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精品解析-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资源ID:96419456       资源大小:31.05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精品解析-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洮南一中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 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B. 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C. 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D. 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答案】B【解析】【详解】“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说明大多数墓葬中没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由此可证明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B项符合题意;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只能证明早其农业的出现,排除A项;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只能证明当时的城市建造技术,排除C项;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只能证明历史的悠久,排除D项。2. 距今7000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人工栽培稻谷,其数量之多,保存程度之完好,在已发现的同时代遗址中是极为罕见的。这说明A. 新石器时代已产生了小农经济B. 中国最早完成食物采集到生产的转变C. 余姚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D.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人工栽培稻谷,说明当时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的原始居民已经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因此中国是世界上较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故D项正确;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约在1万年前,世界上就出现了原始农业,实现了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的转变,且B项无法由材料得出,排除;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不仅有长江流域,还有黄河流域,余姚属于长江流域,排除C项。3. 根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禹即位后不敢明目张胆地将位置传给启,他先举荐培养了皋陶,因皋陶早卒,禹又举荐益作为接班人。禹死后,益让位禹之子启。这说明当时A. 受禅让制的影响B. 开始实行察举制C. 禹仍然维护禅让制D.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答案】A【解析】【详解】史记中关于禹在儿子以外,先后举荐、培养了皋陶和益作为接班人的记载,说明当时受禅让制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西汉时期开始通过察举制选官无关,B项错误;禹“维护”禅让制与“不敢明目张胆地将位置传给启”不符,C项错误;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4. 有学者指出,周代的中央行政体制应是君主制,分封制只是建立在君主制基础上的一种地方行政体制,因此周代的国家政体,准确地说应是“君主制+分封制”,可称为君主分封制。据此可推知,周代A. 实行了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治体制B. 实现了统治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C. 建立了“多元一体”的统一民族国家D. 协调了中央权威和地方分权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分封制只是建立在君主制基础上的一种地方行政体制”体现的是周代协调了中央权威和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D正确;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B排除;C是秦朝统一的意义,排除。故选D。5.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C. 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D.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无论中原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夷”,说明华夷之辨的意识已经形成,以华夏和蛮夷之间的区别来强化华夏族的种族和文化认同感,故选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排除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血缘纽带作用,排除D。【点睛】6.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下列对各国变法目的表述正确的是A. 巩固卿大夫掌握的实权B. 希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C. 促进工商业的繁荣发展D. 试图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答案】B【解析】【详解】战国初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答案为B;战国时期掌握实权的为各国国君而不是卿大夫,A错误;工商业发展是达到富兵强国的一个前提条件,而不是各国变法的根本目的,C错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而周王室代表着落后的奴隶主,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D错误。7. 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A. 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B. 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C. 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D. 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儒家有为而无求”可知,儒家讲究从社会实际出发,以入世的态度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体现儒家较强的秩序和责任感,C项正确;题干并未涉及天人关系的研究,排除A项;墨家信鬼神,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儒家和墨家的主张相反,并非互补,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儒家民本思想,排除D项。故选C。8. 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A.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 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C. 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D. 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结合所学可知,这样划分是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中“消除”表述有误,不能消除隐患,故A项错误;“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是元代行省制,故B项错误;郡县制是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也包括经济方面,故D项错误。9. 中国史纲要中说: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王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下列历史事件或现象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 徙民实边,修长城B. 建灵渠,出兵南越C. 统一文字,焚诗书D. 除谥法,废“封建”【答案】D【解析】ABCD都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最能体现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10. 周初,周公之子伯禽被封于鲁,要求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秦朝时,殷通被朝廷任命为会稽郡郡守,警告他恪守尽忠,拱卫中央。两者相同之处在于A. 职位世袭的权力B. 建立武装的权力C. 设置官员的权力D. 行政管理的权力【答案】D【解析】【详解】分封制度下诸侯和郡县制度下官员均需要拱卫中央,二者的管理权力相同,故D项正确;分封制下诸侯世袭,郡县制官员是任命,故A项错误;郡县制长官没有建立武装权力,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有权力任命封国内官员,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故C项错误。11. 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 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 强化了经济控制C. 开通了丝路贸易D. 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答案】B【解析】【详解】山东东部地区由西汉以前的商业活跃到西汉中期以后步入低谷,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主要是汉王朝实行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政策有关,这些政策抑制了民间商业活动,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导致了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故选B;重视关中地区不一定就要导致山东东部商业活动步入低谷,排除A;开通丝路贸易应该有利于相关的商业活动活跃,排除C;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和商业活动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12. 东晋南朝时期,谱学成为一门新兴的学问,豪门士族和政府都热衷于编撰族谱,名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 宗法制度再度复兴B. 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C. 士族享有政治特权D. 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答案】C【解析】宗法制衰落于春秋战国时期,之后宗法观念长期存在,排除A;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只是表面现象,排除B;九品中正制被科举制取代是隋朝,排除D;题干指出东晋南朝之际修撰、收藏家族谱牒成为官民普遍重视的工作,此亦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彼时九品中正制下,以家庭出身、门第选拨官吏,士族享有显著政治特权,修撰谱牒与社会地位的保持和维系直接相关,因此受到广泛重视,故选C。13. 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A. 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B. 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C. 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D. 彻底改变北方社会习俗【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材料中的“土德”“万物之元”等都是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故A正确;BC项是孝文帝改姓氏的作用之一,不是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故BC错误;改姓氏并未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故D错误。14. 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A. 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推动了社会发展B. 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C. 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社会趋于安定D. 豪族趁机扩充实力,形成军阀混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永嘉之乱后,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大量北方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B项正确;洛阳成为废墟,北方分裂战乱的情况下,遭受打击的更多的是普通民众,AC项错误;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腐朽的豪族并没有促成军阀割据,而是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国家进入东晋十六国对峙的局面,D项不符合史实。15.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同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提升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详解】从“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到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说明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在北方产生重大影响,故C项正确;A项中“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只是反映南方喝茶的习俗在北方产生重大影响,无法体现南北方饮食习惯趋同,排除B项;南宋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6. 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 相权有所分散B. 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 “外朝”参议要政D. 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答案】A【解析】【详解】“唐代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政事堂的设立是加强皇权、分散相权的反映,故A正确;材料和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无关,故B错误;“内朝”“外朝”是在西汉,故C错误;古代的政治决策不可能走向透明开放,故D错误。17.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在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学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价值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唐太宗不喜欢“无丈夫之气”的萧子云的书法,而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显然,王羲之的书法因为具有“丈夫之气”及其它艺术特色而“尽善尽美”,深得唐太宗及当时人民所喜爱。此一点,正是王羲之书法艺术高超所带来的结果,同时也和唐太宗时期唐朝国力强盛的时代特点不无关联。故C项正确;材料中唐太宗并未明确规定整个社会要对王羲之的书法加以认同,故“决定”表述错误。且“皇帝的好恶”对“社会对艺术的评判”只能起浅层次的影响作用;王羲之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地位确立的深层原因应当从王羲之自身书法艺术的高超及历史的选择进行考虑。故A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较高,但“不可超越”材料并未提供足够信息支撑。故B项错误;材料所问为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只解释了太宗时期唐朝和南朝后期社会对艺术的认可风格不同。D项不是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且不具备普遍性。故D项错误。18. 公元659年武后颁布姓氏录,完全以官员品级和声望为基础。武后去世后,无论是官方还是私家的族谱编写活动都被重申以大族声望而不以唐朝官阶为基础。这说明当时A. 社会阶层趋于固化B. 宗法制度根深蒂固C. 武后政治改革失败D. 门阀政治影响深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完全以官员品级和声望为基础”“都被重申以大族声望而不以唐朝官阶为基础”可知,武后时期的姓氏录威胁了世家大族的地位,武后去世后的族谱编写活动再次以大族声望为基础,说明当时门阀政治影响深远,故选D;题干没有涉及社会阶层的固化,A错误;此项不符合题干主旨,B错误;题干不能说明武后政治改革失败,C错误。19.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项改革最重大的意义是A. 保证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B.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 简化税制便于赋税征收D. 改变了赋税征收标准【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是对两税法的描述,两税法的征税依据是资产,与传统的按丁征收有显著的不同,说明的是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D正确;ABC不属于最重大的意义,排除。故选D。20. 印度早期佛教宣传出家之后就不再关心世俗之事,与家庭完全脱离关系,也不再关心国家大事,也不敬仰父母。但魏晋时期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这反映出A. 印度佛教隔绝家庭亲情B. 中国佛教注重行孝尽忠C. 佛教思想传播中产生分歧D. 佛教吸收了本土思想文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魏晋时期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传统思想和伦理道德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题干所述变化反应了佛教的本土化,即佛教吸收了本土思想文化,故D正确;题干主要问的是由印度佛教不关心世俗之事到魏晋时期中国佛教尊敬父母、忠君爱国的变化所反映的问题,“印度佛教隔绝家庭亲情”不是题干主要反映的问题,故不选A;题干主要反映的问题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受中国本土思想文化影响,“中国佛教注重行孝尽忠”是题干表象,不是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故不选B;题干主要反映的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受中国本土思想文化影响而本土化的问题,没有体现佛教思想的分歧,故不选C。21. 据册府元龟记载,五代后唐国子监开始雕版印刷儒家经典九经、五经文字、九经字样、论语、孝经和经典释文等。这是儒家经书第一次出现刊本。由此可知雕版印刷A. 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B. 刊印儒家经书取代手抄本C. 最早是出现在五代时期D. 对唐诗宋词发展有推动性【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五代后唐国子监开始雕版印刷儒家经典”体现的是雕版印刷业对儒家思想的传播作用,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22. 北宋文人王说指出:“盖唐之乱,非藩镇无以平之,而亦藩镇有以乱之故其所以去唐之乱者,藩镇也;而所以致唐之乱者,亦藩镇也。”北宋为此而采取的措施是A. 设枢密院和三司B. 增设参知政事C. 派文官出任知州D. 杯酒释兵权【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北宋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措施,派遣文官担任地方知州,从而减少了地方割据的概率,故选C;AB是中央制度改革,与题意不符,排除;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解除部将兵权的措施,并不是一个制度,排除D。故选C。23. 北宋建立后,将地方精兵编为禁军,拱卫京师,还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 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B. 提高了文官和士人地位C.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D. 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答案】D【解析】【详解】募兵制使北宋政府掌握了大量军队,而且兵士待遇较为优厚,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不小的财政负担,故D符合题意;北宋积贫积弱,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斗争中处于劣势,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与提高文官和士人地位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募兵制并不能加剧社会贫富分化,故C不符合题意。24.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能挽救北宋灭亡的命运。下列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是A. 涉及范围广领域宽B. 实现了富国强兵C. 减轻了人民的负担D. 直接导致北宋灭亡【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王安石变法涉及了吏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涉及范围广,领域宽,故选A;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没有实现富国强兵,排除B;由于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变法并没有能够真正减轻人民负担,排除C;直接导致北宋灭亡的是靖康之变,排除D。故选A。25. 宋真宗曾作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表明宋代科举A. 推动了八股取士的形成B. 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C. 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D. 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反映了宋代科举对社会价值取向和观念的较大影响,故D正确;八股取士形成于明清时期,排除A;材料信息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排除B;“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26. 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不竭动力。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蔡伦改进造纸术孙思邈著作千金方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是在北朝时;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孙思邈著作千金方是在唐朝;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在北宋。按照时间顺序为,故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27. 元朝行省体制下,各省重要事务必须上报中书省,由中央做出决定。但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务可以自行解决,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A. 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兼顾B. 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割据C. 有利于对边疆地区的管辖D. 加强了对山东等地管辖【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各省重要事务必须上报中书省,由中央做出决定”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事务的控制;材料“但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务可以自行解决,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体现的是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因此说明的是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兼顾,A正确;行省制是中央集权加强的产物,B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28. 朱熹的著述中,童蒙读物占很大比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特别是小学四书集注,一直被元明清统治者作为正统教材。这反映出A. 宋代重视道德教化的通俗化普及化B. 朱熹认为只有儿童才能接受天理C. 道德教化应以书院教育为主要方式D. 宋代官方开始重视儿童启蒙教育【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朱熹的著述中,童蒙读物占很大比重,一直被元明清统治者作为正统教材”可知统治者重视道德教化,A选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朱熹的观点,B选项排除;材料中未涉及道德教化的方式,C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指明宋代开始重视儿童启蒙教育,D选项排除。29. 据记载,康熙帝时期“御门听政”成为中枢决策的主要形式,也就是皇帝定期在乾清门听取内阁等各部院部门官员的奏事,或即时裁决,或留给相关部门进行商定。据此可知,“御门听政”A. 剥夺了内阁的决策权B. 提高了皇权统治效能C. 减轻了君主政务负担D. 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皇帝定期在乾清门听取内阁等各部院部门官员奏事,或即时裁决,或留给相关部门进行商定”可知,“御门听政”减少了处理政务的环节,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B正确;内阁没有决策权,A错误;“御门听政”和减轻君主政务负担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D表述太绝对,“御门听政”不能保证决策的正确性,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皇帝定期在乾清门听取内阁等各部院部门官员的奏事,或即时裁决,或留给相关部门进行商定”,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30. 清代在内外蒙古、新疆、青海、 西藏和东北地区等地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行政管理办法,例如对内蒙实行盟旗制度,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这里特别行政区的设置( )A.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B. 进一步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C. 解决了少数民族的叛乱问题D. 极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详解】清代根据少数民族的情况而设定与内地不同的特别行政区,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同时也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A项;特别行政区是地方行政区划,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项;特别行政区的设置虽然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但并不能解决少数民族的叛乱问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效率问题,排除D项。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材料二 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表3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据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III卷整理 材料四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据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并归纳二者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答案】(1)西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相同点:选拔依据都注重品德;选拔途径都是由地方向中央举荐。 (2)积极:唐宋时期的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追求公平公正,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提升了从政士人的文化素养,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等。消极: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3)平衡利益;顺应民心;追求公平公正;激发社会活力,与时俱进。【解析】【详解】(1)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相同点:根据材料“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可归纳出相同点有选拔依据都注重品德;选拔途径都是由地方向中央举荐。(2)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其中积极体现为:唐宋时期的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追求公平公正,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提升了从政士人的文化素养,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等。消极体现为: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3)智慧: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关于智慧可从平衡利益、顺应民心、追求公平公正、激发社会活力,与时俱进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东晋南北朝时代,佛教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宗教。中国人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宋、明时期,新儒学派又从佛学中汲取养料,并与外来佛学相摩相荡,终于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学。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宪宗亲自派人迎接佛骨,历时一个多月。据统计,中唐时期,唐代的寺院多达四万余所,僧尼有二十六万五千余人,寺院大量占有土地,且享有免除徭役和租税的特权。摘编自曾绍发浅议韩愈反佛的原因材料三 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力图挖掘儒学经书中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通过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其中,被称为理学或道学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其代表人物是北宋的程灏、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因此这一学派被称为“程朱理学”。从南宋后期,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反对佛教的理由与目的。(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答案】(1)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佛教本身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很容易欺骗和麻痹广大劳动人民;统治阶级的提倡支持。(2)理由:佛教是外来文化,不适合中国国情;威胁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扰乱统治秩序。目的:复兴儒学;维护儒家政治、伦理道德。(3)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凸显人性尊严、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可从动荡的社会环境、佛教理论本身所带有的欺骗性、统治者的态度等角度展开分析。(2)理由:由材料“唐代的寺院多达四万余所享有免除徭役和租税的特权”可知,韩愈反对佛教是因为佛教的盛行会动摇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扰乱统治秩序;另外结合所学可从佛教与本土文化儒学的冲突入手分析,韩愈认为佛教是外来文化,不适合中国国情。目的:结合所学可从想要复兴儒学、维护儒家政治和伦理道德等角度进行说明。(3)由材料“希望通过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可知,理学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凸显人性尊严、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由材料“从南宋后期,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可知,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注意事项

    本文(精品解析-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wo****o)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