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docx
-
资源ID:96414845
资源大小:83.5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2022学年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docx
洛阳一高2021级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西周初年,周天子把不同姓氏的贵族集团混合派遣到各地建国,如伯禽集团与殷民六族在鲁,唐叔集团与怀姓九宗在晋。他们皆重视与王室的礼仪关系,恪守贵族文化,分别以各地土著居民作为劳役群体,建立封建国家。这一做法A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冲突 B打击了商王朝的残余势力C推动了边疆地区开发利用 D促进了华夏族的融合形成2商代远在北方、江南和西南的一些方国、部族,名义上依附于商,其实有的从未朝贡过。周代在各地分封诸侯建国,还允许被分封的诸侯国对卿、大夫二次分封,自行设立各类管理官员,使其各司其责,交纳贡税。这说明分封制A促进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 B健全了赋税征收体系C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区域 D发展了国家治理体系3西周将王畿之地之外的广阔地域分封给同姓或功臣,让诸侯管理封地。随之而来,如何约束诸侯等社会管理层,便成为西周朝廷面临的关键问题。西周的解决方案是以宗法制来维系分封制,通过宗族认同以培育政治认同。这说明西周政治的显著特征是A权力日益集中化 B地方管理分散化C家国一体共主化D政治关系地缘化4周文王的祖父古公“有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少子季历,季历生子昌,有圣瑞”。古公日:“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据此可知,当时A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B宗法制度尚未完善C等级秩序遭严重破坏D周王已经实现集权5有学者指出,礼乐制度以日常生活为主要着眼点,并以礼乐仪式为载体,将政治价值传递到日常生活中去,在日常生活中巩固和强化等级、身份、和权力差异的认同。这反映出礼乐制度A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等级制 B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地位C增强了各阶级间的凝聚力 D以教化方式巩固等级认同6春秋时期的诸侯常常以自己显赫的先祖相标榜,并尽力将祖先世系向前追溯。例如,宋国始封君为微子,郑国始封君为郑桓公,但是宋国却不以微子为祖,郑国也不以桓公为祖,而是“宋祖帝乙,郑祖厉王”。这反映出春秋时期A礼乐制度已荡然无存B宗法制度开始崩溃C宋国和郑国争夺霸主D传统秩序受到挑战7战国时期秦国法律规定,农民没有铁器进行耕作,可向政府借用,借用的铁农具受到损坏,也不必赔偿,只需书写材料说明即可。据此可知,秦国A已经废除严刑峻法B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C冶铁业由官府垄断D铁农具已广泛用于农耕 8进入战国后,各诸侯国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制度改革,如李悝在魏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这些改革都A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B遏制了新兴诸侯纷争C增强了华夏观念的认同D加速了周王室的衰亡9孟子说:“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韩非子说:“峻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上述主张的共同目的主要是A恢复社会经济B实现国家统一C建立稳定秩序D保障百姓利益10战国时期,韩非子认为的君臣是买卖关系,即“主卖官爵,臣卖智力”,并强调“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的主张反映了当时A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B专制集权趋势逐步加强C君臣之间互相利用 D世卿世禄制度彻底废除11杨宽认为:“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文化学术相应地发生变革,得到进一步发展,士就大为活跃起来”。这表明“士”阶层的崛起A推动了战国思想领域大繁荣 B有利于战国政治经济的变革C得益于周代奴隶制经济发展 D推动了封建官僚政治的形成12墨子希望“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这表明墨子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重视和谐社会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13秦朝吏员的称谓较为混乱,如啬夫一职,使用较为广泛,有时指国家正式官员,有时指吏员,且不同职责、不同系统的吏员均以啬夫命名的现象也很多。这表明A官僚政治具有一定灵活性 B秦朝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C皇权专制统治具有随意性 D国家任用人才具有广泛性14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15史载,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都要批阅大量文书,“不得休息”;朝廷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这体现了当时A文书行政成为重要治国方式 B政府行政效率低下C秦始皇具有勤政爱民的作风 D郡县制度开始创立16秦王朝建立后,为进行“穿治骊山”“筑长城”“治驰道”“修直道”“作阿房宫”等浩大的土木工程,及逐匈奴、戍五岭等军事行动,每年供给被征发服役的几百万人的食用粮多达七千万石。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A民族交融不断增强B农业生产得到发展C奉行依法治国思想D民众反抗意识薄弱17汉初,土地兼并尚不明显;到了汉武帝时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现象说明汉代A社会经济得到发展B统治者“无为而治”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D土地政策发生变化18两汉时期的算赋、口赋(人头税)都是征以货币,曹操消灭袁氏势力统一黄河流域后,将其改为以户为准征以实物,规定“户出绢二匹,锦二斤”。这体现出A北方较南方的经济优势消失 B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C战乱动荡严重破坏社会生产 D以农为本成为基本的国策19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铺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材料所述A保障了王室安全B加强了中央集权C加强了君主专制D增强了地方实力20秦汉四百多年间,我国的传统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其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这一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是由于A小农经济的逐渐形成B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C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21如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该图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B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C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D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22秦朝以秦地通行的大篆为基础,经过简化和规范,创造了小篆并在全国推行。统一文字有助于A清除国家的分裂因素B钳制思想和摧残文化C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D各地区语言的一致化23有学者认为,秦统一把以往的“齐人”“楚人”等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同时,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也仍然留存了下来。这说明秦朝的建立A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促进了多种思想的碰撞与交融C奠定了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基础 D兼具政治统一性和文化多样性 24汉武帝时期,河套和河西广大地区纳入汉朝统治版图。此后,朝廷在这些地区兴办学校,传授儒家思想。这一举措A解决了王国问题B确立了儒学正统C促进了文化认同D消除了边患危机25汉武帝建立了独立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制度,其问责内容有:“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两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今”、“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这主要反映了A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B刺史是朝廷的封疆大吏C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D加强对基层百姓的控制26汉初书本必得传抄,抄一本书必得千里寻师访求,因此有“黄金满竄,不如遗子一经”之说。汉末造纸术的改进使这一局面得以改变。材料说明汉代造纸术的改进A推动书法艺术高度繁荣B使儒家正统地位得以确立C促使传统义利观念改变D会削弱世族文化优势地位27西汉时期,汉武帝通常任命一些封国的封君担任太常官职,然后再以“侍奉宗庙不谨”为名让其获罪,乃至除爵。这种做法A加强了皇权专制B削弱了诸侯实力C践行了“推恩令”D延续了宗法制度28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汉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B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C战乱频繁导致国家分裂D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29如表,西晋的这一变动进一步朝代职官职权东汉在司徒、司马、司空三公制之外,另设太傅总领百官,指挥国家行政西晋设置八公(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大司马、大将军、司徒,司空等)共议国事,“燮理阴阳”,“训护人主”A加强了中央集权B巩固并且加强了皇权C引发了冗官冗费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30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纷纷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主动将本族先世祖源“续接”于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A增强对华夏文明的认同B凸现华夏正统地位C加速了儒家思想的传播D缓和南北政权矛盾二材料题(共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秦的统一并非只是兼并六国,而且通过军事手段和战争方式实现了中原文化向北边匈奴控制区和岭南越人居住地的扩展。后者的意义尤其重要。有学者称秦的统一是继商周时代“有着广大统治区域的统一王朝”之后,又经历了“充满了战乱和分裂”的东周时代,实现的“重新统一”。当然,秦代的“广大统治区域”已经与商周时代的“广大统治区域”完全不同。秦帝国的建立,版图的规模,行政的力度,控制的效能和文化理念的同一,也与商周时代完全不同。选编自【日】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商君在秦“治世”的具体举措,并简要指出其举措产生的效果。(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帝国“版图的规模”在东西方向上的疆域所至以及其强于商周时代对地方“行政控制”力度而推行的制度,并分析说明“重新统一”的历史意义。(10分)32我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交融时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都从事农耕,善于织布,喜欢穿青绛色的衣服。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汉族人民也学习经营畜牧业。材料二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原,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成,使其整体的汉化。”(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孝文帝是如何使鲜卑族“整体的汉化”的。(14分)(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6分)洛阳一高2021级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 D 2、D 3、C 4、B 5、D 6、D 7、D 8、A 9、C 10、B11、 A 12、 B 13、B 14、B 15、A 16、B 17、A 18、C 19、B 20、B21、A 22、C 23、D 24、C 25、C 26、D 27、B 28、D 29、B 30、B 二、材料解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31.(1)具体举措: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任意4点,得8分)效果: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分)(2)东西方疆域所至: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制度:郡县制。(6分)历史意义:制度统一的角度: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疆域统一的角度: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4分)32.(1)表现: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少数民族由游牧转入农耕,发展冶铁、制陶、织布等手工业;汉族用少数民族的家具,也学习经营畜牧业等。(6分)汉化措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朝中禁用鲜卑语,统一说汉语;以汉族服饰代替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等。(8分)(2)评价: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