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教材新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单元质量评估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docx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1·海口模拟)明代地方行政由汉代两级变成了四级,一省分为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前两个司又再分成许多分守、分巡的司。这许多司下面,才是府、州和县。这一变化()A.推动了官僚体制的成熟B.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增加了政府的行政成本D.增强了行政层级的合理性【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地方行政从汉代两级变成四级,在省与府之间增设诸多分司,这就扩大了地方行政机构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政府的行政成本,故选C;官僚制度包括中央行政体制、选官用人制度和监察制度,且在明代以前就已成熟,故排除A;明代这种行政层级,有利于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排除B;在省与府之间增设诸多分司,容易导致政权混乱,进而影响府、州、县的行政效率,故排除D。2.(2020·滨州模拟)大明律中官吏徇私犯罪行为的惩处比前代更为周备严厉,(官吏)“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涣然丕变矣。下逮仁、宜,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这说明()A.重典治吏规范统治秩序B.社会基层管理强化C.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淡化D.明初经济迅速恢复【解析】选A。由材料“大明律中官吏徇私犯罪行为的惩处比前代更为周备严厉,(官吏)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吏治澄清者百余年”可知,明朝以重典来治理官吏,规范官吏的从政行为,有效维护了统治的秩序,故选A;大明律针对的对象显然不仅仅是基层官员,故B结论无法得出,排除;材料中“洁己爱民”“下逮仁、宜”等说法恰是儒家思想的体现,故无法得出淡化的结论,排除C;材料说的是明朝政治层面的内容,而不是经济层面的内容,无法得出D结论,排除。3.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A.内阁地位逐渐提高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C.废宰相后政治腐败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解析】选A。“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反映出内阁的权力和地位逐渐提高,A正确。“初设内阁”是在明成祖时期,B错误;材料无从体现政治腐败,C错误;内阁始终没有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D错误。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值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解析】选D。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到嘉靖皇帝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C仅仅是题干表达的部分信息,从题干的主旨看,C不是最佳选项。A是科举制度,错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B错误;内阁地位虽有变化但始终是皇帝的咨询机构,职能基本未变。D正确5.(2021·淄博模拟)雍正帝刷新了古代历朝多项纪录,他建成完整的密折制度,促使内外大臣互相监视。他在位的四千多天,仅批阅过的密折便超过十六万件,平均日批四十多件。雍正帝的做法()A.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意在加强中央集权C.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D.是勤政爱民的表现【解析】选A。从材料中的“建成完整的密折制度,促使内外大臣互相监视”等信息来看,雍正帝的做法使皇帝权力极大扩展,从而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故答案为A;雍正帝的做法是扩大皇帝权力,不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违背历史发展规律,排除C;这些做法与勤政爱民无关,排除D。6.(2020·青岛模拟)顺治十三年,清廷正式颁布“禁海令”,定“三藩之乱”即将结束之际,福建总督及江苏、福建、广东巡抚等先后上疏,要求废除海禁,准民出海贸易。这说明()A.海禁政策受到质疑B.明清出现进步思想C.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D.清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解析】选A。根据材料“福建总督及江苏、福建、广东巡抚等先后上疏,要求废除海禁,准民出海贸易”可知,部分地区的巡抚要求废除海禁,准许商民出海贸易,说明清朝实行的海禁政策遭到质疑,A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部分地区的巡抚要求废除海禁政策,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主要体现在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也没有体现东南沿海地区是否遭到西方侵扰的问题,B、C错误;清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但材料内容无法得出君主专制强化的结论,D错误。【拔高训练】1684年,清廷户部设江海关(驻松江)、浙海关(宁波)、闽海关(泉州)、粤海关(广州),监管货物出入和收取关税。此外,清廷还允许欧洲各国在东南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这表明当时()A.政府严格奉行闭关锁国政策B.政府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C.政府突破朝贡贸易体系D.外贸繁荣倒逼政府对外开放【解析】选B。根据材料“清廷还允许欧洲各国在东南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B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有条件的对外开放,并未严格执行闭关锁国政策,A排除。明清时期的外交关系仍然属于传统的朝贡体系,C排除。D说法明显错误,排除。7.清朝平定西北等边疆叛乱后,不仅遵循汉族凯旋礼仪,告成于太庙和祖陵,还立告成碑于太学之中,全国各地文庙纷纷效仿。到了乾隆年间,类似的造碑运动达到了高潮。这使得清代()A.民间叛乱日趋沉寂B.文人竞相从军建功立业C.传统礼仪革故鼎新D.大一统意识进一步发展【解析】选D。造碑运动对民间叛乱没有实质性作用,故A错误;清朝遵循汉族礼仪,这对文人从军影响十分有限,故B错误;材料中清朝遵循汉族礼仪,不能代表整个传统礼仪的革新,故C错误;材料中清朝对于平定叛乱广泛宣扬,地方造碑运动响应了中央造碑行为,有利于加强国家的凝聚力,故D正确。8.(2021·天津模拟)康熙五十年(1711年),热河行宫正式更名为“避暑山庄”,是清朝园林式皇宫。融合了很多蒙古、西藏的民族风格,其重要意义在于让蒙藏等各种上层人物进入山庄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受。据此推断,避暑山庄的修建有利于()A.确立满族的统治地位B.实现各民族政治地位平等C.增强长城对外防御功能D.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解析】选D。避暑山庄“融合了很多蒙古、西藏的民族风格,其重要意义在于让蒙藏等各种上层人物进入山庄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受”,由此可知,避暑山庄的修建有利于团结蒙藏上层人物,从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故D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确立满族的统治地位,故A错误;清代不可能实现各民族政治地位平等,故B错误;材料和长城无关,故C错误。9.(2020·唐山模拟)清人褚华在木棉谱中记载:“闽粤人于二三月载糖霜来卖,秋则不买布,而止买花衣(即皮棉)以归。楼船千百,皆装布囊累累。”这说明当时()A.棉纺织业技术发达B.商业资本特别活跃C.棉花开始成为商品D.棉布的交易量巨大【解析】选B。“载糖霜来卖”,然后买皮棉运载回去卖,这体现了清代商业贸易相当繁盛与活跃,B正确;材料只涉及商品买卖,没有涉及技术问题,排除A;材料不能证明棉花成为商品是在清代,排除C;D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10.(2021·济宁模拟)如图所示现象在明代大量出现,该图反映出明代()注:一田二主,即土地所有权裂变为占有权(田底)和使用权(田面),分别为两个主人所拥有。A.政府抑制土地兼并有限B.重农政策进一步的细化C.租佃关系的流动性增强D.土地经营效率大为提高【解析】选C。明代大量出现“一田二主”现象,土地权益分配结构图表明了土地所有权裂变为占有权和使用权两部分,佃农要对国家之外的所有者和占有者交纳地租,反映了当时租佃关系的流动性在增强,C正确;土地权益分配由国家、田底主、田面主再到佃户不能说明“政府抑制土地兼并”的有限性,也不能说明“重农政策”的细化,更不能说明土地经营“效率”的提高,A、B、D错误。11.康熙年间,美洲银元的使用区域从沿海扩大到东南,从江浙扩大到内地。从此,一个新的货币量词进入汉语体系,那就是“圆”(后又写成“元”)。这反映了()A.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康熙时期的贸易政策有所调整C.清朝的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D.中国的经济政策顺应时代潮流【解析】选B。材料反映出康熙年间美洲银元的使用地域范围扩大,这说明康熙时期的贸易政策有所调整,故B正确;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错误;“入超”说明进口大于出口,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C错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并不符合时代潮流,故D错误。12.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A.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主张思想解放B.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C.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D.揭露宋明道学家清心寡欲的虚伪主张【解析】选C。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李贽对传统儒学中持否定态度的人物或事物都持肯定态度,说明他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故选C;题意没有涉及对孔子思想迷信的破除,排除A;题意与反对男尊女卑无关,排除B;D与题意主旨无关,排除。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2021·烟台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下表是有关明朝朝贡制度的部分材料史料出处凡蕃国遣使朝贡,至驿,遣应天府同知礼待。明日至会同馆,中书省奏闻,命礼部侍郎于馆中礼待如仪。宴毕,习仪三日,择日朝见。陈设仪仗及进表,俱如仪明史卷56古里(永乐)十七年偕满剌加十七国来贡。十九年又偕忽鲁谟斯等国入贡。二十一年,复偕忽鲁谟斯等国,遣使千二百人入贡。时帝方出塞,敕皇太子曰:“天时向寒,贡使即令礼官宴劳,给赐遣还。其以土物来市者,官酬其直。”明史卷326材料二朝贡体系的优点是投入小、回报大,但它也存在一个缺陷,就是抗冲击的能力不太强。在西方殖民列强进入东方之前,这个朝贡体系是非常安全的。但是在西方殖民列强发展起来的坚船利炮及现代战术面前,这一朝贡体系就难以维持。虽然以当时中国的力量,要制服早期西方殖民者还是绰绰有余的。但是中国当时的政治体制及儒家集团,缺乏维护这个秩序的决心,不愿意在海外投入太多的资源,甚至有些人希望从朝贡体系的瓦解中获得个人利益。彭波中国古代国际贸易由强转衰的原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朝贡制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成因。(8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朝贡体系瓦解的原因。(4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凡蕃国遣使朝贡”得出以中国为中心;根据材料一“古里(永乐)十七年偕满剌加十七国来贡。十九年又偕忽鲁谟斯等国入贡。二十一年,复偕忽鲁谟斯等国,遣使千二百人入贡”得出朝贡活动规模宏大;根据材料一“天时向寒,贡使即令礼官宴劳,给赐遣还”得出不重视经济利益(强调政治交往);根据材料一“遣应天府同知礼待。明日至会同馆,中书省奏闻,命礼部侍郎于馆中礼待如仪。宴毕,习仪三日,择日朝见。陈设仪仗及进表,俱如仪”“其以土物来市者,官酬其直”得出商业化与仪式化并存。第二问,根据材料一“贡使即令礼官宴劳,给赐遣还。其以土物来市者,官酬其直”并结合所学得出明代中国商品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根据材料一“古里(永乐)十七年偕满剌加十七国来贡。十九年又偕忽鲁谟斯等国入贡”得出拥有强大政治影响力和文化向心力,便于主导建立贸易秩序;根据材料一“凡蕃国遣使朝贡,至驿,遣应天府同知礼待。习仪三日,择日朝见。陈设仪仗及进表,俱如仪”得出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第(2)题,根据材料二“但它也存在一个缺陷,就是抗冲击的能力不太强”得出朝贡体系抗冲击的能力弱;根据材料二“但是在西方殖民列强发展起来的坚船利炮及现代战术面前,这一朝贡体系就难以维持”得出西方殖民列强不断的发展壮大;根据材料二“但是中国当时的政治体制及儒家集团,缺乏维护这个秩序的决心,不愿意在海外投入太多的资源,甚至有些人希望从朝贡体系的瓦解中获得个人利益”得出中国缺乏维护国际秩序的决心。答案:(1)特点:以中国为中心;朝贡活动规模宏大;不重视经济利益(强调政治交往);商业化与仪式化并存。成因:明代中国商品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拥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和文化向心力,便于主导建立贸易秩序;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8分)(2)原因:朝贡体系抗冲击能力弱;西方殖民列强不断的发展壮大;中国缺乏维护国际秩序的决心。(4分)14.(2020·菏泽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上命户部榜谕两浙江西之民:“近来两浙江西之民多好争讼,不遵法度,有田而不输租,有丁而不应役,累其身以及有司,其愚亦甚矣。曷不观中原之民,奉法守分,不妄兴词讼,不代人陈诉,惟知应役输租,无负官府。是以上下相安,风俗淳美,共享太平之福。以此较彼,善恶昭然。今特谕尔等宜速改过从善,为吾良民。苟或不悛,则不但国法不容,天道亦不容矣。”于是,户部以所谕颁于浙江、江西二布政使司及府州县,永为遵守。明太祖实录卷150史学界有人认为明太祖的政策背离“唐宋变革”趋势。请结合史实对这一结论做出合理解释。【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唐宋变革”趋势、明太祖“榜谕”的实质及明太祖“榜谕”对“唐宋变革”趋势的违背等角度回答即可。答案:对材料结论的历史解释应包括以下三个层面:首先简要说明“唐宋变革”趋势,如商品经济发展;政府采取较为宽松的商业政策;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等。其次指出明太祖“榜谕”的实质,如加强人身控制;强化重农抑商以维护传统经济秩序;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想要避免贫富不均造成的社会动荡等。最后应说明明太祖“榜谕”对“唐宋变革”趋势的违背,如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等。(12分,其他合理的历史解释酌情给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