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分达标15.docx

    • 资源ID:96421273       资源大小:1.61M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分达标15.docx

    高分达标15中国古代史模块检测一、单选题1(2021·河北沧州)在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中,特别是在祭器中发现,贯穿西周13位王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不再出现让“神”决定一切的内容,更多的是围绕着赞美天佑、颂扬美德、军功记事、分封田亩、世代历史、先王训政等。这表明,西周时期(B)A青铜铸造艺术得到发展B国家管理意识发生改变C“德治”思想开始出现D血缘宗法政治体系完备【解析】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不再出现让“神”决定一切的内容,而是围绕着赞美天佑、颂扬美德、军功记事、分封田亩等,说明当时社会注意力从神转向了人,国家管理意识发生改变,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青铜铭文的内容,并不能反映当时青铜铸造艺术的发展,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西周的“德治”思想,但不能表明西周时期才开始出现“德治”思想,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管理意识的改变,未涉及到血缘宗法政治,故排除D项。2(2021·湖北武汉)商代青铜器上常用纹饰是以饕餮纹、夔龙纹、虎纹、云雷纹为主,体现了狰狞之美。春秋战国时代青铜纹饰的内容则以现世生活的写实场面为主要题材,如采桑、宴乐、射礼、水陆攻战等。青铜纹饰的这一变化反映了(D)A铸造工艺的进步B礼乐制度的崩溃C生产关系的变革D人本观念的凸显【解析】先秦时期,我国的青铜纹饰从商代的怪兽、云雷为主,到春秋战国时代展现生产、生活和战争场面等,反映出人本观念的凸显,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青铜器铸造工艺的进步,A项错误;礼乐制度的崩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材料与生产关系的变革无关,C项错误。3(2021·甘肃张掖)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这一做法(B)A体现了中国历史的延续B有利于巩固新兴的西周政权C实现了周朝的集权统治D说明了周人的政权基础薄弱【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西周通过分封先代贵族实现“以蕃屏周”的目的,有利于巩固新兴的西周政权,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历史的延续,A项排除;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项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4(2021·山东青岛)周初,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殷商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在原有众多“邦国”地域内人为“插队”,新建“殖民基点”,很像是“掺沙子”。这表明西周(A)A致力于增强政治的稳定性B摒弃了前代原有的旧制度C实现了对各地的直接统治D开创了“天下为家”的新时代【解析】西周诸侯国不同于殷商时期的邦国,其更多的是周天子的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其封国所在地分布于原有的“邦国”中,类似于“殖民基点”,意味着与殷商相比,西周的分封制度更强调通过分封同姓姻亲等,对原有土著邦国的控制,致力于增强政治稳定性,A项正确;邦国依然存在,说明西周并未摒弃原有制度,排除B项;分封制下,周天子并未实现直接统治地方,排除C项;夏朝开创了家天下的新时代,排除D项。5(2021·浙江宁波)据史载,公元前480年,鲁国大旱,鲁哀公向孔子询问对策,孔子答道,灾旱是上天刑罚,对失政行为加以纠正即可,不需要举行求雨仪式。由此可知,孔子(C)A旨在维护天道权威B反对举行祭祀仪式C思想具有人文色彩D吸收法家重刑理念【解析】从材料可知,孔子认为旱灾是上天刑罚,提示统治者需对失政行为加以纠正,这反映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孔子维护天道的权威,可排除A项;材料只说明了孔子认为统治者纠正失政行为即可,不需要举行求雨仪式,并不能说明孔子反对举行祭祀仪式,故排除B项;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可排除。6(2021·江苏南通)据西周晚期的元年师兑簋载:在某次册封仪式上,由官员“同仲”引导受封贵族师兑入廷,继而天子命史官“尹”宣读册命,授予师兑象征权力的官职(左右走马、五邑走马)及服饰(蔽膝、赤舄、绶带或玉)等,最后师兑诚惶诚恐拜叩天子(拜稽首)。据此可知,西周王室(A)A通过礼乐制度维护等级秩序B利用物质赏赐笼络地方贵族C树立中央权威加强集权统治D扩大官僚队伍提升治国能力【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册封仪式的严谨和程序的复杂等信息可以看出,西周王室通过礼乐制度维护天子和官员之间严格的等级秩序,确立天子的权威,故答案为A项;从材料信息来看,主要是授予地方贵族的权力,而不是仅靠物质赏赐,排除B项;西周时期还没有建立起集权统治,排除C项;从材料信息看不出扩大官僚队伍和以此提升治国能力的目的,排除D项。7(2021·江苏常州)汉初,主管郡国上计(年终考核)和考课(考察督课)并奉行赏罚是丞相的主要职责之一。西汉末年到东汉,主持上计的机构逐渐变成尚书。由此可说明汉朝(D)A官僚制度逐渐走向成熟B地方行政体制根本改变C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D中枢权力机制逐渐变化【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从汉初丞相主持上计到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由尚书主持上计,可见丞相权力在不断削弱,即中枢权力机制在逐渐变化,故选D项;从材料无法体现官僚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可排除A项;从材料无法体现地方行政体制的根本变化,可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纵观汉代中央集权确实加强,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可排除C项。8(2021·黑龙江哈尔滨)汉文帝允许民众入粟拜爵,“农末俱利”,“天下殷富”。汉宣帝时,“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据此可知汉代(D)A重农政策削弱了商贾势力B坚持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政策C强制调控推动了社会发展D政府适度干预影响农业生产【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文帝允许民众入粟拜爵,主张农末两利的经济思想;汉宣帝时建立了常平仓以储备粮食,调控粮价;故政府适度干预影响农业生产,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中“农末俱利”不符,排除;材料强调政府适度干预影响农业生产,而不是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排除B;材料体现政府适度干预影响农业生产,而不是强制调控管理经济,排除C项。9(2021·湖南长沙)西汉画像石题材丰富,其中牛耕图占有较大的比例。目前出土的西汉牛耕图画像石具体区域如下表,据表可知(B)出土省份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陕西米脂、绥德王德元墓、西安碑林、陕北山东藤县宏道院、藤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山西平陆枣园内蒙古和林格尔(2 幅壁画)A牛耕技术已在全国普及B牛耕图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C汉代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D出土文物不一定能佐证真实历史【解析】通过阅读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体现了当时相关地区的农具和农业技术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汉代牛耕技术已在“全国普及”,A项错误;仅从牛耕图画像石的分布及牛耕等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不能说明汉代的经济格局,即当时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C项错误;出土文物经过考证,能够佐证历史,D项错误。10(2021·云南红河)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中原迁徙。尤其西晋统治时期“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中原百万余口,“戎狄居半”。这一现象(B)A完成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B有利于北方民族的相互交融C有利于南北经济的均衡发展D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安定【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魏晋时期北民南移的趋势,这有利于北方民族的相互交融,B项正确;A项在南宋,排除;均衡发展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11(2021·海南万宁)西晋和东晋政权面临着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双重压力,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期内未曾铸造铜钱。但在民间,汉五铢钱和各种旧钱并行,且盗铸铜钱现象严重。这表明当时(C)A经济控制逐步弱化B传统义利观念废弛C商品经济仍具活力D抑商政策未能实施【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虽然西晋和东晋政权因政治、经济双重压力,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期内未曾铸造铜钱,但五铢钱和各种旧钱仍然在民间流行,由于钱荒甚至出现严重的盗铸现象,说明商品经济仍具活力,因为货币是商品流通的媒介,故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政府未曾铸造铜钱,不能说明对经济的控制弱化,故A项错误;传统义利观指的是君子不应该过分追逐利益,材料与“传统义利观念”无关,故B项错误;抑商政策在中国封建社会始终存在,且材料无法体现“抑商政策未能实施”,故D项错误。12(2021·江西抚州)下表为吐鲁番出土的武周时期的堰别青苗簿的相关记载。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该地(C)耕地种类耕地亩数自耕租佃租田占耕地亩数官田10189393%寺观田5510.544.581%百姓田31513017054%A个体农耕方式的盛行B寺院经济的急速扩张C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解析】根据表格可知,唐代吐鲁番地区租佃现象比较普遍,租佃现象的出现说明当时农民日益失去土地,也就是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故选C项;从该表格信息,不能判断当时采用个体还是集体农耕方式,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租佃现象的出现与农业生产效率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13(2021·广东汕尾)据载,唐代的佛寺中,有的信徒在念诵父母恩重难报经,有的僧侣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修行方式。这些现象反映出(D)A唐朝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明B佛教开始出现中国化的趋势C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D中华文化在融合中逐步发展【解析】根据题干“念诵父母恩重难报经僧侣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提倡孝道,道教注重养生,题干信息反映唐代出现三教合一局面,儒、佛、道思想互相融合,故D项符合题意;题干未体现唐代宗教政策,排除A项;“开始”说法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唐代儒学地位受到佛道冲击,排除C项。14(2021·山西阳泉)有学者研究指出,唐代城市中所制定的市场管理制度已较为完备,内容涵盖规范经营、整饬治安、征敛赋税,以及坊市分离、市场官立、交易监管等,这从侧面反映出唐朝城市(D)A推动各阶层自由流动B商业服务的设施齐全C抑制私人的经商行为D兼具政治与经济职能【解析】从材料中的“内容涵盖规范经营、整饬治安、征敛赋税,以及坊市分离、市场官立、交易监管等”信息可以看出,唐朝的城市既有整饬治安、市场官立等政治职能,也有规范经营等经济职能,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推动阶层流动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服务设施状况,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是加强市场管理,看不出政府抑制私人经商行为,排除C项。15(2021·山西阳泉)海外学者余英时指出,朱熹专以“士”为施教的直接对象,提出“读书穷理”的基本教法;陆九渊则同时针对“士”和一般民众而立教。这一变化有利于(B)A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处境B发挥儒学自身的社会功能C形成严密的儒学理论体系D实现儒学思想的宗教化【解析】从材料可知,陆九渊把施教的对象由“士”转向了“士”与普通民众,这有利于发挥儒学自身的社会教化功能,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教育,与民众的生活处境改善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形成严密的儒学理论体系是指理学的创立,排除C项;材料与儒学的宗教化无关,排除D项。16(2021·北京朝阳)两宋时期,代表民间舆论的谣谚文化盛行。前期君主大都能从谏如流,把“观政听谣”作为一种政治手段;两宋末期具有煽动意味的谣谚大量出现,朝廷采取了高压政策禁止其传播。这一现象反映了(B)A两宋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强化B宋廷管控民间舆论维护统治C官民在政治上进行良性互动D民间对政治的认识趋于理性【解析】据材料反映,两宋时期,代表民间舆论的谣谚文化盛行,前期君主把“观政听谣”作为一种政治手段;两宋末期朝廷采取了高压政策,禁止具有煽动意味的谣谚传播,这体现宋朝管控民间舆论以维护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两宋时期中央机构的调整,未涉及君主专制高度强化,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两宋末期具有煽动意味的谣谚出现并被朝廷禁止传播,这并非良性的互动,C项错误;谣谚可代表民间舆论,但不能说明民间对政治的认识是理性的,D项错误。17(2021·河北衡水)北宋时期,山西人司马光主张按照行政区划分配科举录取名额,江西人欧阳修主张按照才学录取。后来,参加争论的人非常多,上至皇帝,下至一般官员都参与其中。这反映宋代(B)A科举选才标准变化B社会发展存在区域差距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地方行政权力逐步扩大【解析】根据“山西人司马光主张按照行政区划分配科举录取名额”“江西人欧阳修主张按照才学录取”等信息可得出,不同区域间的录取方式不一样,反映出社会发展存在区域差距,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选材的标准,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8(2021·辽宁大连)原产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的水稻“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宋真宗“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这一做法(D)A体现了南北粮食日趋融合的趋势B促使外来农作物成为种植的主体C解决了长期以来的粮食安全问题D提高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解析】根据材料“原产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的水稻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宋真宗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可知,占城稻具有“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的优点,能够抵御干旱,这提高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所以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南北粮食融合,所以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占城稻成为种植的主体,所以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粮食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所以C项错误。19(2021·陕西汉中)明神宗有意放弃皇长子,立宠妃郑氏的儿子为太子,但受到阁臣与皇太后的极力反对,最终还是以立长子为太子而告终,没有在立储这个问题上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这说明当时(D)A官僚政治臻于完善B君主专制走向式微C内阁行使决策大权D传统伦理影响朝政【解析】据材料可知,明神宗虽然“有意放弃皇长子,立宠妃郑氏的儿子为太子,但受到阁臣与皇太后的极力反对,最终还是以立长子为太子而告终”,这说明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影响了皇帝自身的决策,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官僚政治的完善,强调的是立储问题,A项与材料无关;B项违背史实;材料只是在立储问题上内阁对皇权的限制,但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C项错误。20(2021·河南许昌)清朝康熙帝南巡,感慨于织女之寒、农夫之苦,传命内廷供奉焦秉贞在南宋楼瑞画作基础上,重新绘制,计有耕图和织图各23幅,并每幅制诗一章,下图为其中一耘和络丝。材料反映出(D)A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B人民生活的富足状况C江南农业生产较先进D政府重农的政策倾向【解析】从材料可知,康熙帝重绘耕织图是为了表达对农夫织女寒苦生活的感念,结合所学中国自战国以来统治者重农的现实需要,可知D项正确;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的生产方式,并非集体劳作,排除A项;B项“富足”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清代江南农业相较其他地区来说是要先进一些,但是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21(2021·宁夏银川)康熙帝曾下谕地方官要在沿海各地增设炮台,并指出:“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必受其累,国家承平日久,务须安不忘危。”这反映出清王朝(B)A已经将边防的重点转向海疆B预见到中国海患问题的严重性C采取了更为积极的对外政策D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先进性【解析】根据材料“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必受其累,国家承平日久,务须安不忘危”,康熙帝居安思危,认为千百年后西洋等国会对中国造成不利影响,预见到中国海患问题的严重性,故B项正确;“已经将边防的重点转向海疆”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当时清王朝实行消极防御的闭关锁国政策,故C项错误;当时清王朝自认为是“天朝上国”,没有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先进性,故D项错误。22(2021·吉林白山)秦腔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传统戏剧,又称“梆子腔”,起源于先秦时期,繁盛于清乾隆时期。秦腔成形后,开始在全国传播,西路流入四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成为晋剧,在河南成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这体现出(C)A专制统治推动了文化发展B北方民众文化品位更高雅C艺术传播与地域特色结合D秦腔标志着古代戏剧成熟【解析】根据“秦腔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传统戏剧”“秦腔成形后,开始在全国传播,西路流入四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成为晋剧,在河南成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可得出艺术传播与地域特色结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专制统治,排除A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品位的高低,排除B项;古代戏剧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出现,排除D项。23(2021·安徽黄山)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呼声。两者的相同点是(A)A强调社会责任感B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C构建新儒学体系D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信念【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张载的观点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顾炎武的观点也强调了爱国责任,故选A项;他们的观点是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没有冲击儒学正统地位,也没有构建新儒学体系,排除B、C两项;儒学价值的信念在他们之前就已经确立,排除D项。24(2021·湖北武汉)明清时期,玉米、甘薯等作物引进推广,一方面增加了粮食供应,使得盈余的粮食可以投入市场出售;另一方面扩大了耕地面积,使得以前不能耕种的荒山、丘陵等得以利用。这表明作物的引进推广(B)A改变了国人的饮食习惯B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生活C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D促进了粮食贸易的发展【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明清时期的高产作物引进对于增加粮食供应、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及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材料反映的是高产作物的引进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生活,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人饮食习惯的变化,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C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粮食贸易的发展,D项排除。25(2021·天津市区)康熙帝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帝(B)崇尚儒家文化着力提升满族文化延揽汉族文士努力缓和民族矛盾ABCD【解析】结合祭孔、听学、授官可知正确,“着力提升满族文化”与题意推崇儒家文化不符,排除,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26(2021·陕西榆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以品系繁多、工序复杂著称的“中国菜”烹饪艺术在南宋时期趋于成熟。宋代皇室南渡使北宋时期的京菜(河南菜)与六朝以来发展的江浙菜交融汇合。各地大量难民与皇家贵族的集中促使高、中、低档饮食都有了广大的市场,加之中国人缺少世界许多民族都有的宗教饮食禁忌,因此国人天上地下水生陆长的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这样一种“天人合一”的饮食观,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丰富的食物种类,加之各地域各阶层东西南北上下尊卑的饮食“亚文化”的综合,最终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烹饪艺术。摘编自秦晖思无涯,行有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时“中国菜”趋于成熟的背景及其影响。【答案】背景:宋朝皇室南渡把京菜和江浙菜交融汇合;北方大量难民和皇家贵族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宋城市发展;“天人合一”饮食观的形成。影响: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推动了南宋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南宋市井文化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宋代皇室南渡使北宋时期的京菜(河南菜)与六朝以来发展的江浙菜交融汇合”可知,宋朝皇室南渡把京菜和江浙菜交融汇合;根据材料“各地大量难民与皇家贵族的集中促使高、中、低档饮食都有了广大的市场”可知,北方大量难民和皇家贵族南迁;根据材料“这样一种天人合一的饮食观,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丰富的食物种类”可知,“天人合一”饮食观的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和南宋城市发展,也推动南宋时“中国菜”趋于成熟。27(2021·山东泰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中国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可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由此可知,在近代西方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工业的发展,就其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来说,显然曾经有过一页光荣的历史。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对16世纪中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一历史现象加以合理的阐释。【答案】阐释:16世纪中期,明朝政府放松了“海禁”政策,民间海外贸易因获得合法地位而兴起。当时,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使瓷器、丝织品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在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国际贸易日益频繁。在早期殖民活动中抢得先机的葡萄牙、西班牙,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它们在美洲掠夺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市场。因白银的激增,明朝中期以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白银的大量流入,加速了中国白银货币化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总之,16世纪中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一历史现象说明,当时的中国在传统科技、手工制造业、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解析】根据“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可得出16世纪中期,明朝政府放松了“海禁”政策,民间海外贸易因获得合法地位而兴起。结合中国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可得出,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使瓷器、丝织品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在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根据所学可得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国际贸易日益频繁。西方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进行对外殖民扩张,它们在美洲掠夺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市场。最后再概括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所产生的影响即可。如加速了中国白银货币化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28(2021·河北邯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是茶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茶馆是专门饮茶的场所,也是人们休息娱乐、买卖交易、问讯议事的地方。中国早在魏晋时期就有了茶馆的雏形。唐代,国家富强,政治安定,经济、文化昌盛,城市繁荣,这为当时造就一个群体市民阶层提供了条件,他们流动范围较大,见识较广,重人间友情,茶馆为其交流创造了一个良好环境。宋代,商品贸易地点不再受划定市场局限。在热闹街市,交易通宵不断,为茶馆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明代,茶馆进一步发展,被列入三百六十行中的正式行业。清代作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已走向衰败,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茶馆这一社会窗口真实反映了这一历史变迁。摘编自黄建宏中国茶馆发展研究材料二茶作为一个文化的载体,文人借它抒发出各种情感,所产生的作品也成为如今我们了解古时茶文化的重要途径,茶与文学早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入彼此的骨血之中。在读那些有关茶的文学作品时,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一刻古人对茶文化的情有独钟,茶也早已变成他们的习惯了。因此,茶文化也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国茶的对外传播给世界各地带去了新的文明生活方式。世界各国的饮茶风气,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入的。汉时中国茶已带进日本。唐时,中国茶及饮用方法正式传入日本与朝鲜,后来逐步形成了日本茶道与韩茶茶礼。通过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中国茶运销俄罗斯、西北亚及阿拉伯国家。从明代开始,荷兰、英国商船从中国采购大批中国茶运销欧洲,逐渐使欧洲掀起了饮茶热,后来又带动了美洲的饮茶热。由此,中国茶及其饮用方法逐渐传播至全世界,这种健康饮料的推广与普及,给世界各国带去了客来敬茶、以茶休闲、以茶健身这种新的文明生活方式,普遍提高了人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了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国茶种与产制技术的对外传播使世界形成了茶产业。(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馆发展的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茶文化产生的影响。【答案】(1)条件:国家富强、政治安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的产生与发展;文化的繁荣与昌盛。(2)影响: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成为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推动了商品经济及对外贸易的发展;丰富了中国与世界各地人们的日常生活;造就世界各地的茶产业;向世界各地传播了中华文明,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解析】(1)条件:根据“唐代,国家富强,政治安定,经济、文化昌盛城市繁荣,这为当时造就一个群体市民阶层提供了条件,他们流动范围较大,见识较广,重人间友情,茶馆为其交流创造了一个良好环境”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国家富强、政治安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的产生与发展,文化的繁荣与昌盛。(2)影响:根据“茶作为一个文化的载体,文人借它抒发出各种情感”可以得出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根据“在读那些有关茶的文学作品时,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一刻古人对茶文化的情有独钟”可以看出成为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所学可知,还包括推动商品经济及对外贸易的发展、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向世界各地传播中华文明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等。29(2021·山东烟台)地缘政治指的是地域关系对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影响,是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古代“和合”的地缘政治思想不具有扩张性。作为东亚地区地缘中心的中国秉承“协和万邦”的理念,营建了和平稳定的区域地缘秩序。该秩序重视国家关系的和谐,主张亲仁善邦,讲信修睦,礼尚往来。在国家关系中不强加于人,不诉诸战争,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朝贡体制建立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之上,中国奉行“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态度;周边国家则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地区形势,中断或者恢复朝贡关系。中国对属国维持着松散的同盟关系,不干涉其内政,并且在属国受到威胁时提供安全保护。这就使得东亚国际体系更加稳定,维系了中华礼制文化治下的区域和平。摘编自尹朝晖中国古代传统地缘政治的思想评析与现代启示阅读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的主要理念,评价这种理念的历史作用。【答案】理念:以“和合”(或协和万邦)为基本价值观,重视国家关系的和谐亲善;不使用强权,不采用战争的手段,反对侵略扩张;主张互利自愿,患难相助。历史作用:构建了和平稳定的东亚地区的国际秩序;传播了中华礼制文化(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促进了东亚地区的发展与进步。【解析】理念: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和合的地缘政治思想不具有扩张性。作为东亚地区地缘中心的中国秉承协和万邦的理念,营建了和平稳定的区域地缘秩序。该秩序重视国家关系的和谐,主张亲仁善邦,讲信修睦,礼尚往来”可知,以“和合”(或协和万邦)为基本价值观,重视国家关系的和谐亲善;根据材料“在国家关系中不强加于人,不诉诸战争,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可知,不使用强权,不采用战争的手段,反对侵略扩张;根据材料“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朝贡体制建立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之上,中国奉行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态度;周边国家则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地区形势,中断或者恢复朝贡关系。中国对属国维持着松散的同盟关系,不干涉其内政,并且在属国受到威胁时提供安全保护”可知,主张互利自愿,患难相助。历史作用: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地区国际秩序、文明传播、地区发展等方面回答。根据材料“作为东亚地区地缘中心的中国秉承协和万邦的理念,营建了和平稳定的区域地缘秩序”“这就使得东亚国际体系更加稳定,维系了中华礼制文化治下的区域和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构建了和平稳定的东亚地区的国际秩序;传播了中华礼制文化(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促进了东亚地区的发展与进步。

    注意事项

    本文(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分达标15.docx)为本站会员(wo****o)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