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2届老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教学案-第六单元课题20 田园风情-发达的古代农业.docx

    • 资源ID:96414904       资源大小:1.62M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届老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教学案-第六单元课题20 田园风情-发达的古代农业.docx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线索一: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线索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线索三: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线索四: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影响因素。时空观念通达时空观念掌握春秋末年开始使用牛耕,汉代推广耦犁,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创制筒车,宋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实证探究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和城市的变迁,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历史解释明确历史解释研思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享誉世界,商业的空前繁荣和重农抑商政策唯物史观立足唯物史观认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古代商业冲破时间、空间限制,不断繁荣,辩证地看待重农抑商政策家国情怀渗透家国情怀感悟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明清时期中国错失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课题20田园风情发达的古代农业必备知识·自主排查主干梳理助学助记教材拓展一遍过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农业起源(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_和粟的国家。(2)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_已相当发达。2耕作方式(1)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_。(2)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木制的_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3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已经懂得_,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4主要农作物: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_、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5地位: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_的基础。知识点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_,并将其逐渐推广。(2)西汉:赵过推广_,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3)汉朝以后:_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4)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_。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2耕作方法(1)春秋战国:已经使用_。(2)西汉:二牛一人耕作方法逐渐取代二牛三人耕作方法。赵过推行_。(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至今沿用。3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_逐渐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4水利灌溉(1)工程:战国时期的_、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2)工具:曹魏时改制的_,唐朝时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知识点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1)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2)春秋战国时期,_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2小农经济下的农民(1)积极方面: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_、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2)消极方面:在_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构图解史,铁犁牛耕的演进信息提取:铁犁牛耕技术自春秋战国时代出现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成为助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传统步犁定型,成为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没有实现革命性的变革。构图解史,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信息提取: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易误提醒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自给自足,但并非“富足”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在封建制度下,农民生活得非常艰辛,受到封建政府沉重的压迫,还受到战争、动乱和自然灾害等的威胁。构图解史,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信息提取:古代中国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促进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关注新教材新观点·1古代中国传统农业(1)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2)古代中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以及相互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2农产品的商品化(1)农产品的商品化,主要指的是经济作物的种植。唐朝以前,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并不明显。唐朝时期,茶叶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是农产品商品化的典型。(2)元朝时期,棉花种植遍及南方,明朝已推向江北。明清时期,棉花、茶叶、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一些专业化生产区域,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3)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和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大大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3经济重心南移(1)历程: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南宋: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2)影响: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4宋朝社会的变化(1)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到宋朝,他们的数量显著减少,前代的家内服役大都由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2)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3)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4)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关键能力·素养提升主题探究史学新论多维讲练大突破探究点一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学术前沿1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史学新论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广大荒野、森林地区的开垦成为可能。随着荒地的不断开辟,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数量超过了公田。这种井田以外开垦的私田,性质不同于井田制的所谓“私田”,它们没有一定的规格,可以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这使得农民增加了在“私田”上劳动的兴趣,而不肯尽力于公田,导致公田日益衰败。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思维激活春秋战国时期,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上,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促成“公田”向“私田”的转变、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封建制的形成。2小农经济的历史作用史学新论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都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摘编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思维激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传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中国专制集权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关系到古代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安危。考题研析2020·全国卷,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命题立意本题以宋朝时期农作物的种植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时空定位北宋时,宋真宗,南宋时关键点拨“江淮两浙”“北方”“广南东路惠州”“四川”,从以上地理区域的变化入手是解题关键。土地的利用率,从北宋到南宋,在不断地提高答案史料实证史料一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史料二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史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1)据史料一“春秋战国农耕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可以负担十人的生活,这说明当时的劳动生产效率较高。(2)史料二信息“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体现了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体生产的基本特点。(3)史料三论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活、生产状况。从“服役者不下二人”可得出农民徭役重,“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可得出农业单位产量低,“贫者无立锥之地”可得出土地兼并情况严重。探究(1)据史料一,分析上述说法出现的原因,并总结农业生产的模式。(2)根据史料二、三,概括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历史解释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改善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等的好坏。唯物史观辩证看待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济结构看: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2)从生产力发展看: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3)从生产方式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从土地所有制看: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所有制。(5)从国家干预看: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探究点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及影响学术前沿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史学新论南方土地肥沃,水道交错,便于灌溉,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作物生长,还有丰富的资源。随着南方地区的不断开发,适应水田生产的工具不断被创造出来。东晋南朝时,牛耕技术在南方逐渐普遍,唐代发明了曲辕犁。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黄河流域屡遭战乱,而且战争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强,使北方经济屡次遭到严重摧残。而江南地区相对安定,接纳了大量的北方流民。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使黄河流域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由战乱前的60%下降到37%,长江流域首次成为中国人口的重心。人口的大量增加为江南经济注入新的力量,江南经济突飞猛进,迅速超过了北方。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思维激活史学家齐涛论述了“土地肥沃,水道交错”“气候温暖湿润”“适应水田生产的工具不断被创造出来”“江南地区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移”,理解古代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并思考江南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考题研析2017·全国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命题立意回归现场:南茶北运所引起的北方社会习俗的变化,暗示了国家统一的时代背景下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时空定位北朝时、唐中期两个不同时期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关键点拨南方人喝茶习俗在北方从被“嘲笑”到“不问道俗,投钱取饮”,体现了南方饮茶文化对北方的影响,这说明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逐渐上升答案史料实证史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摘编自史记·货殖列传史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摘编自陆游渭南文集史料三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统计前期中期后期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北方278人84.5%274人63.9%121人40.3%南方51人15.5%155人36.1%179人59.7%(1)史料一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生产方式落后,说明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2)史料二“实仰东南财赋”表明宋代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赖江南地区。“苏常熟,天下足。”说明江南成为国家的主要粮食产地。(3)史料三反映了北宋时期南方入朝为官的人数逐渐增多。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会出现从史料一到史料二的这种变化。(2)史料三的表格所示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历史解释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朝代表现特征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唯物史观辩证看待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海外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2)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3)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4)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5)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6)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课题随堂演练12021·广东模拟商周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大多为农民自制,然而到战国时期,农民的许多农具则需要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获得。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A诸侯国鼓励发展工商业 B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C农具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D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22021·山西太原模拟汉书选列了310个县的户口数字,少者户数40 196,口数109 000;多者户数80 000,口数246 000。由此可推知,当时()A小农经济特征明显 B县级行政区较为稳定C经济发展人口增长 D国家收入以户税为主32021·广东一模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后期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商贩,周于四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的现象。该现象所反映的农业经营方式()A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破坏了小农经济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税 D缓和了阶级矛盾4下表为宋代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表。这一变化()时间北方(%)南方(%)北宋初年39.660.4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3862北宋元丰元年(1078)3763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35.964.113世纪初3169A.助推南方社会经济影响力上升B促使中国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C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D导致过度开垦破坏了生态平衡52021·天津市河西区测试宋朝时,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南方的开发、农作物的传播与发展,原来的作物种植结构几乎全被突破,以粟、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被以稻、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所取代。其主要原因是()A稻麦轮作使耕地亩产增加B粟的产量已达传统农业极限C玉米种植面积迅速扩大D北民南迁刺激江南麦类发展62021·德阳市检测下图是从战国到晚清时期的牛耕图据上图可知,中国古代()A精耕细作的生产观念 B民为邦本观念的传承C重农政策的渊源流长 D农耕技术的发展缓慢课题20必备知识·自主排查知识点一1(1)水稻(2)原始农业2.(1)刀耕火种(2)耒耜3.开沟排水4.粟5.农业社会知识点二1(1)牛耕(2)耦犁(3)铁犁牛耕(4)曲辕犁2.(1)垄作法(2)代田法3.江南4(1)都江堰(2)翻车知识点三1(2)铁农具2.(1)土地(2)封建地主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一考题研析A史料实证提示(1)原因:农业动力和工具的革新。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2)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负担沉重的赋税徭役;土地兼并严重;具有脆弱性。探究点二考题研析C史料实证提示(1)原因:魏晋南北朝、唐中后期及北宋,北方是经济重心,但北方战乱较多,导致大量人口南迁,从而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相对安定,东晋、南朝及南宋等朝代政治中心均在南方,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南方地理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等。(2)从史料三的表格信息可以看出,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北宋时期南方地区通过科举入朝为官的人数逐渐增多,客观上反映了经济重心转移对文化教育的影响,说明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转移而变化。课题随堂演练1解析: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得到推广,但铁金属不能自给,因此其已超出了农民能够自制的能力和范围,须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获得,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变化,无法体现诸侯国鼓励发展工商业,且农具的交换不能体现工商业的发展,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才逐渐形成并未占主导地位,且材料现象与小农经济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是通过地主对农民的压榨体现出来的,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答案:C2解析:根据材料“310个县的户口数字,少者户数40 196,口数109 000;多者户数80 000,口数246 000。”可知此时一家一户个体生产,规模小,具有分散性,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县级行政区,未与郡等其他高级行政区比较,无法得出“县级行政区较为稳定”,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汉代户口数,未与其他朝代比较,无法得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汉代户口数,未涉及国家收入,排除D项。答案:A3解析:据材料“豪人之室山谷不能受”可知,该现象指的是东汉田庄经济的经营方式,该方式是土地兼并的结果,破坏了小农经济,故选B项;该经营方式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而非提高,排除A项;田庄经济下,田庄主与国家争夺农民与赋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且其隐瞒人口与土地,对国家利益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排除C项;豪强地主对于田庄内劳动者的剥削十分沉重,加深了阶级矛盾而非缓和,排除D项。答案:B4解析:北方人口比例由北宋初年39.6%到北宋末年的13世纪初下降为31%,南方人口比例则由北宋初年的60.4%上升到13世纪初的69%,说明随着北民南迁,南方劳动力逐渐上升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南方开始赶上北方,促使中国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排除C项;从题干宋代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无法得出导致过度开垦破坏了生态平衡的结论,排除D项。答案:A5解析:宋代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小麦种植扩展到南方,并形成了稻麦二熟制,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从而稻、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取代了粟、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故选A项;没有数据表明宋代粟的产量已达传统农业极限,排除B项;中国的玉米种植开始于明朝,排除C项;北民南迁刺激了南方麦类发展,这是粮食种植结构变化的前提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答案:A6解析:根据从战国到晚清时期的牛耕图反映的信息可知,我国封建时代的耕作方式一直是铁犁牛耕,农耕技术没有明显的革新,发展缓慢,故选D项;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图片没有反映精耕细作的生产观念,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农耕技术,与民本思想的传承无关,排除B项;牛耕图强调的是耕作方式的传承,不能说明农业政策渊源流长,排除C项。答案:D

    注意事项

    本文(2022届老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教学案-第六单元课题20 田园风情-发达的古代农业.docx)为本站会员(wo****o)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