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5单元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时演练含解析提升篇.docx
-
资源ID:96415347
资源大小:14.26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5单元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时演练含解析提升篇.docx
第十五单元第1讲 提升篇一、选择题1诗经中展示了肥大、健壮的马、牛、羊,婀娜、柔美的桑树,高大的树木,潺潺的流水,呦呦鸣叫的小鹿。这些意象()A描绘了东周时期的自然风貌B表达了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质 C反映了农民自给自足的生活D体现民众对自由境界的追求 【答案】B【解析】诗经通过赞美动植物的繁茂、健壮、硕大、富有生命力,传达出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质,故B项正确。诗经是孔子整理的,而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时期,与诗经所处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与农民自给自足的生活无关,排除C项;诗经主体内容是反映贵族的社会生活,只有风是反映下层民众的生活,排除D项。 2下表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成就,说明了古代中国()尚书中的日食记录;竹书纪年记载的流星雨;淮南子中记载的太阳黑子春秋中的哈雷彗星记录;汉书中的新星记录;僧一行对子午线的测量A在天文学上的成就最高 B天文学注重观测和数据记载C天文学注重分析和探究 D天文学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研究局限于对观测到的现象和数据进行记载,缺乏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究,故B项正确,排除C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我国天文学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并未为工业服务,排除D项。3唐代诗人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言中写道:“扬、越(扬州、越州)间,多作书模勒(雕版印刷)乐天(白居易)及余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这说明唐代()A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B盗版印刷风气猖狂C科技进步推动了文化传播 D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答案】C【解析】材料“多作书模勒(雕版印刷)乐天(白居易)及余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体现的是雕版印刷术对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故C项正确。4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植根于古代农业文明,具有农业文明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它随着传统科技实践的发展,在与传统伦理道德水乳交融的过程中,在真善美战胜假丑恶的矛盾斗争中,内容不断丰富,品质不断提升。这一结论说明了中国古代科技()A重探求科学之真 B是生产实践的产物C理论和实践的并重 D重道德而轻实践【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根植于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是生产实践的产物,故B项正确。5明清时期,数学发展出现了一些变化,如明代吴敬所著九章算法比类大全新增题目中有“就物抽分”“合伙经营”等内容;程大位算法统宗中运算全部采用珠算法,包括开平方、立方。这些变化表明()A数学研究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B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的体系C明清对以往科技成果进行了总结 D“西学东渐”促进数学新发展【答案】A【解析】材料“就物抽分”“合伙经营”“全部采用珠算法,包括开平方、立方”所涉及的都是与商业相关的内容,这反映出数学研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证明中国古代数学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明清对以往科技成果进行了总结,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西学东渐”的影响,排除D项。6清初,蒲松龄创作了聊斋志异,通过大量篇幅描写鬼、狐化人后与人恋爱的离奇故事,反映出当时青年男女对婚姻自主的要求。这表明()A清代具有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 B传统理学对文学影响至深C作品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D社会婚恋观发生深刻变革【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鬼、狐化人与人恋爱的离奇故事”可知,聊斋志异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故C项正确。清代实行文化专制,故A项错误;“青年男女对婚姻自主的要求”体现了作品对理学思想的反抗,故B项错误;社会婚恋观的深刻变革出现在近代,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利玛窦是最早从澳门进入中国内地从事传教的西方传教士之一。1594年,他为了与中国官员和文人交往方便,穿上儒服,戴上儒冠,自称儒者。1601年,他来到北京,受到明朝万历皇帝的召见。在北京10年,译著或与徐光启、李之藻等合译几何原本乾坤体义等书,介绍西方科学知识。1584年至1608年,应中国官吏要求,编绘了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介绍地球为球形和五大洲,这是最早引进中国的新型地图。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死于北京。陈瑞云大学历史词典 材料二徐光启在主持修历后,主张“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会通是徐光启处理中学和西学的纲领核心。“会通”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中西互译,力求贯通;二是兼采中西,取长补短。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用西方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解释论证了中国古代的勾股术,这说明中西科学有重叠和相通之处。崇祯历书在保留中国明代大统历的基础上采用了西方的第谷体系,超越了中国此前的历代历法。摘编自郭月娟徐光启中西会通思想的社会学分析(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利玛窦、徐光启从事科学研究的时代背景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徐光启的中西会通思想。【答案】(1)时代背景: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西学东渐”,外国传教士来到中国;中西科技差异大,西方科技对中国知识界具有吸引力。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中国科技的进步;冲击了中国的传统观念和认识,有利于开阔士大夫的视野;当时中国只有少数人接触到西方科学知识,实际作用有限。(2)评价:徐光启能正视中西科技的差距,是学习西方的先驱者,他的思想在当时是先进的;他主张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相互补益,有利于中国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表现出中国先进分子传承传统、奋发有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