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云南省丽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word版).docx
-
资源ID:96415165
资源大小:21.63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2022学年云南省丽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word版).docx
丽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卷1. 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墓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A. 表明中国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B. 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C. 说明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证实D. 标志着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诞生2.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A. 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B.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C. 文献史料主要用于印证同一史实D.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3.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B.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4. 据甲骨文记载,商朝王畿的职官分为四类:文官(分管各类行政事务)、武官(分管征伐、田猎、禁卫、边防等事务)、史官(主管祭祀)和宰(主管王宫内部事务)。这反映出商朝政治的特点之一是()A. 家国同构B. 神权至上C. 官制完备D. 政族分离5. 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A. 财产继承的原则B. 宗法制的基本法则C. 任人唯才的要求D. 兄终弟及的传统6. 当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北方辽河上游出现了红山文化,长江下游出现了良渚文化,在它们的区域内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由此可知中华文明()A.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B. 具有继承性C. 具有多源和共融的特征D. 具有封闭性7. 周公平定商遗民叛乱后,大封同姓诸侯,将原臣服殷商的诸侯安置于姬姓诸侯之间,将商部族分给各诸侯。此举()A. 有效控制地方巩固政权B. 避免王族内部的斗争C. 抵制北方少数民族入侵D. 加剧诸侯分立的局面8. 在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卿大夫有助祭的义务,并通过助祭活动接受上一级君主的政命或政事,即“天子祀上帝,诸侯会之受命焉,诸侯祀先王、先公,卿大夫佐之受事焉”。这反映出当时()A. 国家权力依血缘关系建构B. 宗法观念渗透到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C. 政府行政管理逐渐垂直化D. 分封制利于加强各级政权的隶属关系9. 商鞅认为,要富国强兵就必须压制民众,“弃其所喜,赴其所恶”,将民众视为可供驱使的牲口,“削民以弱”是其国家治理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从侧面反映出商鞅变法的()A. 重农抑商理念B. 儒法调和色彩C. 道义和人性化D. 强制性和功利性10. 春秋时期,诸侯贬斥狄戎为豺狼禽兽的记载不绝于书;战国时期,有识之士认为夷、夏之间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居楚则楚,居夏则夏”“四夷不与中国同”的观念逐步淡化。这表明战国时期()A. 中原正统思想趋于崩解B. 民族平等得到普遍认同C. 华夏共同体的意识勃兴D. 官僚政治已是大势所趋11. 春秋时期,针对当时“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现状,孔子主张()A. 克己复礼B. 为政以德C. 仁者爱人D. 焚烧诗书12. 进入战国后,各诸侯国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制度改革,如李悝在魏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这些改革都()A. 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B. 遏制了新兴诸侯纷争C. 增强了华夏观念的认同D. 加速了周王室的衰亡13. 孟子曾与梁襄王进行辩论,梁襄王问怎样才能使天下安定,孟子回答“定于一”。襄王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孟子对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后来,孟子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据此,孟子辩论意图是()A. 批评梁襄王暴虐无道B. 建立集权统一国家C. 宣传儒家的政治主张D. 探究礼崩乐坏成因14. 战国时期,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其代表人物是()A. 孟子B. 荀子C. 墨子D. 邹衍15. 秦孝公时,泰国不仅被排斥于诸侯会盟之外,而且各国对秦“戎翟遇之”,这使秦孝公感到“丑莫大焉”。他下令“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来求贤变法。商鞅应征而出,实行变法。由此可见,商鞅变法的直接原因是()A. 秦国远比中原落后B. 商鞅具有卓越的才能C. 秦国遭到诸侯轻视D. 秦孝公推行“仁政”16. 周王死后,桓王继位,周王室与郑国矛盾激化,最终兵戎相见。交战中郑国的祝聃一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桓王只好率军狼狈撤走。事发后,郑庄公派遣祭足“慰问”周桓王,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这说明当时()A. 分封制度遭到破坏B. 礼乐制度开始崩溃C. 宗法制度荡然无存D. 王位世袭制度结束17. 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米、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A. 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B. 行政制度比较系统C. 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D. 法律制度非常严密18. 秦国能灭掉东方六国、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是()A. 法家思想奠定了统一的理论基础B. 秦国是六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C. 秦国军事力量强大,进行兼并战争D. 广大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19. 秦统一后,秦始皇“徒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收天下之兵,聚之成咸,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他还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 强化北方防务B. 打击强宗富豪C. 防止割据再现D. 建立专制皇权20. 典故“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B. 丞相位高权重威胁了皇权C. 丞相制度的实行不合时宜D. 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21. 秦国统一六国以前,主要采用军功入仕制,并辅以客卿入仕和由吏入仕(客卿:外来人才;吏:官府里面的底层办事人员)。秦统一后,由吏入仕成为秦人入仕的主要通道。此变化()A. 体现了统治者治国思想的改变B. 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C. 顺应了巩固政权对人才的需求D. 说明了人才选拔制度的成熟22. 秦统一六国后,北击匈奴,南统岭南,把“西南夷”纳入版图。这些举措()A. 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确立B. 实现了秦在全国的长治久安C. 有利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D. 违背人民意愿加速秦的灭亡23. 秦朝建立后,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种道路交通网络:一是通向东北燕齐、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四川宜宾南通滇池地区的五尺道。这些道路的修建客观上()A. 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武力控制C. 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D.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24. 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他认为:“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这说明()A. 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B. 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C. “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D. 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2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 -左传材料二(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材料三(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请回答(1) 材料二所述的是一种什么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说明这一制度推行的目的。(2) 根据材料概括诸侯有何义务(不得摘抄材料原句);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关系?(3) 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有何历史影响?26.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并分析这两项制度实施的历史背景。(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答案1-10 BDAAB CADDC 11-20 AACDC ABBCB 21-24 CCCC25.【答案】【小题1】周初的分封制。“屏周”,巩固周朝的奴隶主政权。【小题2】保护周王室;保卫封地,忠于职守;定期朝见周天子并述职。诸侯服从天子。【小题3】周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分封制崩溃。造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局面,国家分裂。26.【答案】【小题1】流派:“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背景:“二十等爵”实施是在战国时期,当时分封制瓦解,兼并战争频繁,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井田制瓦解,地主阶级崛起;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法家思想受到重视。五等爵”制实施是在曹魏时期,政治上君主权威受到挑战,世家大族势力壮大;经济上小农经济遭到战乱破坏,豪强地主进一步发展;思想上佛教和道教兴起,儒家思想的地位受到挑战。【小题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文武官员。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