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人教通史版二轮训练-第一单元加餐练1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docx
-
资源ID:96415048
资源大小:165.4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届高考历史人教通史版二轮训练-第一单元加餐练1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docx
加餐练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一、选择题1(2020·江苏南京、盐城一模)西周时,“大国之卿皆命于天子”。春秋时期,各诸侯的正卿大都没有经过周天子“受命”,只是名义上仍叫“命卿”而已。这反映出春秋时期()A诸侯争霸兴起 B宗法观念消亡C“礼崩乐坏”出现 D中央集权弱化答案C解析春秋时期出现“礼崩乐坏”局面,与材料中“春秋时期,各诸侯的正卿大都没有经过周天子受命,只是名义上仍叫命卿而已”相符,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大国之卿皆命于天子”的制度被破坏,故选C项;大国之卿是诸侯的下级,诸侯争霸与材料中“大国之卿皆命于天子”不符,排除A项;“名义上仍叫命卿”,反映了宗法观念,排除B项;春秋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出现,排除D项。2(2020·云南昆明高三摸底)下图描述的是古代中国公元前769公元前221年间发生的战争,其中横轴数字以10 年为间隔,如4代表第4个10年。与其它类型的战争相比,姬姓国家间()A战争次数在所有时间段均最少B战争减少说明姬姓封国己消亡C战争因礼乐制度得到有效遏制D战争并未因宗法血缘得以避免答案D解析根据图示,姬姓国家间的战争虽然变化幅度相对于其他姓氏战争少,但是中间偶有增加,因此可知宗法制并不能避免战争,故选D项;姬姓国间的战争并不是最少的,排除A项;战争减少是因为非姬姓国间的战争增多,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战争增多,排除C项。3(2020·湖北荆门高三元月调研)文化是以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各方面发展的。西周以前的文明,还是限于一个小区域之内,东周时则以各强国和文化发达的地方为多。这反映当时()A文化的扩张与认同 B国家的统一C分封制的盛行 D民族的隔阂答案A解析材料“西周以前的文明,还是限于一个小区域之内,东周时则以各强国和文化发达的地方为多”说明强国为中心的文化既是政治的臣服,也是文化的认同,故选A项。4(2020·广东惠州三模)春秋时期,许多原本在周王室掌握典籍、身通“六艺”的人士纷纷离开周王室,流散到各地。这一现象()A导致了礼乐制的崩溃 B促进了私学的兴起C加速了宗法制的瓦解 D推动了国家的统一答案B解析掌握典籍、身通“六艺”的人士属于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流散到各地有利于民间文化教育的传播,能促进私学的兴起,故选B项;礼乐制的崩溃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破坏导致的,并非因为材料中的现象,排除A项;加速宗法制瓦解的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材料中的现象与此无关,排除C项;国家统一的推动力量,也主要是诸侯的兼并战争,材料中的现象与此无关,排除D项。5(2020·浙江1月高考押题卷)学者许倬云认为:“春秋之世,国家与社会逐渐分道扬镳,分道扬镳的前面一部分是封建秩序与宗法制度的分离,后面一部分则是封邦建国成了君主国家,最后变成了统一的大帝国。”下列有关“封建秩序与宗法分离”的结果表述正确的是()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墨家思想盛行B礼崩乐坏,嫡长子继承制被完全破坏C井田制彻底瓦解,各国纷纷变法图强D诸侯争霸,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答案D解析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诸侯不断擅自分封、争霸,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故选D项;A项属于思想层面,而材料问的是政治层面,排除;“嫡长子继承制被完全破坏”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C项属于经济层面,而材料问的是政治层面,排除。6(2020·陕西宝鸡一模)公元前706年,随国大夫季梁与随君论述治国之道:“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这表明春秋时期()A奴隶制几经风波后重新稳定B开始重视人在社会中的作用C社会发展逐渐陷入停滞之中D天命神权思想依然根深蒂固答案B解析根据“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等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在社会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的社会地位也逐渐得到加强,故选B项。7(2020·深州长江中学月考)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在会盟的过程中达成了部分一致。如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中的“毋忘宾旅”“毋遏籴”;公元前579年,晋楚会盟中的“交贽往来,道路无壅”;公元前562年,在齐、鲁、晋、宋等国会盟中的“毋蕴年”“毋壅利”。这反映出当时()A各诸侯国积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各诸侯国政府致力垄断商业经营活动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街衢正常交通D发展商业成为部分诸侯国的重要共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间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商贸活动的条款,这一系列的会盟措施,保证了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和繁荣,这也反映了发展商业成为当时部分诸侯国的重要共识,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相悖,排除;材料是发展商业,不是垄断商业活动,排除B项;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8(2020·安徽合肥一模)战国时期,庄子、荀子、韩非子等都曾评论当时各家思想,指陈其特点。这一现象()A源于铁犁牛耕技术的全面推广B促使地主阶级统治得以确立C有助于构建传统文化基本精神D不利于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答案C解析各家思想之间相互批判、借鉴有利于形成兼收并蓄的精神品格,故选C项;“全面推广”说法欠妥,排除A项;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地主阶级统治的基本确立,排除B项;各家思想之间相互借鉴有利于丰富本派思想内涵,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摘编自春秋公羊传材料二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封建者,统一之反也。封建之制废,则统一之业成矣。然后世又有为统一之梗者,则叛民、叛将之割据是也。柳子厚(柳宗元)谓秦有叛民,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盖郡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而又不假之以兵,其势固无从叛。”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大一统”思想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大一统”国家形式在战国时期面临的困境。(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以后维护“大一统”的制度保障。答案(1)内涵:遵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封建秩序;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以周礼为行为准则;遵从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度。(2)困境:宗法体系和周礼的崩溃;西周贵族群体沦丧。(3)保障: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官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