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单元质量检测4第4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docx
-
资源ID:96425978
资源大小:1.35M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单元质量检测4第4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docx
第四单元质量检测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2·天津和平期末)在秦始皇陵西侧一座古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通过研究发现,这些文物全部都是秦时期的器物。其中金骆驼(如下图)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单体骆驼。金骆驼属于“双峰驼”造型,工艺精致,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很少见。下列对金骆驼的历史研究价值最准确的理解是(B)A是研究秦代经济、科技、文化最重要的实物史料B为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依据C证明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最早交往D证明张骞出使西域前就已存在多条中西交通道路解析:双峰驼并非产自中原地区,而是产于中亚地区,说明秦朝时期中原和中亚地区有文化交流,这为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依据,B项正确;“最重要”夸大了这一文物的研究价值,排除A项;金骆驼不能证明这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最早交往”,排除C项;金骆驼的出土不能证明“多条中西交通道路”存在,排除D项。2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张骞在公元前127年之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之发现美洲对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这一观点说明(C)A当时中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B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C张骞通西域加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D张骞通西域刺激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人的视野获得极大开阔,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张骞出使西域也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加强了中国与中亚和欧洲国家的联系,故C项正确;汉朝时商品经济并不发达,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故B项错误;张骞通西域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没有直接联系,这也不是材料要说明的内容,故D项错误。3在西北地区出土的汉简中频繁提到“敦煌”,匈奴、乌孙、龟兹等地使者经敦煌赴长安,中央丞相府的各种文件经由敦煌太守传达给西域各地。这反映出汉代(C)A敦煌成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B政府与匈奴的战争日益激烈C西域地区与中原联系日益密切D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的恢复解析:材料反映出西域各地经由敦煌,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密切,故C项正确;西域都护府是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朝与匈奴的战争,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4(2022·辽宁大连期末)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D)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解析:大宛等国都属于中亚,据材料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在于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D项正确。“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说明了张骞所获得信息的重要性,但并不意味着直接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和建立西汉与西方的联系,A、B两项错误;汉宣帝时,设置西域都护府,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C项无法体现。5(2022·辽宁阜新二中)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东罗马帝国金币及仿制品计40多枚。这些金币跨越两个世纪(408610年),其中新疆出土5枚、宁夏4枚、青海2枚、内蒙古2枚、甘肃1枚、陕西8枚。这说明当时(B)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有一定优势B政治动乱并未完全阻隔陆路贸易C黄金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货币D西北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解析:从材料的描述上来看,中国与东罗马帝国的交往很频繁,且时间跨度很大。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双方的优劣势;B项正确,408610年无论是中国还是罗马帝国都有很多战乱出现,但是并没有影响双方的贸易交流;C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D项错误,无法从材料中确定。6(2022·黑龙江嫩江一中)马可·波罗行纪是一部关于亚洲的游记,但其重点部分则是关于中国的叙述。游记中以100多章的篇幅,记载了中国40多处城市景观,对当时中国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作了详细描述。这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它向整个欧洲打开了神秘的东方之门。马可·波罗行纪(D)A首次让欧洲人从地理上知道了中国B加强了中世纪西方神权的统治C开启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之路D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的新时代解析:材料“这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它向整个欧洲打开了神秘的东方之门”体现的是马可·波罗行纪促进了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的新时代,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欧洲人首次通过马可·波罗行纪了解中国,A项排除;B项是基督教的影响,排除;C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7(2022·山东五莲)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D)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风靡一时的“霓裳羽衣舞”源于印度传入中国的婆罗门曲,经过一系列中国化的加工修改而成,说明中外文化交融推动了艺术创新,故选D项;“趋同”的说法有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外文化交流,不是三教合一,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排除C项。8外来农作物进入古代中国有三次高潮,其中前两次传入的农作物命名多带“胡”字,如“胡麻”“胡萝卜”,第三次传入的农作物命名则多带“蕃”字,如“蕃茄”“蕃豆”。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国(A)A对外贸易对象的变化B传统华夷观念的转变C综合国力呈下降趋势D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前两次农作物通过传统丝绸之路传入,而第三次传入的农作物则是经新航路进入我国的,后者与前两次来华贸易的对象明显不同,A项正确;称外来事物为“胡”“蕃”说明传统的华夷观并未改变,B项错误,对外来事物的“胡”“蕃”之谓不能说明综合国力的下降,外来事物的进入中国并非受益于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C、D两项错误。9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马、牛、猪、羊、鸡等家畜,小麦、燕麦、大麦等农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带入了美洲;美洲的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这说明新航路开辟(B)A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B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C使世界贸易中心转移至美洲D带来了欧洲经济的繁荣解析: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的物种交流,即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故选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贸易中心转移至大西洋沿岸,排除C项;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0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法律条款规定,“缔约方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办法进入另一缔约方市场,并且因此对某一缔约方领土内工业造成实质损害这种倾销应该受到谴责”,还规定各缔约方反倾销法的内容不能与该规定相抵触。这最能说明世界贸易组织(B)A顺应了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的要求B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法制化进程C实现了全球范围内贸易自由化D保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解析:法律条款和法制化进程是相关的,该法律条款的规定表明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法制化进程,故B项正确;题中并没有提及“世界经济新秩序”,无法得出此项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贸易的法制化而非自由化,排除C项;D项在题干中并没有直接反映,排除。11(2022·河北磁县)据记载,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中国与欧洲及其殖民地的“丝银贸易”,此贸易体系中西属美洲生产的大约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这一现象(B)A加速了欧洲价格革命爆发B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C导致了西班牙经济的衰落D反映了欧洲经济的主导地位解析: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中国和欧洲之间存在丝银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该贸易体系涉及了欧洲、美洲和亚洲,这意味着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B项正确;白银流入中国,减少了欧洲贵金属的流入量,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价格革命的发生,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对西班牙的发展是有利的,其衰落不是新航路开辟导致的,也不是白银流入中国导致的,而是其未将获得的资本投入生产领域导致的,排除C项;题干中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意味着中国的商品大量外销,说明当时是中国在经济中居于主导,排除D项。12来自异域的糖和咖啡、茶、巧克力一起,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和欧洲社会,也催生了资本主义和产业革命的发生,糖从贵族生活的象征,逐渐变为城市劳工的生活元素。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欧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糖(D)A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B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C促进了世界的文化交流D促进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解析:材料“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传播到欧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体现的是蔗糖的传播对人口流动、经济形态和殖民扩张的影响,说明蔗糖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D项符合题意;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仅是材料的一部分,A项排除;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仅是材料的一部分,B项排除;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无法体现对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的影响,C项排除。13(2022·山东聊城期末)近代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出现了巨大的“商品流”“移民流”和“汇款流”。以丝棉贸易为主的互补型商品流通使西南地区与这一地区形成了一个丝棉贸易圈。基于地缘经济基础上的移民网络及其衍生而来的华侨汇款则成为密切东南沿海地区与这一地区经贸联系的纽带。这主要反映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B)A经济合作发展迅速B经济贸易联系密切C合作机制日益完善D产业互补特色明显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近代中国通过“商品流”“移民流”和“汇款流”加强了彼此的经济贸易联系,B项正确;材料与经济合作发展迅速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合作机制,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产业互补的说法,排除D项。14下面是依据中国近代服饰文化演变和影响中有关旗袍的记载编制的表格。导致旗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D)时间旗袍的变化民国初期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20世纪20年代末样式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20世纪30年代初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渐而又流行低领,后来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A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B妇女地位的空前提高C民族服饰根本性变革D外国服饰传入的影响解析:旗袍从“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到样式多样,更加凸显女性的形体美,结合样式变化的时间可知,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受到西方服饰的影响,D项正确;旗袍样式的变化和民主共和观念无关,排除A项;旗袍主要流行在社会上层,不能证明妇女地位空前提高,排除B项;C项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15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图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A)谜面谜底生涯在镜中照相处海军浜成汤国旗商标为他人作寄书邮达尔文唐顺宗传位太子立宪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解析:分析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谜底的“照相处”说明受到了西方器物的影响,“浜”说明受到了西方军事的影响,“商标”说明受到了西方经济的影响,“达尔文”说明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立宪”说明受到了西方政治的影响,这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A项表述最全面,符合题意。B项中“仅停留在器物层面”的说法不正确,排除;C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说法夸大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不符合史实,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4分,共55分)16(2022·广东佛山期中)“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关于汉唐丝绸之路研究的史料材料二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城市、居民的进步和发展都有其原因可寻:人们在从事贸易沟通、思想沟通,在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在哲学、科学、语言和宗教方面,人们从交流中得到了启发,得到了拓展。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位于中国北方的赵国在2000多年前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君主赵武灵王在公元前307年就说过:“贤者与变俱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不过人们的思维进程在15世纪末的两次海上重要探险后发生变化。在15世纪90年代的六个年头中,经过长时间奠定下来的商业交流系统面临着严重冲击。首先是哥伦布跨越大西洋,为通向一块欧亚人从未涉足的地域铺设了一条道路;之后,达·伽马绕非洲南端的航行取得成功,他远航到了印度,开辟出一条新的海上贸易通道。新的发现改变了交流和贸易的格局,还造成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重大转移:突然之间,西欧从一个闭塞之地变成了全球交通和贸易的支撑点;一夜之间,欧洲成为了东西方之间新的中心。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明交流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作用。(8分)答案:(1)史料价值:上图(二手史料)可用于研究西汉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情况(如回答(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南宋对西北边疆研究、南宋地图绘制技术等,也可计分)。下图(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敦煌壁画艺术特色(或答(二手史料)可用于研究唐朝丝路贸易情况,或佛教传播情况)。综合两则史料,可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促进了中原与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作用:促进了人类社会、文化、思想全方位进步;有利于文明的创新和改革(制度创新等);影响着文明兴衰;改变着商贸格局。解析:(1)史料价值:南宋绘制的汉西域诸国图,如果用于研究西汉历史,属于二手史料,可用于研究西汉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情况;如果用于研究南宋历史,则属于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南宋对西北边疆研究、南宋地图绘制技术等。敦煌莫高窟第45窟(盛唐)“胡商遇盗”如果用于研究敦煌文化,属于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敦煌壁画艺术特色;如果用于研究唐朝丝路贸易,则属于二手史料,可用于研究唐朝丝路贸易情况,或佛教传播情况。综合两则史料,可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促进了中原与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作用:根据材料二“人们在从事贸易沟通、思想沟通,在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在哲学、科学、语言和宗教方面,人们从交流中得到了启发,得到了拓展”可知,促进了人类社会、文化、思想全方位进步;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文明的创新和改革(制度创新等);根据材料二“新的发现改变了交流和贸易的格局,还造成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重大转移:突然之间,西欧从一个闭塞之地变成了全球交通和贸易的支撑点;一夜之间,欧洲成为了东西方之间新的中心”可知,影响着文明兴衰;改变着商贸格局。17(2022·广东汕头澄海中学)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西域”“西方”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是含混而不确定的名称。史记·大宛列传“是岁汉遣骠骑破匈奴西域数万人,至祁连山。”“西域”初义指西部化外之域后汉书·西域传“西域内属诸国,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极玉门、阳关,西至葱岭。”所载范围包括罗马、印度、波斯等国大唐西域记玄奘记载了玄奘亲身经历和传闻得知的一百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城邦,包括中亚、西亚、印度等地的情况西洋番国志(1434年)记录郑和下西洋所经过的二十国,“西洋”一词狭义包括今东南亚、印度洋至波斯湾、北非红海一带;广义引申为海外诸国西方要纪南怀仁,清初来华传教士(1669年)“西洋总名为欧罗巴,在中国最西,故谓之大西。以海而名,则又谓之大西洋。距中国计程九万里云。”“西洋之可传者有三:一曰机器,一曰历法,一曰天文”据欧阳哲生中西交通史上的“西方”概念之探源整理上表为中国古代关于“西方”的概念变迁。提取两则或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12分)(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观点:中国古代“西方”概念的变迁反映了中外交流的不断扩大。阐述:西汉初期,“西域”初义指西部化外之域,至东汉时期,西域的概念包括了罗马、印度、波斯等国,反映了自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商品沿着丝绸之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中国对西域地区的认识更加清晰。唐代,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大唐西域记记载了西域一百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城邦的情况,说明中国人对西域地区的国家、风土人情的了解更加详细,西域概念发生变化。古代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加深了对西域的了解,使“西方”概念范围更为广泛、清晰。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西域初义指西部化外之域”等信息可知,汉唐时期,中国人认为西域最初指西部化外之域。但随着中央王朝与民族政权的冲突与交融,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对西域地区的认识更加清晰,西域分为中央实行有效行政管辖的地区和更为广阔的中亚、西亚、南亚、欧洲等地。根据“西洋一词狭义包括今东南亚、印度洋至波斯湾、北非红海一带;广义引申为海外诸国”等信息可知,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开阔了视野,中国人以“西洋”代指今东南亚、印度洋至波斯湾、北非红海一带,泛指海外诸国,体现了当时海路交通的突出地位。结合中外贸易文化交流展开论述即可,如拟定论题:中国古代“西方”概念的变迁反映了中外交流的不断扩大,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西域”初义指西部化外之域,至东汉时期,西域的概念包括了罗马、印度、波斯等国,反映了自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商品沿着丝绸之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中国对西域地区的认识更加清晰。唐代,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大唐西域记记载了西域一百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城邦的情况,说明中国人对西域地区的国家、风土人情的了解更加详细,西域概念发生变化。古代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加深了对西域的了解,使“西方”概念范围更为广泛、清晰。18(2022·河北武安一中)图1、图2、图3是世界古代到近代三个历史时期(公元2世纪左右、公元13世纪左右、公元17世纪左右)的商贸路线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以上地图选自百度和维基百科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商贸路线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5分)答案:图1:图中商贸路线以海路为主,从明州、广州等南方沿海城市出发,有向东、向西两个方向(向东到达日本和朝鲜,向西到达东南亚、阿拉伯、非洲与欧洲)。这与宋代对外贸易陆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活跃及经济重心南移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公元13世纪左右。图2:图中有陆路与海路两条商贸路线。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中亚、西亚延伸;海路从徐闻县出发,向印度南部延伸。这与汉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况相符合。据此判定图2为公元2世纪左右。图3:商贸路线范围主要涉及西欧、亚洲和美洲(具有全球性),欧、亚与美洲有了直接联系,出发点是西欧(大西洋沿岸)。这与16、17世纪新航路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3为17世纪左右。解析:图1:根据图1中信息可以看出,商贸路线以海路为主,从明州、广州等南方沿海城市出发,有向东、向西两个方向(向东到达日本和朝鲜,向西到达东南亚、阿拉伯、非洲与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的路线与宋代对外贸易陆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活跃及经济重心南移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公元13世纪左右。图2:根据图2中的商路类型可以看出,图中有陆路与海路两条商贸路线。图中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中亚、西亚延伸;海路从徐闻县出发,向印度南部延伸。这与汉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况相符合。据此判定图2为公元2世纪左右。图3:根据图3中商贸路线涉及的范围以及出发点可以得出,图3主要涉及西欧、亚洲和美洲(具有全球性),欧、亚与美洲有了直接联系,出发点是西欧(大西洋沿岸)。这与16、17世纪新航路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3为17世纪左右。19(2022·湖南湘西期末)茶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却在近代时期的英国社会广泛传播开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风在十七八世纪的欧洲曾盛行一时,影响了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茶的西传正是基于这一历史大背景。17世纪上半叶茶传入英国,此时饮茶仅局限于社会上层,消费量较为有限;至18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进口量猛增,此时几乎所有的家庭账册均记载了饮茶的相关开支。英国人的饮茶偏好逐渐由绿茶转向红茶且添加牛奶与糖,此举逐渐成为英式饮茶的习惯性做法,“下午茶”也在英国社会日渐流行起来。饮茶传入英国后其有益于健康的特质在争论中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可,而加入牛奶与糖更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功效的增加或强化。随着饮茶在英国逐渐传播开来,其在诗歌、小说、散文乃至绘画中也多有体现,更是寄托了英国人对茶的深厚情感,体现出其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不过传播媒介对饮茶的介绍偏重实用功效,至于相关的精神文化内容则几无关注,这与中国茶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深层精神文化境界的取向不同。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根据材料,从“文化”的角度谈谈你对“茶的西传”的理解。(14分)(要求:主题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答案:主题1:东西方经济联系促进文化交流。论述: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东西方的经济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作为东方商品之一的茶在西方的传播也得到逐渐加强,其影响范围从17世纪的社会上层扩展至18世纪的几乎所有家庭。此后,饮茶逐渐发展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之一,并与文学作品相结合,形成英国自身的茶文化特点,这说明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东方文化随之传播到西方,并逐渐与西方本土文化结合,从而呈现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局面。总结:综上,世界经济的联系对文化的发展会产生推动作用,推动文化多元化的形成和发展。主题2:世界文化发展的本土化以及多元化趋势。论述: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东西方的经济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作为东方商品之一的茶在英国的传播也得到逐渐加强,由于英国自身社会生活习惯和舆论以及文学的影响,饮茶在英国形成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这说明英国茶文化逐渐呈现本土化的趋势。同时,英国茶文化的内容,和中国传统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深层精神文化境界并不一样,这也体现茶文化在传播到西方之后发展成为另一种新型茶文化,这说明文化交流传播和发展中的多元化趋势。总结:综上,世界文化在传播中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因时因地有所不同,进而得到不断丰富发展。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需对材料信息进行解读,从“茶的西传”出发,形成一定的历史认识,然后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形成的认识进行分析,总体上可以按照“主题论述总结”的结构来作答。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总结能体现历史认识的提升。如根据材料“中国风在十七八世纪的欧洲曾盛行一时,影响了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茶的西传正是基于这一历史大背景。17世纪上半叶茶传入英国”“饮茶传入英国后其有益于健康的特质在争论中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可,而加入牛奶与糖更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功效的增加或强化。随着饮茶在英国逐渐传播开来,其在诗歌、小说、散文乃至绘画中也多有体现,更是寄托了英国人对茶的深厚情感,体现出其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等,可拟定论题:东西方经济联系促进文化交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如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东西方的经济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作为东方商品之一的茶在西方的传播也得到逐渐加强,其影响范围从17世纪的社会上层扩展至18世纪的几乎所有家庭。此后,饮茶逐渐发展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之一,并与文学作品相结合,形成英国自身的茶文化特点,这说明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东方文化随之传播到西方,并逐渐与西方本土文化结合,从而呈现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局面。最后总结:综上,世界经济的联系对文化的发展会产生推动作用,推动文化多元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可以从“世界文化发展的本土化以及多元化趋势”等角度,论述对“茶的西传”的理解。