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4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docx
-
资源ID:96420816
资源大小:598.78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4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docx
第5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链接·选择性必修1·P31】知识点一官员选拔与管理1.九品中正制(1)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2)创立:曹魏时期,按中正官评定等级授官。(3)特点: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4)作用2.科举制(1)创立(2)发展(3)影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知识点二三省六部制1.历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3)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4)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2.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3.意义(1)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2)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知识点三赋税制度1.魏晋: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3.唐初:租庸调制(1)内容(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4.唐中后期:两税法(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2)实施: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3)内容(4)影响1.阅读必修教材P38“历史纵横”: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比于察举制,说明九品中正制的历史进步性。提示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2.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摘自必修教材P41)这体现了哪一选官制度的影响?提示科举制。1.重要概念征辟制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在汉代的选官制度中,征辟作为一种自上而下选任官吏的制度,地位仅次于察举。想一想征辟制和察举制在选拔官吏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提示征辟制是自上而下选任,察举制是自下而上地方推举。2.图解历史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想一想为什么说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提示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皇权。3.重要概念均田制与租庸调制想一想在保障农民生产时间,减轻农民赋税负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哪项措施?提示“庸”制,即纳绢或布来代役。考向隋唐政治制度的创新与演变角度1从“社会进步”角度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和影响命题探究史料一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定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世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摘编自周升华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之由及其蜕变思考(1)根据史料一,说明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提示变化:从重视德才为主到以重家世为主。原因:士族门阀势力的崛起;社会秩序的动荡。史料二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思考(2)依据史料二,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内涵。提示内涵: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宗法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促进了社会之间的良性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参政。史论史识素养提升家国情怀选官制度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史论归纳史论1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规律史论2全面认识古代的科举制角度2从“制度创新”角度考查三省六部制命题探究史料一(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曹魏时,中书开始参与政事。南北朝时,三省雏形初具。三省长官的权力分配。思考(1)据史料一,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并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提示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唐代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基本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原则:皇权至高无上。史料二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运作中最大的特色归结为一句话: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以德治国的国家中枢权力机构最重要的是决策民主,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思考(2)根据史料二,提取韩昇教授有关三省六部制的观点,并说明理由。提示观点:三省六部制体现了体制内的民主。理由:三省六部制实现了决策、审议、行政权各自独立,决策权与行政权相分离,形成部门协同机制,提高了决策的正确性和行政效率。史论史识史论归纳史论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史论2三省六部制的作用(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3)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提高行政办事效率。考向隋唐经济制度的变革角度1从“赋役征发”角度认识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命题探究史料一爰暨季叶,斯道陵替,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魏书卷七上高祖纪思考(1)依据史料一,归纳北魏实行均田制的背景。提示豪强兼并大量土地;贫民无地少地,生活困苦;土地荒芜;社会动荡。史料二北魏均田令的性质,是把被隐占的人口纳入国家户籍;所谓“均给天下之田”,则是为北魏在中原地区废止按“户”征税,实行按“家(小家庭)”征税,确定基本的法理依据。据此,凡属私人占有的土地,都必须向国家缴纳租调。总之,原封不动地保留中原地区旧有的土地剥削关系,而不从根本上去触犯坞壁主和贵族的利益;在此基础上迫使他们让步,使国家获得更多的纳税人口,是北魏实行均田制所要达到的目的。程念祺“通鉴”三长制系年发微兼论北魏均田制的性质和作用思考(2)依据史料二,概括“均给天下之田”的本质目的。据此说明均田令的性质。提示目的:将被豪强隐占的人口纳入国家户籍;最大限度地增加税收;为中原地区实行按人口收税确立依据。性质:具有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多重性质。史论史识素养提升唯物史观均田制与农业生产发展的辩证关系(1)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使劳动力与土地结合,以利于政府对农民的控制,以及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赋役来源。(2)至唐中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空前盛行,国有土地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转化为私有土地,地主庄园经济迅速发展。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稀少,政府已无地授田,故至德宗年间被“两税法”取代。史论归纳史论1屯田制的背景、特点和作用(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农民背井离乡,土地荒芜,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推行屯田制。(2)特点:屯田制是封建土地国有制,屯田之民只有土地使用权;含有兵农合一成分。(3)作用: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曹操推行屯田制,保证了军粮供应,为统一北方提供了物质条件。史论2均田制实施的条件、内容和作用角度2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赋税制度的变革命题探究史料一唐代的田赋制度称为“租庸调”。租是配给人民以耕种的田地,年老仍交还政府(十八授田,六十还田),在其授田时期,令其负担相当的租额,租额为四十税一(汉代三十税一)。庸即是役,乃人民对国家之义务劳役。唐制每人每年服役二十天(汉代每人每年服役三十天)。调是一种土产贡输,各地人民须以其各地土产贡献给中央,大体上只是征收丝织物和麻织物。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思考(1)根据史料一,分析租庸调制的作用。提示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史料二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黄永年唐史十二讲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政府无田可授;农民破产,按丁、户征税无法延续。征税标准和对象发生变化。 思考(2)概述“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及其影响。提示变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增加纳税对象(贵族官僚也要交税)。影响: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史论史识素养提升唯物史观认识封建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赋税制度的变化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是随着土地制度或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相关联。古代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如下图:史论归纳史论1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分类(1)以人丁为主征收标准的赋税制有编户齐民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2)以土地和财产为主征收标准的赋税制有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3)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有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史论2“两税法”实施的历史意义(1)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反映出由封建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土地私有的原则变为不干预或少干预的原则。(2)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3)简化了税目和手续。这对于解放生产力,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1.(题型:说明类)钱穆认为:汉末天下大乱,一切制度全归紊乱,乡举里选制度自亦无从推行,朝廷用人没有标准,曹操以陈群为吏部尚书,始设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曹家能得天下与此制度有很大关系。以上内容主要说明九品中正制()A.建立了曹魏的统治基础 B.加强了曹魏对地方的控制C.有利于选拔到杰出人才 D.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答案D解析由材料“设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可知九品中正制整顿了吏治,有利于政治清明,曾发挥过积极作用,故选D项。2.(题型:反映类)公元833年,尚书省曾因“虫旱相因,恐致灾荒”而宣布取消第二年的春闱(春季的省试及殿试);但后来唐文宗念在各地举子们积极备考、立志报国的实际情形,下诏恢复次年春闱,只是将考期推迟了一个月。这一现象反映出科举制()A.实现了社会公正 B.具有社会导向功能C.建立了文官政治 D.杜绝了官本位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唐文宗念在各地举子们积极备考、立志报国的实际情形,下诏恢复次年春闱”可知科举制使得社会上形成了重学、为国效力的风气,对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故选B项。3.(题型:表明类)唐朝前期,在三省六部制度的政治保障下,君主励精图治,国家实现空前繁荣。唐玄宗统治后期,疏于朝政,任用奸佞,宠幸宦官,终于酿成安史之乱。高度成熟的政治设计没有能够防止唐朝由盛转衰。这表明()A.政体影响国家政治生态状况B.三省六部制度的缺陷明显C.治乱交替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规律D.国运兴衰取决于吏治情况答案A解析据材料“唐朝前期,在三省六部制度的政治保障下,君主励精图治,国家实现空前繁荣。唐玄宗统治后期,疏于朝政,任用奸佞,宠幸宦官,终于酿成安史之乱。高度成熟的政治设计没有能够防止唐朝由盛转衰”,可知唐朝由盛转衰并不是三省六部制的影响,而是皇帝制度导致的,故选A项。4.(题型:推理类)唐开元年间,政事堂虽设在中书省,但自成机构,后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以对口分理各项行政事务。凡一切政令,包括皇帝诏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并加盖印章方能生效颁行。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A.实现了对皇权的有效制衡B.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督C.废除了尚书省及下属六部D.有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答案D解析政事堂集中决策跟六部有对口衔接,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D项。5.(题型:影响类)北魏政权在授田的同时又规定,“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由此可见,均田制的推行()A.禁止了土地自由买卖 B.维护了豪强地主的利益C.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和所学知识可知百姓的土地买卖受到限制,这样地主阶级兼并土地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故选C项。6.(题型:因果类)文献通考·田赋考在谈及唐代中期的社会状况时说:“今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悖谬!”导致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是()A.两税法实行,百姓规避赋税现象严重B.商人对社会财富的大量侵占C.战乱频仍,政府控制的户籍减少D.唐朝执行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答案D解析把握材料信息“幼未成丁薄赋”“年齿已壮厚赋”,正是由于当时的税制以人丁为征税标准,才会产生赋税贫富不均的现象,故D项正确。1.(2020·海南海口二模)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之初,中正由现任中央职官兼任,须“德充才盛”,经郡国长官推举,报请司徒确认并予以任命。这表明九品中正制()A.无法为政府选拔优秀的人才B.有利于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C.彻底改变了乡里评议的传统D.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正由现任中央职官兼任”“经郡国长官推举,报请司徒确认并予以任命”可知中正官由中央官员负责,地方长官只有举荐权,选官用官的权力由中央掌握,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故选D项。2.(2020·北京西城区高三4月统一测试)南北朝以来,“婚”“宦”关系到士大夫一生的成败得失。隋炀帝时期一反隋文帝“前代品爵,悉可依旧”的政策,限制勋贵子弟的政治特权;唐代多次禁止世家大族间联姻。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A.使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B.克服察举制弊端,确立九品中正制C.削弱贵族特权垄断,加强中央集权D.促使士大夫阶层放弃传统的婚姻观答案C解析隋朝限制勋贵子弟政治特权,唐代多次禁止世家大族间联姻,这些举措削弱了贵族的特权,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3.两汉时的察举制,地方官推举人才主要参考乡闾评议;魏晋时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品评人才等级,中正官须为中央任职的官员;隋唐以来科举制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有时皇帝还亲自参与人才的选考。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了()A.才学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B.科研人才大量涌现C.官员选拔的标准完全不同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两汉时的察举制主要参考乡闾评议;魏晋时九品中正制中正官须为中央任职的官员;隋唐以来科举制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可知古代中央对选官制度的控制权逐渐加强,故选D项。4.有学者指出,“在以农为主的中国经济中,有谁能不从事体力劳动而又有足够的闲暇来做(科举方面的)文字练习呢?这种人大多是地主,大到能靠收租维持生活的地主。于是读书人也就限制在这一个经济阶层中了。”该学者意在说明,古代中国()A.社会阶层的流动受制于经济基础B.地主阶级完全垄断了仕途C.科举制度削弱社会阶层的流动性D.文化水平决定了阶级属性答案A解析“有谁能不从事体力劳动而又有足够的闲暇来做(科举方面的)文字练习呢?”强调经济基础对社会阶层的影响力,故选A项。5.(2020·北京海淀区高三期末)唐朝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授以没有品秩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并直接授权一批可跨越尚书六部的使职,如度支使、枢密使,以应对社会、军事、经济状况的变化。这些做法()导致了三省六部制形成影响了北宋的官职设置改革中枢机构提升皇权增加了任用宰相的数量A. B. C. D.答案D解析据所学,三省六部制始于隋朝,因此唐朝改革不是导致设立的原因,错误;排除含的选项,故答案为D项。6.(2020·山东高考)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材料的叙述以及唐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分析,翰林学士从“备君主顾问”到“正式参与朝政决策”,权力扩大,说明在朝廷内部进行了权力的重新分配,故D项正确。7.唐初建立起专门的谏官以规正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编写贞观政要确立了一系列关于君主的行为准则,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也规定了权力运行方式,但这些努力都无法约束后代君主的言行,不久就被破坏殆尽。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缺少对官僚政治的有效约束B.宋代用分化事权加强了君权C.中国封建制度本身固有缺陷D.儒家等级观念导致专制强化答案C解析这些努力之所以都无法约束君主言行,最重要的是指君主专制制度本身赋予了君主至高的权力,所以所有约束都不可能从根本上制约皇权,故C项正确。8.(2020·辽宁丹东高三期末)唐初凡“食实封”的贵族由国家按照实封户数把客户拨给封主,租调由封主自行征收。但开元年间规定,封主应得的租调由政府统一收齐后送往京师,封主再行到京领取,不准自己到封地催征,凡子孙承袭者,封户递减十分之二。这种变化表明()A.均田制已经无法维持 B.打击了地方贵族的势力C.中央与地方矛盾加剧 D.减轻了农民的租税负担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封主征收租调由“自行征收”发展为“到京领取”,并且“凡子孙承袭者,封户递减十分之二”,表明征税自主权和世袭权益在降低,地方贵族势力受到打击,故选B项。9.(2020·山东淄博二模)公元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在税收分配制度中采取了“两税三分”的原则,即中央派十余名特使分赴各州核定各州两税定额,再将定额划分为上供、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三分。这一举措()A.解决了安史之乱遗留问题B.加剧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C.建立了新的国家预算体系D.增强了地方的自主性积极性答案C解析“两税三分”即中央核定各州两税定额,再将定额划分为上供、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三分,这体现量出为入原则,即建立了新的国家预算体系,故选C项。10.唐永徽元年(650)严慈仁牒为转租田亩请给公文事云:“慈仁家贫,先来乏短,一身独立,更无弟兄,唯租上件田,得子以供侯命。今春三月,粮食交无,逐(遂)将此田租与安横延。立卷(券)六年,作练八匹。田既出赁,前人从索公文谨以牒陈,请裁。”从材料可以推断出当时()A.均田制已经被废弃 B.贞观之治徒有虚名C.民众存有契约意识 D.自耕小农赋税沉重答案C解析材料“田既出赁,前人从索公文”,反映出土地租赁中民众存有契约意识,故选C项。11.(2020·山东潍坊二模)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A.抑制了土地兼并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租庸调制之下,农民不管土地财产多少,每年都要向政府纳“租”和给官府服劳役,但是两税法实行之后,就改变了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这就意味着封建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故选C项。12.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答案B解析题干反映出唐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但是到了唐中期土地兼并加剧促使均田制走向崩溃,租庸调制也难以维持,出现两税法,所以题干体现出赋税改革的基础是土地制度,故选B项。13.选官制度的演变影响着传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晋时期,门阀政治兴起。中正综合家世与行状,把士人分为九等,以备选用。但中正只有品评权,没有任命权,只是把自己的品评意见提交给政府,作为政府用人的依据。而政府虽有任用权,却必须根据中正的评定来任免官员,不得擅自做主。中正同掌握用人权的政府长官互相牵制,谁也不能擅权,有效防止了私人势力集团的形成。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均田制”和“门阀制”下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代谦、别朝霞土地改革、阶层流动性与官僚制度转型材料三在唐代,人们兼重门第、科第,因而,科举制度的“机会平等”原则尚难完全实现。至宋以后,无论是魏晋以来的旧门阀,还是隋唐以来形成的新门阀俱已衰落凋零,来自社会下层的寒素之族则成为社会结构的主体。此时社会的流动性更大,门第观念消失,现实中的官品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陈秀宏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1)材料一涉及的选官制度是什么?据材料指出该制度设计的意图。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实际弊端。(2)据材料二,指出唐代选官制度变革的经济动力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所产生的影响。(3)据材料三,指出从唐代到宋代人们的价值观念有何变化?综合材料二、三说明科举制度与社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答案(1)制度:九品中正制。意图:中正与政府长官相互牵制,防范私人集团。弊端:过于重视门第,不利于选拔真正人才;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动力:均田制。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追求公平公正的选官方式影响后世。(3)变化:从兼重门第与官品(科第)到淡化门第、崇拜官品。关系:社会结构变动促进科举制度的兴起,科举制度的推行又推动了社会结构变动的完成。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摘编自赵冬云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材料二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从理论上讲,皇帝拥有天下所有权力,尚书省是贯彻皇权的具体办事机构,尚书省的首脑即为丞相。历史沿革中,尚书省的一枝独大,势必造成相权过重,为了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简明来说为了抑制相权,中书省和门下省应运而生。“三省六部制”是秉承儒家思想,汲取历代治权的有益部分完善而成的。到了唐代,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摘编自唐代政治制度设计(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2)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具有民主色彩”,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三省六部制“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的表现。答案(1)特点: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作用: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理解: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和监督,可以防止大臣专权;设政事堂由三省长官共议国事,形式上带有民主色彩,但其实质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3)表现:三省六部制具有权力的制衡性。如三省的权力分立,门下省的封驳和谏官制度,是对君权的制约;而门下省和中书省的设立则是对尚书省权力的限制,即对相权的限制;唐代的丞相制是“集体领导制”,权力的互相制约相对保证了政策方针的制定及实施的大致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