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单元检测第四单元 明至清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docx
-
资源ID:96420973
资源大小:361.63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单元检测第四单元 明至清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docx
单元检测四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2022·辽宁一轮联考)明初,朱元璋在中央设立通政司,使四方奏疏可不经中书省而上达,后来又命奏事不经过中书省,最后干脆借故废除了中书省,提高了六部官秩职权,又将大都督府散为五军都督府,均直属皇帝。这反映了明初()A中央集权程度得到提高B中枢权力出现异化C专制统治效能空前加强 D君相矛盾空前激化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不经中书省”“废除了中书省”“均直属皇帝”可知,朱元璋不断削弱中央行政机构职权,直至废除宰相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使专制统治效能空前加强,故选C项;根据材料信息“在中央”可知,朱元璋变革的是中央行政机构,A项错误;明初中枢权力的核心仍然是皇权, B项错误;明初废除了宰相制度,君相矛盾不复存在,D项错误。答案:C2(2022·河南名校联盟联考)明朝中后期逐渐形成了一般奏疏的处理流程:“朝廷有命令,必传之太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之官方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这一运作流程()A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内阁权力B有效防止了中央决策的失误C标志着中央政治体制的完善D无形中削弱了司礼监的地位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中央处理奏疏必经过文书官和太监,太监权力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内阁的权力,故选A项;明朝的奏疏制度并不能有效防止中央决策的失误,B项错误; C项所述是三省六部制的形成,错误;明朝中后期的奏疏流程加强了司礼监的地位,D项错误。答案:A3(2022届山东师大附中10月考试)对下表理解正确的是()时间事件事件后续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泉州府明初沿袭1384年(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因海禁而废澎湖巡检司1563年,考虑到沿海治安等,复设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荷兰人占领澎湖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A政府重视对异族的管理B荷兰在亚洲扩张被遏制C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加强D中国领土主权意识增强解析:澎湖巡检司从元朝设立到废除,再到复设,以及明朝澎湖的收复,反映了国家在维护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故选D项;澎湖在元朝纳入中国管辖范围,不是异族,A项错误;荷兰在中国的扩张被遏制,但在亚洲继续扩张,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两岸经济文化交流,C项错误。答案:D4(2022·四川遂宁零诊)下图为清代直隶(今京津地区、河北大部)耕地总面积与人均耕地情况。据此可知,清代()A高产作物广泛种植B土地利用效率提升C经济发展陷于停滞 D社会危机逐渐凸显解析:根据图表数据能够看出16611887年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可知人地矛盾逐渐加剧,社会危机逐渐凸显,故选D项;图表主旨是人地矛盾问题,并非粮食产量增加问题,也不能由此得出经济发展停滞的结论,A、C两项错误;材料中只有人均耕地面积变化的信息,没有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体现,B项错误。答案:D5(2021·清华大学10月诊断性测试)传统观点认为,明清严格执行“闭关自守”或“闭关锁国”的政策;后有学者指出,从“海禁”“一口通商”和其他限制性政策及政策效果来看,即使官方政策也不是长期的“闭关锁国”。据此可知,关于明清“闭关锁国”的认识()A只能有一种观点正确合理B因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理性C缺乏相关史料数据的支撑D受到阶级立场差异的影响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现代学者对于明清“闭关锁国”的研究更加理性、客观,这与现代多种史观的发展有关,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闭关锁国”的认识,不能说明只有一种观点正确,也没有涉及史料数据,A、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学者的阶级立场,D项错误。答案:B6(2021·山东菏泽3月联考)“虑及对外贸易在经济上的必要性,以及谨防这些外国与中国商人,明太祖朱元璋以更严格的海禁来提升国家垄断的朝贡贸易这条管道。”这一做法()A有效地维护了实际的国家利益B使朝贡贸易成为中外贸易的唯一形式C成功遏制了海上贸易走私活动D体现出传统农业社会对外交往的特征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谨防这些外国与中国商人严格的海禁来提升国家垄断的朝贡贸易”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性,政府实行海禁等政策限制国人出海参与海外贸易,故选D项;海禁政策强化朝贡贸易,导致民间走私贸易猖獗,倭患严重,A、B、C三项错误。答案:D7(2022届湖北新高考11月考试)明代后期,雇工大量涌现,“广州边海诸县,皆有沙田,顺德、新会、香山尤多,其佣自二月至五月,谓之一春,每一人一春,主者以谷偿值”。江西宁都“田旷人少,耕家多佣南丰人为长工”。这表明了当时()A生产关系出现本质变化B租佃经济发展日益兴盛C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D农业经营方式有所变革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农业生产采用雇佣方式的现象不断增多,说明农业经营方式逐渐灵活,故选D项;农村的佣工属于小农经济形态的范畴,A项错误;租佃经济是地主与佃农之间的经济关系,与材料主旨“农业生产中出现雇佣关系”不符,B项错误;材料述及的是广州、宁都农业生产的共性,C项错误。答案:D8(2022·湖湘教育期中联考)明朝中后期松江出现了“当窗织,急生计,口食相关殆非细。泖上有田岁不熟,日资一匹聊洽济”的现象。这反映松江地区()A小农经济逐渐凋敝B手工业日益市场化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解析:题干提及明朝中后期的松江地区,百姓出现粮食歉收时通过织布(手工业)来补贴家用,故选B项;题干不能反映包括家庭手工业的小农经济凋敝,A项错误;题干没体现雇佣关系,C项错误;明朝时期江南地区商品化程度高,但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答案:B9(2022·山东备考监测联考)明末清初,在苏杭丝织业、广东佛山铸铁业、四川煮盐业等行业中,从业者大多可以与作坊主“同坐共食”,并无主仆名分。由此可知,这些行业()A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B生产规模扩大C经营形式得到创新 D经济效益提升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从业者大多可以与作坊主同坐共食,并无主仆名分”可知,从业者和作坊主在身份地位上相对来说是平等的,说明作坊主和从业者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故选A项;材料没有述及手工业各行业生产规模的大小、生产经营方式以及经济效益,B、C、D三项错误。答案:A10(2022·广东综合能力测试)明万历年间,江浙地区的王江泾镇有居民7 000家,“多织绸,收丝缟之利”。濮院镇有居民万余家,“民务织丝苎,商旅辐辏”。这反映了当时()A工商业市镇的兴起B长途贸易的发达C地域性商帮的形成D抑商政策的松弛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王江泾镇、濮院镇居民以发展民营丝织业为主,使当地成长为工商业市镇,故材料信息反映了当时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故选A项;长途贸易强调的是商品的跨地区交易,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商帮是以地域为单位形成的商人群体,强调地域性,材料信息与此无关,C项错误;材料中现象是基于当地实际而自然产生的,不能体现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弛,D项错误。答案:A11(2022·辽宁丹东复习测试)在明代中后期江南民众的社会生活中,“便衣裘帽,惟取华丽,或娼优而僭拟帝后,或隶仆而上同职官,贵贱混淆,上下无别”;“国初时,民居尚俭朴,三间五架,制甚狭小,成化以后,富者之居,僭侔公室”。这反映了明代中后期()A专制皇权遭到一定冲击B经济发展引发社会变化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社会结构出现剧烈变动解析:材料中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的穿着打扮和民居建筑越来越接近上层人士和富裕之户,这是由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人们的观念改变,从而引发社会生活的变化,故选B项;题干提到的现象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政治、重农抑商政策无关,A、C两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提到社会结构的变化,D项错误。答案:B12(2021·山东青岛黄岛区期末考)针对学校教育中充斥的压抑儿童的现象,王守仁评论说:“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唯督之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由此可知,王守仁()A提倡个性自由 B反对封建专制C主张经世致用 D奉行有教无类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王守仁批判了学校教育压抑儿童思想,主张培养知礼知善之人,故选A项;王守仁的观点针对学校教育压制个性,并非针对封建专制和教育对象,B、D两项错误;经世致用指治学求实,C项错误。答案:A13(2021·清华大学学术能力测试)明清两代的书坊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书籍印刷机构,传统的四部典籍和新兴的通俗文学类书籍是坊刻的两大系列,但各地书坊均以通俗文学类书籍为主要刊行对象。这说明明清时期()A经济发展推动印刷结构变化B进步思想受到普遍关注C活字印刷技术得到广泛使用D传统儒学遭受沉重打击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各地书坊均以通俗文学类书籍为主要刊行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两代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文学作品世俗化、平民化,故选A项;明清时期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B项错误;印刷技术的革新与刊印书籍的种类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使传统儒学遭受沉重打击的是新文化运动,D项错误。答案:A14(2021·浙江“七彩阳光”联盟期中考试)以铜活字排印的最著名的大部头书,是雍正四年至六年清室内府排印的古今图书集成。全书一万卷,部头之大,排印之精,著称于世。这说明()A官府独揽图书发行业务B雍正时期活字印刷使用普遍化C国家力量推动文化发展D商业发展刺激手工业技术革新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今图书集成是依靠政府力量由清廷内府排印的,该书集清朝以前图书之大成,推动了文化发展,故选C项;“官府独揽图书发行业务”与材料主旨“官府在图书印发方面的作用”不符,A项错误;仅以古今图书集成用活字印刷而成的个案不能得出普遍现象,B项错误;铜活字印刷在清代之前已经出现,并非技术革新,D项错误。答案:C15(2022·山东临沂兰山区模拟)明清时期,在东周列国志二十四史通俗演义等历史通俗演义小说中,孔子不再是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君王形象,而被塑造为一个既食人间烟火又顾及眼前利益,同时讲究灵活变通的人物形象。这一形象()A符合市井民众的审美情趣B说明孔子为人灵活多变C反映了主流价值观念嬗变D使儒家学说进一步完善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孔子形象不断世俗化,故选A项;材料提及的是小说中的孔子,可信度不高,B项错误;明清时期的主流价值观仍然是儒家思想,C项错误;材料述及的主体是文学,并非儒家学说,D项错误。答案:A16(2022·江苏南京一模)明清时期,李时珍十年中多次远行,踏遍青山尝百草;徐霞客头戴“远游冠”,手拄铁杖,游遍“九州五岳,问奇名山大川”;顾炎武遍游华北,写下天下郡国利病书。这些学术考察旅游活动()A深受宋明理学思想的影响B反映市民阶层的需求C旨在总结古代科技的成果D体现文人的闲情逸致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李时珍、徐霞客、顾炎武等人通过实践,写出了许多巨著,体现了格物致知的思想,故选A项;李时珍、顾炎武、徐霞客等人均为文人士大夫,不代表市民阶层,B项错误;天下郡国利病书不是科技成果, C项错误;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等著作都是科技类著作,“闲情逸致”的说法错误, 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17题20分,第18题20分,第19题12分,共52分)17(2021·重庆第三次质检)(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康熙四十七年,清廷组织大量人力和物力,对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测绘活动,即使是道路不畅的西藏地区也派专员前往,历十年之久制成了康熙皇舆全览图。此次测绘聘请传教士参与,运用天文观测法结合三角测量,以北京本初子午线为零度线,使用梯形投影法绘制,以比例尺为140万的经纬网制图。这不仅是中国,亦是世界上第一次运用近代制图学方法进行的全国性测量,规模之大、测量之精确令西方国家叹服。摘编自牛汝辰地图测绘与中国驻域变迁材料二晚清在疆域行政区划及土地地图测绘方面,编制了江西省舆图历代地志疆域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等,其中,历代地志疆域和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均为私人编绘;在工程地图测绘方面,还仿效西方编制了筹画中国铁路轨线全图大清邮政公署备用图中国矿产全图等;此外,晚清也开展了大规模全国性地图测绘,1886年,清政府在北京成立“会典馆”并命各省成立舆图局测绘大清会典图。摘编自民国时期地图出版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皇舆全览图绘制的背景及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清前中期相比,晚清时期地图测绘的变化。(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信息可从统治者和政府的重视、欧洲地图绘制技术的传入等方面概括,再结合康熙时期盛世局面下国家局势、国力等客观条件分析;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从地图绘制版图范围、持续时间、技术应用等方面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逐层提取信息并概括,在此基础上与材料一比较分析。答案:(1)背景:国家政局稳定,国力强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西学东渐的影响;统治者的重视;借鉴西方先进技术。(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得6分)特点:政府主持测绘;受西方测绘技术影响;时间长,范围广;测绘水平领先世界。(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得6分)(2)变化:地图测绘类型多样;官方测绘和私人测绘兼有;成立专门机构;测绘服务于经济发展需要。(8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四点得8分)18(2022·辽宁名校联考)(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两代时期是整个世界格局发生剧变的重大时期,当中华帝国驱逐传教士、封闭国门,陶醉于“十全武功”之时,欧亚大陆的远西端,新兴的资本主义呼唤来工业革命。瓦特发明的双向运动蒸汽机,使得欧洲人获得一盏“阿拉丁神灯”。产业革命催化国际分工,资本以其魔力无穷的巨掌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之中,处于宗法农业社会的中国也在劫难逃。中西方的冲突已成不可避免之势。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文化推入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历史阶段。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古代文化概论材料二中国连续不断的道德堕落、政局不稳以及经济恶化,为复辟皇权的反复企图和外国的侵略提供了条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欧洲的战争暴露了令人非常钦羡的西方文明所固有的弱点,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连同其随即废除沙皇在俄的特权,则为中国的解放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仿佛这些划时代的事件尚且不够一样,巴黎和会决定把以前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给予日本,而不是公正地归还中国。在这些事件和决议的综合影响下,中国的思想与政治气候突然改变儒家化了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主宰地位被彻底粉碎了。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危机及其成因。(1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和民国初期中国社会变化的共同特征。(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危机”,根据材料一从国内存在问题和国际大势两个方面多角度概括;第二小问“成因”,根据材料一从明清时期政治、经济、世界意识以及西方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冲击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局势的影响、新旧经济思想的并存、社会转型等角度概括。答案:(1)危机:消极避世;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中西冲突凸显。(6分,每点3分)成因: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中国坚持“天朝上国”理念;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殖民者对东方的殖民扩张。(8分,每点2分,任答四点得8分)(2)共同特征:新旧思想出现交锋;出现社会转型之势;深受国际局势影响。(6分,每点2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19(2022·湖南郴州质检)(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容与堂刻本水浒传插图郓哥大闹授官厅(第二十六回)材料二这个道:“我们也有些侥幸:拿这二十两银子买猪羊去。如今到了乾方集上,先吃几壶酒儿。把东西开个花帐儿,落地二三两银子,买件绵衣(棉衣)过寒,却不是好?”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九回材料三且说那买了英莲、打死冯渊的薛公子,亦系金陵人民,本是书香继世之家且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tn ,皇家府库)钱粮,采办杂料人命官司一事,他竟视为儿戏,自为花上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选取两则或以上材料,自行拟定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表述清楚,史论结合)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根据要求,选取两则或以上材料,自行拟定论题。然后,需要结合所选择材料中反映的相应情节来进行分析阐释,论证提取出的论题是正确的,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即可。最后,总结说明自己提取和论证的正确性即可。答案:示例:选取:材料一、二、三。论题:小说段落折射出明清社会经济重大变革。论证:材料一、二均出现了“银两”作为通货的情况,而白银的大规模流通是在明清时期;材料二中出现了“棉衣过寒”的对话,但中国人普遍使用棉布是在元代黄道婆改良棉纺织术之后;材料三中出现了“领着内帑钱粮”的商人,但中国古代长期实行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在明清时期才有所提升。由此可见,上述事物几乎是明清时期特有的,并非小说所描写的唐、宋等时期应当出现的。究其原因,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带有作者自身所生活时代的印迹,而材料中的三部作品作为明清小说的代表,其中的描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领域,具体如货币体系、产业结构、社会阶层等方面的重大变革。(符合题目要求,从两或三则材料中提炼出合适的论题,2分;从材料中找出两个以上与论题相关的史料,4分;论证表述清楚,史论结合,4分;前面三点要求全部符合,且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字迹工整,再加2分)其他论题,如:由材料一、二得出:A.文化作品因时代局限而出现史实错误;B.文化作品常是对自身所处时代的写照(银两、棉衣)。由材料一、三得出: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弊端凸显(贪污、钱权)。由材料二、三得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领域出现新的变化(银子、棉衣、皇商)。(依材料得出的其他论题也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