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析版).docx
-
资源ID:96420689
资源大小:1.16M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析版).docx
第04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核心考点01 三国两晋南北朝1(2022·北京学业水平·3)北魏孝文帝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的影响是()A推动了门第观念的淡化 B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C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D有利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略2(2022·广东省佛山市高二上期末考试·6)北魏均田令规定,地主按其拥有奴婢和耕牛的数量可另外获得土地。奴婢受田同农民一样,耕牛每头受田三十亩。这一规定旨在()A保障贵族地主的利益 B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C平均分配土地和赋税 D提升奴婢的社会地位【答案】A【解析】由材料“地主按其拥有奴婢和耕牛的数量可另外获得土地”可知,拥有土地的多少很大程度上是参考拥有的奴婢和耕牛的数量,但是普通百姓掌握的奴婢和耕牛很少,因此该项内容主要是在保障贵族和地主的利益,故选A项;土地私有制存在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并非平均分配,而是按拥有奴婢和耕牛的数量进行分配,排除C项;奴婢始终是下等人,社会地位一直低下,材料中的均田令并不能提升奴婢的社会地位,排除D项。3(2022·重庆市永川区高二上期末考试·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诏令将皇族拓跋氏改姓为元。史载: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由此看来,孝文帝改拓跋氏为元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盛行阴阳五行思想 B受华夏认同观念影响C北魏政权重视农业发展 D洛阳城经济文化繁荣【答案】B【解析】据材料“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可知孝文帝改革将皇族姓氏改为“元”的主要依据是北魏皇室源于中华华夏地区的皇帝,体现了鲜卑族对华夏文明的高度认同,故选B项;阴阳五行思想体现的是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中的辩证法思想,材料中无法提现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排除A项;“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强调的是“元”字的含义与黄土的颜色有关,无法提现北魏政权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排除C项;材料主要解释的是孝文帝对皇室姓氏来源的解释,与洛阳的社会发展情况无关,排除D项。4(2021·天津市五校联考高二上期中考试·8) 黄仁宇在谈到北魏政权时说:“这一新兴王朝,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北魏政权提供的“再统一的契机”主要是指()A扩大了北魏政权的统治区域 B通过改革促进民族大交融C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 D加速了国家制度的封建化【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时期进行了汉化改革,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故选B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推动民族交融,因此A项与材料主旨逻辑错误,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缓解了民族矛盾,但是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即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一直存在,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不是国家制度的封建化,排除D项。5(2021.7·贵州学业水平·2)下表是东晋至北宋时期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朝代东晋隋唐北宋比例4%172%245%461%表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的原因是()A世卿世禄制的影响 B察举制的完善C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D科举制的推行【答案】D【解析】略1(2022·湖南省岳阳市一模·3)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纪念介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胥等。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龙舟竞渡、采艾插蒲等习俗也相继为各地人民所采用。端午节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防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及 B民族融合与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C中原地区民间风俗成为正统 D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进思想趋同【答案】B【解析】据材料“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联系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时在江南地区开发的过程中,江南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可见“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是各地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结果,B选项正确;材料提到,“端午节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无法体现A,A选项错误:荆楚一般指今湖北一带,不属于中原地区,且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广泛认同不代表其它各地否定本地的习俗,C选项错误:佛道合流的局面出现在隋唐时期,且各地采用荆楚之俗不能反映出儒佛道合流对思想状况的影响,D选项错误。2(2022·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三3月份联合考试·2)明堂起源于西周,是对朝堂及太庙的美称。汉武帝曾复原明堂,此后长期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仿汉制修建明堂,并亲赴祭祖。据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此举意在()A彰显北魏政权的合法性 B加大汉化改革的力度C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 D缓和阶级与民族矛盾【答案】A【解析】据“明堂起源于西周,是对朝堂及太庙的美此后长期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可知,明堂是国家礼制的代表性政治符号,北魏仿汉制修建明堂,并亲赴祭祖体现了北魏国家政权要如汉族政权过去那样认祖归宗,既正统又合法,以此巩固统治,故选A项;北魏的汉化改革主要指改姓氏、断北语、易服饰等文化建设和以均田制,官僚制为代表的一系列封建化建设,主要目的是促进北魏社会转型与进步,与政权的合法性、正统性不同,排除B项;北魏建明堂主要目的是学习借鉴其形式,而非经验,排除C项;北魏之前的朝代尽管存在阶级与民族矛盾,但明堂仍旧有设立,因此其设立与阶级、民族矛盾无关,排除D项。3(2022·山东省潍坊市高三3月高考模拟考试·3)曹操在求贤令中提到吴起“杀妻自信”是不仁,“散金求官”是无节,“母死不归”是不孝,但同时认为吴起“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A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B治国理念的调整C对历史经验的借鉴 D现实形势的需要【答案】D【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曹操认为吴起虽不仁无节不孝,但才能突出,主张唯才是举,体现了弃德唯才的政治风格,可见曹操的求贤令是针对当时天下大乱、人才匮乏的特殊情况的一种机变,故选D项;九品中正制确立于曹操之子曹丕时期,排除A项;求贤令体现的是曹操的人才观,且曹操的以法治军、以法治国的理念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汉代察举制注重孝、廉等品德,而曹操认为道德无用,排除C项。4(2022·山东省临沂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3)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A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 B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C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 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答案】B【解析】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较多,政权更迭频繁,币制混乱,因此主要使用谷帛等实物作为交易媒介,反映出受社会环境影响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而南方地区由于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北人南迁等因素影响开发了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因此金属货币的使用不断扩大,由此反映出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故选B项;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始开发,但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北方主要是受战乱的影响,货币的使用较少,不能体现货币本身的功能和价值的下降,排除C项;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强弱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否,与货币是否流通关系不大,排除D项。5(2022·山东省威海市高三上期末·4)北魏孝文帝改革庙号,推最先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鲜卑贵族部落首领的祖先设庙拜祭。在庙号改定后, “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这些举措()A消除了传统贵族的影响 B宣示了政权的合法性C减少了国家改革的阻力 D开始了政权的封建化【答案】C【解析】据材料“不再为鲜卑贵族部落首领的祖先设庙拜祭皆降一等”可知,孝文帝庙号改革削弱了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了改革的阻力,故选C项;“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宣示了政权的合法性,排除B项;孝文帝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体现政权的封建化,但仅凭材料不能判断“开始”,排除D项。6(2022·天津市和平区二模·2)北魏太和九年颁行地令,共15条。地令第1条前部,第2、4、5、7、8、9、10、13、14诸条款,都有关于国家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内容。地令第3条后款规定各户原有桑田“不在还受之限”,第6条规定“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这表明当时()A土地国有与现实存在冲突 B自耕农经济出现了衰退C国家土地政策并不够完备 D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废弃【答案】A【解析】“国家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内容”体现的均田制即土地国有制,国有土地不得买卖,后面规定的“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却是允许土地买卖的,体现了现实和政策相矛盾的地方,故选A项;“关于国家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内容。地令第3条后款规定各户原有桑田不在还受之限”这些内容从国家授田到允许桑田私有均是为了保护小农的利益,排除B项;从地令的内容来看,主要是适应当时北方大面积田地荒芜的情况,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适合当时的现状的,排除C项;“地令第3条后款规定各户原有桑田不在还受之限”是农民的私有财产,但占国家主流的土地形式是均田制,而且对当时作用非常大,直到隋唐一直在沿用,排除D项。7(2022·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选考模拟·3)祝总斌在门阀制度中谈到,中古门阀制度,整个看来,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至于士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等特征,都是由前者逐渐派生的。据此可知()A政治地位决定了士庶的差别 B士族因免徭役而经济实力强大C婚姻关系固化了当时的阶级 D门阀政治是当时政治的主流【答案】A【解析】题干强调士族的诸多特权源于门第下的政治特权,可知 A 正确。士族本身经济实力就强大,排除 B。C 项,因果倒置,应是“阶层的固化影响了婚姻”,故排除。“中国古代政治的主流”是皇权政治而不是门阀政治,排除 D。8(2022·辽宁省锦州市一模·2)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族谱系备受重视,从发掘的贵族墓葬墓志看,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的贵族认同炎黄为先祖的远多于汉族。这反映出()A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 B各民族渴望国家统一愿望强烈C民族政权宣扬政治合法性 D传统宗法门第观念被普遍接受【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从所发掘出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墓葬墓志来看,“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的贵族认同炎黄为先祖的远多于汉族”,说明诸多少数民族也认同汉族的祖先,即“炎黄”,都认为自己也是“炎黄子孙”,据此可知,在该时期,华夏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不断增强,故选A项;题干内容中的“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的贵族认同炎黄为先祖”,体现的是民族认同感,而不是“国家统一”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的贵族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其所体现的是民族认同感,而不是“政权合法性”问题,排除C项;“传统宗法门第观念”说的就是宗法制,即血缘关系,而在题干中并没有述及有关宗法制的内容,排除D项。9(2022·山东省青岛市一模·2)三国志记载,孙权封儿子孙奋为齐王,居武昌;孙休为琅琊王,居虎林(今安徽省),而齐与琅琊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孙权该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瓦解分化曹魏政权 B阐明政权的合法性C表明统一南北的意志 D制造统一全国的舆论【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吴政权定都建业,即今江苏南京,孙权封孙奋为齐王,封孙休为琅琊王,但是“齐与琅琊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据此可知,这说明孙权的主要意图是统一南北方,故选C项;齐王孙奋的居所在武昌,琅琊王孙休的居所在虎林,都处于东吴的统治区域之内,也就无所谓“瓦解分化曹魏政”之说,排除A项;魏蜀吴三个政权都是割据一方,其政权的存在都是世势之必然,并且在题干内容中述及的是孙权所封的两个儿子,与东吴政权是否合法没有关系,排除B项;孙权封其儿子为“齐王”、“琅琊王”,这是其实际行为,不属于“舆论(公众的言论)”的范畴,排除D项。10(2022·山东省济南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3)北魏时,朝廷专门在洛阳设归正里接收南朝人,设归德里接收北方各族人,设慕化里接收“东夷”来人,设慕义里接收“西夷”来人。这反映出当时()A政府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B北魏政权深受汉文化影响C北魏正统地位得以确认 D北方经济水平仍超过南方【答案】B【解析】据材料“朝廷专门在洛阳设归正里接收南朝人,设归德里接收北方各族人,设慕化里接收东夷来人,设慕义里接收西夷来人”可知,北魏朝廷在都城设立多个机构接待少数民族,“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机构名称设置体现了他对传统儒家夷夏观以及用德政吸引感化蕃夷的思想的学习,反映出北魏政权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故选B项;北魏朝廷在都城接纳不同民族,是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民族分化政策说法错误,排除A项;北魏政权在都城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里”定名,其目的是彰显北魏政权统治中原的华夏正统地位,但是并不能说明他的正统地位是否得到确认,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北魏的民族政策,与经济水平无关,且魏晋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排除D项。核心考点02隋唐的兴亡1(2022·浙江省温州市高二上期末考试·4)有学者指出,隋朝末年,凡举兵造反者,无不以开仓放粮为招兵手段或善后措施。隋朝政府积累财富,粮食满仓,主观意图当然不是资助反叛,但客观上,越是粮仓重地,越是矛盾激化之所。学者意在说明隋朝()A国富民强 B重视官方储粮C社会救济成效显著 D粮食满仓与民众造反的关系【答案】D【解析】据材料“越是粮仓重地,越是矛盾激化之所”可知,隋朝统治者漠视百姓的生命,当饥民遍野时不开仓放粮,这就激化了社会矛盾,粮仓重地成为反叛者和割据势力竞相争夺的战略要地,加速了隋王朝灭亡,即粮食满仓与民众造反存在因果关系,故选D项;国富民强与“无不以开仓放粮为招兵手段或善后措施”不符,排除A项;重视官方储粮与“越是粮仓重地,越是矛盾激化之所”不符,排除B项;“开仓放粮为招兵手段或善后措施”说明社会救济成效了了,排除C项。2(2021·湖北省十堰市高中联合体高二上期中联考·3)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顾炎武则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据此可知二者都()A主张取消中央集权 B关注现实政治的弊病C反对君主专制 D主张中央与地方分权制衡【答案】B【解析】中唐时期,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当时各地藩镇极力鼓吹要恢复分封制度,反对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意在为割据制造舆论,为此柳宗元创作封建论主张实行郡县制,而顾炎武抨击郡县制,是基于明朝灭亡的现实,而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进行了反思,故选B项;柳宗元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唐朝时,君主专制的弊端没充分暴露,柳宗元不反对君主专制,排除C项;柳宗元的封建论反对当时的藩镇割据,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3(2021·北京学业水平·5)唐玄宗统治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答案】D【解析】略4(2021·山东省淄博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5)如表是唐朝后期南北户数升降比较表,表中数据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项目天宝元年(742年)户数元和年间(806820年)户数下降幅度(%)占全国户数比例(%)北方37366528668877683652南方3117624150654851686348总计685427623734356573100A安史之乱造成社会动荡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北民南迁促进南方发展 D两税法取代租调制【答案】A【解析】表格类型的数据分析题,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分析特殊值,找最大、最小、转折点,另一种是看普遍的趋势,此道题适用于第二种方法,由表格可知北方人口锐减,而南方人口激增,结合所学可知是由于755年安史之乱在北方和中原地区的爆发使得北方人口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向南迁移,故选A项;问题问的是人口南迁的原因,战乱是人口南迁的原因,经济重心南移的人口南迁的其中一个影响,排除B项;C项答非所问,陈述正确,北人南迁确实促进了南方发展,但不是原因,是影响,排除C项;两税法取代租调制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进行的税制调整,不会造成南北人口变化,排除D项。5(2021·北京昌平区高二第二学期期末·6)唐太宗说:“炀帝岂不以下无忠臣,身不闻过,恶积祸盈,灭亡斯及!若人主所行不当,臣下又无匡谏,苟在阿顺,事皆称美,则君为暗主,臣为谀臣。君暗臣谀,危亡不远。”为此,唐太宗的做法是()A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B居安思危,戒奢从简C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D大兴文治,改革兵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炀帝岂不以下无忠臣,身不闻过”“若人主所行不当,臣下又无匡谏”可知,唐太宗吸收隋炀帝不听劝谏,导致灭国的教训,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故选C项;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与“臣下又无匡谏”无关,排除A项;居安思危,戒奢从简与“身不闻过”“臣下又无匡谏”无关,排除B项;大兴文治,改革兵制与“臣下又无匡谏”无关,排除D项。1(2022·山东德州三模·3)图1为唐天宝元年(742年)人口密度图。这反映出当时()图1A户籍管理更加严格 B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C全国人口大幅增长 D南方开发程度超越北方【答案】B【解析】“唐天宝元年(742年)人口密度图”数据可以看出,南北方人口密度大致相当,这说明这一时期南方发展,南北方经济发展趋于平衡,故选B项;“人口密度”无法反映户籍管理情况,排除A项;“唐天宝元年(742年)人口密度图”只能说明此时人口的分布状态,无法说明其变化(增减),排除C项;“唐天宝元年(742年)人口密度图”上可以看出,南北人口密度相当,说明南北经济也大致相当无法证明南方开发程度超越北方,排除D项。2(2022·山东中学联盟高考押题·4)贞观元年唐太宗下了一道诏书,规定寡妇丧期已满者,要及时改嫁,鳏夫也要及时婚配。并且把诏令的实行结果作为考察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开元二十二年唐玄宗下诏,将合法婚龄降低到男子15岁、女子13岁。据此可以推知,当时()A人口增长慢于预期 B社会福利体系初步建立C社会供养能力不足 D妇女守节观念尚未产生【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唐太宗于贞观元年下诏规定:“寡妇丧期已满者,要及时改嫁,鳏夫也要及时婚配。”并且把该规定的实施结果作为考察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唐玄宗于开元二十二年下诏:将合法婚龄降低到男子15岁、女子13岁,根据以上两个史实可知唐朝政府政府鼓励百姓生育,据此可以推知,当时人口的增长慢于预期,故选A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政府鼓励百姓生育,与“社会福利体系”无关,排除B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社会生育能力的不足,而不是“社会供养能力不足”,排除C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寡妇丧期已满者,要及时改嫁。”这一规定,但是并不能据此倒推为妇女守节观念“尚未产生”,排除D项。3(2022·山东省临沂市二模·3)(唐朝)王建凉州行(部分):“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该诗反映了()A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B社会治理制度完善C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固化 D羁縻政策成效显著【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诗句内容可知,吐蕃人仿照汉族习惯也开始了农耕生活(种禾黍、养蚕缲茧等),在生活习俗方面也逐渐汉化(著锦衣等),同时,汉族人民也学习少数民族的一些做法(如学习胡乐等),据此可知,该诗反映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故选A项;该诗作反映出胡汉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的史实,并没有述及政府对社会的治理,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是一个不断交融的过程,并没有出现“固化”现象,并且“多元一体”主要涉及原始社会中不同文明之间的特点,排除C项;“羁縻政策”指的是历代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对边疆的治理,而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治理”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4(2022·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选考模拟·4)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二编中写道: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据此可知()A民族之间的交融促进了社会发展 B民族之间的交融扩大了国土疆域C长期的分裂割据促进了文化整合 D长期的分裂割据加速了民族融合【答案】A【解析】题干中陈寅格强调的是李唐政权崛起中民族交融的作用,故选 A。题干强调的是社会繁盛,不仅仅是国土疆域,排除 B。C.D 选项不严谨,长期的分裂割据下的各民族之间的冲突、人口迁移等促进文化的整合,加速民族交融,而不是分裂割据本身,排除 C.D。5(2022·河北承德一模·3)表1所示为历史学家张国刚先生对9世纪初叶的唐代藩镇的分类。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唐代的藩镇割据()表1类型地区概述独立型藩镇河朔地区多为安史余孽盘踞,割据性强防遏型藩镇中原地区归顺朝廷,听从调遣,对河朔跋扈藩镇有制约作用防御型藩镇西北边地所设之军镇乃抵御外辱之需财源型藩镇江淮流域承担着给国家输送粮食、财赋的职能A具有区域性与制约性统一的特点 B彻底解决了西北的边患问题C造成了国家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 D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唐代藩镇,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唐代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朔地区,其他地区的大多数藩镇虽然也有重兵驻扎,但它们都是唐王朝控制下的地方政权,这体现了藩镇割据的区域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财源型藩镇从财力上支撑朝廷,防御型藩镇从武力上拱卫了关中安全、防遏型落镇从军事上镇遏叛镇。河朔地区藩镇割据形势的变化,不光取决于河朔地区藩镇本身的势力消长,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三类藩镇的动向,这体现了藩镇割据的制约性,故选A 项;当时,西北边患并未得到彻底解决,故排除B项;当时,唐代仍维持统一的局面,故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故排除D项。6(2022·山东省威海市高三上期末·5)图2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经济示意图。这一时期为()图2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答案】B【解析】据材料“粮食产区分布”“桑蚕生产分布”可知,此时经济重心在北方,据材料“扬州”“益州”发展状况可知,唐朝时期这两个地区被称为“扬一益二”,因此可以判断出这一时期为唐朝,故选B项;汉朝与“扬州”“益州”发展状况不符,排除A项;此时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宋朝经济重心在南方,排除C项;明朝经济重心在南方,与图不符,排除D项。7(2022·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高三上期末学业水平监测·3)由于关中的物资供给由过去的窘迫变为丰富宽裕,唐政府于开元二十四年由洛阳西返后便长期驻在长安。当时关中物资供给状况的变化主要是因为()A曲辕犁由江东扩展至关中 B江雅与长安间的运输改善C关中从战乱中得到了恢复 D唐玄宗奖励农耕励精图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关中的物资供给由过去的窘迫变为丰富宽裕”,可知由于大运河的重新疏通使江淮地区的物质能够持续供应关中地区,进而确保了政治中心的稳定,故选B项;曲辕犁灵巧方便主要适用于江南地区的土地耕作,排除A项;唐朝初年贞观之治时期,关中地区已经逐渐从战乱中恢复,排除C项;唐玄宗奖励农耕、励精图治的影响是全国性的,并非只针对某一个地方,排除D项。8(2022·四川省广安等六市一模文综·26)历史上“西域”的范围并不固定,在唐代就多次发生变化。唐初主要指敦煌以西,唐太宗时转 变为吐鲁番以西,唐高宗以后则逐渐用于特指帕米尔以西。“西域”范围的变化,反映出唐代()A边疆地区矛盾加剧 B治理疆域向西扩张C政治中心加速西移 D佛教东传影响扩大【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唐朝时期“西域”的范围经历了如下变化:从“敦煌以西”到“吐鲁番以西”再到“帕米尔以西”,说明“西域”的范围逐渐扩大,据此可知,唐朝所经营的疆域逐渐向西拓展,故选B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唐朝经营服务的扩大,并没有涉及边疆地区的矛盾,更为重要的是,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中央政府与边疆并没有出现较大的矛盾,排除A项;在唐朝时期,其政治中心一直在长安,并没有出现转移的现象,排除C项;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之后,其影响主要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与“西域”范围的变化没有关系,并且地域范围的扩大主要与统治者治理有关,排除D项。9(2022·八省八校高三第一次T8联考(湖南卷)·4) 唐前期,关中261个军府拥兵26万,约占全国军府总数和兵力总额的40%。唐玄宗天宝年间,却设置了安西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五府经略使,十镇兵力驻军约49万人,约占当时全国总兵力的86%。这一举措()A体现了唐内重外轻的布局 B为唐朝衰落埋下隐患C遏制了边疆少数民族叛乱 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答案】B【解析】据材料“唐玄宗天宝年间十镇兵力约占当时全国总兵力的86%”可知边镇节度使军事力量占绝对优势,中央丧失军事优势,为唐朝衰落埋下隐患,故选B项;唐前期的布局内重外轻,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布局是内轻外重,排除A项;“遏制了”表述绝对,唐末陷入五代十国战乱局面,排除C项;边镇节度使军事力量强大容易带来藩镇割据,不利于国家统一,排除D项。10(2022·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一轮诊断监测·4) 藩镇是唐朝至关重要的军事要地,藩镇的统帅即为节度使,节度使不仅手握重兵,同时还兼管管理屯田的营田使及管理军需的支度使。天宝年间之后,又获得了对道采访使(监督州县)的掌管权力。这些现象()A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B标志着郡县制度的彻底废除C必然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D表明中央集权制度面临危机【答案】D【解析】节度使手握重兵,兼管营田使、支度使及道采访使,即节度使掌握军权、财政权等,其权力不断增强,一定程度威胁中央集权,故选D项;地方节度使手握军权、财政权等,不利于加强对地方控制,排除A项;“彻底废除”说法错误,郡县制一直存在,排除B项;“必然”说法过于绝对,有的藩镇仍然效忠中央,排除C项。核心考点03魏晋隋唐的制度1(2022·山东安丘、高密、诸城高二下期中·10)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土地兼并严重 B政府调整经济政策C均田制遭破坏 D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答案】C【解析】据材料“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可知,唐朝时期出现违法买卖国家授予的田地的现象,说明均田制遭到破坏,故选C项;土地兼并严重是均田制破坏的原因,故A项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而题目考察对材料所述现象的总结,排除A项;据材料“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可知,当时国家有相关章程规定不允许土地兼并的现象,故无法说明政府调整经济政策,排除B项;材料展现的是土地问题,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D项。2(2022.1·云南学业水平·5)下图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三省中的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该制度使()A地方权力彻底消亡 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相权分割和中央行政效率低下 D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答案】D【解析】略3(2022·江苏扬州高二上调研·3)唐初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以黄白二麻为纶命重轻之辨”,安史之乱中翰林学士(开元二十六年设置)正式掌管制诏。之后,军国重事,由翰林以白麻草拟;普通诏令,则用黄麻,由中书草拟。由此推断唐中后期()A政局变化抑制皇权发挥 B中枢机构出现变动C翰林院掌握了决策权力 D三省六部实已废除【答案】B【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安史之乱后,政令草拟发生变化:翰林负责军国大事,“以白麻草拟”;原先专管草拟的中书省,只能草拟普通诏令,使用黄麻书写,故选B项;“抑制”不合史实,中书省、翰林参与决策,都服务于皇权,排除A项;“掌握了决策权力”不合史实,最高决策权一直在皇帝手中,排除C项;“实已废除”不合史实,三省六部制在唐代确立后,对以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排除D项。4(2021·湖南学业水平·3)隋唐时期创立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授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D【解析】略5(2021.12·贵州学业水平·2)下图是三省制的形成过程示意图。()A君主专制弱化 B制度建设具有延续性C中央集权加强 D选官制度的不断完善【答案】B【解析】略1(2022·八省(市)高三12月联考·4) 唐代科举考试试卷不密封,主考官决定是否录取时,既看考生的答卷水平,也可以参考考生平时的作品和声誉,如举子平时所作诗文卷轴向礼部交纳的“纳省卷”,在社会、政治、文坛上都有地位的人向主考官推荐的“通榜”等。唐代科举的这一录取原则()A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善 B加强了土族对政权的控制C体现了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 D利于对参考考生全面考察【答案】D【解析】据材料“既看考生的答卷水平,也可以参考考生平时的作品和声誉”,可知唐朝科举考试并不是完全依据答卷水平,还参考声誉,克服了完全凭考试录取的弊端,有利于考察考生的综合水平,故选D项;唐朝科举考试试卷不密封,说明科举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排除A项;科举考试减弱了士族对政权的控制,排除B项;主考官可以看到考生的答卷,说明科举考试并不是公平公正,排除C项。2(2022·福建省部分学校高三12月联考·2) 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并且破格提拔,以至于“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炫鬻者以千数”。这反映了汉代()A延续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察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C采取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D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可知汉武帝通过举贤良的方式获得了知识分子的广泛支持,体现了察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故选B项;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A项;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实行考试办法选拔人才,而举贤良方正是一种举荐人才的制度,排除C项;材料主要叙述的是汉代的人才选拔制度,而不是思想政策,无法体现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3(2022·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12月联考·5) 唐朝前期,在宰相制度中出现参知机务、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差遣名称。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便利皇权集中的需要 B满足庶族参政的要求C提高行政决策的效率 D实现职官体系的完善【答案】A【解析】在宰相制度中出现参知机务、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差遣,是唐朝皇帝为了削弱宰相权力而设置的,所以这是加强皇权的需要,故选A项;唐代的科举制满足了庶族参政的要求,而不是宰相制度中出现的差遣,排除B项;在宰相制度中出现参知机务、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差遣,等于增加了参与决策的人数,这不利于提高行政决策的效率,排除C项;上述现象的出现是为了加强皇权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完善职官体系,排除D项。4(2022·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高三大联考·5) 唐代科考中盛行着多种入仕的办法,如“通榜”就是主试者将自己赏识的考生列上名单。录取时甚至可以不必看应试者的试卷,单凭谁是通榜者、谁是社会知名之士、谁门第出身高贵,就可以预先定好录取名单。由此可见,唐代科举考试()A尚存有举荐选官的痕迹 B导致选官制度发生异变C奠定了门阀土族的基础 D仍属于贵族政治一部分【答案】A【解析】据材料“录取时甚至可以不必看应试者的试卷,单凭谁是通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