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题型5 新高考-比较、异同类答题技巧及规则.docx
题型5新高考比较、异同类答题技巧及规则内涵阐释题型特点审题模板比较型历史试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1)表现形式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差异”“区别”“共同之处”“相似之处”“异同”等标志性词语。(2)分为三种比较角度材料甲乙均涉及:从涉及甲乙材料中分别提取。材料只涉及甲乙中的一个:只需从材料里提取涉及的那一个的独特之处。材料甲乙均未涉及:甲乙两个历史事物的比较可以从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考虑(1)明确比较对象。(2)确定比较角度。一般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题目已设置了比较角度,按比较角度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分点或总体归纳表述;第二种类型是题目没有设置比较角度,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性质、内容、特点、影响等方面思考。(3)整理答案:按照不同的角度归类,注意运用答题术语【真题回放】(2021·北京等级考·T16节选)明堂(10分)材料一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亞”形布局。材料二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亞”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亞”形。(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6分)答案: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汉代呈“亞”形。审题思维NO.1:审清设问明确答题指向 ·明确题型: 由题干“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可确定是“比较异同类” ·答案来源: 阅读材料一、二(材料隐含答案要点) ·预判答题要点数量: 由题干分值2分,可确定要点在2个左右。(因为新高考卷大题一般一个要点1-2分)NO.2:审准材料提取信息 ·分别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参看左侧画线信息 ·联系所学的知识:西周宗法制、汉代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NO.3:精确提炼确定参考答案 ·由,提炼出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1分) ·由,提炼出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汉代呈“亞”形。(1分)【命题陷阱】·选材一般两则材料,提取有效信息难度加大:关键在于寻找比较异同点的角度,若缺乏提炼共性信息的技巧,势必会出现答错要点现象。·设置异同类设问,提升了审题的难度:作答关键是难以找到比较异同的角度,导致考生无从作答,失分较多。【答题规则】规则1坚持历史事件的比较原则:相关性原则和对应性原则,避免前后不一致的现象。如从建筑职能、基本形状等多方面比较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规则2比较类设问解答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是比大不比小。比较的切入点应该是能够反映事物某一方面重要属性的内容,琐碎细小的内容不作比较。是要逐点对应比较,而不是把甲事物笼统地表述一番,再把乙事物笼统地表述一番。答题秘诀:比较不同,必有参照,一一对应;比较相同,合并同类项,大同小异。如本题属于要逐点对应比较不同,对应角度多达四五个,比较材料时需进行信息提炼,切忌照搬原文。·其他答题规则规则3首先明确比较点的提示语,在具体叙述时要加上“都”“不同”等辅助性词语来强化答题的旨意。规则4对于比较相同点的回答,直接叙述其共同的内容就行;对于比较不同点的回答,不仅要指出不同的方面,更要指出各自不同的具体表现。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世称贾生。其生平在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与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中均有记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贾生年二十余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更秦之法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于是天子(汉文帝)后亦疏之。后岁余,贾生徵见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材料二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谊以为汉宜当改正朔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于是天子(汉文帝)后亦疏之。后岁余,文帝思谊,徵之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文帝思贾生之言(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乃分齐为六国。班固汉书·贾谊传(1)概括两则史料记载内容的异同。(9分)(2)简要分析两则史料对同一历史事件记载不同的原因。(6分)【解析】第(1)题相同点,据材料一、二“年二十余文帝说之岁中至太中大夫”得出贾谊得到汉文帝喜爱,升迁迅速;据材料一、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得出被东阳侯等人陷害;据材料一“贾生徵见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材料二“拜谊为梁怀王太傅”得出拜为梁怀王太傅。不同点,据材料一“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得出贾谊遭到别人陷害后文帝对贾谊态度的转变,这仅仅是叙述,没有任何感情色彩;据材料二“后岁余,文帝思谊”,一个“思”表达贾谊在文帝心中的地位;据材料内容可以得出文帝是否接受贾谊削藩的建议,汉书有了削藩的行动。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从作者不同、立场不同、时代不同等方面概括。答案:(1)相同点:贾谊得到汉文帝喜爱;升迁迅速;被东阳侯等人陷害;曾为梁怀王太傅。不同点:贾谊遭别人陷害后文帝对贾谊态度的转变。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仅仅是叙述,没有任何感情色彩。汉书·贾谊传一个“思”字表达了贾谊在文帝心中的地位。文帝是否接受了贾谊的削藩建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未接受削藩的建议。汉书·贾谊传有了削藩的行动。(9分)(2)作者不同,他们占有和参考的史料不同;作者的立场不同;作者所处时代不同。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对历史事件记述的不同。(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