人口所占比重无法得知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变化情况。图中青壮年人口(1949岁)比重变化较大,总体占比较高,说明流动性大。第4题,20062016年,安徽省农村3949岁人口占比变化特点是2006年低于2016年,说明本地区这个年龄段人口占比是增加的,应该是外出务工人员回流造成的。2016年时,3949岁人口在19671977年出生,若19671977年人口出生率明显降低,则3949岁的人口比重应该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图中这个年龄段比重没有大幅低于其他年龄段;长三角是发达地区,人口一般不会迁往相对落后地区。第5题,20062016年,安徽省农村2939岁人口占比变化是2006年占比高于2016年,说明2016年这个年龄段人口占比是减少的,2939岁人口是中青年,文化素质较高,这部分人占比减少,会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困难。2939岁人口占比减少,不会阻滞土地流转,可能会促进土地流转。2939岁人口占比减少,抛荒、弃耕率可能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需要大量劳动力,且素质较高,2939岁人口占比减少,经济作物比例可能降低。6.答案 (1)东南半壁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好,土壤发育好;河流较多,水资源条件好;大多位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东,气候相对湿润。适合种植业发展,生存环境相对较好。(2)东南半壁毗邻内地,人口迁出更为活跃;拉萨、西宁等较大城市周边的县市,人口向中心城镇迁移明显。(3)引导人口从自然保护区及生态脆弱区迁出;鼓励和扶持人口向城镇集聚;帮助当地人口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答出具体方式也可,如蔬菜大棚种植、光伏发电、从事旅游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