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5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
资源ID:96420067
资源大小:98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5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专题15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内容目录:第一节 百家争鸣第二节 汉代儒学第三节 宋明理学第四节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背景1根本原因: 社会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2经济: 铁犁牛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3政治: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 诸侯争霸,礼崩乐坏4思想文化: 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学术下移。5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任用。二:代表人物及主张(一) 儒家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BC551BC479)A 核心-仁,遵循“忠恕”之道;B 礼:周礼 -克己复礼,提出“正名”主张; C ”为政以德”(民本思想), 改良政治。D对鬼神敬而远之 E 有教无类,开创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思结合;F 修订整理“六经”,言论载于论语 G 性相近(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 H 重义轻利、富民 2. 孟子A仁政学说(核心),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实行仁政必须重民,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三件宝物,省刑罚、薄税敛,“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主张。C人性本善说。D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要求人们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3荀子:主张统治者施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论断强调人民群众力量极大。主张“性恶论”,强调用礼乐(即后天教育)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隆礼重法,霸王道并用(吸收法家思想)(二) 道家学派1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即凌驾于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转化,主张“守静”,即可“以弱胜强”。倡导“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建立“小国寡民”(反对诸侯争霸,代表奴隶主)社会。2庄子提出“齐物”(即齐一万物)观点,把世间万物都看成是相对的,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物无贵贱,无是无非。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从“齐物”观点出发,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即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要想达到“逍遥”,就要“无所恃”(即不要受各种条件左右)。天与人“不相胜”,必须顺从自然。(“天”指的是自然,“人”指的是人为,人为是对自然状态的破坏,无利而有害,故人必须顺从自然-和荀子相反)(三) 墨家:墨子-代表劳动群众,手工业者利益。“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去爱所有人。“非攻”,即反对不义之战,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主张各国和平相处。“尚贤”,反对任人唯亲。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用”、“节葬”。提倡“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认识论(三表法)和逻辑学(取实予名,察类明故)(四)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子构建了一整套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主集权理论。(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御群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的政权、威势,即权威,是君主的“筋力”。)主张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认为今必胜昔,要及时变法革新。“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奖励耕战,重农抑商。三 影响:(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汉代儒学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儒学遭受重创1 导火线: 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2 焚书范围: 六国的历史记载 私人收藏百家书籍 严禁私下谈论 严禁私藏禁书不焚书范围: 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3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4消极影响(1)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和一场文化浩劫;(2)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3)其限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摧残了人才,阻碍了社会进步和发展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1背景汉初的休养生息使经济恢复(吸收道家“无为而治”黄老之学的思想),国力日盛。王国问题、匈奴的威胁和土地兼并威胁着西汉的稳定。适应国家统一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以备咨询治国方略。2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1)基础:春秋-春秋繁露2)内容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内的各家学说都应罢黜。)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核心)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以德为主,以刑辅德,稳定统治秩序。(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3)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儒家思想神学化、宗教化、经学化、官方化侧重于政治思想。4) 实质:借助神权强化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3法律儒家化(1)引经决狱-董仲舒率先在司法审判领域发起,以春秋等儒家经典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法律条文和儒家经典违背的,则儒家经义具有高于政府法律的效力,有益于借助审判活动重塑道德伦理精神,法律儒家化开始;(2)引经注律依照儒家经典诠释法律条文,为法律儒家化奠定思想理论基础。(3)依经立法(南北朝隋唐)- 全面深入引入法而实现礼法结合,完成法律的儒家化。唐律疏议全面完美将儒家思想法律化,将法律制度儒家化。4汉武帝“独尊儒术”1)措施?创立察举制,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规定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门研究和传播五经的的教官博士)教育为儒家垄断。兴办太学,教授儒学,培养官吏。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儒学地位。要求各郡县设立学校,教授儒学-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民间推广并开始处于独尊地位。2)影响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传统文化的主流。巩固了中央集权,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结束了各派学术平等竞争局面(百家争鸣局面结束),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宋明理学 一、宋明理学1背景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东汉末、魏晋南北朝、唐末五代)隋唐以来,儒、道、佛三教合一潮流日甚;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道统思想),北宋儒学家开展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先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对儒家道德观念的冲击。(理学是对商品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理性反思)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儒学本身的问题和不足。(缺乏思辨性和理论性,没有深入到哲学高度)2核心:理或天理3内容1)程朱理学-集大成者 朱熹(元晦)四书章句集注a认为“理”是宇宙的本原-宇宙观,本体论。(理是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即把天理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强调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b为了把握“理”,提出“格物致知”“先知后行”的方法论和认识论。(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的基础上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朱熹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认为格物致知的方法是:必须花功夫,格一物,理会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而进。)c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修养论)。天理-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核心三纲五常。不包括人的正当欲望。d人性论-主张本善习远(发挥孔孟人性论)2)陆王心学(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的理学)A陆九渊开创心学背景?a 程朱理学的支离倾向和教条的隐患。b 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c 程朱理学成为人们求取功名的敲门砖,已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阳明等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引起社会动荡不安,主张以心学更新理学。d 心学的世俗化内容a“心”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主观唯心主义)b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内心反省,即“发明本心”。鹅湖之会-陆九渊被批太简; 朱熹被批支离B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a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本体论)。b提出“致良知”的方法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就有良知,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否定格物致知说)c提出“知行合一”学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此便是良知;“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4 归纳宋明儒学主张5 宋明理学特点? (1)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哲学核心(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2)是哲学化思辨化的儒学 (3)是佛道化的儒学(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4)儒学世俗化社会化(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6 宋明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南宋以后,包括南宋后期),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元明清科考内容)注重气节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人的自然需求。(戴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忽视经世致用,促使了空谈之风的盛行。7 对比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1、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社会背景?1)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根本原因)2)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制度文明活力日渐被腐朽性取代,封建专制制度趋于衰落。3)思想文化:理学空谈义理,脱离实际;八股取士,束缚了人的思想;西方科技传入(西学东渐)为思想界注入崭新的时代气息4)阶级关系上:市民阶层的壮大。(市民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肯定人的价值,反对理学的禁欲主义和等级观念)2明朝中后期“异端”思想家李贽大加鞭挞程朱理学,认为“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抨击孔子,否定其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其言作为是非标准,认为儒家经典不是“万世至论”。认为人皆有私,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提倡童心论男女平等3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1)黄宗羲(1610-1695):抗清明夷待访录a对君主专制制度猛烈抨击,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君臣平等和限制君权。c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以法制来抑制君权d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对明末生产关系变化的具体反映,反映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2)顾炎武(1613-1682):a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主张经世致用、学以致用(实学)。(认为宋明理学背离了原始儒学经世致用的传统,主张把个人道德修养与经世致用结合起来,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b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在中央集权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地方权力于“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e主张复兴经学(汉学)f 批判八股取士(3)王夫之(1619-1692):抗清,船山文集a批判君主专制,主旨“循天下之公”,主张耕者有其田b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不断变化的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理依于气”的气本论,驳斥了程朱理学以理为本的观点)c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张趋时更新。4、 归纳明末清初思想有怎样的特点?a反传统、反教条 b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c提倡“经世致用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e 继承发展了儒学,使儒学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更加靠近。5、如何评价明末清初思想?(1)积极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反对君主专制,为近代思想家提供了有力武器。(2)局限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构想;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形成强大社会思潮,没有推动社会转型。6、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未能形成强大社会思潮的原因?(1)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理学的束缚和影响,使进步思想家很难从根本上突破传统伦理,建立起新的伦理学说体系。(3)高度强化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也给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7、比较欧洲的启蒙运动与同时代中国批判思想的不同点,中国未出现社会转型的原因1)背景:(1)政治:中国封建专制空前强化;西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封建统治遭削弱(2)经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小农经济占主体;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3)文化:中国封建专制,文化专制; 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思想2)内容:(1)中国批判君主专制,未提出建立资本主义政权的新方案(2)西方批判封建制度,提出建立资本主义政权的新方案。3)实质:(1)中国尚未突破封建思想,不属于资产阶级思想(2)西方属于资产阶级思想4)影响:(1)中国对推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作用有限。(2)西方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做了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