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历史试卷.docx
-
资源ID:96415233
资源大小:513.82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2022学年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历史试卷.docx
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学科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31小题,每题2分,共6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由下图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具有()A悠久性 B统一性 C多元性 D连续性2下表为有关夏朝王位继承情况的史籍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结论是()竹书纪年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中国历代帝王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上古时代白寿彝禹死后本应由伯益做部落联盟的首领,可是由于夏部落的强大他们借助禹的余威,共推禹子启为王。A伯益的权位最终被夏启所取代 B部分部族发动战争导致启夺得权位C启取代益源于贤能品德和民意 D民主传统是启和益发生争斗的原因3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玉器共700多件。经过对其中约300件玉器进行分析,发现所用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玉。这表明,在商代()A西域已归属商王管辖范围 B西域与中原已存在一定联系C西域与中原商贸交往密切 D西域各族要向商王进献玉料4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了一种二元统治制度,该制度对研究商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实质含义是一种指定服役制,是按照对商王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划分的一种政治结构。这一制度是指()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材料反映出西周实行分封制旨在()A奖赏开国功臣 B拱卫王室统治 C防止外族入侵 D团结同姓诸侯6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C强化了封建等级 D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7西周宗法制度是为了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据此可知,宗法制()A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B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C成为各级贵族生活准则 D形成完备的政治体系8美国学者大卫·查普曼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和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传基因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查普曼意在强调()A很多神话故事在历史上往往是难于考证 B道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C中华文明改造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 D中国文化特有的延续性9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对南方的楚国从内心里看不起,认为是蛮夷之邦。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南方经济赶上北方 B诸侯纷争逐渐缓和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夷夏矛盾基本解决10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陆续建成。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青铜铸造技术的成熟11下表所示是孔子、墨子和韩非子的思想主张(部分)关于这些思想家及其主张正确的是()思想家思想主张孔子提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墨子主张“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韩非子认为“道无双,故曰一,是故明君贵独道之容”A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 B都表达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C都蕴含期盼国家统一的理念 D具有强烈的“民本主义”色彩12战国时期某一学派思想家提出“德”与刑是君主实行统治的权柄,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德要由君出,德要归于君,以此构建了国家至上、君主至上的理论体系,该学派是()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13下图为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陈列的木简,木简上的文字是“迁陵以邮行洞庭”。此木简插入公文或信函中,告知邮传人员要从“迁陵县”送到“洞庭郡”。对该邮简认识正确的是()A出土文献印证了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B出土文献呈现了秦中央机构决策程序C实物史料记录了郡守和县令征收赋税的职责D实物史料反映了秦中央集权国家的治理方式14下图为“里耶秦简户籍簿”。其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此简可以用来研究秦朝的()户籍制度 选官制度 赋役制度 文字书写A B C D15王家范指出:“自汉而后两千年,国家控制方略时有变异,由秦开创的大一统体制则一脉相承,分久则必合。然追究秦制,由涓涓之流汇成江河,实为春秋战国社会变迁的集大成者,其变由来已久。”下列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国家控制方略完全传承秦制 B秦制是由一系列变迁构成的C商周封建是秦大一统的基础 D中国大一统体制具有传承性16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戍边,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该斩首,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秦简,按照竹简记载,陈胜、吴广因为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斩首。由此可见()A史记的记载都必须经过考古证实 B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可靠C历史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进行研究 D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接近历史的真相17汉文帝在位期间,经常性地“赐民爵”,废除肉刑,并规定平民可以通过上书建言来获取官职,还放松了汉初贱商法令的实施。这种做法被汉景帝沿袭。这些措施意在()A提高平民政治地位 B尊奉黄老无为思想C稳定社会经济秩序 D选拔更多治国人才18汉武帝时期,分全国为十三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就。其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A镇压诸侯谋反 B监察地方政治 C参与中央决策 D管理州县事务19如下图在山东沂南县一东汉大墓,出土一块汉画像石(图为该画像石拓片),表现的是豪强地主田庄的“丰收宴享,饱饫烹宰”场景,左侧是粮仓。据此可知,当时()A国家政治相对清明 B休养生息政策成果显著C农民生活比较富裕 D存在地方势力膨胀隐患20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皇帝年少不能亲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因此又掌握朝政。宦官专权的局面实质上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没落 B君主专制的强化C宦官与外戚相互争斗 D豪强地主的发展21九章算术开创了中国古代数学中数形结合的独特研究方法,用数的计算来解决形的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周髀算经记载了用竿标测日影以求日高的方法。据此可知汉代()A数学理论探究浅尝辄止 B数学研究领先世界C科技注重构建理论体系 D科技注重实际运用22制作图示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是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图示,其中处应填写的是()A吴蜀东晋西晋 B蜀吴东晋西晋C吴蜀西晋东晋 D蜀吴西晋东晋 23魏晋时期南方城市迅速崛起:会稽被誉为“晋之关中”,建康的繁华可与长安、洛阳媲美,番禺(今广州)成为进出口商人云集的大都市。这一时期南方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B对外贸易迅速发展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D政治中心逐步南移24下图为考古发现的两幅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这表明当时()A书画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B少数民族普遍推行农耕生产C统治者积极推行封建化政策 D民族间生产和生活相互融合25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收集到以下几段史料,这组史料体现的主题是()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国,“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晋书羌人姚苌建立的大秦政权,认“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晋书鲜卑人拓跋猗卢建立的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晋书A禅让制度之辨析 B炎黄部落之考证C刘氏政权之沿革 D华夏认同之演进26如果把“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A国家的强盛和统一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政权分立民族汇聚 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27从下表中可以看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是()长 城大 运 河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A抵御了匈奴侵扰 B有利于巩固统一C促进了南北交流 D削弱了诸侯国势力28下表所示是对贞观前期朝廷重臣住房条件的介绍(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身体力行“戒奢从简”所产生的示范效应。这种风尚()中书令岑文本居“宅卑湿”户部尚书戴胄“居宅弊陋”尚书右仆射温彦博“家贫无正寝”A源于当时的财政危机 B加剧了官吏的贪污腐败C体现了民贵君轻思想 D有利于减轻百姓的负担29陈寅恪指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邀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游牧文明重建了中原文明 B胡汉民族融合促成了大唐气象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定型 D外来文化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30表1是五代简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表1政权名称存亡时期开国国君国君原来身份后梁907923年朱温宣武节度使后唐923936年李存勖河东节度使后晋936947年石敬瑭河东节度使后汉947950年刘知远河东节度使后周951960年郭威邺都留守A五代时期北方政权林立 B农民起义推动五代更替C五代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D君主身份影响王朝兴衰31如图是中国古代的两种政治制度,从图1到图2的变化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是()A官僚队伍不断壮大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古代制度趋于完善二、非选择题(共38分)32.(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 chóu,仇的异体字 ),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隋书地理志材料三: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高祖刘邦“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3分)(3)材料三中秦、汉创立的地方政治制度有何共同的“内在的用意”?(6分)33.(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二是官僚的选拔问题。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秦、汉、唐统治者为解决中央“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采取的措施。(6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为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隋唐统治者有何创新?并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8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科举制的“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体现。(6分)历史学科参考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CABABABCCCCBDCDCCBDB2122232425262728293031DDADDBBDBCC32.(18分)(1)原因:王室衰微(3分);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3分);血缘关系逐渐疏远(3分)。(2)措施:采用郡国并行制(3分)。(3)用意:加强对地方的控制(3分);巩固君主统治。(3分)33.(20分)(1)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6分)(2)创新: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创立科举制)(2分)不同:官员选拔权集中到中央;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按才学标准选拔官员。(6分,每点2分)(3)人才持续流动,且制度化;公正公平,机会均等原则;激励个人奋斗精神。(6分,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