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1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变革(原卷版).docx
-
资源ID:96420025
资源大小:184.50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1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变革(原卷版).docx
专题01 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变革1下图为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尚书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B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C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离D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汉代中外朝制度”,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皇帝的诏令最终是由外朝的“三公”及其僚属去执行的,参与朝见和朝会的公卿百官以及中朝“尚书”协助皇帝进行决策,说明当时决策权和执行权出现分离的情况,C项正确;图示内容不能说明尚书是最高的行政机构,更不能说明造成了冗官现象,排除AB项;根据“郡国”可知当时王国还存在,无法判定其是否解决,排除D项。故选C项。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一) 夏朝: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约前2070年禹建立,开创了世袭制世袭制内容有二: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影响是形成了“家天下”的局面。(二)商朝:内外服制度;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内外服制度的内容:内服是王畿,由商王直接控制;王畿四周是外服,由附属国管辖。(三)西周西周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实行分制制度,1、贵族等级制,分封制封建领主制:(1)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王畿地区。(2)其他地方分封给同姓亲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拱卫周王室。(3)诸侯在国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分封士。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度更进一步的政治体制,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也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2、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3、礼乐制:维护统治的文化制度。4、等级分封政体封建领主制的特征:(1)政治权力和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整体的基本特征。(2)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3)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中央集权。(4)王权具有神秘色彩。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封建君主制(一)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政治都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专制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二)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1. 历史背景:(1)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2)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代远情疏);(3)各国进行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建立县制);(4)秦统一六国,建立秦朝。2.内容:(1)皇帝制度(核心),皇帝总览一切军政大权特点:皇位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中央政府,设立三公九卿。三公及其职能三公:丞相(百官之长,行政中枢所在,秉承皇帝,统领百官)、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掌管图籍、文书,监察百官)。九卿:分掌各类政务的机构。决策方式:国家大事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3)地方官职,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原因:吸取历史上分封制导致诸侯纷争的历史教训;李斯的建议。地方政府分为郡、县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丞、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4)文书发挥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建立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三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一)中央行政体制1、西汉汉承秦制,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中朝:又称内朝,包括侍中、尚书令、常侍,负责决策。使外朝丞相权力大大削弱,加强了皇权。西汉晚期后,三公制取代丞相制,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2、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3、魏晋:三省体制逐渐形成。4、隋唐:三省六部制:(1)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与出令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2)评价:三省职责明确,相互牵制,削弱相权,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并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5、宋朝:二府三司宋朝设置三省六部制,但职能废弛瘫痪。承唐制,另设中书门下,其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履行宰相的职权。6、元朝:实行中书一省制,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7、明朝:(1)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亲理政务,绵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结,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2)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性质: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是内侍顾问机构,无决策权。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8、清朝:军机处特点:简、速、密。地位: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影响: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总结: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朝代政策(措施)影响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加强了君权西汉汉承秦制,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武帝设立中朝加强了君权东汉尚书台成为行政中枢加强了君权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权,是中央集权制度完善的重要表现宋朝设立中书门下省;后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加强了君权元朝实行一省制(设立中书省)削弱了君权明朝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明成祖时,形成内阁。加强了君权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使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趋势:君权不断强化,相权逐步分散、削弱、直至废除。(二) 地方行政体制的发展1、汉朝:郡县两级制。郡:太守(京师所在地设内史或京兆尹,级别高于一般郡)、郡尉、郡丞。太守开府分曹理事,各曹属吏分管具体事务,由太守分别任用。郡下设县(有少数民族地方设道):县令或县长,之下有丞、尉及分曹属吏。王国与侯国:景帝和武帝后,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2、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3、魏晋南北朝: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4、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5、唐朝:继承隋制,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安史之乱后,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后,设节度使(州以上的地方军政长官),掌军事,逐渐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6、宋朝:改道为路,又将隋唐时期作为军事管理机构的府变为一级行政区划,形成路、府、县三级制。7、元朝: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省”。后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咼一级行政机构。形成省、路、府、州、县的多级行政体制。意义: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8、明朝:废行省,设三司,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三司: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原本行省权力由三司分割)。明朝后期,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9、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直隶州),府下设县(州),相对较为稳定,形成省、府、县三级级行政体制。总结:地方行政体制的发展朝代政策(措施)层级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两级西汉汉承秦制,实行郡县制;前期设有封国;汉武帝划分州,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郡、县两级东汉晚期州成为一级行政机构州、郡、县三级隋朝精简地方机构州、县两级唐朝设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安史之乱后,道成为一级行政实体;设置节度使道、州、县三级宋朝改道为路,府成为一级行政区划路、府(州)、县三级元朝实行行省制(设立行中书省)省、路、府(州)、县多级明朝明太祖废除行省,设立三司;后又派出巡抚、巡按省、府(州)、县三级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为省级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省、府(州)、县三级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分散,中央权力逐步加强;县是最稳定的一级行政区划。1下图是唐朝中央政府机构示意图,从中得到的正确信息是A相权一分为三B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C门下省享有特殊地位D皇权受到空前削弱2观察下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相权由相互牵制演变为相对集中B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被不断削弱C中央机构的行政职能被不断强化D元朝相对于唐宋实现了皇权独尊1我国的宰相制度在机构设置上,除元明两代外,其余各代一般都分设几个机构,这样就形成了宰相机构的分权。分权虽能削弱相权,但也会产生职责不清、争功诿过、行动不力等问题。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在机构设置上的特点是( )A职责不清效率低下B分权制衡服务皇权C君相矛盾不断激化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2如表涉及军机处的一些现象。表中变化( )清初“奏折直达皇帝,臣僚不得与闻”成为成例乾隆时和珅“在军机时,虑人举发,凡有奏折,令具副本,关会军机处”嘉庆时闲杂人等“借回事画稿为名”聚集军机处周围,虽经整肃好转,但是不久“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A说明大臣专权现象严重B反映了军机处的性质发生变化C显示出军机处规模扩大D表明军机处的保密原则被破坏3苏轼指出:“方今天下非有乱臣割据四分五裂之忧,而休养生息,常若不足于用。非有权臣专制擅作威福之弊,而上下不交,君臣不亲。非有四夷交侵边鄙不宁之灾,而中国皇皇,常有外忧。”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A对前代问题矫枉过正的结果B崇文抑武方针造成兵力弱小C机构重叠导致行政效率低下D加强中央集权所产生的弊端4(2022·全国·模拟预测)明神宗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开始派出矿监税使,起初有外廷官员参与,但不久就全部归内廷宦官执掌,矿监税使迅速布满了全国。内官税收体制的出台,完全变乱了原有的财政税收定制,改变了原有的整体税收机制。这反映了明朝A君主权力支配财政治理走向B外廷官员行政权力遭到削弱C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的加强D白银货币化刺激了矿利争夺5清代凡官员的奏本,需先送通政使司点验,再由内阁票拟后呈皇帝裁定。批本处和内阁照皇帝裁定的票签文字,用笔照录于奏本封面上,然后送六科发抄施行。乾隆十三年,清政府正式以密折取代奏本,规定密折无需经过内阁,直接送达御前批阅。据此可知,这种上奏制度的变迁A促使清廷公文日渐近代化B契合加强专制统治的需求C规范了中央机构运行机制D成为清廷政治衰落的诱因1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A削弱了藩镇势力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D动摇了宗法制度2东汉永建二年(127年)汉顺帝征召知名隐士樊英,但樊英称病推辞。于是,皇帝下诏“切责郡县”,地方官府遂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东城。该责问方式体现了A君权削弱B中央集权C吏治腐败D豪强崛起3845年,唐武宗发布敕书,“汉、魏已(以)来,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博求理道,以尽群情”,此后事关礼法,“令本司申尚书都省,下礼官参议”。这表明唐武宗A强调顺承前制B反对改制创新C意在削弱藩镇D丧失决策大权4下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可体现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ABCD5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如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时期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6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7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8据研究,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势力膨胀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9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10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